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基于“三个导向”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设计与质量保障研究
刘经纬 林美群
【摘要】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努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探索基于“素养导向”“问题导向”“合作导向”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有利于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高效供给,有利于达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三个导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
【作者简介】刘经纬,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理论;林美群,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原文出处】《黑龙江高教研究》(哈尔滨),2021.3.141~145
【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思想政治理论课‘三题’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编号:17JDSZK104)。
为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高效供给,达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探索基于“三个导向”(素养导向、问题导向、合作导向)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可以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一、“三个导向”理念的基本内涵
1.以“素养导向”为核心目标:提升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要厘清以“素养导向”为核心目标,就必须深刻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的目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解决的就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肩负起新时代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时代使命。“素养导向”就是要解决这个根本问题。
以“素养导向”为核心目标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的设计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价值的引领,坚持二者的结合与统一。实现从单纯知识传授为主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升为主的转变,锻造出政治上有高度、思想上有深度、知识上有广度、感情上有温度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使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使学生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坚定“四个自信”,将所形成的理论知识体系转化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的执着追求。
以“素养导向”为核心目标,就是在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可以践行的理论体系和价值体系。同时,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做马克思主义坚定的继承者、传播者和践行者,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2.以“问题导向”为关键环节:实现教学的高效供给
坚持“问题导向”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点。必须把“问题导向”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的关键环节,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1]。“问题导向”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和针对性,有利于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成长需求,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为一种高效供给,实现课程“素养导向”的核心目标。
“问题导向”就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的设计中,树立问题意识,积极回应学生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困惑和问题,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凸显课程的启发性。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把教材内容与学生专业有机结合,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把教材内容与大学生的关注点有机结合。打破“一言堂”的教学格局,转换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和地位,教师根据学生的困惑,精心设计问题,在问题的驱动下,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使学生实现研究性学习。
坚持“问题导向”,就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线上教学部分,教师要精心策划学生自学提纲和任务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能够在自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线下教学部分,教师要创设宽松的翻转课堂氛围,在教师对问题深入讲解的基础上,在师生、生生之间深度交流的基础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有助于增强课程对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阐释力,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同,实现课程的高效供给。
3.以“合作导向”为重要途径:构建学习共同体
要实现“素养导向”的目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就必须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在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要坚持师生平等和生生平等,强调教育主体间的沟通、交流、互动,使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提供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注重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构建学习共同体,促使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实现价值共建。
注重“合作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强调共享性和协作性。在引导学生树立问题意识的基础上,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助;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开展互助学习,进行平等沟通、自由讨论、互动交流;在学习合作中,提升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最终实现知识共享和共同进步。
坚持“合作导向”还需要营造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开放平衡的配置学习资源,通过情境设置、团队协作、商讨对话等形式多维互动,构建学习共同体,满足学生的归宿和自尊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最终实现学生的知识建构、意义协商和身份认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基于“三个导向”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的多维性和层次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是指教育者通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条件下所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使受教育者在思想和行动上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教育目标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开展就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教学目标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考核评价等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坚持“素养导向”,就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多维度、分层次的科学合理的设置。
教学目标设置的多维性,就是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价值引领、情感共鸣和行为实践等三个维度的协调发展。教学目标的设置首先要注重马克思主义核心理论知识的掌握,强调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学生;其次,要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增强四个自信,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最后,使学生自觉地把远大抱负落实到行动中,融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中,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教学目标设置的层次性,就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层级递进和教学目标的差异设置。实现教学目标的层级递进就是要厘清课程总目标、章节分目标、知识点具体目标的逻辑关系,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准确把握教学各个环节的特点,制定出可操作、可观测、可评估的目标体系。教学目标的差异设置,就是根据学习主体的认知差异和个性特点,使教学目标动态化,把过程目标考核和最终目标考核相结合,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目标实现最优达成度,实现“素养导向”的核心目标。
2.资源配置的开放性和共创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的一个重要优势就是以网络平台为载体,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时间以及学生学习时间、地点相比传统教学更加便利”[2],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坚持“问题导向”“合作导向”,实现教学高效供给,构建学习共同体,就要实现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和开发共创。
资源配置的开放性就是通过网络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特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借助移动网络随时随地获取网络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海量资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并以图文声像等形式生动地表现出来”[3]。这样教师就能够围绕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结合学生最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与时俱进,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统筹设计,不断增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并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分解,实现知识点的碎片化,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系统的知识链,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资源配置的共创性就是强调“合作导向”,课程知识的建构与开发,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不断拓宽教学资源配置的渠道和途径,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在网络平台提供经典案例、视频资料、微课等优质教学资源,便于师生快速搜集资料、整理信息。同时,注重课程的生成性资源和原创性资源,把教学过程中自主开发和衍生出来的具有重要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的教学资源,进行深度加工,提升课程的延展性和丰富性,并实现师生无障碍互动,提升课程的参与度、增强学生对课程的获得感。
3.教学活动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活动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课前、课中和课后。基于“三个导向”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活动安排就是要紧紧围绕课程目标,通过线上线下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学生依据自身的目标和基础、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性的线上学习,提升学习实效性,又将线上学习的困惑与思考,带入线下的学习与讨论,通过学生的问题反馈和合作学习,循序渐进地提升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深度。
课前的教学活动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在线发布课程的视频导学、任务点、学习检测等内容,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自主学习,完成教师布置的课程任务,掌握课程的知识点和相关理论。教师通过问题驱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通过知识点考核、问题闯关等方式,提升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和互动,反馈在线学习的疑惑和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在线学习的学习轨迹和交流反馈,及时获取学情,整理教学的成果和反馈的问题。
课中的教学活动要突出问题导向和合作导向。首先,教师对课前教学活动获取的具有共性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度讲授,强化学生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引领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问题,并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互动,进一步答疑解惑,深化课堂教学的理论阐释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探究体验,开展翻转课堂,通过分组讨论、头脑风暴、成果展示等活动,使学生进行思想碰撞,进行协同合作,实现学生的合作性、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和研究意识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辨能力,使传授的知识和理论得到内化和应用,提升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课后的教学活动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测验、互动和反馈,检验课堂教学和学生合作探究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的学习得到巩固和提升,并通过网络平台,进一步解决学生遗留的困惑和问题。为了使教学得到更广泛的拓展和延伸,教师要发布课后任务单,为学生提供阅读书目与资源、相关课程平台链接等,为学生提供学习延展的渠道,学生根据个性需要,进行选择性学习。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获取智能评价,根据学情数据的分析,获得教学效果的再次反馈,并对反馈和评价进行总结和反思,提出课程的优化方案。
4.教学方法的驱动性和交互性
教学方法是师生双方共同完成教学活动内容的手段,教学方法要服务于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的要求。在“三个导向”理念指导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使用的教学方法要具有自主性和驱动性。
混合式教学由线上和线下两部分组成,线上教学非常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为了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不仅要对线上的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根据最新的热点问题和理论前沿,不断更新视频导学内容,使教学视频能够与时俱进,持续保持教学内容的高品质,还要合理设置教学任务点,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以任务驱动为主线,设计子任务模块,通过知识点闯关、问题质疑、合作探究等学习任务,用任务驱动学生学习,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目的性,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
教学方法的交互性就是强调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在线上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在线学习掌握基本理论和知识点,在线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课堂教学活动为载体,进行课堂教学的“翻转”,利用分组讨论、头脑风暴、研究辩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行平等交流和自主互动,实现混合教学交流互动的教学功能。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驱动学生积极寻求与他人之间的合作和共享,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和合作精神。教师通过交互性的教学,能够更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进行调控,学生通过交互性的学习,能够更及时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对进一步学习作出调整,查缺补漏。
5.考核评价的统一性和动态性
考核评价是教学的有机环节之一,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环节和手段。以“三个导向”理念为指导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的考核评价,就是要建立科学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坚持统一性和动态性,把过程考核和目的考核有机结合起来。
考核评价的统一性就是在制定学生考核评价标准时要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为基准,始终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属性,完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考核评价要从认知、能力和情感等方面制定综合、多元的评价标准,要体现知识评价与价值评价、内在评价与外在评价、现实评价与潜在评价、个体评价与社会评价、精确评价与模糊评价的统一。这样才能真正检验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考核评价的动态性就是对教学活动三个部分进行动态评估。注重过程性导向和目标性导向的结合,实现动态发展的评价机制,达到客观公正的评价目标。课前活动的考核评价是知识性考核,主要是以课程的知识点考核为主,通过网络试题库发布考核内容,进行随机考核、闯关考核等,教师通过网络智能评价体系,评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掌握;课中活动的考核评价是能力性考核,主要是以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为主,通过分组讨论、成果展示、辩论等方式,侧重考查学生的价值认同、观点创新、理性思辨等能力,评估学生理论内化、践行价值的状况;课后活动的考核评价是开放性考核,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发布开放性考核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理论前沿、思考社会问题、提升研究能力。把调查报告、研究论文、录制微视频等作为评价内容,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有效运用,科学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
三、基于“三个导向”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的质量保障
1.长效保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的质量保障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要给予高度的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的建设要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相关部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形成整体联动,开创协同创新的格局,保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的有序实施。
学校要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的长效良性实施,需要科学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这样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的组织与开展更加规范化、科学化。要完善学生的学分互认制度、教师互聘制度、工作量核算和绩效考核制度等,解决校内、校外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和高校课程联盟的组建,解决教学团队的优质配备和强强联合,解决绩效工资的结构优化和激励机制的立体化,提升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积极性。
学校要为课程建设提供经费和物质保障。学校要有充足的专项经费投入,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保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的课程建设需要,满足教师学习培训及社会实践研修活动的需求。学校要有齐备的配套设施,并与优质网络教学平台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技术服务。学校还应不定期举办混合式教学相关培训、交流活动,踢供相关资讯、试点课程经验分享等。
2.教师人才体系的建设与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是混合式教学构建实施和创新优化的关键因素。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教师要提升教学整体设计、信息技术应用、教学系统管理实施等方面的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过硬的政治素养、扎实的业务能力、高超的育人水平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的思想保障。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4],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的要求和标准。教师要能够站在理论的高度,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认识和理解,要能够站在政治的高度,切实担负起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教师人才体系的建立与创新,优势互补的教师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的智力保障。学校要确定灵活的教师配置机制,通过学校内部培养、学校外部引进、高校强强联合等方式,实现人才资源的整合,拓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成长空间,形成高素质的教师团队,确保高效地完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
教师有一定的网络技术能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的技术保障。教师要掌握混合教学所需要的信息技术知识,能够熟练地应用网络教学平台,并有在线教学组织实施的能力,能够对教学平台进行有效管理,并能够对教学平台进行维护。教师还需要掌握网络直播技能,需要熟练运用课件制作、教学视频录制等相关软件的能力,并会对教学视频进行后期编辑工作。
3.新媒体技术的利用与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信息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5]。新媒体技术的更新能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的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以及教学关系发生革命性变化。
新媒体技术具有传播方式快捷化、信息数据海量化、数据来源多样化等优势和特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要充分利用并融合新媒体技术,整合数字化资源,建立完备、科学的网络学习平台,优化平台功能,为教师和学生实时提供直接、便捷的服务。同时,要充分利用在线课程的开放共享优势,实现多元主体间的协同发展和有效互动,实现校内和校外的资源共享,实现线上线下的合作交流,建立高效灵活的教学体系,打造互利共赢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新生态,实现教学的供需对接,达到高效供给。
通过新媒体的虚拟现实技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虚拟现实技术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手段,教师有目的地设置情境,创造虚拟学习环境,将系统、科学的教学内容有效地融入直观、生动的虚拟现实环境中,通过情景模拟、历史再现、角色体验等形式,开展沉浸式、场景式、体验式等智慧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身心感知所要学习的知识,增强学习体验,实现情境学习和知识迁移,增强学生的感受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
4.线上线下教学的延承与对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的质量保障,必须注重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有序延承和无缝对接。通过对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二者的融合增效,把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地引向深度学习。
线上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合理设置知识点,把握知识点的关联性,形成系统的知识链。同时,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的预测功能,实现对大学生的学习状态、思想动态等方面的精确把握”[6]。对学生在线学习进行学情分析和诊断性评估,对共性和差异性问题进行整体分析,坚持以问题为教学导向,根据分析评估出的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线下教学,保证线上线下的延承与对接。
线下教学要进行有效的“翻转”,使学生线上的自主学习得到延续。教师根据在线学习情况的评估,制订有针对性的导学方案,突出重点和难点,以问题为导向,在线下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教师提问和追问、学生质疑和讨论、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等,对学生的在线学习进行有效的延展。使线上教学的知识点和线下教学的重点难点讲解和翻转课堂的活动主题相一致,真正实现“从教材模式向教学模式转变,从教学模式向学生认知和行为融为一体的模式转变,从知性教育为主模式向以价值教育为主的模式转变”[7],充分发挥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优势互补。
5.学生自主学习的干预与管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的在线学习是一种时空隔离的学习模式,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和灵活性,学生可以自由计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由于学生存在个体性差异,对学生的在线学习进行因地制宜、有效适度的干预和管理,对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激发学生的优势潜能、提高学习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干预与管理是在线教学环节的重要任务。教师要通过借助网络数据对学生学习的实情进行科学、及时的分析,通过网络渠道或课堂活动,以提醒、指导、协助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具有引领性、差异性的干预和具有规范性、科学性的管理,保证学生在线学习的时间和效果。比如在教学进度的管理上,教师要通过学生的实际学习进度和课程学习进度的对比,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督促。教师还可以根据学习效果的评估进行管理与干预,根据学生在线学习的测试参与度和测试结果,聚焦学生的知识接受和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干预。
营造具有驱动性和鼓励性的在线自主学习环境。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在线学习支持服务和个性化指导,实现教学供给的精准化,使学生在环境的影响下能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保证在线教学的有序高效进行。比如,提供个性化学习任务单,推送个性化学习内容和评价,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并关注学生的评价和反馈,改进课程建设,提升应用水平,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4]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张静淼.“金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23.
[3]陈慧女.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2):97.
[5]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6]张国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7):157.
[7]曾令辉,石丽琴.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三制”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120.

2021年 第三期

2021年 第三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教育的基本定位与实践要求
历时性、规律性与共时性:高校思政课教师历史视野建构的三维向度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双重属性、建设困境及对策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内涵、特征、影响因素及增强对策——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优化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改革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新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探析
基于“三个导向”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设计与质量保障研究
关于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的若干思考
革命历史文献融入研究生思政课的若干思考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路径探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要讲清楚三个道理
融通世界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历史研究合题之路径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处理好几对关系
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定位与多维价值
上好思政课要打好“组合拳”——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3·18”讲话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问题意识
这堂人生大课,如何更好激发青少年使命担当——伟大抗疫精神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堂状况调研
论大中小学法治教育的侧重点
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与系统性布局论析——以大中小学一体化视域下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为视角
从知识增长到价值认同的逻辑进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教育规律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