返回教学研究

论“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学理基础
翟伟希 陈殿林
【摘要】“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具有坚实的学理基础,凸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历史观,要求以史为鉴,把握历史大势,认清历史方位,紧抓历史机遇。首先,“四史”与高校思政课的意识形态教育属性相耦合,能够有力地维护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其次,“四史”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相一致,要求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和学史力行;最后,“四史”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特点相吻合,能够很好地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过程,创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四史”;高校思政课;学理基础
【作者简介】翟伟希,男,河南洛阳人,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21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安徽  合肥  230601);陈殿林,男,安徽全椒人,博士,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历史逻辑与思想教育研究(安徽  合肥  230601)。
【原文出处】《河南科技学院学报》(新乡),2022.2.65~70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理论的历史逻辑研究”(AHSKZ2020D23),主持人:陈殿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要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广大党员要以学习党的历史为重点,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1],以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为行动导向和思想自觉,教育引导全党同志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具有必要性、可行性,亦具有坚实的学理基础。
一、“四史”与高校思政课的意识形态教育属性相耦合
意识形态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表现,属于社会思想范畴的上层建筑,由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在人的理性认知过程中处于基础地位,支配人的思想,指导人的生活,从而使个人的行为准则符合社会价值观的要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2]100。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引导人民大众接受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和桥梁,能够为意识形态的合法性提供重要思想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二者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意识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属性”[3]。
高校思政课作为高校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教育属性,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教育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高校学生成为品学兼优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媒体技术的兴起,在高校出现了历史虚无主义、个人自由主义、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声音,“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够成为抵制这些不良思潮的重要抓手,“四史”从史和事、道和魂、理和路的角度,深入阐释了“三个为什么”,即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能够有力地维护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
第一,学生学习党史和新中国史,要把握好党史和新中国史发展的主流和发展脉络。“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1];了解我们党是怎样从建党之初仅有五十多名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逐渐发展成为今天有着九千一百多万名党员的中国执政党;继承和发展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阶段形成的一系列红色精神;学习我们党和国家重要人物、模范先锋的先进事迹和优良作风;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正确对待我们党和国家出现的失误和曲折。在学生学习党史和新中国史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我们党作为工人阶级、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一经成立,就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把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作为初心和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浴血奋战二十余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封建专制到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制度基础和政治保障;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了强大动力,使中国大踏步地赶上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强起来的光明前景。
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经过七十余载的不懈奋斗,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我们党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系列伟大理论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诚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由于对中国具体实际的认知不足、对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把握不够,在党和国家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失误和挫折,但不能把失误和挫折夸大化,更不能因此否定我们党和国家取得的伟大成就。要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澄清对党史和新中国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
第二,学生学习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要学习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开放、怎么样进行改革开放和为什么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怎么样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学生学习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面对十年动乱之后留下的国力衰微、人民生活困苦的烂摊子,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提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4]116、“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5]236的著名论断。在邓小平看来,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发展的两个手段,并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标志。为统一全党的思想和步调,在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破思想僵化的窠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先后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论等一系列科学理论。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下,我国生产力高速发展,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快速增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我国能够取得这一切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十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这使得西方国家的一些学者欣喜若狂,他们叫嚣历史已经终结,资本主义自由民主制度将成为人类的普遍史。然而,仅过去了二十多年,“历史终结论”就已经被现实所终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不仅没有结束,反而蓬勃发展,中国在世界的东方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面对全球爆发的新冠疫情,我们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出台了一揽子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和应对方法,在保证国家政治、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有力地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国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拓宽了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道路,“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6]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有力地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不是只有一种模式、只能走一条道路,可以按照自身的具体国情,选择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二、“四史”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相一致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在文件中明确指出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培养爱国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7]。“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目标要求与高校思政课改革的教学目标相一致[8]。“四史”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联系起来,凸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历史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史学习教育“总的来说就是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1]。
第一,学史明理,就是要在“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教育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理。中国共产党的“能”,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初心和使命所决定的,我们党自成立之始,就是旗帜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代表着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党一切路线方针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不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面对各个历史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党总能够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深入分析并牢牢抓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明确工作重心和主要任务,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与此同时,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曲折,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面对和纠正,能够及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不断自我修复、自我提升,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马克思主义的“行”,在于马克思主义自身所具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从理论基础来讲,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性继承前人的成果(即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同时,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理论基石,最终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武器。从时代背景来说,尽管现在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大视野的角度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两大社会制度仍然长期共存竞争,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党和国家的百年伟业,已经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之本,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好”,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其中,道路是实现路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理论是行动指南,党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的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是党和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制度是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主要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上的各项具体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和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文化是精神力量,文化是最基本、最深沉和最持久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淬炼于党领导和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人民群众的伟大社会实践。中玉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了几代共产党人和无数仁人志士的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前进的道路,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第二,学史增信,就是要在“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9]1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愿望,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中国社会各阶层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付出了血和泪的惨痛代价,然而残酷的事实证明了无论是旧式的农民革命还是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都无法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陈独秀、李大钊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进行反复的甄别和比较后,最终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所折服,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坚信马克思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武器,他们举臂高呼,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加速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就提出要推翻资本家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这表明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始,就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为实现这一夙愿,几代共产党人不惧强敌,不畏艰难,甘愿奉献,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新的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6]14。这些都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的发展阶段,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作为高校师生,我们有是够的理由和信心,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会越来越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能够在不远的将来实现。
第三,学史崇德,就是要在“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为民造福的公德、严于律己的私德。一是要做到对党忠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10],我们党历经无数风雨磨难而屹立不倒,不断发展壮大,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千千万万的党员愿意听党话、跟党走,甘愿为党的伟大事业奉献终身。对党忠诚,就是要忠于党的信仰、忠于党的组织以及忠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史为镜,在“四史”学习的过程中汲取经验教训,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和良好作风,自觉地向优秀党员、模范先锋看齐,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积极学习党的先进理论和先进文化,认真贯彻执行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二是要做到为民造福。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的试金石,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是我们党区别于、优越于其他一切党派的显著标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亦是我们党的最高价值取向。为民造福,要强化宗旨意识,站稳人民的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妥善解决好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使人民在改革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不断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
三是要做到严于律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加强自律、慎独慎微,经常对照党章检查自己的言行,加强党性修养,陶冶道德情操,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11]。严于律己,就是要自律其身,加强自我约束,自觉同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作斗争,不断提高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自律其位,在选人用人方面讲原则、把方向,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培养德才兼备的好干部;自律其权,坚持依法用权、谨慎用权,坚决反对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的错误行为;自律其行,以党规、党章为基本依据,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做合格党员。
第四,学史力行,就是要在“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防止学习和工作“两张皮”。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和学史崇德,最终目的是为了学史力行,要求把先进的理论、强大的信仰和高尚的品德自觉转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更好地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史力行是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全党要高度重视,提高思想站位,立足实际、守正创新,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学习教育各项任务”[1]。
一是要树立核心意识,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政治上向党中央看齐,在行动上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以及政治执行力;二是要对工作认真负责,作为合格的共产党员,要爱岗敬业,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高质量地完成自己的任务,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在无私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三是要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优良传统,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无数先辈为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付出了血和汗的努力,形成了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必须继承和发扬党在历史上形成的宝贵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排民众忧、解民众难,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而不懈奋斗。
三、“四史”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特点相吻合
“四史”遵循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和理念,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特点相吻合,能够很好地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过程,创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模式。
第一,“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必须坚持“党史姓党”的根本原则。党史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和优秀的红色基因,“四史”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形成的,这段历史光荣而伟大,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6]79。在“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必须强调政治意识,党史必须姓“党”,党史工作的方向必须和党的性质、宗旨、价值取向保持高度一致。
坚持“党史姓党”的根本原则,在“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要正确把握“四史”发展的方向和主流,讲好“四史”故事,唱响以爱党爱国为主题的时代主旋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12]7,这些应当成为“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主要内容和教材重点,要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相统一的角度出发,向高校学生讲清楚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搞明白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阐释好为什么进行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持“党史姓党”的根本原则,在“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要做到坚定信念、对党忠诚。一是坚定信念,革命理想高于天,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四个自信”,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能够成为现实。二是对党忠诚,爱国主义的本质是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对党忠诚、爱党就是对国忠诚、爱国,要在学习中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正确的、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以及安排的战略部署是正确的,切实增强“四个意识”,激发学生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自觉肩负起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第二,“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必须树立正确的党史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1],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必须把唯物史观作为根本方法。
树立正确的党史观,一是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观点,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承认历史、尊重历史,借鉴历史经验,凡是被历史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思想、理论和经验必须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发展,凡是错误的必须坚决抛弃和改正。在“四史”学习中,要正确把握“四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科学评价“四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深化对“四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二是必须坚决同历史虚无主义作斗争。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打着言论自由的旗号,以此攻击党的领导、否定马克思主义以及诋毁社会主义的错误行为,他们别有用心地将党史庸俗化娱乐化、夸大党史上曾经出现的失误和曲折,甚至刻意抹黑和歪曲党的历史,颠倒是非黑白,哗众取宠。必须坚决反对这些错误思想和错误行为,言论自由不等于自由言论,要坚持以党的文件、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基本依据,正确处理好历史和现实二者之间的关系,做到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第三,“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必须采用正确的方式方法。高校思政课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必须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采用生动多样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自觉接受党史学习教育,将“四史”的丰富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采用正确的方式方法,一是要有宽广的历史视野,在历史视野中不仅要有中华文明史和世界社会主义史,还要有近现代革命史、中共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作为重点,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明白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党和国家取得的历史伟业筚路蓝缕。二是要选好、讲好“四史”故事,讲故事是“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有效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12]31。在“四史”发展历程中,涌现了一大批先进人物,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这些是“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生动教材,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要提高讲故事的艺术,把故事的事实叙述好、情感表达好、道理阐释好,使学生听有所感、听有所悟、听有所获。三是要丰富教学形式,可以利用互联网、多媒体新技术,建立“四史”学习网络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可以开展专题教育活动,突出“四史”学习的重点,提高学生的认识;还可以采用相声小品、影视戏剧、歌曲舞蹈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提高“四史”学习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修课”[12]1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够有力地维护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挥“四史”资政育人的作用,引导高校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树立“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自觉肩负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党建,2021(4):4-1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罗仲尤,刘克利.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属性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10):96-100.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中办国办印发《意见》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EB/OL].(2019-08-15)[2021-10-13].http://politics.people.com.cn/nl/2019/0815/c1001-31295893.html.
[8]王鑫宏.百年党史融入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几个基本问题[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21,41(10):65-71.
[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0]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1-03-01)[2021-10-14].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1-03/01/c_1127154621.htm.
[11]习近平谈“严格自律”[EB/OL].(2017-03-25)[2021-10-15].http://news.cnr.cn/native/gd/20170325/t20170325_523670623.shtml.
[12]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2022年 第四期

2022年 第四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谈谈我对怎样上好思政课的认识
着力建设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
“大理论”与“小案例”:思想政治理论课故事化讲解的探索——基于“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的讲解
习近平法治思想高质量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基本思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贯彻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路径探析
论“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学理基础
人工智能驱动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论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理服人面临的难题与提升路径
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贯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基于2021年版教材的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原则遵循与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义力量探析——基于《思想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研学
发挥好思政课关键课程的关键作用——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思考
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建设研究
善用“大思政课”促进教育资源转化:意涵、问题与进路
试论新时代思政课“惊涛拍岸的声势”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铸魂逻辑
习近平关于领导干部讲思政课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
守正创新,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重温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高校必须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