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理服人面临的难题与提升路径
苏玉波 张胜军
【摘要】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做到以理服人是关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理服人的“理”包含政治之理、学术之理和事实之理三个层面。政治之理是治国理政之理,学术之理是客观规律之理,事实之理是实践之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说“理”上还面临着政治之理引导力尚未到位、学术之理阐释力彰显不足、事实之理辨析力有待提升等难题。面对以上难题,需要有针对性地用政治之理引导学术之理和事实之理以增强政治引领力、用学术之理阐释政治之理和事实之理以提高理论阐释力、用事实之理支撑政治之理和学术之理以提升现实解答力,才能把“理”说透彻、讲明白,才能实现“以理服人”。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理服人;难题
【作者简介】苏玉波,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胜军,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原文出处】《思想教育研究》(京),2022.3.97~103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以‘三理贯通’提升思政课教学科学化水平研究”(项目编号:19VSZ063)阶段成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的好坏关系到能否“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的核心。思政课教学要取得实效,就要把理论讲透彻,做到以理服人。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有理说不出,有理说不清,有理说不透等现象。这一方面源于对以理服人三个层面的误解和讲理的方式不当;另一方面是因为“以理服人”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解决以上问题,要从厘清高校思政课以理服人面临的难题着手,既讲清政治之理、学术之理、事实之理,又将三个层面的“理”融合贯通,以生动、透彻、形象的“理”说服人,不断增强高校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一、高校思政课以理服人包含的三个层面
说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很重要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熟练掌握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同样是讲道理,有的人讲,群众爱听,乐于接受;而有的人讲,群众就不爱听,不乐于接受,甚至很反感。”[2]218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抓不住讲理的重点,把理讲不透。高校思政课讲“理”必须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其一,要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了解、领会和掌握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其二,讲解的内容要系统、准确,具有科学性,引导学生发现和掌握蕴含其中的规律。其三,理论与实际相联系,通过事实说理,说真话,道实情,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高校思政课“以理服人”要从政治、学术和事实三个层面讲好“理”,帮助学生科学把握事物的内在价值、规律和逻辑。
(一)政治之理的核心是始终坚持政治引领
思政课是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的核心课程,其内容必然反映着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体现着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立场、观点和理念。高校思政课以理服人首先要在政治层面上把“理”讲清楚,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1.政治之理是治国理政之理。政治之理对于我国来说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前进道路,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而总结出来的治国理政的理论,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政治性是思政课不可或缺的属性,在任何情况下讲授思政课都不能脱离政治,否则就可能被各种错误社会思潮所影响,培养出一些“没有中国心”的中国人。讲清思政课的政治之理,就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从政治性的角度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所以,政治之理要在政治、思想、行动上与党和国家保持一致,从政治上把思政课要讲授的“理”说清楚。
2.讲好政治之理,强调的是坚持政治引导能力。思政课具有很强的政治属性,这是不容置疑、不能忽视、不容淡化的。习近平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属性,决定了思政课必须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保持清醒认识,提高政治站位。因此,高校思政课必须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高举旗帜,以强大的引导力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和辨别各种社会思潮,坚守政治底线,传递核心价值。
(二)学术之理的关键是准确把握科学规律
高校思政课以理服人必须要确保“理”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其理论、观点和结论要能经得起学生的质问,否则就不能使人信服。所以,必须在学术层面进行科学的阐释,让学生自觉掌握科学规律。
1.学术之理是客观规律之理。学术之理是客观规律的学术表现,重点强调其规律性。思政课作为一门课程本身就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理论性,是引导学生掌握规律的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思政课要发挥其重要作用就需要从学术上透彻地阐释清楚其内在规律,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11抓住事物的根本就是掌握其规律。所以,高校思政课要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透彻的学术之理分析,剖析其内涵外延,掌握其规律,从根本上吸引学生、说服学生、引导学生。
2.讲好学术之理,强调的是运用理论的阐释能力。理论性是思政课的根本属性之一,没有理论性的思政课是没有生命力的,“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5]437理论知识的灌输、理论思维的训练以及理论方法的学习是思政课“理论性”的功能指向。大学生是富有朝气、活力且具有批判精神的青年群体,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渴求愿望是强烈的,也是有选择性的。具有说服力的理论才能吸引他们的兴趣,才能让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因此,高校思政课必须要重视理论内容的讲授,把科学的理论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从根本上抓住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和基本规律。理论只有彻底,才能以理论的“真”说服学生,让学生自觉使用科学的理论分析和阐释问题。
(三)事实之理的重点是善于运用客观事实
“理”一旦脱离事实就会变得毫无说服力。要想彻底说服学生,就必须要用现实生活中鲜活的事例和其中蕴含的道理进行说服。在事实层面上的以理服人,不但要用事实说话,而且要能够解答现实。
1.事实之理是实践之理。事实之理是指做事的道理、逻辑,重点强调其实践性。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6]424。思政课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课程中的具体体现,它强调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实际性、客观性,用实践检验理论,用事实之理说服学生。因此,事实之理不仅要求选用鲜活、真实的实例进行教学,讲清楚案例所涉及实践活动的目的、逻辑以及必然性,而且要求结合时代主题和现实问题进行实践,让学生在事实的“真”“实”中领悟真理的力量。
2.讲好事实之理,强调的是对社会现实的解答能力。高校思政课必须要能够科学、正确、深入地解答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一方面要充分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辉煌成果。通过展示丰富的事实材料,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社会实践方面取得的成就,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另一方面要运用正确的理论和生动的话语讲清楚这些成果背后所蕴含的因果关联与内在规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明白新中国所取得的成就是选择中国道路、实行中国模式和坚持党的领导的必然结果。通过实践层面的阐释,让学生真正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自觉投身社会实践的洪流之中,并且能够用科学的理论认识世界,回应现实,进而改造世界。
二、高校思政课以理服人面临的难题
近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以理服人已经成为大家的一致共识。但是,思政课以理服人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难题。高校思政课应该如何高效说理,如何以“理”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就是目前遇到的重要挑战。它面临着政治之理引领力难以到位,学术之理阐释力彰显不足,事实之理辨析力有待提升等“说理”难题。
(一)政治之理讲解不清,导致引领力尚未到位
当今世界上无论是哪种性质的国家,都具有阶级性和政治性,而只要有阶级的存在就不可能有价值中立。高校思政课是较为特殊的课程,政治性和价值性是其重要属性,一旦脱离了政治和价值来讲授思政课就会出现错误。“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7]438-439因此,高校思政课必须要将政治之理阐释清楚,凸显其鲜明的政治性和显著的价值性,充分保证其政治引领力。然而,目前部分高校思政课的政治之理依然存在着引导乏力的问题。
1.理论和案例使用不当,造成政治之理讲述不清。目前全国高校思政课使用的是统编教材,保证了教材内容具备明确的政治方向、高深的理论水平以及较强的通用性,体现出了教学内容的统一性。使用同样的教材却常常会出现不同的教学效果,主要原因就是讲不清楚什么是政治之理,政治之理为什么是合理的。通常有两种教学现象会导致这个问题的产生。一是在教学过程中理论阐释深度不够。在授课时一味照本宣科,既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讲解,又没有鲜活生动的事例支撑,课程就显得宣讲意味十足,既讲不清学术之理,又讲不清事实之理,更加没有落脚到政治之理上。或者是引用一些不恰当的理论来阐释教学内容,比如用西方的一些理论来解读中国发展模式,可能导致南辕北辙的结果。二是案例选用不恰当,致使政治性突出不够。教学过程中选取案例支撑教学内容是常用做法,但是案例的选择必须是严谨科学的,如果选用的案例不恰当,会导致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出现问题。以上两种现象的共同结果就是讲不清楚教学内容的核心和精髓,分不清楚教学内容要讲述的是什么理,导致内容缺乏应有的政治性,致使政治之理模糊不清,缺乏信服力。
2.教学话语和方法吸引力不足,造成政治之理乏味难懂。思政课教师不但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深厚的理论根基、广博的知识体系,而且要能够用恰当的方法、灵活的方式、接地气的语言讲授严肃的政治理论,用鲜活、浅显的故事来讲授深奥的道理。在教学实践中,不能采用生动活泼接地气的话语和适当的教学方法讲授课程的现象依然存在。第一种现象是过分强调政治话语的“严肃”,选择性地忽略学生更容易接受“生动”话语的现实。讲课过程中政治话语的表述呈现出机械化、教条化的现象,导致政治话语难以被学生接受。第二种现象是不善于使用灵活多变、与时俱进、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例如有的课堂虽然更新了教学设备,使用了演示文稿,但是“满堂灌”依然是主要的授课方式之一。这种授课方式有可能出现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过多、现实案例过少、师生互动缺乏、事实之理支撑不足等问题。以上两种现象最终都可能引发政治之理、学术之理、事实之理之间结合不紧密、不能互相支撑的问题。如果学术之理和事实之理不能支撑政治之理,思政课就很难做到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大道至简,政治之理就显得枯燥而无趣,很难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难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接受政治之理。
(二)学术之理阐释不足,致使阐释力无法充分彰显
高校思政课要讲清楚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产生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理论依据和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理论凝聚思想共识。同时还要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伟大实践从学术之理上予以阐释,“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学术之理阐释力的提升依然面临着不少难题,主要体现为学术之理对政治之理和事实之理的阐释不足,这也是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
1.学术之理对政治之理阐释不足,导致政治之理缺乏科学解读,作用弱化。近年来,西方学术界主张学术研究应该采取“价值中立”的态度。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4]550存在着主导国家核心价值的取向就不可能出现价值中立。既然不存在价值中立,那么学术与政治就不能够互相脱离。学术不但不能与政治相分离,而且还要从科学的角度支撑政治的合理性。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然会有忽视学术之理对政治之理阐释的现象,致使政治之理显得抽象空洞、缺乏科学解读,造成吸引力和说服力不足,极大地弱化了政治之理的作用。
2.学术之理对事实之理阐释不足,导致事实之理不能有效揭示事实发生机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未停止对中国的文化渗透,他们利用科学技术、经济发展、基础理论等方面处于暂时领先地位的优势,不间断地推销西方的思想理念和学术理论,试图让中国人产生崇拜西方的想法。个别不能明辨真伪的国人就会不自觉地用西方的理论来阐释中国道路,解释中国优秀成果,结论毫无疑问就是消极的。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能用正确的学术理论阐释事实之理。采用不恰当的学术之理阐释中国问题就不能科学地揭示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也不能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然而,有时候为了能够让思政课显得生动有趣,往往会停留在“讲热闹”的阶段,没有用透彻的学术之理阐释清楚事件背后的“门道”,抓不住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核心,事实之理就不能有效揭示事实的发生机制。
(三)事实之理辨析力不足,致使感染力不能全面呈现
高校思政课以理服人,不仅要讲政治之理、学术之理,而且需要讲事实之理,没有事实之理作支撑,就不能完全、有力地掌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政课的事实之理要求思政课教师关注社会热点,关注中国问题,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来支撑事实之理、阐释中国道路、宣扬中国精神。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事实之理存在着辨析力和感染力不足的问题。
1.事实之理停留在讲故事的层面,缺少辨析力和支撑力。讲好中国故事和经典案例是思政课事实之理非常重要的切入点,可以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讲好中国故事是全党的事,各个部门、各条战线都要讲。”[8]211高校思政课要吸引学生,中国故事更是必须要讲,而且还要善于讲。讲故事并不是思政课的主要目的,讲故事也不能等同于事实之理。揭示事实之理需要将讲故事与讲道理结合起来,讲清楚故事要表达的观点、道理、理论、价值,让学生从故事出发更好地理解蕴含在背后的政治、逻辑和规律。“不能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要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道’,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道’”[9]295。然而,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很多情况是讲完故事以后缺少深入的探讨和延伸,既没有“道”的贯穿,又没有“理”的挖掘,既没有揭示故事背后的逻辑,又没有阐释其正确或者错误的原因。没有“道”“理”的阐释就弄不清楚故事背后的逻辑和规律,也不能帮助学生真正地分辨是非,必然会导致事实之理不能为政治之理和学术之理提供有力的支撑。
2.事实之理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缺乏生命力和感染力。用事实话语讲出事实之理,用事实之理映照学术之理,最后推动政治之理入脑入心,这条线就是实践性和理论性的契合之路。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根本遵循,二者的有机结合能够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彰显出理论的透彻性,体现出思政课的思想性、政治性、价值性。如果只重视实践性,就有可能就事论事,只能看到事件、事物的表象,无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能从本质上认识到问题的核心。如果只重视理论性,理论有可能会与实践相脱节,不能用实践来检验理论,致使理论缺乏生命力。作为理论与实践连接纽带的事实之理,如果不能同时观照理论与实践,事实之理就体现不出强大的感染力来吸引学生。现实情况是思政课教学中事实话语却常常不能做到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这样就难以达到“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清楚、讲透彻”[10]的要求。
三、高校思政课“以理服人”的提升路径
高校思政课以理服人面临着有理说不清、说不透、说不实等难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探索出有效的破解路径,以提升政治之理的引领力、学术之理的阐释力、事实之理的感染力。“政理是指党的基本理论、国家大政方针,在当前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相关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是政理所蕴含的科学思想与方法论;事理是指社会事件本身所蕴含的发生机制、因果关联与内在规律。”[11]政治之理要引领学术之理和事实之理,为其指明政治方向;学术之理要阐释政治之理和事实之理的内在逻辑,提供科学依据;政治之理和学术之理要落实在事实之理上,否则就没有根基;三者是融合贯通辩证统一的。构建政治之理、学术之理、事实之理“三理贯通”的说理路径,凸显政治之理引导学术之理和事实之理,学术之理阐释政治之理和事实之理,事实之理支撑政治之理和学术之理,以有效解决说理难题,不断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
(一)以政治之理引导学术之理和事实之理,增强政治引领力
高校思政课必须重视和凸显其政治性。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必须坚持真理,而真理必须旗帜鲜明。我们共产党人从来认为隐瞒自己的观点是可耻的。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12]322所以,高校思政课以理服人,必须要旗帜鲜明地树起政治大旗,把政治之理说清楚讲生动,为学术之理和事实之理指明方向,不断增强思政课以理服人的政治引领力。
1.以政治之理为引导,学术之理和事实之理为支撑,充分阐释教学内容。高校思政课教材是由国家严格审定的统一教材,能够确保教材的政治性、思想性和规范性。教师必须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按照教材的要求熟练掌握章节与章节之间的关系,理清其内在逻辑,这样在授课时就能真正掌握思政课的政治方向,讲透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学中只重视政治理论的讲解,容易造成政治之理空乏无力,不生动且无吸引力。为了防止课堂教学变成政策宣讲课,教师要在精研教材保证遵循教材政治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用系统、规律的学术理论阐释我国道路、政策、方针的合理性。同时又要掌握大量的教学资源和案例,精选出生动的、鲜活的、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的教学资源融入教学。精选出来的案例不但要贴合教学内容,而且要具有代表性,以便对其进行深入的阐释。通过剖析其背景,揭示其逻辑和规律,才能讲清讲深讲透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吸引力。
2.不但要提炼出生动的话语,而且要会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说理才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容易接受、乐于接受呢?“只有一个方法:反复讲述一些最浅显的道理”[13]655,让语言呈现出生动活泼的一面,避免出现“空话连篇,言之无物”[14]833。那应该如何解决呢?毛泽东给出了答案:第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第二,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第三,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14]837所以,思政课教师要学习群众话语、世界话语、历史话语,将学术话语与政治话语结合起来。同时,密切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把深奥且略显枯燥的理论话语有效转化为学生能够接受、乐于接受、易于接受的日常话语。另外,仅仅掌握生动接地气的话语是不够的,还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用合适的方法和生动的话语将思政课之中的政治之理、事实之理、学术之理贯通起来,保证正确方向、遵循科学规律、洞悉发生机制,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不断印证和提升政治之理的引领力。
(二)以学术之理阐释政治之理和事实之理,提高理论阐释力
高校思政课以理服人可以从政治之理、学术之理、事实之理三个角度切入,不同的切入角度都会对应解决不同的问题。学理性是高校思政课本身固有的属性,是高校思政课科学性、系统性、逻辑性的集中体现。如果撇开学术之理谈政治之理,高校思政课有可能成为政策传达课、文件学习课,内容枯燥乏味;撇开学术之理谈事实之理,高校思政课又可能成为故事会、案例讲解会,内容空洞没有灵魂;仅有政治之理、事实之理,缺失学术之理,高校思政课的科学性就不能凸显,也不能把理论讲透彻。所以,面对高校思政课有理说不清、有理讲不明的难题,就要以学术之理的科学性来阐释政治之理的导向和事实之理的逻辑,以提高理论的阐释力。
1.构建以学术之理为切入点的说理方式,不断增强学术之理对政治之理和事实之理的阐释。政治性与学理性结合不紧密的首要原因是对自身理论的不自信,构建具有中 国特色的话语方式,从学术之理上阐释好政治之理和事实之理势在必行。习近平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研究队伍、论文数量、政府投入等在世界上都是排在前面的,但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15]322应对这一问题的重要方法就是不断研究探索发展和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用具有科学性、规律性和中国特色的理论阐释中国道路、解释中国奇迹、揭示中国奥秘。通过不断增强学术之理对政治之理的阐释,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政治之理的正确性,自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增强学术之理对事实之理的阐释,让学生明白事实的发生机制,蕴含的科学规律,更加坚定对政治之理、学术之理、事实之理的信任。此外,还要把理论话语转化为人民大众能都听得懂记得住的日常话语,形成中国特色的说理体系,从内心深处彻底说服学生,让学生相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不断增强理论自信、学术自信。
2.加强学术之理与政治之理、事实之理的结合,提高思政课以理服人的阐释力。高校思政课要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也要加强学术之理、政治之理、事实之理的融合贯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用学理性弱化政治性,在大中小学的不同学段,无论是通过讲故事、讲历史还是讲理论的方式讲思政课,都要体现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14]因此,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要加强学术之理与政治之理、事实之理的结合,不能只重视学术之理的阐释而忽视政治之理和事实之理的作用,应该想办法把政治之理、学术之理、事实之理融合到一个说理体系之中。用学术之理为政治之理和事实之理提供坚实的支撑,用政治之理和事实之理为学术之理提供正确的方向和事实依据,教育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理论,将人生理想与国家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不断用说理的方式提升思政课的说服力,以“理”服人。
(三)以事实之理支撑政治之理和学术之理,提升现实解答力
事实之理分析是高校思政课以理服人最具实践性和趣味性的视角,它蕴含在丰富的思政课素材之中,深度剖析其内在逻辑和隐藏在背后的规律,能够为政治之理和学术之理提供现实支撑。没有事实之理支撑的政治之理缺少现实依据,显得没有根基;没有事实之理支撑的学术之理缺少实践基础,显得晦涩难懂;没有事实之理支撑的政治之理和学术之理,难以看清理论背后的关系和发生机理,会让课堂变得沉寂和没有吸引力。以事实之理为切入点,将三理贯通会让课堂富有感染力、说服力、吸引力,能够提升理论的现实解答能力,增加思政课话语的穿透力。
1.构建以讲故事为切入点的说理方式,不断增强事实之理对学术之理、政治之理的支撑。高校思政课需要用中国特色话语来讲理,中国特色话语的形成需要中国理论的提炼,中国理论需要有中国奇迹的支撑,中国奇迹是中国成果的优秀代表,中国成果是在中国道路上取得丰收的果实,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的自主选择,中国道路上有着丰富多彩的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为政治之理、学术之理、事实之理提供有力支撑,这样的话语才会言之有据,令人信服,这样的说理才更有感染力和影响力。“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16]讲故事实质上就是要讲事实之理,通过事实之理分析讲清其中蕴含的道理、逻辑和规律,弄明白政治方向的重要性。将讲故事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切入点,通过对一个又一个鲜活真实中国故事的讲述,帮助学生认清政治方向、掌握学术规律、弄懂逻辑关系,逐步构建出一个科学合理、系统完善的中国故事说理体系。通过这个说理体系能够系统、全面展现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道路上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能够为事实之理、学术之理和政治之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政治方向、内在逻辑、运行机制,极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事实之理、政治之理、学术之理融合贯通,不断增强思政课话语说理的现实解答力。讲好中国故事是高校思政课的要求之一,但是讲好了故事不一定能够讲清楚其中的“理”,没有“理”的故事就达不到思政课需要的效果。每个已经发生事件背后蕴含着发生机制、内在规律,也有着不同的政治影响,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就能得出不一样的结论。所以,在课堂上讲故事不但要求讲清楚故事的背景,讲清楚缘由和来龙去脉,而且要通过政治之理、学术之理、事实之理以全面揭示出故事背后的“理”。这样的“理”是具有明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学术分析和生动鲜活的事实支撑的“理”,能够使人信服,能够不断增加高校思政课“说理”的现实解答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2]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7]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8]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9]朱继东.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0]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11]苏玉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两支队伍协同的内涵、机理与方法探究[J].学术论坛,2018,(04).
[1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5]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16]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举旗帜  聚民心  育新人  兴文化  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

2022年 第四期

2022年 第四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谈谈我对怎样上好思政课的认识
着力建设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
“大理论”与“小案例”:思想政治理论课故事化讲解的探索——基于“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的讲解
习近平法治思想高质量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基本思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贯彻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路径探析
论“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学理基础
人工智能驱动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论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理服人面临的难题与提升路径
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贯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基于2021年版教材的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原则遵循与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义力量探析——基于《思想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研学
发挥好思政课关键课程的关键作用——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思考
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建设研究
善用“大思政课”促进教育资源转化:意涵、问题与进路
试论新时代思政课“惊涛拍岸的声势”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铸魂逻辑
习近平关于领导干部讲思政课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
守正创新,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重温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高校必须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