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关于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的若干思考
张润枝 梁瑶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是彰显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凸显针对性、注重实效性的教学实践尝试。混合式教学具有优质资源共享、教学时空灵活、教学过程可数据化等优点。思政课由线上教学过渡到混合式教学,需要将目前基于个体经验和感性认知的自发行为,提升为基于遵循混合式教学客观要求的自觉实践。构建与思政课教学特点相适应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实现思政课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最优解。推进思政课混合式教学,要关注教师的持续性发展,重视教师的自我提升和突破。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教师
【作者简介】张润枝,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沪),2021.1.65~69
【基金项目】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师范大学)资助项目。
混合式教学是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效衔接,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旨在优化教育教学效果、培育创新人才的教学组织形式。它突出强调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学结构、教学流程和教学组织形式,具有优质资源共享、教学时空灵活、教学过程可数据化等特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全国各高校有序开展在线教学实践活动。在形势的倒逼之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也实现了大规模在线教学,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基础上保证了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在此背景下,很多思政课教师尝试将信息技术的创新优势与课堂教学的传统优势互补互促,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发展的眼光思考,思政课开展混合式教学仅仅是满足特殊时期教育教学需求的权宜之计,还是未来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实践先行?这种混合式教学是自发还是自觉的教学行为?是一种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模式?身处其中,思政课教师是守成还是突破?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思考和回应,有助于把握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规律,切实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
一、权宜之计还是发展趋势?——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发展的建构契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疫情防控期间思政课开展线上教学,是向混合式教学转变的重要契机,是彰显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凸显针对性、注重实效性的教学实践尝试。它是思政课教学的发展趋势而非权宜之计,具有自身的优势。
一是顺应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的必然选择。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关系的变革,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生产力正在推动着教育领域的创新和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深刻展示了世界发展的前景。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2]构建与信息化时代相适应的现代教育生态和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重大课题。思政课的时代性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更体现在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教学结构等方面与时代同向同行。开展混合式教学,是思政课顺应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要求的必然之举,也是思政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生产力的必然结果。
二是拓展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现实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3]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与思政课的课程属性和课程使命内在契合。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凭借灵活性、互动性、精准性等特点使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成为可能。混合式教学的线上教学环节不拘于时空环境的学习空间和庞大优质的学习资源,充分关照了学生主体差异,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的权利。混合式教学的线下教学环节注重面对面的交流和分享,为教师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灵成长提供了更多时间和空间。混合式教学颠覆了传统思政课的结构形式,拓宽了教学空间,完善了教学流程,优化了教学方式方法,对课程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产生正向导向,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课堂结构得以根本性改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更广泛的视域中得到拓展实践。
三是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维度。改革创新是思政课提升教学质量、实现铸魂育人的重要法宝。其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新媒体应用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维度。“05方案”提出要“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建立教学资料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4]使思政课教学手段随网络信息环境的变化而及时优化。2015年,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指出,要让“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支撑”,“成立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站信息共享联盟,整合各地各高校优质网络教学资源”,“探索网络教学试点,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课程”。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指出,“要深入研究网络教学的内容设计和功能发挥,不断创新网络教学形式,推动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合”,进一步提高了对网络教学的现实要求。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建设一批国家级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在宏观政策指导下,各高校围绕“互联网+思政”展开教学实践探索,尤其在疫情防控期间,推出了各具特色的线上教学形式。思政课开展在线教学不再是停留于理论层面的分析论证,或仅仅应用于示范区、示范校的小范围尝试,更不是个别教师的教学特色,而是真正地付诸教学实践,逐渐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教学行为。
二、自发还是自觉?——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现实要求
疫情防控期间,思政课在线教学让广大师生切实体验到了现代信息技术带给思政课教学的便利,师生也逐步接受了这种新的教学形式。然而,这种体验和尝试带有自发性的色彩,思政课由线上教学过渡至混合式教学,需要将目前基于个体经验和感性认知的自发行为,提升为基于把握遵循混合式教学客观要求的自觉实践。
一是要充分内化现代教学理念。教学理念“体现着教学本质,反映着教学活动的理想追求,是指导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和实施教学的思想基础”。[5]教学理念作为教学活动的基石,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当前,一些思政课教师还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中,习惯于思政课大规模的教学对象、“自选自述”的教学内容、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以及呆板的教学流程,对开展混合式教学缺乏坚定的决心和勇气,存在着一定的观望情绪。要改变这种现状,要求教师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将终身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教学理念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用与现代信息技术相关的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学习理论指导混合式教学开展,增强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科学性。
二是要将技术的创新优势融合于思政课教学。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关键一环。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不是信息技术与思政课的简单叠加,不是网络视频、微信公众平台、线上教学平台等网络资源的简单移植,更不是单纯追求形式的求新求异。混合式教学的根本在于教育教学而非信息技术。教师借助网络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构建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深度融合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利用技术的创新优势完善教育教学结构、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流程,实现教学内容入脑入心、教学实效不断提升,才是开展混合式教学应重点考虑的问题。
三是要锻炼课堂把控力。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优势的发挥,与教师自身素养息息相关。一方面,在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中师生身处不同时间和空间,这对教师把控课堂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如何利用混合式教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情绪,将探究学习方法纳入思政课教学中,通过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等问题,考验着教师的课堂把控力。另一方面,混合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相较传统的线下教学,教师更容易走近学生、融入学生,课堂氛围相对活跃,要求教师在充分解答学生思想困惑的前提下把控课堂节奏,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四是要关注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的认知和适应。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对一些学生来说面临着困难和障碍,要关注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的认知和适应。一方面,要帮助学生熟悉混合式教学的学习流程、方法和技巧,让学生逐步适应混合式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不同。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提升自我组织、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能力。伴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便携和人性化的服务,大学生对互联网的依赖性很强,没有教师面对面的监督,学生很难专心致志地学习。提升自我组织、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控性和规划能力,提升学习动力,缓解独立学习的焦虑感和失控感。
三、方式还是模式?——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体系建构
回应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现实要求,需要将互联网教学理念转化为现代化教学思维,将单一的线上教学方式转化为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不同,教学方式是教学手段的一种,不能从根本上对思政课产生颠覆性影响。而教学模式是比较完整的、系统的,它作为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来自对教学实践的总结和改进,又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预判教学结果,是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构建与思政课教学特点相适应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实现思政课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最优解。
一是在理论依据方面,构建以建构主义、协作学习、知识共享理论为指导的理论基础。理论依据是教学模式的导向引领。“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提出和建立都有其特定的理论基础。这个理论基础集中反映了模式创立者们有关哲学、社会、心理、教育等方面的观点,是教学模式的精髓和灵魂所在。”[6]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建构主义理论、协作学习理论和知识共享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主动获取、自主建构的结果。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和思想实际开展因材施教,基于教育技术平台,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教学情境。协作学习理论主张群体协作对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教学平台组建小组、合作交流,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参与感。知识共享理论是指通过学习资源的对外分享与对内吸收,让学生拥有更多知识选择和知识生成的空间,激发学生更大潜力。以这些理论基础为指导,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才不至于盲目或流于形式。
二是在教学目标方面,结合教学目标选取适配性信息技术。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一种教学模式期望达到何种教学效果、以何种标准评判是由教学目标来具体化的。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开展应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助力教学目标实现。在线上教学环节中,教师应利用线上教学资源进行内容呈现,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资源的摄取是为了提升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在线下教学环节,教师应着力提升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情感认同,将知识体系转化为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此外,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个体差异,以作为个性化教学的参考。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坚持适配性原则,用而有度。
三是在实现条件方面,营造适应性技术环境、认知环境和心理环境。实现条件是教学模式的支持系统,是支撑教学模式发挥作用、达到预设教学目标的各种条件因素。在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中,具体涵盖技术环境、认知环境和心理环境。这些条件因素关涉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中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的顺利实施。一是技术环境。教师开展线上教学环节要利用相应的在线教学平台,选取开放的网络教学资源,通过文本、视频、音频等形式,利用大数据分析,营造良好的技术环境支持。二是认知环境。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庞大的线上资源或者自主构建学生学习资源,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构建自身知识体系,重新定义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体验。三是心理环境。心理环境是教师和学生在开展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时的心理预期。学生应加强自我计划、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同时要具备合作意识、社会意识和参与意识,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各项教学活动。教师应以开放、真挚的情感对待学生,更要以接纳、鼓励的情感对待自己,实现心理上的放松和行动上的自信。
四是在操作程序方面,打造教学程序清晰、教学目标突出的教学环节。操作程序是教学模式的逻辑步骤。它规定了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以及在相应步骤应该完成的任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将思政课堂、网络环境、教师、学生、教材融为一体,将教学环节和学习环节紧密衔接。首先,在课前教学中,教师应简要介绍课程安排。思政课融思想政治性、科学理论性、应用实践性于一体,它的教学内容是系统的,有其内在的理论逻辑。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需要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为学生展现出思政课的整体性、逻辑性。尤其是以专题形式开展教学的思政课,更应通过课程安排环节让学生体会思政课的连贯性、体系性。与此同时,课程安排环节还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明确线上教学环节和线下教学环节的学习流程和学习任务,消除混合式教学带给学生的陌生感和无措感。其次,在线上教学环节,教师应阐述线上学习目标、推送学习资源、布置学习任务。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有利于教师以问题意识为导向,让学生基于理论和现实问题搜集信息,增强学生关照现实的力量。再次,在线下教学环节,教师应通过助教反馈、学习评价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疑惑、价值取向,以课程答疑和面对面交流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回应学生问题,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五是在教学评价方面,构造全程、多元、发展的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教学模式的效果反馈。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需要通过教学评价来反馈。构造全程、多元、发展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教学评价的科学性。首先,信息化的教学平台具有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功能,可以全程了解学生线上教学环节的学习轨迹和学习效果,实现评价的全程性。其次,利用移动终端,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有侧重地布置诸如预习检测、作业评价等,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再次,通过移动终端的交互性功能,教师、同伴和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评价中,增强了评价的客观性和协同性,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此外,针对评价结果,不仅学生可以反思和调整学习行为,弥补学习不足,教师也可以将评价反馈作为教学调整的重要依据,实现学习行为和教学行为的良性发展。
四、守成还是突破?——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中教师的持续发展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必须关注教师的持续性发展,重视教师的自我提升和突破。
一是增强解释力,提升教师的应变能力和理论素养。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课程,教师的理论素养至关重要。在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中,由于学生有更为充分的学习准备和思想准备,一些基础性问题已经在自主学习中找到了答案,留给教师的更多是“疑难杂症”。这就需要教师以更为彻底的理论、更为透彻的讲解、更为贴近实际的话语做更有说服力的阐释。思政课混合式教学让学生的互动提问即时快捷,很大一部分的课程主动权在学生手中。面对突如其来的各种问题,教师随机应变的能力也受到考验。而这种应对能力只能来自思政课教师扎实的学术功底,来自教师的理论储备、学术研究和辩证思维。
二是保持敏锐力,探索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的融合升级。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技术一直在更新换代,思政课教学也在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而变化。思政课教师应保持敏锐力,利用新的技术给思政课注入新的活力,以思政课新的需求促进技术升级,在发展中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一方面,要培养思政课教师运用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在日常的教学设计中不断探索将新的信息技术优势应用于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考虑到学生身心特点的变化和教学内容的更新,以自身的学科敏锐力和理论素养,提出技术需求,以教学的实际需要促进技术的改造升级。
三是强化组织力,注重对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结构化变革。课堂教学系统主要有四个要素,分别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在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中,这四个要素的地位和作用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是,只关注要素的变化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关注这四种要素的结构层次。这是因为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作为一个系统,它的功能是由系统的结构所决定的。教师需要把握教学要素间的结构,参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在混合式教学中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信息技术与学生的关系、信息技术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等,实现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结构化变革,力求最佳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四是提升凝聚力,细化教师团队职能分工与合作。思政课开展混合式教学,其工作量是庞大的,单个教师难以承担从课前布置到课后答疑的繁重工作,将教师职能分工细化,打造思政课教师团队势在必行。思政课混合式教学需要有负责技术支持的工作人员,包括负责具体事务管理、收集学生思想困惑问题、联络学生和教师的助教人员,负责授课和解答疑惑的思政课教师等。职能分工有助于减轻教师的负担,让教师集中精力用于教学,从而提升思政课的专业化水平。同时,要重视承担不同职能的教师在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中的沟通与协作。思政课教师团队是一个整体,只有提升团队凝聚力和合作精神,从思政课的教学结构体系和混合式教学的教学组织方式出发,遵循规律、高度配合、有序协调、环环相扣,才能产生1+1>2的效果,为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提供坚实的队伍保障。
参考文献:
[1][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习近平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N].人民日报,2015-05-24.
[4]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16.
[5]罗三桂.现代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9(6).
[6]王坦.教学模式的有效选择与运用[J].中国教育学刊,1997(3).

2021年 第三期

2021年 第三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教育的基本定位与实践要求
历时性、规律性与共时性:高校思政课教师历史视野建构的三维向度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双重属性、建设困境及对策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内涵、特征、影响因素及增强对策——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优化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改革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新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探析
基于“三个导向”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设计与质量保障研究
关于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的若干思考
革命历史文献融入研究生思政课的若干思考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路径探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要讲清楚三个道理
融通世界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历史研究合题之路径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处理好几对关系
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定位与多维价值
上好思政课要打好“组合拳”——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3·18”讲话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问题意识
这堂人生大课,如何更好激发青少年使命担当——伟大抗疫精神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堂状况调研
论大中小学法治教育的侧重点
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与系统性布局论析——以大中小学一体化视域下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为视角
从知识增长到价值认同的逻辑进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教育规律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