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贯彻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路径探析
唐斌 陈桐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有机统一的整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材按照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进行编排,课程教学中如何体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成为普遍关注的话题。一方面,按照教材的分布体系,可以通过讲授导论点明整体性、讲好内容章节凸显整体性、讲明逻辑勾勒整体性,实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为线索、结合马克思的“两大发现”、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马克思的“九条要求”的重要论述精神,实现教学体系向认知体系转化,探寻构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新路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课程教学;教材体系;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唐斌,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副教授;陈桐,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津),2022.2.123~131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项目“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及其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路径研究”(项目号:szkzy2020002)、西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根本制度的构建研究”(项目号:SWU2009216)的阶段性成果。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无论从内容构成还是价值追求看都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05方案”中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以下简称“原理”课),在课程基本内容的介绍中指出: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①。由此可见,“原理”课在讲授中要特别注重“整体性”,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有整体上的把握。2020年中宣部、教育部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继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高校思政课的必修课程之一。“原理”课应该承担起贯彻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任务,借助教材体系,通过教学体系,进而达成学生认知体系中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认识。
一、紧扣教材体系体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
“原理”课现行教材从2007年出版以来共修订过7次,形成了8个版本,截至目前,最新版教材为2021年版。教材修订主要是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重要会议精神等不断充实进去,实现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的转化,但教材主体结构没有发生变化,均由导论(或绪论)加七章构成。导论加七章的教材编排具有历史延续性,虽然马克思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的色彩还比较浓厚,但只要对这三个部分的理解到位、处理得当,现行教材体系可以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正如最新版教材导论中指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有机统一并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②。
(一)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内容
新版教材在导论中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综观“原理”课所使用的马工程重点教材,我们可以发现,除导论(或绪论)外的正文部分,前三章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第四、五章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后两章讲授科学社会主义,从教材体系本身看,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构成了“原理”课教学的主体内容。
马克思本人并没有将自己的理论体系具体划分为几个组成部分,因为马克思关注的主要问题和理论阐发的主要著作都是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出来的。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通过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三编的结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全面阐发,这部著作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列宁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来源。恩格斯、列宁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整个内容体系非常了解,基于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这样的大致划分。基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后继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诠释,我们可以判定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确实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内容。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③。因此“原理”课教材按照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的体例编排,依据教材体系开展教学,能够呈现出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内容,反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
(二)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原理”课教材主体部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进行阐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以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为最核心的教学内容,但也要认识到,教材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如对于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教材指出“它们有机统一并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④;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指出“我们可以从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中,来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⑤;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教材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⑥。这些有关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阐述都集中在教材的导论部分,这就说明教材在按照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的逻辑进行阐述前,充分强调了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理论整体而呈现。
将马克思主义划分为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的做法并不是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破坏,因为这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教材体系在具体内容的展开中也对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多有具体安排。要充分发掘教材内容,揭示出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进而在教学中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为此,“原理”课要遵循整体把握、分别阐述的路径,基于教材体系,在整体性基础上阐释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的具体内容,在教学中使得“马克思主义是由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一观点被学生所接受、认可和运用。
(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原理”课贯彻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有效路径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体系十分丰富,从其内容看主要有作为方法论基础的哲学,具体剖析资本主义制度的政治经济学,研究阶级斗争及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部分支撑起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大厦。
将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从整体上进行版块的划分,不仅有利于理论的学习和传播,也可以成为贯彻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有效路径。教材编写以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为核心,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以此为基础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一方面,教材对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的安排符合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在逻辑。教材先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部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概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政治经济学部分运用哲学的方法,聚焦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并运用矛盾分析法揭示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及其必然灭亡的命运。基于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分析,揭示出取代资本主义的未来社会,在与资本主义的对比和人类社会发展必然性的基础上,阐明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并且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相结合进行延展。“原理”课教材这样的编排顺序,凸显了从哲学方法论到具体论证再到科学结论的线索,这一逻辑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在逻辑。
另一方面,教材在阐述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时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均有相关安排。教材在分别解读马克思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的时候,是相对独立的版块划分,但并不是截然划分,而是在每一个版块中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思想。例如,教材在哲学部分呈现人类社会发展相关内容时,多次强调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政治经济学部分充分展示了唯物主义、辩证法、人类社会发展等哲学原理在分析资本主义运行规律时的具体运用,进而揭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科学社会主义部分强调“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及其辩证关系,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便是对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内容在逻辑层面的再次呈现。
教材虽然大致分为三个版块的内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按照教材编排的原则,讲出作为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的各个版块之间的逻辑关系,讲出每个版块对整体性的观照,凸显马克思主义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二、依托教学体系彰显马克思主义整体性
现有教材体系能够一定程度上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但是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作为马克思主义内在属性的整体性,应该贯彻到教学过程始终。
(一)讲透导论,彰显马克思主义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教材导论在整本教材中起初步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在学习课程之初,形成对教材尤其是对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总体性认识。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对导论不够重视,直接按照教材编排体例分别讲授各个部分,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分散化理解。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利用好、发挥好教材导论的作用,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等角度,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有机整体。
教学中可以依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从横向凸显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立场、观点、方法贯彻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相互之间又紧密联系,构建起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统一体。首先,人民立场整体贯穿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在中学时期就树立起为人类解放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在他后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中,也始终坚持人民中心立场。毫不动摇地坚持群众路线,以全人类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这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中心思想。其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具有内在统一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⑦。基本观点内容广泛而又紧密联系,都内在统一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内在特征。最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贯穿于全部理论与实践中。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⑧马克思不仅运用这些科学方法开展理论研究,在其指导工人运动的实践中,也将这些方法贯彻始终。除了讲授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贯穿于马克思主义,还应讲明三者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统一体。正如教材中所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⑨。基本立场是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基本观点明确世界观和方法论,基本方法提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立场、观点、方法联结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
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创立与发展历程的梳理,从纵向角度贯彻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容,都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为解决不同社会问题而产生的,在各个时代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得以系统阐发。随着各国革命与改革实践的日益深入,马克思主义不断丰富发展、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立足中国实际情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领中国人民进行艰辛探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飞跃,这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纵向的整体性体现在基本原理和时代发展中,在理论指导下开展实践,在具体实践中丰富理论。通过讲授导论部分有关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内容,可以从理论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辩证统一、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中,凸显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逻辑。
(二)讲好章节,彰显马克思主义基本组成部分是内在统一的整体
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的宏观统领下,教材将具体内容分为七章进行阐述,这是对整体性内容的进一步细化。教师要深入领会教材各章内容的逻辑关联,在教学中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教材分为三章讲授。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主要对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进行讲授。本章探讨物质世界发展的本原与规律,讲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讲授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为之后阐明人类认识发展规律、分析资本主义结构、说明共产主义原理等奠定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基础。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主要分析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客观规律。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⑩。本章就十分强调实践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相结合中的重要性,并由此点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正是从现实出发剖析资本主义,揭示出其基本矛盾和历史命运。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主要阐述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本章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聚焦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也为之后分析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进行理论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教材用两章进行讲解。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和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运用。这两章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系统阐述商品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即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通过严密的经济学分析,揭示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论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同时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阐明资本主义的发展新样态和未来趋势,在剖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命题。这两章阐释的内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论证,还指明了资本主义之后的未来社会发展方向,有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相关内容呼之欲出。
科学社会主义部分,教材用最后两章进行讲授,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与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这两章内容的展开以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为根据,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阐述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进行展望和科学论证。“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11),换言之,“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是基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考察,分析资本主义矛盾不可调和得出的科学结论;也是社会主义五百多年历史进程,在理论与实践的交互中遵循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命题。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及实践,是对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内容的有力论证,同时又昭示未来的发展方向,不仅将马克思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融为一体,还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贯通。教师要讲好这两章内容与其他章节内容的逻辑关联及其在教材中的重要地位,凸显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逻辑。
教材的七章内容,各自在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相互之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关系。从哲学到政治经济学再到科学社会主义,教材的每个章节实质上都是整个逻辑中的一个环节。教师在讲授“原理”课时,应充分强调章节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各个章节构成的内在统一性,基于教材内容和教学过程,深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思维。
(三)讲出逻辑,彰显马克思主义内在逻辑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2020年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对于“原理”课的内容作如下要求:“主要讲授反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最基本的原理,帮助学生深刻领会、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学习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世界的能力,增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12)这实际上内蕴了“原理”课教学的三条内在逻辑,即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依照这三条线索,凸显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征体现在教材的各部分之中,贯穿于教学始终。教材在导论中对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有专门讲解,点明“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这些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13)。关于科学性,教材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科学探索性”(14)。不论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还是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阐述,都是在科学探索中产生的科学结论。关于人民性,教材指出“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15)。人民性是以阶级性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代表的是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教材关于世界观、人类社会发展、资本主义、无产阶级的解放和人类的解放等内容,无不是对人民性的有力回应。关于实践性,教材指出“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来看,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这一基本观点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全部思想内容之中”(16)。关于发展性,教材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17)。马克思主义与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发展,形成新的理论成果。教材除了呈现马克思恩格斯所阐释的思想,还有很多马克思主义后继者的科学理论,这些共同构成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可见,马克思主义的特征不仅在导论中有体现,而且贯穿于整个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中。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中,相互也构成内在统一体,即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教师要始终将马克思主义的这些整体特征贯穿于教学过程中,这既是从教材内容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也是基于这些鲜明特征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强调。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集中体现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于教学始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们必须有了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才能更好观察和解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种现象,揭示蕴含在其中的规律”(18)。马克思主义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基础上,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这些方法渗透在教材的每个部分。比如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聚焦于人类社会发展,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规律,探索政治经济学的科学理论。就某个领域的理论而言,在学习和实践中也有具体的方法应用,如矛盾分析法、阶级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从方法论的层面上看,可以分为哲学方法、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教师可在授课时结合相关原理,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科学世界观的统筹指导与具体方法的应用分析中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最后,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贯穿教材体系的逻辑主线,也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教材按照“整个世界—人类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逻辑线索展开。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彻这样的逻辑线索,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整个世界发展规律的探寻。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论与唯物辩证法的内容之中,诠释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和客观世界究竟“怎么样”的问题。这部分内容揭示出整个世界发展的物质性及客观规律,为阐释后面的内容奠定宏观思想基础。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将在世界发展中揭示出的科学思维方法,运用到人类社会领域分析其发展规律,提出社会发展的“五形态说”和“三形态说”,这与资本主义规律和共产主义原理相承接。三是对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揭示。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动力问题的阐释,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各要素,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质、规律及其趋势。依照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可调和的分析,提出“两个必然”的观点,从而过渡到对未来社会的展望。四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阐释。依据前面对整个世界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分析,资本主义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价值追求就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部分内容主要渗透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内容之中。可见,教材从世界宏观角度出发,探寻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将视角转向资本主义阶段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更高阶段,贯通马克思主义各个部分。
三、基于认知体系强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
教材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不能停留在对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上,还要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19)。要对马克思主义有全方位的认识,唯有学懂弄通才能做实,要将课堂中讲授的知识体系转化为学生的认知体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师可基于学生认知体系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强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
(一)依据“核心概念”贯彻马克思主义内容体系的整体性
马克思一生倾注大量心血研究政治经济学,并写出了《资本论》这一鸿篇巨制。对政治经济学规律的考察,并不纯粹是研究经济理论本身,马克思从最简单的要素出发,分析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揭示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命运。以此为思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体系,可以提炼出“劳动”“商品”“货币”“资本”“人”这几个核心概念。教师在充分把握马克思主义内容的基础上,可依照这条线索,阐发核心概念的要义和相互关系,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体系及其贯彻始终的人类解放追求。
劳动与物品结合形成产品,产品用于交换成为商品。马克思将商品作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研究起点,分析由人类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商品价值二因素,为揭示剩余价值的产生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奠定理论基础。商品交换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断演进,从而产生货币。商品和货币的交换形式掩盖了其背后劳动的社会性质,物的交换关系遮蔽了人们之间的劳动交换关系与社会交往关系,由此也产生了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随着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就转化为资本。马克思指出,“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20)。在资本主义生产状态下,无产阶级的劳动表现为异化劳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人的本质被物所遮蔽,人类劳动本质属性的实现受到阻碍,呈现为异化劳动的形式。
马克思从经济的角度对商品、货币、资本的分析研究,就是为了揭示阻碍人类发展的根源。要将人从异化劳动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21)。教师在讲授这些核心概念时,可以将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时运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加以融入,通过内容的具体讲解,引导学生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内容体系的整体认识,同时加深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这一价值追求的理解。
(二)围绕“两大发现”贯彻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整体性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指出,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中的“两大发现”。马克思探索这两大发现的过程,就是对前人的批判继承、对真理不懈追寻的过程。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相互紧密联系,深刻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具体呈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唯物史观,就是用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人类社会发展历史。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其哲学思想充分展现了辩证法的魅力,但总体而言属于唯心主义的范畴;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进行了批判,用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世界,但在人类社会发展问题上,仍没有跳出唯心主义的窠臼,将人看作是抽象感性的人,用唯心主义的观点看待人类历史,因而被称为“半截子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彻底与旧的唯物主义撇清关系,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新世界观。“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2)唯物史观这一理论发现是唯物主义在人类历史领域的科学运用,同时又是分析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论证“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基础。
剩余价值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生产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价值规律学说,这一发现是对劳动价值理论的深化。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立足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提出了劳动是财富的重要源泉这一观点,创立了劳动价值理论。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对剩余价值的探索具有极大的局限性,没有超出关于利润和地租的概念,没有揭示出剩余价值产生的本质。在吸收并批判国民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阐释了自己的劳动价值理论,进而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不同于国民经济学家的资产阶级立场,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运用唯物史观的哲学思维分析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本质和规律。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得出资本主义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结论,这既是对唯物史观的科学论证,又承接“两个必然”的命题,点明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实现奠定了经济学理论基础。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将“两大发现”作为立足点,揭示马克思探索真理的批判性和革命性精神,结合具体内容,贯彻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同时点明“两大发现”的最终目标指向是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让学生坚定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三)紧扣“九条要求”贯彻马克思主义学习实践的整体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马克思的一生及其思想成果予以高度概括和评价,并指出在新时代仍然要坚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点明了学习马克思的九条具体要求,即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23)。“原理”课教学可以紧扣习近平总书记阐述的九条要求,贯彻学习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路径。
第一,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与社会主义建设相统一。对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及的“九条要求”进行内容划分,一方面包含了对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阐述,如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守人民立场的规律、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等;另一方面包含了对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阐述,如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关于人与自然的思想,这些内容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构成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对应。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是关于人类历史的一般规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一般性规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具体运用;人类社会发展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二者又有着长远目标与阶段目标的逻辑关系。
第二,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学习马克思主义不仅要学习科学理论,更为重要的是要将所学理论转化为现实的实践。“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24)马克思主义始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始终坚持与社会主义实际运动相结合,实践的观点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全部思想内容之中。
第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党的创新理论相统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一般、最普遍的原理,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继承与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25)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如何学习马克思所提的要求,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结合中国具体实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党的创新理论的统一。
依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学习马克思所提出的九点要求,我们从内容的梳理和内在逻辑的分析归纳出强调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路径,即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与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的整体性、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整体性。教师在授课中,要讲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统一,讲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统一,讲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统一。
“原理”课作为一门主要讲授反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理的课程,应当承担起贯彻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教学任务。教师在授课中,不仅要基于教材体系讲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还要立足教学过程强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认识,最终将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的认知体系,通过融会贯通式的教学使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强化使命担当。
注释:
①《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14)》,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年版,第298页。
②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第2页。
③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第3页。
④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第2页。
⑤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第3页。
⑥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第10页。
⑦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第3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1页。
⑨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第3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 36页。
(11)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第258页。
(12)《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年第9号。
(13)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第9页。
(14)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第10页。
(15)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第10页。
(16)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第11页。
(17)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第11页。
(18)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1页。
(19)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第18页。
(20)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8页。
(2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8—9页。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02页。
(23)参见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6—24页。
(24)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9页。
(25)《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26页。

2022年 第四期

2022年 第四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谈谈我对怎样上好思政课的认识
着力建设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
“大理论”与“小案例”:思想政治理论课故事化讲解的探索——基于“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的讲解
习近平法治思想高质量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基本思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贯彻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路径探析
论“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学理基础
人工智能驱动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论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理服人面临的难题与提升路径
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贯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基于2021年版教材的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原则遵循与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义力量探析——基于《思想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研学
发挥好思政课关键课程的关键作用——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思考
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建设研究
善用“大思政课”促进教育资源转化:意涵、问题与进路
试论新时代思政课“惊涛拍岸的声势”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铸魂逻辑
习近平关于领导干部讲思政课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
守正创新,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重温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高校必须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