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与系统性布局论析——以大中小学一体化视域下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为视角
蒋旭东
【摘要】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实现思政育人的重要工程,也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关键。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主体和教学评价等要素。教学目标上应凸显思想引领、聚焦育人目标、遵循梯次原则,确保不同学段目标的有序过渡,实现总目标与分目标一以贯之:教学内容上应整体规划课程内容统一序列,统一部署课程内容的教育体系,协同推进课程内容建设,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教师队伍上应强化一体化的研修培训、师资培养、备课组织,努力打造思政金课;教学评价上应量化评价指标、细化评价标准、优化评价方法,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蒋旭东,高等教育出版社思政事业部副编审(北京  100029)。
【原文出处】《学术论坛》(南宁),2020.6.112~11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统筹规划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战略布局。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深化”,要“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1]。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主体和教学评价等要素。本文基于大中小学一体化视域,从大中小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主体、教学评价一体化着手,探求提升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教学目标一体化: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的价值指引
教学目标是全部教学活动的灵魂,其统摄全部教学要素。由于教育学段、教育对象等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教学子目标,这些子目标共同支撑总目标,这样便形成了总目标与子目标的逻辑关系。就子目标来看,又可以从横向与纵向两个坐标来区分。横向看,如政治、道德、审美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不同领域构成横向子目标;纵向看,不同学段如小学、中学、大学等阶段均有不同的纵向子目标。这样,思政课在同一个总目标之下,纵横两个坐标中分别呈现为多层次的子目标,从而形成了目标体系。正因为如此,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体化。包括指导思想的统一性、不同知识领域子目标的协同性以及不同学段具体子目标的连续性。
(一)凸显思想引领,确保不同学段教学目标的统一
教学目标的统一性首先取决于指导思想的统一性。目标是方向,具体说就是要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思政课之所以是人才培养和全部教育体系中的“关键课程”,乃是因为这一课程本身的特殊性,即该课程直接决定着办学方向。教学目标是办学方向的直接体现。这就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航铸魂,确保思政课教学目标的统一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圆心”,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统领和指挥棒,是思政课建设的根本遵循和主要内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方向遵循。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核心内容,也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方向遵循。新时代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就要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保证大中小学思政课共担使命、同向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从个人成长层面而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道德修养、思想觉悟等;从社会进步层面来说,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就是要增强学生政治意识、法治观念,树立平等观念,培养奉献精神;从国家发展层面来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就是要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政治担当和使命意识等。
习近平关于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做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和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要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3]。新时代,不同学段和年级的思政课教学要始终以习近平关于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论述为思想指南,结合大中小学不同学段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加快教材体系建设,壮大教师队伍,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机制,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习近平关于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论述贯穿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在新时代背景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必须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一体化建设的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尊重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围绕铸魂育人的中心主题,守正创新,整体规划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课程目标。要加快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思政课课程群,将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融入课堂教学,发挥其在思政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以高度的政治站位、宽广的理论视野、深邃的思想力量,把思政课作为有机整体对待,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大格局、大平台。
(二)聚焦育人目标,实现教学总目标与横向子目标的统一
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呈现为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纵横交错的结构形态。从横向上看,要以思想教育目标、政治教育目标、道德教育目标、法律教育目标以及心理教育目标等各横向子目标协同支撑思政课教学的总目标。众多子目标协同构成了具有整体性、复杂性、综合性和层次性的动态系统。从总目标分析,思政课教学就是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各子目标系统上看,思政课教学侧重于不同学段学生知识、能力、心理、情感、素质等各方面的培养。
建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目标一体化就必须保证思政课教学总目标与各横向子目标的统一。第一,思政课教学总目标在目标体系中居于核心主导地位,是思政课教学目标一体化的中轴线,是思政课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指南。它贯穿并决定了各子目标,影响着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取向、授课内容、教材编写、教学管理评价等方面。其他各子目标是以总目标为价值指引和原则遵循,是总目标在不同知识领域的具体表现样态,是最终建构思政课教学目标体系的逻辑展开和中介桥梁。第二,各子目标最终为实现总目标而服务。没有各子目标的逻辑架构,总目标的实现也就无从谈起。目前,我国思政课教学总的目标是通过系统、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落实上述总目标的子目标包括以下方面:在政治价值观上树立共产主义信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在道德价值观中培养“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道德情操,坚守道德法则,做到基于实践理性的自律;在法律教育中要培养具有法治信仰、法治思维和法治理念的社会主义公民。此外,按照其他的划分标准,还包括许多其他的横向子目标。
(三)遵循梯次原则,确保不同学段纵向子目标之间的有序过渡
由于受教育者在不同学段认知能力存在差异,因而思政课教学形成了不同学段的纵向子目标。各个学段应依据学生群体在不同阶段认知、情感、态度、意志和行为表现出来的差异,制订满足学生身心成长需要所对应的子目标。当前,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思政课教学目标相互独立、各自为政,造成各学段各年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阶不清。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教学目标在衔接递进上表现不明显,尤其表现在初中与高中两学段的课程教学目标跨度较大。为此,《意见》明确提出了“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4],进一步明确了大中小学各个学段思政课教学的具体目标。小学阶段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习和生活习惯养成,中学阶段主要目标是知识理解、接受能力提升和道德品行的培育,大学阶段主要目标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实现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统一。只有将总的教学目标贯穿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聚合各学段的子目标,才能使各学段子目标衔接递进、有序串联、层层相扣,最终形成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目标一体化。
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学要考虑到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遵循梯次展开、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从启蒙到认知、从认知到认同,逐步深化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如初中学段的思想品德课旨在引导和帮助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发展,培育初中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高中学段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政治认同素养、科学精神素养、法治意识素养、公共参与素养的学生。思政课教学目标一体化内在要求大中小各学段目标定位要依据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实际,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统筹安排、全面规划,促进各学段、各层次的思政课教学目标过渡顺畅、衔接紧凑、协调一致,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的系统优化与整体协同。
思政课教学目标并不只是静态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而是一个不断完善,逐步优化的发展过程,是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动态性的、生成性的价值取向。这种发展过程和价值取向决定了不同学段学生素养因为认知、心理、性格、经验、能力的变化而提高,并且这种提高呈现出前后衔接、梯次推进、承前启后、连贯始终的规律。因此,思政课教学目标一体化在纵向上表现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目标之间的有序过渡。具体来说,从小学阶段到中学阶段,思政课教学目标由注重学生习惯养成、性格塑造、认知发展、思维培育、交往能力向知识学习、情感体验、道德提升、心理优化、精神追求、人格塑造过渡;从中学阶段到大学阶段,思政课教学目标最终过渡到理性认知、文化涵养、思想觉悟、意识提升、观念养成。正是这三层目标的依次递进、相互衔接、有序过渡,最终构成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目标一体化。
二、教学内容一体化: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的内核动力
教学内容是以知识体系、思想体系的形式存在的。而知识和思想可以被区分为不同的领域。就知识而言,可以包括关于自然的知识、关于社会的知识、关于历史的知识等;就思想而言,可以包括政治思想、道德思想、伦理思想、艺术思想等。而即便在同一个领域,又可以区分为不同的方向。这样,全部教学内容就呈现为各种不同的知识体系或思想体系。一方面,这些知识体系或思想体系通常是交织在一起的,这就导致教学内容中,不同的领域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关联;另一方面,为了教育的方便,这些知识体系之间还需要有明确的边界,从而使一门学科或一门课程有清晰而独特的内容。当前,教学内容上存在着既交叉又独立的矛盾状态。在思政课教学内容中,各个不同学段之间、各个不同领域之间都存在着上述知识体系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为思政课教学内容一体化建设带来诸多困难。因此,只有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学生,整体规划课程内容序列,统一部署课程内容体系,协同推进课程内容建设,才能强化思政课教学效果,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一)整体规划课程内容,避免教学内容简单重复
整合不同学段思政课各门课程的内容体系,构建科学化、一体化、精品化的教学课程内容和要求体系,是新时代优化思政课教学内容供给的重要手段。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教学实践不可避免地存在内容重复、断层和倒置的现象,影响了思政课育人的整体性实效。从纵向上看,不同学段的教材和课程内容存在重复,如初中思政课《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教材与高中思政课《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教材的部分内容存在较多重复。大学阶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中关于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也仅是从体系和结构上对高中《哲学生活》教材内容的优化,对于其基本概念、主体内容等存在简单重复的问题,教材内容的螺旋式上升特点并不明显。从横向上看,高校各思政课程之间的教材内容也存在重复,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等内容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存在较大篇幅的重复。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削减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降低了思政课教学质量。
由上可见,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一体化建设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分清哪些教学内容之间存在必要的重复?哪些内容之间存在不必要的重复?如何处理这些不必要的重复?不必要的重复一般来说都是所谓的简单重复。对于那些必要重复的知识,需要以螺旋式上升为基础。从增强记忆、循序渐进以及强化认同的角度看,适当的重复是必要的。比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应该始终贯穿于各个教学内容之中,对其重复和强化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虽然知识点是重复的,但是不同学段对于知识点的理论分析和逻辑论证是螺旋式上升的。因此,所谓螺旋式上升就是一种更高形态的重复。
针对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存在的内容重复问题,在新时代思政课教学内容一体化推进过程中,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规律,尊重学生身心成长的自然规律,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的框架下,根据思政课课程教学的总体性目标和不同学段的阶段性要求,统筹不同学段的课程内容由低级到高级分层递进,以构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整体衔接的统一序列。国家教育部门应整体规划,强化顶层设计,整合不同学段的专家队伍,统一布局、统一编写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学内容,整合政治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法律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等教学资源,对思政课课程内容的各要素和层次进行整体设计,合理确定思政课课程的价值定位和实施标准,科学构建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思政课课程体系。统一规划不同学段的课程内容,既要凸显出不同学段之间的内容衔接,又要兼顾同一学段内不同年级间横向内容的呈现,保证横向贯通、纵向衔接、有序过渡,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一体化的逻辑展开。
(二)统一部署课程内容,防止教学内容“脱节倒置”
不同学段教学内容之间的“脱节”和“倒置”问题,也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脱节”指的是不同学段教学内容之间存在“逻辑空档”。知识体系应该是连贯的,缺少其中的一个环节,对后面知识的理解就缺少“逻辑必然性”,仿佛在一个因果链条中,如果缺少一个环节,前后因果关系必然性就无法确立起来。比如,在三段论推理中,如果缺少“中间项”,推理就无法完成。同样道理,对于不同学段之间的教学内容衔接方面,也应该保持逻辑上的连续性。所谓“倒置”,是指应该属于后面高学段的教学内容在低学段出现,或应该属于低学段的教学内容却在高学段出现。这种“倒置”本质上也是逻辑上的混乱。比如,没有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就不能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为后面的概念和范畴是以前面的概念范畴为逻辑前提的。因此,教学内容一体化建设就必须要避免“脱节”“倒置”问题。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既要优化整合教学各要素、各环节,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运行,又要从系统论的视角分析教学各要素、各环节、各阶段之间,以及与教学构成要件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整体最优。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课程大纲、课程标准、课程教材都是相互独立的体系,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某些教学内容与该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相脱离,影响了学生在不同学段德育发展的内在衔接。如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开展爱国主义情怀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启蒙教育,这无疑有利于从小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和家国担当,但小学生囿于自身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对教材中出现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产主义”等抽象概念是很难理解和感知的。这就需要根据小学生生活实际,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和观念转换成他们能理解和接纳的教学内容,并采用直观的教学媒体形式(比如视频、音频、图田、动田等)和丰富的教学手段(如讲故事、情景模拟、案例教学、诗文朗诵、参观游学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为小学生所理解和学习。否则,脱离小学生认知水平的简单的知识“灌输”,势必影响思政课教学的效果。
(三)协同推进课程建设,防范教学内容“孤立零散”
教学内容“孤立零散”问题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一体化建设亟须解决的问题。知识体系是由一系列不同的知识点构成的,思想体系也是由一系列的观点构成的。按照辩证法的原理,“孤立零散”是由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所导致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对事物的认识处于分散、孤立、片面、静止状态,而辩证法则是坚持从联系、发展、运动、全面的观点来看待问题。因此,一般来说,无论是知识点还是观点,它们不是单个孤立地存在的,而是在其他诸多知识点的支撑下存在的,这就需要不同知识点之间建立一种逻辑关联,从而更加清晰地展示每一个知识点的理论内涵。比如,对某一概念的界定,会涉及思想史上关于这一概念的理论内涵的演进,不同思想家对同一概念有不同理解和界定,这些不同的理解和界定分别构成了同一个知识点的不同内涵。因此,教学内容中,知识点或观点之间如何避免“孤立零散”,建立一种内在关联就显得十分重要。
虽然思政课课程内容体系庞大、理论繁多,但因受教育者思想认识、理论水平、人格心理的差异,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内容侧重点也明显不同。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体现小学阶段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体现中学阶段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知识性和价值性;本专科阶段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研究生阶段重在开展探究性学习,体现出大学阶段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学理性和前沿性及“节节高”的要求。所以,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内容一体化建构需要协同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整体协调,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教学重点,培育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深厚情感,保证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内容的相互衔接和内在统一,实现思政课课程内容的科学有序、高效融合和整体优化。
三、教师队伍一体化: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的主体支撑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5]高质量的教学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思政课教师是开展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者、指导者,是教学活动、教学设计的主体,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者。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一体化建设决定教学目标是否能保质保量完成,其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呈现直接影响到思政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近年来学界提出了“双主体”的教学模式。然而,仔细分析,尽管我们承认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但毕竟两个“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所处的位置、承担的职责是不同的。教师主体具有主导性、主动性的地位。因此,教师主体决定了思政课教学的整体质量。然而,由于教师知识背景的不同、个人思维特质的不同、教学经验的不同以及个人学术兴趣爱好的不同,决定了教师主体之间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就表明加强教师队伍一体化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谓“教师队伍一体化”并非教师在教学风格、教学模式、教学组织等方面整齐划一,而是在尊重教师个人的知识背景、思维特质、教学风格的基础上,尊重不同学段受教育者的认知规律,从而为不同学段提供不同的教学形式。诚然,有些教师擅长“以情感人”,有些教师擅长“以理服人”,有些教师擅长“启发引导”,有些教师擅长“逻辑演绎”,但是对于不同学段来说,这些教学形式应该有所侧重。这就需要加强顶层设计,采取切实举措,推动不同学段的教师队伍分工协作,提升教学质量。
(一)强化教师一体化的研修培训,开阔认知视野
教师研修培训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研修培训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化思政课教师一体化的研修培训是构建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的重要手段。《意见》明确指出:“建立纵向跨学段、横向跨学科的交流研修机制,深入开展相邻学段思政课教师教学交流研讨。推动建立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交流机制。”[6]新时代,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应强化思政课教师一体化的研修培训,开展思政课教师跨学段一体化培训,探索跨学科横向贯通的培训体系,在同一批次的思政课教师研修培训中涵盖大中小不同学段的教师,在同一主题的思政课教师培训中融入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以研修培训为契机和平台,强化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等方面的交流与沟通,洞悉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新技能,加强大中小学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教育教学整体意识和全局观念的培养,提升思政课教师跨学科的综合素养能力,推动思政课教学在目标设定、课程设置、内容优化、知识衔接、方法创新等方面形成聚合效应。
(二)深化教师一体化的师资培养,提升核心素养
绝大多数思政课教师的学科背景和专业素养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专业,进而保证了思政课育人的教学质量。要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素养和能力关键在思政课教师的人才培养上,而思政课教师人才质量又取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定位、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因此,深化思政课教师一体化的师资培养就是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培养思政课教师方面的专业优势,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培养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专业体系、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要深入实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增设专门培养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专项计划,鼓励高校在研究生招生培养指标、研究生导师分配、研究生专项资助上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倾向。要以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内生动力,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提供人才储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培养为导向,壮大思政课教师队伍,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能力和素养,为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
(三)健全教师一体化的备课机制,打造思政金课
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源于精心而充分的课前备课。课前备好课是课堂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也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途径。因此,要健全思政课教师一体化的备课机制,组织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统一教学思想,明确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目标,探讨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教学方法,创新符合时代发展的教学手段,全面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思政课教师一体化的备课机制有利于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学历层次、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学术水平、不同教学年限的思政课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有利于统筹综合、集思广益、凝聚共识,有助于思政课教师联合攻关、合力解决教学中的难点,摆脱育人中面临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不足的困境。要健全思政课教师一体化的备课机制,落实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水平。一方面,要建立思政课教师“手拉手”备课机制,遴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优秀教师担任集体备课牵头人,发挥思政课建设强校和高水平思政课专家示范引领作用。另一方面,高校要借助自身能整合资源、挖掘潜力、形成合力的平台优势,发挥其协同创新、服务社会、开放共享的价值功能,定期组织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到高校集中备课,共同研讨教学内容,协力探索教学方法,齐心提升教学能力,从而有效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教学方法的单调、教学能力的不足,打造“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7]的思政金课。
四、教学评价一体化: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的价值判断
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需要在教学评价中获得具体的判断。因此,如何评价思政课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实质是一个价值判断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种价值观的教育,因此,对思政课的评价也应该是在价值判断中完成的。价值判断必须要预设评价标准,对于思政课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评价,需要预设“统一性评价标准”,否则就无法评判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学质量的高低。
教学评价是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按照一定的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教学的要素、内容、过程、方法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它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并按照严格的教学程序进行的活动。思政课教学评价一体化是检验教学目标、对照教学内容、诊断教学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建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评价一体化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整体反馈,通过它可以判断不同学段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合理性、针对性和可行性,及时发现各学段、各年级在思政课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强化教学管理,优化教学效果。只有制订一体化的思政课评价标准,量化一体化的评价指标,创新一体化的评价方法,延伸一体化的评价范围,优化一体化的评价过程,思政课教学质量管理才能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
(一)量化评价指标,保证评价操作性
教学指标既是对预期目标的具体化呈现,也是在既定环境和条件下能够完成的可具操作性的具体指向。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评价通过具体的评价指标,以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教学实践和活动开展为中心,层层分解,将目标细化为几个相互联系、彼此作用的子系统,而每个子系统内部又可以分解为下一层次的若干子系统,并最终分解成为具体的可操作、可衡量的评价指标,并通过这些评价指标的综合评定来实现对整个思政课教学目标体系的最终评价。教学评价指标应是可观察、可实施、可测评、可感知的,便于评价者进行判断。新时代建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从如下方面着手:第一,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要以科学理论作为指导,结合时代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新动向,合理选取指标内容,紧扣党和国家关于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的整体要求,突出评价指标体系对党中央关于思政课教学整体要求的表达以及现实实践的图景样貌,凸显评价指标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引领。第二,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建构要尊重不同学段、不同学校异质性和不平衡性特点,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测评。要充分考量不同学校、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学生的教学目标和认知水平的不同,以及不同地域、不同层次学校教学水平的差异,制定评价指标体系,筛选指标体系的内容,不断提高评价的准确性、有效性和持续性。第三,建构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结构合理、内容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其评价工作涉及内容广、覆盖范围大,评价指标也应分层级、分类别设定。从宏观上整体把握思政课教学的相关内容,坚持全面性与重点性的辩证统一,围绕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在队伍建设、教学实施、人才培养等方面设定教学评价的一级指标要素,结合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的目标要求对指标内容进行分层和赋权,在一级指标下再根据各地区、各学校的具体实情下设二级指标、三级指标,进而推动评价工作的科学化、细致化和专业化。
(二)细化评价标准,增强评价规范性
评价体系通过指标的筛选和权重设定,便可以对评价目标进行量化的综合评价。然而,其评价结果的有效性、科学性与可信性则取决于评价标准设计的准确程度。评价标准是指人们在评价活动中评判对象是否达到评价目标的尺度和准则,是对评价内容或方面量的细化规定。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不同学段思政课评价活动有序开展和有效衔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评价各学段评价标准断层,缺乏统一性、协调性与逻辑性;评价标准单一,侧重结论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评价标准功利,强调学业成绩而轻视课程价值。
针对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评价标准模糊不清、缺乏详细的指标体系等问题,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要尊重思政课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综合分析不同学段或不同学校师生存在的显著性差异,加强不同学段的联合考评,探索符合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的评价标准。第一,评价标准要凸显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元素,突出鲜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向。任何评价标准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价值观选择基础之上的,都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价值立场和价值态度,都关涉国家、集体、个人的价值观念。无论是哪个学段的思政课教学,一以贯之的主线是培养学生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意识,培育理想信念、家国情怀、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因而在评价标准中要以主流意识形态对价值观念的异质性和多样化进行引领,澄清价值分歧,彰显育人价值取向。第二,要尊重差异性,构建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标准。“对各学段思政课教学管理各个层面进行效益性考察,实行以解决问题与构建合作机制为重点的整体性评价,实现个体考核标准与团体考核标准一体化推进。”[8]坚持合格性标准与特色性标准相统一,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层层推进,逐步建立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师资、学科、育人等方面的联动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差异化的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满足不同主体的价值诉求,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第三,评价标准应该是动态发展、与时俱进的。任何评价标准都不是静止不变,也不是永久适用的,都会随着时代环境、社会条件、物质技术、行为主体等要素的改变而更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也应随着教育实践的深入而不断调整和完善,在社会发展、价值转换、观念更新、技术创新中保证评价标准的发展性、协调性、持续性和高效性。
(三)优化评价方法,提高评价准确性
评价方法是指在具体的评价实践活动中,在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等要素的基础上形成的具体实施评价过程的程序和办法。评价方法是评价中使用的工具或手段,是评价的核心问题,选择或构建科学、合理、准确的评价方法是客观、全面、有效地作出评价的关键。优化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有效的评价方法,有助于直观准确地评价思政课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不同学段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评价实践中,由于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评价的特殊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内容的复杂性以及评价过程的发展性等特征,单一的、固定的、传统的评价方法不能保证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靠性。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学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而当前对思政课教学评价存在只停留在不同学段各门具体课程孤立的简单评价,缺乏对不同学段、不同思政课程之间系统的、整体的、全面的综合评价的短板和不足。
针对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教学评价方法存在的覆盖面窄、有效性低、操作性弱、灵活性差等问题,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思政课教学评价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多元化的、动态权变的综合评价方法体系,提高评价准确性。第一,借助大数据分析变革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客观、准确、全面的信息数据是评价教学质量的科学依据,也是建构评价体系的应有之义。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的变革与创新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探索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深化运用并创新发展数据采集的方法,强化信息技术赋能监测评价,精准获取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思想动态情况,建立系统完备的测评数据库。第二,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方法选择中要充分发挥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互补优势,将二者统一起来,提高测评的科学性和精确性。从定性角度分析,主要通过访谈、座谈等形式获取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质量的真实准确的信息,并对描述性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分类汇总,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形成整体性评价。定性描述存在主观性因素,其覆盖范围也受限制,在具体测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实践的客观因素,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从定量角度分析,利用问卷调查法等形式,通过数学与统计方法对教学质量效果量化,生成具有一定说服力的评价报告。定量研究方法可以很直观展现不同学段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对信仰、道德、情感、心理、人格等教学效果的内化与外化效果则难以完全给予准确评价,需与定性分析方法结合起来。第三,引入多元主体参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对不同学段、不同年级思政课教学效果评价不是某一主体的单方评价,而应该是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家庭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集体评价,这就需要多方参与、通力协作、跟踪监测,最终把各方的评价意见汇总形成整体性的评价报告,以有效保证评价的效度。
五、结语
小学、中学以及大学思政课课程目的、教授内容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不同学段思政课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决定其有着内在的普遍共性,各个阶段间是缺一不可、紧密衔接、螺旋上升的有机关系,这为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可能。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一体化建设要坚持系统观念,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尊重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强化顶层设计和协同育人,注重课程、教师、教学的关联性、融合性、协同性和渗透性,构建层次分明、逐步递进、相互配合、共同提高的大中小学一体化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要强化不同学段教学体系各要素的内在衔接和系统布局,形成一个充满活力、有机融合的教学共同体,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队伍、教学评价等方面创新中国特色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新模式,推进课堂革命,推动思政课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参考文献:
[1][4][6]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N].人民日报,2019-08-15.
[2][3][5]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7]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804/t20180424_334099.html,2018-04-24.
[8]郑敬斌,李鑫.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管理机制建设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2019(11).

2021年 第三期

2021年 第三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教育的基本定位与实践要求
历时性、规律性与共时性:高校思政课教师历史视野建构的三维向度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双重属性、建设困境及对策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内涵、特征、影响因素及增强对策——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优化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改革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新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探析
基于“三个导向”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设计与质量保障研究
关于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的若干思考
革命历史文献融入研究生思政课的若干思考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路径探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要讲清楚三个道理
融通世界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历史研究合题之路径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处理好几对关系
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定位与多维价值
上好思政课要打好“组合拳”——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3·18”讲话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问题意识
这堂人生大课,如何更好激发青少年使命担当——伟大抗疫精神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堂状况调研
论大中小学法治教育的侧重点
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与系统性布局论析——以大中小学一体化视域下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为视角
从知识增长到价值认同的逻辑进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教育规律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