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试论新时代思政课“惊涛拍岸的声势”
洪岩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应当具有“惊涛拍岸的声势”,这一论断开辟了评价课程教育教学效果的全新视角,成为推动课程改革创新的崭新命题。思政课具有“惊涛拍岸的声势”,是体现显性课程属性的本质要求,是把握和遵循教育之道的应有之义,是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的有力举措,也是思政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进路。思政课“惊涛拍岸的声势”,意味着课程教学应蕴含磅礴的力量、外显宏阔的气势、呈现震撼的效果。思政课要形成“惊涛拍岸的声势”,需要各级党委、学校、教师等多方协同、集体发力,通过谋势、蓄势、成势接续推进。
【关键词】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惊涛拍岸的声势”;课程教学
【作者简介】洪岩,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辽宁  大连  116026)。
【原文出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武汉),2022.9.57~60,68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编号20VSZ009)的阶段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既要有惊涛拍岸的声势,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这是教育之道”[1]。这一论断首次提出了思政课的“声势”问题,为探索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提供了全新视角,也为评价思政课教学效果提供了重要依据。深入领会这一论断的提出意义、把握其深刻内涵、明确其实践路径,能进一步推动思政课的改革创新。
一、思政课“惊涛拍岸的声势”的提出意义
提出思政课的“声势”问题,特别是以“惊涛拍岸”来表述思政课的声势,是深刻洞察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和规律性的体现。思政课要有“惊涛拍岸的声势”,精准地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是思政课理论与实践上的重大创新,对指导思政课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体现显性课程属性的本质要求。“思政课要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程”[2],一方面,思政课应当以正面教育的形式将理论性、系统化的思想政治观念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内容明确、逻辑清晰是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要求,任何模棱两可、含糊其辞的表述都可能会削弱教育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思政课不仅不能“隐身”,而且应以鲜明的政治立场、明确的教育方式、坚定的理论自信掀起激荡思想的“惊涛”,凸显其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应以与时俱进的理论、理直气壮的态度、深刻透彻的辨析形成“拍岸声势”,达到卷起学生思想“千堆雪”的教学效果,完成铸魂育人的重要使命。
2.把握和遵循教育之道的应有之义。教育之道,即教育的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将“既要有惊涛拍岸的声势,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称作“教育之道”,体现了教育方式应刚柔并济的教育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刚性与柔性两种运行轨迹。刚性运行,主要指对教育对象进行以灌输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提到“灌输”,部分教师对此存在误解,尤其是把教育立场的“灌输性”与教育方式的“硬灌输”混淆,因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刚性运行持拒斥的态度。其实,思想政治教育立场的“灌输性”不容忽视。用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观察世界、分析问题、参与实践,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要实现上述要求,单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的柔性运行是不够的,必须不断强化方法的规范性、内容的系统性和实践的整体性,即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刚性运行,尤其要以“惊涛拍岸的声势”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系统性学习的效果,这是必要且必须的。
3.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的有力举措。高校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而青年对于实际生活中不符合道德原则的事情是高度敏感的[5](P136-137),他们的知识体系尚未健全、价值观尚未稳定、心理尚未成熟、情感尚显稚嫩、意志尚显脆弱,很容易被错误思潮濡染、被极端观点牵引、被表面现象迷惑。因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要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用好批判的武器,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旗帜鲜明进行剖析和批判”[4]。思政课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的大旗,应对和回答一系列重大思想、理论问题,对形形色色的错误理论进行批判和清算;必须站稳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主阵地,与纷繁复杂的舆论观点同台争锋,帮助青年学生廓清思想迷雾、辨明前进方向;必须拿起“批判的武器”,在多种多样的思潮“厮杀的战场”勇敢亮剑。思政课要不断壮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声势,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识形态引领功能,这是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所依和使命所系。
4.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进路。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党中央召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旨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攻坚战斗,包括思路攻坚、师资攻坚、教材攻坚、教法攻坚、机制攻坚等。但时至今日,距离实现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目标仍有差距,“在多数场合,学生并非厌恶一般意义上的学习,也并非因为懒惰而厌学,而是因为课堂教学淡而无味、弃而无憾,没能给予学生精神突围的快感,没能激发学生振臂欲搏的豪情,没能营造让学生体验自我价值的氛围而对课堂失望”[5]。思政课要具有“惊涛拍岸的声势”,就是要提升教学内容的思想力、强化教学阐释的逻辑力、营造教学情境的感染力,让学生体会激活思想、振奋精神、通达理论带来的“精神突围的快感”“振臂欲搏的豪情”,导引“卷起千堆雪”的教学效果。只有当思政课讲起来有滋有味、听起来有声有色、想起来有情有理的时候,才能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教学互动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思政课“惊涛拍岸的声势”的深刻内涵
惊涛拍岸,意指汹涌澎湃的波涛猛烈拍打水岸而形成的壮阔场面;声势,即声威和气势,一般是指为实现特定目的、渲染特殊气氛而营造的排面或阵仗。用“惊涛拍岸的声势”界定思政课,表示思政课具有视听上壮观和心灵上震撼的特定效果。当然,这种壮观和震撼不只是直观的感官刺激和形式追求,它是外显的更是内隐的、形式的更是实质的、感性的更是理性的,追求教学过程对学生思想境界的提升、理论思维的拓展、家国情怀的深化、价值观念的匡正以及实际行为的敦促。
1.思政课内蕴磅礴的力量。“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湍急的流水,飞快地奔流,以致能冲走巨石,这是“势”的力量。没有凝聚巨大力量的“激水”,就无法形成“惊涛”,更不能产生“拍岸的声势”。思政课强调“惊涛拍岸的声势”,意味着课程本身蕴含着磅礴的力量。其一,这力量是一种思想力。马克思指出:“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6](P16)马克思把思想比作“闪电”,形象地说明了思想对人的意识的冲击力、说服力和改造力,即思想力。思政课以思想为先导,首先就要体现思想力,这种力量直接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性、彻底性和实践性。“彻底的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不断斗争中开辟前进道路的。”[7]虽烈的斗争性和批判性,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极具冲击力的思想“闪电”,这是思政课冲击力的直接来源。同时,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8]。因而,思政课必须穿透现实表象和问题的迷雾,全面反映现实、深刻透视现实、理性反观现实,把现实升华为“思想中所能把握到的时代”,这是其思想改造力的直接体现。再者,马克思主义具有彻底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并非“抽象的大道理”,而是“思想的具体”。“真正的自由的思想本身就是具体的”[9](P55),它从自然的具体领域、人的具体的本质、人的具体实践出发,形成了关于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建构了实现全人类的共同解放的彻底的理论。这使思政课具备了“掌握群众”的思想说服力。其二,这力量也是一种情感力。黑格尔说过,“我们简直可以断然声称,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一切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10](P21]。思政课作为一种价值观教育,必然以情感力的注入作为促进价值认同、推动价值观念形成的黏合剂。换言之,思政课课程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师的真诚态度和共情能力,即情感力的有效发挥。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充满温度的心灵对话、敞开心扉的情感互动、激情澎湃的灵魂撞击,蕴涵着巨大的情感势能,能对思想沟通、理论阐释、观念形成起到重要的融通和推动作用。
2.思政课外呈宏阔的气势。思政课内蕴的思想力、情感力要表现为外在的宏阔气势,才能形成“惊涛拍岸的声势”。这是从内容到形式、从感性到理性,通过诸多教学要素的综合作用,给予教育对象的一种宏伟、壮阔的感官体验以及思想震动。其一,旗帜鲜明的教学立场是思政课宏阔气势的内在根基。立场决定观点、情感以及行动。任何一种教育活动都具有特定的价值立场。当前,有人以“价值中立”为借口,忽视或有意规避思政课的立场问题,抑或以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教育立场来“肢解”教育目标、裁剪教学内容、消解教育效果,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使命背道而驰。思政课必须毫不掩饰地亮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毫不动摇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思政课的使命所系,也是“惊涛拍岸的声势”的底气所在。其二,理直气壮的教学态度是思政课宏阔气势的外在表现。毛泽东有言,“随着立场,就发生我们对于各种具体事物所采取的具体态度”[11](P848)。对于思政课应秉持的教学态度,习近平总书记讲得明确而透彻,“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12]。思政课的理直气壮,一方面体现为以“明理、讲理、辩理”为教育原则,通过展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逻辑、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逻辑,来亮明、讲明、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要义,展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魅力;另一方面体现为在意识形态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思政课应当不回避而是直面理论斗争、不惧怕而是勇于理论交锋、不放弃而是坚决进行理论批判,进而完成以理释人、以理服人、以理育人的教育目标。
3.思政课追求震撼的效果。惊涛拍岸之所以壮观,是因为巨浪冲击水岸之后,产生了“卷起千堆雪”的震撼效应。思政课强调惊涛拍岸的声势,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引起学生思想震动,推动他们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一是认知拓展与深化。思政课虽具有特殊的信仰教育属性,但作为基础和保障,知识教育不但不应忽视,反而更需加强。思政课教授的知识,是以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主体的理论体系。思政课应当注重宏观叙事,整合学生的思想碎片、补足学生的认识空缺、延展学生的思维框架,用完整、系统、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学生头脑;同时,思政课要注重微观叙事,带领学生在历史细节中洞见历史规律、在时代变局中把握时代脉络、在思想流变中发现思想真谛,引导学生历史地、实践地、辩证地、逻辑地思考问题。这是引起思想震撼的根本所在。二是政治立场正确而坚定。政治立场的正确性和坚定性不能先天产生,只能后天习得。思政课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课程,其核心任务就是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这是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追求的基本目标。三是思想敏锐而澄明。互联网时代,舆论场上众声喧哗、思想领域多元交锋,面对思维活跃、思想多变的广大青少年群体,思政课必须超越舆论的乱象、感觉的杂多、表象的流变、情感的狭隘和意志的主观,以课程的思想性、敏锐性、思辨性,拓展学生的思想维度、深化学生的思想深度、训练学生的思维逻辑,使其做到学以有思、学以慎思、学以深思,在思考中把握时代、在思辨中透视现实。
三、思政课“惊涛拍岸的声势”的实现路径
思政课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形成“惊涛拍岸的声势”,需要国家、社会、学校、教师等主体多方协同、集体发力,通过谋势、蓄势、成势接续推进。
1.各级党委要提高站位、科学布局,以谋势。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办好学校思政课,同样关键在党。各级党委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定位思政课建设与青年一代培养、祖国未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紧密关系;要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高度,认识思政课在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筑牢意识形态堡垒、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的关键作用;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认识思政课在中华文明崛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各级党委将思政课建设纳入整体工作布局,使思政课在建设思路、师资扩充、教法改革等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并为其进一步发展绘制了蓝图。但是,思政课建设的蓝图要落到实处才奏效,这需要各级党委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压紧压实工作责任,为思政课建设引方向、搭框架、壮声势。
2.学校要统筹安排、精准赋能,以蓄势。当前,各高校加大了思政课建设的投入力度,但是,思政课在许多学校课程生态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状况仍然存在,思政课教师在工作环境和个人发展上处于边缘地位的状况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观。思政课“惊涛拍岸的声势”缺乏核心动力。各级各类学校应切实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摒弃“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观念,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从组织保障、领导垂范、教师赋能等方面为思政课蓄积“惊涛拍岸”的势能。一是组织保障,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13]。要建立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职能部门统一协调、马克思主义学院具体实施的思政课建设整体格局,明确思政课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理顺各类课程和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关系,邀请其他学科教学名师、优秀党员到思政课堂授课,推动形成全校上下齐心协力办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二是领导垂范,“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要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14]。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是学校发展的领头羊,应当充分发挥引领思政课改革创新发展的作用,学校领导不仅要走进思政课堂,更应当利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重要场合,不失时机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党的教育方针,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教师赋能,“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15]。“学校的真正的性质和方向并不由地方组织的良好愿望决定,不由学生‘委员会’的决议决定,也不由‘教学大纲’等等决定,而是由教学人员决定的。”[16](P244-245)因此,思政课要形成“惊涛拍岸的声势”,就需要教师具备掀起“惊涛”的能力。为此,学校应当在职称评定、教学评价等方面制定契合思政课教师实际的晋升制度和评价体系,并在教学资源供给、教学奖励激励、教学设施保障等方面为思政课教师解除后顾之忧,让广大教师轻装上阵,以坚定的政治信仰、坚韧的政治定力、坚强的政治担当,为孕育“惊涛”蓄积能量。
3.教师要专注课堂、精确发力,以成势。思政课“惊涛拍岸的声势”集中体现于课堂教学的场景,因此,教师必须集中精力把握课堂教学过程。学生只有在课堂学习中体会到精神突围的快感、理论通达的酣畅、洞察时事的通透,才能在课后反思中提升思想境界、拓展理论边界、匡正价值观念、投入实际行动。一是直面问题,抓住时机。思政课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时常要触碰现实中的尖锐和重大问题,同时又具有价值属性,必须时时关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萌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基于此,不回避问题,应成为思政课教学的共识,而富有前瞻性地捕捉难题,时刻保持回应复杂问题的责任感和清醒意识,则是选择教学切入点的绝佳时机。二是直指要害,透彻辨理。思政课教师应当“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在矛盾冲突面前敢于迎难而上”[17](P227),在重大、热点事件的争锋中,不缺位、不失声,及时定音定调,具有敢讲矛盾、敢碰问题的信心和底气,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有理、有力、有效地传播党的声音,生动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成果,以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尤其需要说明的是,在错误观点和错误思潮面前,思政课教师必须发扬斗争精神,真理只能在与谬误的斗争中获得,思政课也必须在清理思想地基中赢得学生,这是思政课“惊涛拍岸”的实质所在。三是直抵灵魂,释惑解疑。“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18](P247)思政课要形成“惊涛拍岸的声势”,教师必须发挥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作用,走入学生稚嫩的内心,唤醒学生沉睡的理性,解答学生潜在的疑虑,帮助他们在错综复杂的现象迷雾中洞悉本质,在风起云涌的时代变换中增强定力,在眼花缭乱的社会现实中明辨方向;要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塑造他们的精神世界,用科学精神和求实精神引导他们的思想方法,用理性精神和批判精神改造他们的思维方式,使他们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要注意“惊涛拍岸”和“润物无声”的呼应和结合。我们所说的“惊涛拍岸”是指思政课的精神气质,它指向一种坚定、鲜明、无畏的品格,而这种品格既可以在“惊涛拍岸”中生成,也可以在“润物无声”中实现。因此,不是一提到“惊涛拍岸”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一味地“大声疾呼”或“虚张声势”,而是恰到好处地在广大青年学生价值观形成时期植入正确的价值观、在价值观动摇时刻巩固和坚定正确的价值观、在多元价值的漩涡中辨别和纠正错误的价值观,这是“惊涛拍岸的声势”的价值所在。“惊涛拍岸”与“润物无声”互相渗透、协同推进,是思想政治教育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任何一方的偏废,都不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之道是两个方面的结合,它们都是思政课的理想教学效果,两者追求的目标都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抵达学生灵魂深处,在风云激荡中引领学生思想、在众声喧哗中坚定学生信仰。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惊涛拍岸的声势与润物无声的效果应当同时作为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要求,它们相辅相成、交相辉映,才能使思政课真正实现铸魂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2][4][7][12][13][14][15]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3][苏]苏霍姆林斯基.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文选,第1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79.
[5]李芒,李子运,刘洁滢.“七度”教学观:大学金课的关键特征[J].中国电化教育,2019.(11).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4日)[N].人民日报,2018-05-05(2).
[9][德]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0][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1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6]列宁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022年 第四期

2022年 第四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谈谈我对怎样上好思政课的认识
着力建设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
“大理论”与“小案例”:思想政治理论课故事化讲解的探索——基于“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的讲解
习近平法治思想高质量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基本思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贯彻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路径探析
论“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学理基础
人工智能驱动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论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理服人面临的难题与提升路径
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贯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基于2021年版教材的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原则遵循与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义力量探析——基于《思想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研学
发挥好思政课关键课程的关键作用——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思考
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建设研究
善用“大思政课”促进教育资源转化:意涵、问题与进路
试论新时代思政课“惊涛拍岸的声势”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铸魂逻辑
习近平关于领导干部讲思政课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
守正创新,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重温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高校必须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