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人工智能驱动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论纲
颜佳华 李睿昊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人工智能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个性化、差异化和精准化,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的精准把握,形成平等式、对话式和参与式的新型师生关系。为了更好地发挥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创新驱动力,在具体实践上需要遵循从教学工具、对象、过程到信息管理和成果评价层层递进的内在逻辑,依据思想性和科学性、学科性与整体性、针对性与实效性、能动性与规律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构建“人工智能+思政课”的新模式。要从提升教师水平、尊重学生实际、改革课堂教学和铸魂育人的着力支点出发,将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在思想、制度、技术和行动四个层面予以实现。
【关键词】人工智能;思政课;教学改革;模式创新
【作者简介】颜佳华(1963-),男,湖南茶陵人,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睿昊,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原文出处】《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118~124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思政研究专项项目“人工智能驱动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20VSZ041);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研究”(20A481)。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1]329高校思政课要坚持改革创新,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不断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增强工作时代感和实效性。[2]随着大数据、云计算、认知科学和机器学习的深度发展,人工智能的社会适应性场域相应地不断扩大[3]78-86,为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4],这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指明了方向。
一、问题的提出
当下人工智能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应用领域的广度和深度都已经得到极大拓展,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兴推动力,也为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驱动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5]378,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提升推动守正和创新相统一,增强内涵式发展动力,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6],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做到让学生“听得进”“真相信”。因此,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的使命出发,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更好地服务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目标,探讨人工智能技术驱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内在逻辑,以及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的目标形式、基本原则和实现策略等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目前,学界对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应用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⑴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作用与意义研究,可以概括为: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2)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途径①研究,可以概括为:对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与预测,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中的应用,在思想政治教育考评中的应用。(3)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可以概括为: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课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应用水平的提升对策;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能力培养;提升人机互动水平,实现人机共生;规避算法风险②,使算法为我所用;拓展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
综上,现有关于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应用的研究虽然刚刚起步,但已引起广泛的关注,相关成果也为进一步研究人工智能技术驱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素材和借鉴。但既有研究还有可深入、可拓展之处:一是既有研究多侧重于探讨人工智能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的新变化,对人工智能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发生变化的内在逻辑、基本原则、应用方式等问题的研究有待加强;二是既有研究多侧重于探讨人工智能对高校思政课的局部影响,对人工智能应用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探讨有待加强。
二、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主要价值和应用
人工智能与思政课的结合是全面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必不可少的战略环节,是推动思政课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发展的强劲动力,是满是教育主体性需求的重要支撑,展现了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揭示了未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美好愿景。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主要价值产生于人工智能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赋能驱动,形成于人工智能的技术本质与思政课的教育本质之间的良性互动。
1.主要价值。一是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个性化、差异化和精准化。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区分不同情境和特定阶段,精准联系学生成长经历、教育背景和个性心理,提供面向特定学生个体或群体的个性化教育。二是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精准把握。人工智能可以实现思想政治状况调查从抽样式向全样本式转变,能够对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进行融通分析,还能实现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全员形态的思想状况分析。[7]54-59三是重构教师和学生之间传统的静态关系。打破传统围绕教师与学生形成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单一关系,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式、对话式和参与式的关系。
2.典型应用。一是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智能教学助理”。人工智能可以协助教师完成备课资料搜集、学生近期关注热点、社会突发事件认识倾向、知识点掌握情况等基础工作。[8]81二是思政课学习过程中的“智能伴学系统”。人工智能可以随时随地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定制式学习,帮助学生进行学习任务管理和时间管理,及时分享学习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8]82三是思政课管理过程中的智能服务系统。人工智能可以为提升不同课程资源配置效率、实现思政课教学质量动态评价等提供技术支撑。
三、人工智能驱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内在逻辑
人工智能驱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遵循着自身的内在逻辑。
1.思政课教学工具的智能升级,这是人工智能驱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前提。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一些传统的教学工具得到升级,如智能化的App、个性化的学习平台以及可视化和动态化的学习环境等,教学工具发挥了教学环境营造的作用,进一步拓展了教学工具的功能。
2.思政课教学对象的精准定位,这是人工智能驱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基础。人工智能驱动思政课教学,对思政课教学对象学习情况的定位是对每一个人的定位,是动态和自适应的定位,是对以往所有学习情况的全面了解。人工智能能实现对教学对象身心状况的精准定位。身心发展涉及的数据更加复杂,主体更加多样,人工智能的网络性和系统性特点刚好可以发挥作用。思想具有内潜性,但会通过话语、文字和行为等显现出来。人工智能驱动思政课教学,可以搜集教学对象的话语、文字和行为等信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编码、整理、分类和追踪等分析,使潜在的思想实况精准显现。
3.思政课教学过程的智能实施,这是人工智能驱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的依托。人工智能驱动思政课教学过程泛在化实施,能突破时空限制进行数据信息传递、话语文字传达,以及学习、工作和生活跨界融合,营造现实、网络和虚拟三维空间,打造一个万物之间皆可连接的“泛”联通环境,可将思政课教学过程在时间、空间、形式和途径上进行扩展。人工智能驱动思政课教学过程自适应实施,能大大减轻教师负荷,使其回归教育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本质角色。人工智能驱动思政课教学过程个性化实施,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思政课教学,可以打破固定分组的缺点,实现从分组教学到分众教学的转变。
4.思政课教学成果的精准评价,这是人工智能驱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的标尺。运用人工智能在统计、分析、推理、判断等方面的优势,对教师授课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进行跟踪分析,准确评价教学的实际效果。[9]103-112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思政课教学,将自动区分课堂教学过程,并且根据事前设置的过程评价标准对这一过程的教学成果实现阶段性自动评价。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思政课教学成果评价,有助于将思政课教学成果评价主体最大范围地囊括进来,实现多元评价主体对思政课教学成果的多元评价,从而驱动实现思政课教学成果评价的全面性。人工智能应用于思政课教学可以将思政课牵涉的思想政治教育各方面评价都纳入思政课教学成果评价,实现思政课教学成果评价维度的多样性,从而驱动实现思政课教学成果评价的系统性。
5.思政课教学信息的精细管理,这是人工智能驱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的保障。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思政课教学管理中,使得思政课教学管理不仅具有自动化特点,更具有自适性特征,提高思政课教学信息管理的效率;为思政课教学管理信息的搜集和存储提供便利,使得思政课教学信息的历史性追踪和轨迹化分析变得可能,驱动思政课教学规律的探寻和预测;使得思政课教学相关各主体和各方面产生的教学管理信息通过数据共享和跨界传递轻松联通汇整在一起,极大地提高了思政课教学管理的融合性;使得思政课教学管理相关各要素信息都纳入思政课教学的系统性模型之中,实现复杂的思政课教学管理系统化。
四、人工智能驱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
要使人工智能驱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有效实现,必须在整个模式创新与运行的过程中遵守一定的原则。
1.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人工智能驱动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既具有一般课程的共性,又具有自己的独特属性,即传授学生科学知识,具有严密的科学性与知识性;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价值指向,体现强烈的政治性与思想性。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是其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统一的根本表现。之所以要坚持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是因为事物总是运动发展的,不能一成不变,封闭、落后的思想只会导致思想由科学向非科学转变。人工智能技术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发展的必然所向。
2.学科性与整体性相统一。学科性与整体性的统一深刻蕴含在人工智能与思政课教学的融合过程中。一方面,要凝练学科建设的新方向,以此来完善人工智能嵌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课程体系。人工智能所赋能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将演变成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这也标志着人工智能驱动的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课程体系由单一维度逐渐向跨学科、多学科转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进一步融合,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分析逻辑、数据采集方式、学习场景应用、教学方式方法都会得到相应强化,各个学科之间的协调性和整合性将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嵌入,可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把握不同课程以及同一课程内部之间的整体性,同时从宏观上把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差异和特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分类聚合,对不同类型和教育主客体所反馈的效果进行数据测量,以此来获得整体性的结论。同时还可以从整体上考虑教学模式创新的各个环节,以此来指导思政课教学在多门学科之间的协同创新和运用。
3.针对性与实效性相统一。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所产生的计算和测量工具,能够有效地挖掘和深入分析思政教育实践工作中所催生的各种信息,通过对信息中所产生的文字、符号、音频、视频等进行提取和适配,能充分了解教学主客体之间的需求,以此形成数据整合,找到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案,这将大幅度提高高校思政课教育模式的针对性。同时,人工智能技术也在重新塑造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流程,基于数据整合的云平台能够轻易地抓取教学信息和评测数据,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兴趣取向和学习习惯,精准推送和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开始被思政教学课堂所认同。此外,人工智能技术还深刻影响着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流程,通过对信息的爬梳与归置,可以针对性地对思政教育受众进行数据分析,实现精准画像,为认知能力、接受水平不同的教师和学生提供更为精准的教学服务,既能极大地扩大信息渠道和提高信息能效,也从根本上确保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4.能动性与规律性相统一。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既要依托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发挥思政课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对现有的云服务、物联网、智慧系统等应用的数据挖掘,发挥人工智能在智能化、交互化、精准化、快捷化等方面的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工智能技术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利用人工智能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发展的驱动力。同时,推进人工智能驱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也要遵循高校思政课的客观规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其他学科和其他课程教学相比,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定性。高校思政课教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党的思想和方针政策的延伸和知识化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主要阵地。因此,推动人工智能驱动高校思政课的发展,就要重视能动性和规律性的统一,把握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生逻辑和普遍规律,以此形成功能互补、互相依赖、互为支撑的共生发展路径。
五、人工智能驱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的目标样式
根据人工智能发展的现实驱动、思政课守正创新的时代要求和国家战略政策的支持引导,可以确立人工智能驱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的目标样式,即“人工智能+思政课”。
1.基本内涵。“人工智能+思政课”,是指将人工智能嵌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推动其教学理念、平台、载体、方法等层面的智能化转型,形成精准、个性、灵活的思政课教学体系。[10]4-8在人工智能与思政课融合创生过程中,使个性化教学由理念转变为实践,大大增强了思政课的吸引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2.主要特征。“人工智能+思政课”教学新形态呈现出智能化时代思政课教学的新特征。在教育主体方面呈现多元化的特征。教育机器人与思政课教师一同开展教学工作,使教学主体有所扩充,实现了人机共教、人机互动,形成了“双师教学”。在教学过程方面呈现个性化的特征。人工智能融入提供的先进技术使得全面动态的学情诊断和个性化学习方案成为可能。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思政课教学通过剖析受教育者不同的学习风格、学习背景、社会经历,解析学习者的需求和特征密码,通过学生自建、师生共建、智能推荐等方式实现因材施教,进一步实现个性思政、精准思政。在教学空间方面呈现交互化的特征。人工智能技术打破了传统的物理教学空间,开发出虚拟教学空间,促使教学空间扩大,进一步占领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融入到互联网原住民的生活空间,提高思政教学空间与学生活动空间的重合度。此外,线上教学通过智能助理协助开展教学,促进线上教学功能实现,思政课教学不仅线下在场,线上也在场,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教学考核方面呈现智能化的特征。在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上,“人工智能+思政课”模式下教学主体多元意味着评价数据来源多元,评价数据覆盖面广且具有溯源性意味着评价具有多样性和连续性,相应的评价方式更加注重过程评价,呈现动态化特征,评价手段更智能,结果更准确、全面、科学。在教师教学情况考核上,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无监督学习促使机器从海量数据中学习来更新自身的模型,考核指标、指标权重都能为智能系统所掌握,减少主观评估造成的偏差,使思政课教师更易接受、更信任教学评估结果,促进思政课教师优化教学方法。
3.技术架构。教学模式创新的技术基础是大数据,核心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为搜集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状况、个人诉求和偏好以及个人特征等信息提供可能,人工智能则为思政课教学目标、信息和方法提供智能化的分析和解决途径。大数据作为一种技术与传统思政课课堂经营方式相对应,首先应用于线上教育,在线上教学过程中,通过移动设备和智能系统记录、收集、整理学生的学习数据、行为数据、网络关系数据。进行科学建模,最终形成结构化模型,对学生学习进行自动化分析和可视化呈现,以数据挖掘技术实现自动监测和评价功能,通过教学推理,为教师进行判断和干预提供信息支持和教学策略。大数据作为一种数字资源与小数据相对应,其数据来源更为广泛,数据内容更为全面,数据时效性更强,数据信度和数据效度更高,这为“人工智能+思政课”的实施提供了数据基础。大数据作为一种思维与传统思维相对应,是人对大数据作为一种技术、一种资源及其变革性影响的反应。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主要强调了机器人与智能系统通过深度学习较为准确地理解人类的语言并做出相应的回应,在语音识别技术和语音合成技术的支持下与师生交流互动,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和图像识别技术的支持下追踪学生课堂学习状态,为教师决策提供依据,为学生优化学习路径提供建议。与传统的思政课课堂相比,人工智能技术在思政课课堂的运用可以解决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问题。[11]44-46
4.核心场景。一是智能教学备课。优化备课资源和信息,精准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二是智能教学课堂。教学设备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教学理念和方法手段的智慧化。[12]126-132三是智能教学考核。对学生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师生互动、实践环节等过程性数据进行智能分析,精准判断。四是智能教学评价。注重教学评价的长期性和动态性,依托人工智能将教学效果跟踪贯穿于大学学习的整个阶段。
六、人工智能驱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的着力支点
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既是新挑战,也是新机遇,人工智能驱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需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
1.以教师水平为关键点,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一方面,明确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角色定位,加快人机协同,转变教师角色,推动思政课教师角色向价值取向引导者、个性化教学推动者、情感发展沟通者和教学理论创新者等角色转变;另一方面,找到思政课教师由传统角色向新角色转变的方法,强调价值取向、提高政治敏锐度、抢占舆论高地,提升思政课教师思想引领能力;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拓宽跨学科领域知识面,把握最新理论动态,提升思政课教师理论知识储备;学习并应用智能教学系统、大数据工具和各类新媒体技术,提升思政课教师技术运用能力;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优化教学语言、创新授课方式,提升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做好顶层设计,实现个性化研修、实践化培养、制度化保障、政策化支持,提升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建设水准。
2.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学生个人信息、心理和思想状况等的精准把握,遵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书育人规律,把握好不同学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因人施教、循序渐进、螺旋上升[13]33-35,发掘出学生群体的主人翁意识,发挥其主体性作用,不但要“入耳”,更要“入心”。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海量数据和多样价值观的冲击,我们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性,思政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领正确的思想方向。
3.以教学改革为生长点,增加思政课堂教学的活力。运用智能化教学系统实现技术改革,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思政课教学的方式和途径,开发面向思政课堂的智能化教学系统。守正创新地进行教学内容改革,习近平同志讲过:“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5]377人工智能时代思政课教学首先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性创新、价值性创新,增加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归属感,做到“有意思”“听得进”“真相信”。基于数据分析进行教学方式改革,增加思政课教学的趣味性,着力推动课堂教学方式由灌输式向浸润式、体验式转变。
4.以铸魂育人为落脚点,推动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6]人工智能驱动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落脚点依然是铸魂育人,始终以提升学生获得感、参与度和满意度为目标,要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和定位出发。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建设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思政育人体系,综合线上线下,兼顾学习生活,可以帮助我们在这样的时代浪潮中引领学生德育,完成铸魂育人的重要使命。
七、人工智能驱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实现策略
制定人工智能驱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可行实现策略,是在传统的教学基础上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推动高校思政课堂更具质量、更有效度。
1.思想层面:转变思想观念,面向未来,明确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目标。通过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高校思政课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重要性,以前瞻性思维为人工智能驱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谋篇布局,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技术驱动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带来的机遇。
2.制度层面:完善制度创新,规约人工智能驱动高校思政课教学,这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过程中的根本保障。首先,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激励人工智能驱动思政课创新的体制机制。近年来,针对数字安全领域的新形势、新挑战,我国已经接连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从已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等,到即将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为数字安全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14]但是相对于网络信息,人工智能信息技术领域的法律法规建设任重道远。我们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可能带来的风险挑战,加强前瞻预防和约束引导,最大限度降低风险,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发展。[15]其次,出台人工智能嵌入思政课的课程实施标准,制定相关课程体系和智慧教材体系。在保持高校思政课必修课程设置相对稳定的基础上调整创新人工智能嵌入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结合各校自身特点构建形成必修课加人工智能思政选修课的课程体系。最后,健全高校思政课教师激励机制,以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和责任感[16]。把思政课教师的优秀分子纳入各类高层次人才项目,因地制宜推动实施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把思政课教师作为高校工部队伍的重要来源,对先进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17]
3.技术层面:第一步,构建精准思政平台和智慧思政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5]378构建智慧思政平台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优势与先进技术深度融合的典范。精准思政则要精准识别对象并精准预判其对象需求,有的放矢地精准供给思政学习资源,做到精准施教,在后期进行精准评价。第二步,搭建“人工智能+思政课”改革智库,由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和人工智能领域的相关学者、专家组成。以其高度密集的智力属性从专业的角度对人工智能嵌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关新思路、新方案以及新策略。第三步,布局深耕人工智能在思政教育领域内的关键共性技术体系研发[18]100-104,从国家层面对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做整体规划指导,加大相关扶持力度。
4.行动层面:提升对人工智能的管理和风控能力,确保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正向应用,有效的科学管理有助于提升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在驱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过程中的抗风险能力。提升人工智能研发推广能力,用技术创新适应教育环境变化,同时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态度保持理性,明确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并非完全客观,需要对其保持警惕性,以降低人工智能信息技术风险发生的概率。提升教学、沟通、技术应用和信息处理能力,实现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让思政课教师先受教育,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高校思政课教师有较高的、系统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明确自身所处的地位和角色担当。
八、结语
以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为目标,全面分析人工智能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带来的系统影响,阐述人工智能驱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内在逻辑、基本原则和实现路径等,建构“人工智能+思政课”这一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的目标样式,拓展了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应用的研究深度。人工智能技术是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驱动力量,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是新时代开展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然要求。通过系统研究人工智能技术驱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的逻辑、路径、目标等内容,有利于高校利用好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机遇,使高校思政课更具时代性,能更好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
注释:
①主要为各类智能教学系统及应用软件。
②包括算法滥用、算法偏见、算法鸿沟和特定领域的特定风险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
[3]陈潭,廖令剑.人工智能时代政府治理的挑战与回应[J].行政论坛.2021(06).
[4]习近平向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致贺信[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1088558,2019-05-16.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6]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EB/OL].http://jhsjk.people.en/article/31843368,2020-08-31.
[7]杨仁财.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05).
[8]李怀杰.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0(04).
[9]武东生,郝博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利用人工智能的分析[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9(03).
[10]冯刚.互联网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3).
[11]钟彬,刘笑侃.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9(18).
[12]于颖,陈文文.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进阶式发展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8(11).
[13]于东超.守正创新: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核心要义[J].中国高等教育,2020(17).
[14]筑牢数字安全屏障(人民观点)——让数字技术应用造福人民⑤[N].人民日报,2021-10-25(05).
[15]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7/20/content_5211996.htm.
[16]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 http://www.gov.cn/zhcngcc/2019-08/14/contcnt_5421252.htm.
[17]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909/t20190916_399349.html.
[18]徐徐,郑秋伟.人工智能时代思政理论课教师发展的现实与未来[J].江苏高教,2020(05).

2022年 第四期

2022年 第四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谈谈我对怎样上好思政课的认识
着力建设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
“大理论”与“小案例”:思想政治理论课故事化讲解的探索——基于“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的讲解
习近平法治思想高质量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基本思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贯彻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路径探析
论“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学理基础
人工智能驱动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论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理服人面临的难题与提升路径
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贯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基于2021年版教材的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原则遵循与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义力量探析——基于《思想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研学
发挥好思政课关键课程的关键作用——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思考
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建设研究
善用“大思政课”促进教育资源转化:意涵、问题与进路
试论新时代思政课“惊涛拍岸的声势”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铸魂逻辑
习近平关于领导干部讲思政课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
守正创新,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重温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高校必须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