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习近平关于领导干部讲思政课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
张振芝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不仅率先垂范,一以贯之坚持上讲台,而且还对领导干部带头上讲台,带头讲思政课做出了明确指示与要求,形成了习近平关于领导干部讲思政课的重要论述。其内容包括:深刻把握新时代党情、国情、世情新变化的逻辑起点;突出青少年生力军和领导干部先锋力量双重维度的逻辑重心;清晰阐释思政课“是为何”以及领导干部“如何为”的逻辑主线;提升领导干部在思政课上的引导力以筑牢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的逻辑归宿。其脉络清晰,环环相扣,为推进领导干部讲思政课常态化,提供理论引领和实践指向。
【关键词】习近平;领导干部;讲思政课;逻辑理路
【作者简介】张振芝(1965-),女,管理学博士,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研究员(辽宁  沈阳  110169)。
【原文出处】《湖北社会科学》(武汉),2022.2.150~15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党政领导干部讲高校思政课常态化机制研究”(20VSZ15)阶段性成果。
走上讲台宣讲马克思主义、扎进基层讲时事政策,是我们党经过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形成的政治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不同历史时期党的领导人身体力行的光荣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不仅率先垂范,一以贯之坚持上讲台,而且还通过座谈会上的发言、重要会议上的讲话,阐述了领导干部讲思政课的目的、内容和形式,明确党政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和学校党政一把手要带头上讲台,带头讲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这些朴实而蕴意深刻的讲话和指示,形成了新时代习近平关于领导干部讲思政课重要论述,并且体现在相关政策规章之中。本文尝试从逻辑起点、逻辑重心、逻辑主线和逻辑归宿等方面探寻逻辑理路,揭示新时代领导干部讲思政课的叙事表达规律,以期为进一步推进领导干部讲思政课制度化、常态化,提供理论引领和实践指向。
一、逻辑起点:深刻把握新时代党情、国情、世情新变化
把握时代走向,实事求是做出科学判断,进行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守的工作作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主要工作是发动工人,开展工人运动。李大钊、毛泽东、邓中夏、刘少奇等党的骨干分子,根据这一主要任务,纷纷走进工厂,走上讲台,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宣讲《共产党宣言》。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是如何建设一个新世界,中国共产党先后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草案)》《关于加强干部文化教育工作的指示》等文件,鼓励领导干部边学习、边讲课,广泛在农民、工人、知识分子中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开放后,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主要任务,党中央提倡领导干部上讲台。从1980年开始,党中央的文件中已经多次明确领导干部进高校讲思政课,特别是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各级领导干部应深入高校为青年学生作形势与政策报告,指明了党政领导干部进高校讲思政课的内容与形式。
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洞悉新时代党情、国情、世情的新变化,强化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和制度治党。明确指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1]“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2]p375因此,进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斗争的党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国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情等科学判断,构成了习近平关于领导干部讲思政课重要论述的逻辑起点。
(一)进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斗争的党情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伟大飞跃造就伟大使命,中国共产党必须担负起这一伟大使命,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对这样的党情,习近平同志从客观实际出发,提出了新时代党面临着“四大考验”“四大危险”“八大斗争”,这些考验、危险、斗争都进一步要求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敢于刀刃向内,进行自我革命。习近平同志指出:“只有严要求、动真格,真实抓、抓真实,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目的。”[3]如果说“严要求、动真格”说的是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推动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是强调硬性约束,那么,“真实抓、抓真实”则一定意义上说是从软约束角度来谈的,从而使党的建设真正发现问题、取得实效。习近平同志提出领导干部讲思政课,强调领导干部能否讲好思政课是对其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和工作作风的考验,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斗争能够“真实抓、抓真实”指出了现实路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国情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上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成为当代中国最大的国情。新时代面临着许多新任务,具有许多新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两项任务就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极端复杂性,二者的矛盾构成新时代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基于物质生产的全方位飞跃。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年目标完成后,制约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因素还有很多,所面临的挑战还十分艰巨。这就要求统筹考虑社会基本矛盾的各个方面,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另一方面,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离不开伟大的中国人民。党政领导干部是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引领者、推动者,新时代青少年是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直接参与者、见证者。锻造能够把握时局、运筹帷幄、具有强大战斗力的干部队伍,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重要的国情因素。
其次,意识形态领域的极端复杂性。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我们大踏步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严峻的考验,这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极端复杂性。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早在2013年习近平同志就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p14)当前意识形态面临严峻挑战,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各种社会舆论相互交织、各种社会情绪相互影响、各种不良风气加速蔓延,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带来严重影响,形成了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客观格局,即“极端复杂”。习近平同志指出“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可不是一个象牙之塔,也不是一个桃花源”,[2](p375-376)充分说明了加强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学校意识形态工作、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极端复杂性,需要思考切实可行的途径,领导干部上讲台,从科学理论指导、坚定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组织优势、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彻底的自我革命,宣讲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是坚守党性,抵制和防范各种错误思潮的最有说服力典范。
(三)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情
2018年6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作出了“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科学判断。一方面,中国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巨大成就,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世界贡献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去全球化浪潮迭起,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局部战争频仍、新型霸权主义出现,各种非传统安全层出不穷。两方面的交织构成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样的世界格局中,我们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解答,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迫切,都要求发挥领导干部讲思政课的政治优势,培养一代有人类情怀和世界目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力量。
二、逻辑重心:突出领导干部先锋力量和青少年生力军双重维度
历史总是人的历史。顺应与把握党情、国情、世情新变化的是人民。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中,人民不是个人的集合体,而是以先进阶级为核心、劳动群众为基础,一切顺应历史发展的集团和个人为外延的有机整体。突出领导干部先锋力量和青少年生力军双重维度是习近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这一概念在领导干部讲思政课重要论述中的最新诠释,构成了其逻辑重心。习近平同志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负责同志要积极到学校去讲思政课,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水平的一个考验。能不能讲好思政课,也是一个领导干部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工作作风的体现。”[2](p390)同时还作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的科学判断。
(一)突出领导干部先锋力量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领导干部上讲台是新时代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是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需要,这也是对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党情的现实回应。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要政治过硬、思想过硬、作风过硬、业务过硬,具备化险为夷的能力;大学领导是教育者,也应当是政治家。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较高的战略定位,才能使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成为现实。
首先,从历史地位上看,领导干部始终是传播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先锋力量。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干部为深层次解决民心、开化民智、服务民生问题,领导干部不断站上讲台,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党的十八大以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实现了制度化、结构化发展,还需要领导干部在学校、学校师生之中传播,只有这样才能让马克思主义与中 国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走进校园、走进学生们的内心并且转化为自觉行动。
其次,从现实发展状况看,领导干部发挥作用的优势与现实形成落差。领导干部本应在特殊时刻、特殊境遇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现实是,各地区领导干部穿梭于大学的校庆、重要学术会议上,学校领导活跃在开学、毕业的典礼上。他们品德要求讲得多,理想信念强调少;个性化表达多,党的教育主张强调少;同国际接轨讲得多,中国特色强调少。马克思主义执政者的理论形象没有充分彰显,先锋力量有待进一步发挥。针对这种落差,中央有关部门曾多次出台相关文件,作出相关规定,例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要严格落实地方党委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建立和完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领导班子成员联系高校和讲思政课制度,《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以行政规章用“可以”的方式鼓励高校统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讲授思政课。这些都是通过政策落实来强调领导干部讲思政课,从而真正发挥其先锋力量的作用。
再次,从领导干部的职责看,领导干部讲思政课有利于改进思政课教学管理。无论是为“官”一方的领导干部,还是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长,都直接间接地肩负着领导和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任,都应该守好一段责任渠、耕好一片责任田。他们亲自讲课,直接了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状况和现实需求,及时发现思政课教学中的难点与不足,能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意见要求,采取更为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教学和管理的改革与完善,从而担负起领导和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任。
(二)关注青少年成长,培养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生力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是靠某个群体就可以实现的,既需要领导者、先锋力量,也需要核心动能、生力军,即青少年学生。
首先,青少年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中坚力量,必须担当有为。2014年习近平同志在考察北京大学时就指出:“现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都是二十岁左右,到二○二○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很多人还不到三十岁;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很多人还不到六十岁。也就是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你们和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2](p81)实际上,青少年不仅将全过程参与两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且是其中的中坚力量,从第一个百年向第二个百年跨越所需要的各方面保障都需要青少年的奋斗来实现,要求青少年必须担当有为,正所谓“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1]
其次,青少年处于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必须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同志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2](p372-p373)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对象是青少年,他们需要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确的路。引领青少年走正确的路,最关键的就是使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同志就曾将理想信念比作青少年精神之“钙”、思想的“总开关”。习近平同志强调“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1]要求青少年“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4]
再次,青少年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弄潮儿,必须树立国际视野。青少年不光在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也具有突出意义,可以成为变局中的弄潮儿,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世界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全球青年有理想、有担当,人类就有希望,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5]在这样的世界形势下,青少年必须树立高度的国际视野,真正担当起弄潮儿的角色。这就凸显出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科学设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路径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三、逻辑主线:清晰阐释思政课“是为何”及领导干部“如何为”
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战略思维定位思政课,明确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2](p372)同时还围绕着领导干部怎么上好思政课进行统筹部署,指出“各地党委书记和有关部门党组书记要多到高校走走,多同师生接触,多去高校作报告,回答师生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2](p278-p279)“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要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2](p387)清晰阐释了思政课“是为何”及领导干部“如何为”,构成了习近平关于领导干部讲思政课重要论述的逻辑主线。
(一)清晰阐释思政课价值取向是立德树人
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学校是立德树人的地方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然而,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有的地方和学校对思政课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政课存在被边缘化的现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待于深化,教师选配和培养的体制机制运转还不是很流畅等问题,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也变得模糊不清。针对这些问题,习近平同志反复论证人才培养的辩证关系,指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对新时代培养人应坚持什么样的价值取向作了明确回答。
首先,提出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遵循。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我国教育方针的依据,马克思曾指出:“全面发展的个人——他们的社会关系作为他们自己的共同的关系,也是服从于他们自己的共同的控制的——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6](p108)基于这一理论,习近平同志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针对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后工业化社会中人类德性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况,表达了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并且围绕这一根本目标首次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时代目标,即爱国、自信、奋进、担当、实干、开放、包容、创新的高尚品质和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等基本素养。
其次,阐释了“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要求。“大德”是指政治品质。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就是对党绝对忠诚;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明大德”就是要求全体人员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做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有机统一。同时,习近平同志还针对“守公德”和“严私德”提出了脚踏实地育公德、修私德的要求。“守公德”是从社会层面来讲的,强调强化共同价值;“严私德”是从个人层面来讲的,强调的是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操守,二者与“明大德”共同构成了国家、社会与个人层面道德要求,共同指明了立什么德的问题。
再次,明确了领导干部上讲台是立德树人最强的抓手。道德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意识,它是一种规范社会秩序的工具,涉及内化与外化的问题。对于青少年来说,“公德”和“私德”类似于法权和道德,社会约束较多,较容易实现;而作为最重要层次的“大德”,即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则难以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往思政课教师单纯灌输理论,在明大德方面往往过于空洞,效果不佳,而领导干部通过言传身教可以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集一身,在有形中表达立场、观点,在无形中体现信仰、精神,实现明大德的价值旨趣。与此同时,领导干部也在讲思政课的过程中端正自身言行,修复其在“公德”与“私德”方面的不足,解决作风不纯的问题。
(二)部署领导干部讲思政课政治高度、格局广度及理论深度的安全保障
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对于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要”。那么,作为集管理者和教育者为一身的领导干部,习近平同志强调在满足“六要”基础上,还要在政治高度、格局广度和理论深度上下功夫。
首先,要在政治高度上下功夫。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只有首先在思政课教师心中扎下根,才能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2](p379)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不光要在心中扎下根,更要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做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家、传播者。要善于从政治上把握问题,自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练就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重大历史关头和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率领广大师生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增强坚定“四个意识”和做到“两个维护”的自觉。
其次,要在格局广度上下功夫。领导干部讲思政课除了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之外,还要有以下格局。一是国际格局。善于用比较的思维方式,回答学生关注的国际问题,做到既不封闭,也不崇洋媚外,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造就大变局中的弄潮儿。二是历史视野。善于用中华文明史、中国近代以来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史、改革开放实践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进行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叙述清楚,破解学生的思想意识中的困惑。三是俯下身来的格局。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加强同高校知识分子的联系,多关心、多交流、多鼓励,善交朋友、广交朋友、真交朋友,多听他们的意见,真听他们的意见”,[2](p279)强调领导干部讲思政课不能高高在上夸夸其谈,必须俯下身来,到广大师生中,学会聆听、倾听,在师生诉求中 讲好每一次课。
再次,要在理论深度上下功夫。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只有理论上清醒才能有政治上清醒,只有理论上坚定才能有政治上坚定”。[7](p5)通过党中央先后部署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四史”学习教育,推动了领导干部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使讲思政课不停留在“是什么”,而是要回答“为什么”,占据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解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世界性问题。领导干部登上讲台要用这些彻底的理论说服师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师生,并在讲的过程中、在回答师生关切的问题中进一步深化对理论的理解。
四、逻辑归宿:提升领导干部在思政课上引导力以筑牢意识形态前沿阵地
习近平关于领导干部讲思政课重要论述目的就是加强党对思政课的领导,通过“关键课程”抓“关键少数”和“关键多数”,发挥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用,从而促进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话语权。其目标安排就是提升由领导干部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实践育人等构成的在思政课上的引导力,从而引导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做好学校意识形态工作,进而筑牢意识形态前沿阵地,从而保障坚守“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执政地位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底气。
(一)在思政课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上提升领导干部政治领导力,促进政治认同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提升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不仅为国家治理指明了方向,也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了新要求,是实现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完善思政课治理体系、提升思政课治理能力、实现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关键和核心就是坚持党对思政课的领导。习近平同志多次对党领导思政课问题作出论述并进行了全方位部署,他曾指出“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2](p387)其核心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领导干部讲思政课的社会性功能在政治上体现为引导主流意识,提高政治参与,规范政治行为,领导干部讲思政课发挥社会功能的过程也是灌输教育的过程,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把社会主义主流意识灌输给受教育者,提高受教育者的政治参与度,使他们有机会亲身感知和体验参与政治选举、政治决策等的具体过程,感受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突出优势,激发受教育者的政治热情,以保证受教育者的政治行为和活动符合正确的方向,为筑牢意识形态前沿阵地提供潜在的行动方面的支撑。
(二)在坚定理想信念上提升领导干部思想引领力,深化思想认同
政治认同是基础,思想认同是核心,青少年只有在思想上与党想在一处,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才能够扎实、扎牢。习近平同志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也是青少年思想的“总开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找到了解答“历史周期律”的第二把钥匙,补足领导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钙”,使领导干部率先成为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信仰者,成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信仰者。通过领导干部讲思政课,率先以实际行动让青少年学生感受到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才能调动青少年的积极性,触发他们的思想深处,及时地看清楚学生理想信念的盲点,认清教师讲授理想信念中的断点和发现学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弱点,从而扫清盲点、筑起断点、着力弱点,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深化学生对思政课的思想认同,将外在灌输给学生的理论进一步内化,落实好习近平同志指出的“要高度重视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打好主动仗,防患于未然”,[2](p22)为筑牢意识形态前沿阵地提供直接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支撑。
(三)在培育和践行正确权力观上提升领导干部组织力,增进情感认同
基于政治认同和思想认同基础上的情感认同是内化过程的结果,是高质量思政课的必然要求。党政领导干部作为本地区、本部门主要负责人,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本土化、大众化的决策者和实践者,是广大民众贯彻党和政府政策的组织者和带头人。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履行好为基层广大教师和学生服务的职责。上好每一次课、讲好每一节课,还要在课下放下身份,走进师生之中,促膝谈心、交流工作,展示人民公仆的良好形象,让广大师生很快从模范榜样、鲜活教材中获得较高的认知,直接拉近与党和政府的距离,增强师生对党和政府的感召力,促进师生对党忠诚、对政府信任,直接将已经内化为思想认同的理论进一步转化为学生内心的情感认同,为筑牢意识形态前沿阵地提供思想情感方面的支撑。
(四)发挥领导干部讲思政课的实践育人形式,增强思政课的活力
内化为情感认同的思政课成果还要实现再外化,以实践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是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长期以来,思政课都是教师在抽象地阐释概念、解读理论,学生们记忆抽象的定义、原理,似乎思政课就是理论课,传授的都是形而上的东西。领导干部讲思政课打破了这种由来已久的思维定式,点亮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活力。领导干部长期工作在第一线,经历了实践锻炼,一般而言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善于利用富有鲜活的一手材料和宝贵的实践经验,剖析学生们关注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和难点、解读形势与政策、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提供有益的思路和信息等重要资源,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教”的意蕴和质量,有利于学生从“顶层设计”高度了解党情、国情、世情,全面正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筑牢意识形态前沿阵地提供实践方面的支撑。
五、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倡导、鼓励领导干部上讲台讲思政课。为此,他从隐含性要求到明确要求再到制度规制进行了系统阐释,其内容包含了领导干部讲思政课的必然性与必要性、任务与要旨、规划与制度,有着清晰的逻辑理路。
习近平关于领导干部讲思政课重要论述的逻辑起点深刻把握新时代党情、国情、世情新变化,这体现在习近平同志对党的建设新的伟大斗争的党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国情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情等科学判断上。这些判断都指向两个重要主体,即领导干部先锋力量和青少年生力军,由此构成了其逻辑重心。在逻辑起点和逻辑重心的基础上,习近平关于领导干部讲思政课重要论述进一步贯穿了一条主线,这就是清晰阐释思政课“是为何”及领导干部“如何为”,在这一过程中,集中展现了提升领导干部在思政课上引导力以筑牢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的逻辑归宿。
习近平关于领导干部讲思政课的重要论述微言大义,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立场,科学回答了加强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的必要性、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关键主体的可行性,科学阐释了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的价值取向和领导干部为之努力所需的基本素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领导干部讲思政课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建设领导干部讲思政课常态化的体制机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口报,2017-10-28(01).
[2]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3]习近平.习近平就新形势下全而从严治党提出八点要求[EB/OL].http://dangjian.people.com.cn/n/2015/0428/c395785-26917673.html.
[4]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5]习近平.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九届青年论坛开幕式上的贺词[N].人民日报,2015-10-27(01).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习近平.办公厅工作要做到“五个坚持”[J].秘书工作,2014,(06)。

2022年 第四期

2022年 第四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谈谈我对怎样上好思政课的认识
着力建设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
“大理论”与“小案例”:思想政治理论课故事化讲解的探索——基于“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的讲解
习近平法治思想高质量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基本思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贯彻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路径探析
论“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学理基础
人工智能驱动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论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理服人面临的难题与提升路径
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贯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基于2021年版教材的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原则遵循与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义力量探析——基于《思想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研学
发挥好思政课关键课程的关键作用——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思考
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建设研究
善用“大思政课”促进教育资源转化:意涵、问题与进路
试论新时代思政课“惊涛拍岸的声势”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铸魂逻辑
习近平关于领导干部讲思政课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
守正创新,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重温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高校必须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