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要讲清楚三个道理
方圆 吴家庆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要讲清楚三个道理:一是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讲清楚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的道理,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教育;二是讲清楚两大历史任务与“四个选择”之间关系的道理,强化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教育;三是讲清楚中国近现代史主题与主线、主要矛盾以及使命关系的道理,强化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教育。只有讲清楚这三个道理,才能使学生懂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从而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意识。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课堂教学;三个道理
【作者简介】方圆、吴家庆,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原文出处】《思想教育研究》(京),2021.1.111~116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项目“‘中共党史’课堂教学铸魂教育研究”(项目编号:HNKCSZ-2020-0888)阶段成果。
2020年第17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重要文章,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在教学中要“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1]。高校思政课就是讲道理的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作为高校的一门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也应以此为遵循,在教学中着重讲清楚三个道理。
一、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讲清楚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的道理
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讲清楚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旨在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教育。这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纲要”课教学中讲授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关系是什么?有学者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史”比作一个常青的“藤”,那么原著就是在“藤”上结的一个又一个的瓜。讲授历史结合原著,就好“顺藤摸瓜。”[2]118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融入“纲要”课教学,就是落实习近平所强调的,“学习理论最有效的办法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3]68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两大历史任务关系的论述,内容十分丰富。本文主要以马克思、毛泽东和习近平的著作为例。
(一)读马克思关于中国的通讯,讲清楚中国近代以来两大历史任务的提出与西方列强入侵之间的关系
习近平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马克思撰写了十几篇关于中国的通讯,向世界揭露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真相,为中国人民伸张正义。”[4]12马克思关于中国的通讯,阐明了中国近代以来两大历史任务的提出与西方列强入侵之间的关系。
首先,通讯深刻揭示了西方列强的入侵是近代中国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一历史任务产生的根源。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不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民族国家,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如同《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一文中所记载的:“广州城的无辜居民和安居乐业的商人惨遭屠杀,他们的住宅被炮火夷为平地,人权横遭侵犯。”[5]620又如《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的描述:“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经延续了约十年之久,现在汇合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革命”“推动这次大爆发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5]607西方列强的入侵,使得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不断激化,造成日益发展的革命运动,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由此产生。
其次,通讯深刻揭示了西方列强的入侵是近代中国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一历史任务产生的根源。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残酷掠夺,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正如《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指出的,“这个帝国的银币——它的血液——也开始流向英属东印度。”[5]608《鸦片贸易史》一文进一步揭露:“英国政府在印度的财政,实际上不仅要依靠对中国的鸦片贸易,而且还要依靠这种贸易的不合法性。”[5]636据统计,在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强逼中国签订的1100多个不平等条约,给中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多达上万亿美元。西方列强的侵略,致使中国落后挨打。要彻底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提出并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任务。
最后,通讯充分肯定了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所作出的伟大斗争。对此,《波斯和中国》一文对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斗争给予了充分肯定。文章指出:“我们不要像道貌岸然的英国报刊那样从道德方面指责中国人的可怕暴行,最好承认这是‘保卫社稷和家园的战争’,这是一场维护中华民族生存的人民战争。”“而对于起来反抗的民族在人民战争中所采取的手段,不应当根据公认的正规作战规则或者任何别的抽象标准来衡量,而应当根据这个反抗的民族所刚刚达到的文明程度来衡量。”[5]626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所秉持的正义立场,对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道义上的重要支持。
(二)读毛泽东的系列著作,讲清楚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
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关于两大历史任务的关系,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等著作中作了精辟的论述。
首先,两大历史任务相互联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革命便没有现代化。毛泽东指出:“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6]1080简言之,民族独立是前提和基础,国家富强是最终的目的和归宿,两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其次,两大历史任务相互区别。两大历史任务是不同社会性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任务。毛泽东指出:“一个不是贫弱的而是富强的中国,是和一个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而是独立的,不是半封建的而是自由的、民主的,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中国,相联结的。”[6]1080两大历史任务相互区别主要体现在:一是时间先后不同。第一大历史任务在先,即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第二大历史任务在后,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是所处条件不同。第一大历史任务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第二大历史任务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条件下。三是任务内容不同。第一大历史任务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革命是要解放生产力,并为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第二大历史任务是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是要解放、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
最后,两大历史任务不能混淆。中国近代百年抗争史上的很多尝试都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之一就是混淆了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洋务派虽然打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但未能阻止西方列强的侵略,这是因为作为地主阶级的洋务派根本不可能否定封建统治,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自然无法实现。戊戌维新派也认为他们的变法措施可以促进国家的繁荣富强,但其变法并未从根本上反对西方殖民统治和中国封建统治,这也就必然成为其追求富强的一大障碍。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没有铲除封建的生产关系,没有真正推翻封建主义统治,对西方帝国主义的态度软弱,中华民族的解放就成了一纸空文。正因为如此,毛泽东指出,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6]1080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社会性质,社会性质不同,历史任务也就不同。“中国现在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这个任务没有完成以前,社会主义是谈不到的。”[7]683中国革命第一步的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是第二步的任务,如果把不同历史阶段的任务混淆在一起,“毕其功于一役”,将会导致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两者都以失败而告终。
(三)读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讲清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能够实现的道理
学习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领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刻意义,我们应该着重讲清楚两个道理。
首先,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信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两步走”战略: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近代以来的两大历史任务基本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将随之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不仅明确了新时代“两步走”的战略步骤,而且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8]15中国共产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信心,“纲要”课也应该向学生讲清楚这种信心。
其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付出艰巨、艰苦的努力。习近平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形象地比喻成“是一场接力跑”。这场接力跑的起点是184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逐渐成为这场“接力跑”的领跑者,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一棒接一棒,不断跑出了好成绩。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仍然艰巨而复杂。新的长征路上,“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9]11习近平告诫全党,“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8]15。“纲要”课应该向学生讲清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
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讲清楚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的道理,引导学生对纷繁的历史现象作出正确的评价和判断,潜移默化地接受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对历史任务的理解和把握更完整、更透彻。
二、讲清楚两大历史任务与“四个选择”之间关系的道理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完成两大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10]2,讲清楚这“四个选择”与完成两大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系的道理,旨在强化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
首先,选择马克思主义使完成两大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了先进的思想指导。“没有科学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11]23列宁的论断深刻揭示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重大作用。为完成两大历史任务,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运动前的70多年间,中国曾有不少仁人志士尝试着运用各种思想武器探索国家的出路,然而都逐一败下阵来。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的宇宙观成为中国先进分子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这给苦苦寻找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从而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习近平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指出:“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4]14
其次,选择中国共产党使完成两大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最根本的利益体现。旧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无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成为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主心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过“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再次证明,在“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12]改革开放40多年绘就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更进一步表明我们党“始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13]17。习近平站在民族复兴的高度强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8]16事实告诉我们,“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14]5
再次,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完成第二大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道路决定命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同社会主义道路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和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上照搬过“本本”,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走过弯路。历史表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至关重要。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摸着石头过河”,经过40多年的实践探索,到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明确提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5]39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找到一条好的道路不容易,走好这条道路更不容易。习近平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16]3。
最后,选择改革开放是完成第二大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从中国近代开始到21世纪中叶,前后历时200多年。将民族复兴与改革开放联系在一起已经40多年。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交织叠加、错综复杂,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改革,啃下了不少硬骨头,闯过了不少急流险滩,改革呈现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局面。改革开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巨轮注入了势不可挡的强劲动力。
上好“纲要”课,不仅要讲清楚“四个选择”为什么“选”、怎么“选”的道理,还应该讲清楚“四个选择”与完成两大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系的道理,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培养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拥护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自觉。
三、讲清楚中国近现代史主题与主线、主要矛盾及使命关系的道理
围绕中国近现代史主题,讲清楚主题与主线、主题与主要矛盾、主题与使命三对关系的道理,旨在强化大学生对责任担当意识的认识、理解和接受。
(一)主题与主线的关系
中国近现代史主题与主线的关系,是“纲要”课教学中加深对主题认识的最为重要的一对关系。讲清楚二者的关系,需要把握以下三点。
首先,把握主题与主线的含义。理解主题与主线的含义,是把握二者关系的前提。所谓主题,就是事物的主要内容。中国近现代史的主要内容,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8]13这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主题是总目标、总任务,是“纲”,纲举才能目张。所谓主线,是指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主要线索。“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16]2习近平用“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三个关键词,清晰地展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的主线。
其次,把握主线与主题的一致性。“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线,这条主线有着明确的导向、指导和引领作用,那就是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从“站起来”看,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4]13在“站起来”以后,我们党及时地以国家富强为奋斗目标。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17]1433构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在20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从“富起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逐渐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富起来”以后,我们党又及时地制定出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1979年邓小平提出“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8]163党的十二大提出的“两步走”,目标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强起来”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迎来了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一条主线、三次飞跃,都是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为目标的。
最后,把握主题的不同阶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贯穿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但又呈现出三个不同的阶段。“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既是主题的主线,也是主题的三个阶段。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长期的连续的过程,但由于面对的具体问题和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不同,又呈现出若干个具体阶段。“站起来”阶段:主要解决“挨打”的问题。近代中国,中华民族备受欺凌,处在落后挨打的局面。毛泽东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富起来”阶段:中华民族“挨打”的问题解决以后,如何解决中国人民“挨饿”的问题成了必须面对的新问题。邓小平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的著名论断。他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开创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局面。中国在经济、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迅猛发展,国家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强起来”阶段:习近平在彻底解决“挨打”“挨饿”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解决“挨骂”的问题。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应该在增强中华民族硬实力的基础上提升软实力,并在国际上建立中国的话语权威。总之,三个阶段虽然解决的具体问题不同,但突出的是同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主题与主要矛盾的关系
中国近现代史主题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关系,是“纲要”课教学中加深对主题的认识需要把握的又一对关系。讲清楚二者的关系,主要把握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历史主题是以社会主要矛盾为依据的。近现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步就是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民族独立,就是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人民解放,就是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近代中国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7]631,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一大历史任务的依据。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表述,虽然在党的八大、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以及党的十九大上几经修改,但前后三次主要矛盾的表述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大历史任务即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依据。
其次,只有完成历史任务才能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完成两大历史任务,就意味着基本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第一大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也就意味着已经基本解决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到21世纪中叶,随着第二大历史任务的完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8]11也将得到解决。
(三)主题与使命的关系
中国近现代史主题与中国共产党人使命之间的关系,是“纲要”课教学中加深对主题认识的又一对关系。讲清楚二者的关系,主要把握以下两点。
首先,使命和主题具有一致性。所谓使命,就是重大的历史责任。从意识与存在的关系看,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客观存在,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则是这一存在的客观反映。二者是统一的。毛泽东是我们党使命思想的创造者和践行者。他创造性地将中国的革命征程划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强调党在两个革命阶段应有的使命担当。两个阶段的使命都必须由中国共产党来担当,并要求“每个共产党员都应为此而奋斗”。[7]651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他又及时提出把实现“四个现代化”作为党的历史使命。邓小平在此基础上提出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进而提出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江泽民在此基础上阐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其民族复兴的标志;胡锦涛着重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继续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19]659的历史使命。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8]1总之,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近现代史主题是统一的、一致的。
其次,“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主题相一致。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中国现代史主题具有内在一致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坚实基础,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一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瞻远瞩地作出了总体布局,“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8]28。如果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步,那么,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标志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终实现。
“纲要”课教学立足于讲道理,就是要让大学生在学习中“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16]13教师把以上三个道理讲清楚,学生的使命担当意识增强了,“纲要”课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2]宋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4]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9]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0]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导言”[M].北京:高校教育出版社,2018.
[11]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2]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10-02.
[13]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18日)(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6]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2日)(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7]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9]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021年 第三期

2021年 第三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教育的基本定位与实践要求
历时性、规律性与共时性:高校思政课教师历史视野建构的三维向度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双重属性、建设困境及对策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内涵、特征、影响因素及增强对策——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优化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改革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新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探析
基于“三个导向”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设计与质量保障研究
关于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的若干思考
革命历史文献融入研究生思政课的若干思考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路径探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要讲清楚三个道理
融通世界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历史研究合题之路径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处理好几对关系
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定位与多维价值
上好思政课要打好“组合拳”——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3·18”讲话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问题意识
这堂人生大课,如何更好激发青少年使命担当——伟大抗疫精神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堂状况调研
论大中小学法治教育的侧重点
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与系统性布局论析——以大中小学一体化视域下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为视角
从知识增长到价值认同的逻辑进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教育规律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