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优化研究
刘嘉圣
【摘要】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手段。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理论基础包括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观、中国共产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思想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思想。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面临着话语内容的生动性有待增强、话语方式的滞后性有待改变、话语体系的时代性有待更新的现实困境。涵生气以丰富话语内容、接地气以创新话语方式、蕴底气以健全话语体系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优化
【作者简介】刘嘉圣,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高校辅导员》(济南),2021.1.19~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北京师范大学党建研究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研究”阶段性成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体系,不仅是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效沟通的重要载体,而且还肩负着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责任,因此具有思想价值引领、思维行为引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高校思政课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高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并且提出出了“八个相统一”的要求,[1]指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笔者认为,在当前形势下,要有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必须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体系。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渗透在课程建设的各个要素中的。梳理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理论基础,分析其面临的困境,提出优化路径,对于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理论基础
所谓话语体系,是指同类事物内部的具体实践语言符号系统,通过一系列条件、按照一定规则在特定环境中组合而成,能够阐释、建构事物本身及其关联社会关系的有机语言结构整体。[2]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作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支撑理论的话语系统,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观,还继承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思想。这些话语思想为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和完善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底蕴和话语基因。
(一)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观
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观为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基础支撑理论。话语体系作为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政课向受教育者传递价值导向的重要方式。因此,马克思主义蕴含的丰富的语言思想是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重要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语言进行过深刻的分析与论述,从语言与思维的辩证关系、语言的本质属性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在语言与思维辩证关系的层面,马克思指出:“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3]可见,马克思主义认为语言和思维均产生于人类的交往和实践。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4]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认为语言和思维均是人的物质实践活动的产物,因此,讨论语言与思维的辩证关系是离不开物质实践活动这个核心前提的。在语言的本质属性层面,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等论著中系统地论述了自己的语言观。恩格斯指出:“猿类不发达的喉头,由于音调的抑扬顿挫的不断加多,缓慢地然而肯定地得到改造,而口部的器官也逐渐学会了发生一个个清晰的音节。”[5]可见,语言的产生来源于实践的需要,同时也服务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因此语言深深地打上了实践性的烙印。马克思强调:“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6]由此可见,语言的产生与发展适应了人类社会实践中交往活动的需要,所以语言具有社会性的特征。因此,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必须要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使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话语原则、话语理念、话语内容、话语方式等和党与国家的发展方向相一致,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相一致,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解释力,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只有这样,高校思政课才能起到真正效果。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思想
中国共产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思想是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直接的内容来源。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思想引领、价值传递等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作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为代表,他们平实、亲切、温暖、贴近生活的话语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典范,也为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逻辑严密、富含中国特色的语言素材。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产生了如“打土豪,分田地”“统一战线”“党指挥枪”“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准确、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提供了基本的工作原则和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梦”等富有时代特色的话语成为引领思想的重要表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展现出其内涵丰富的话语思想和朴实温暖的话语风格,“追梦人”“钉钉子精神”“扣扣子”等激励青年学生奋发向上、昂扬拼搏的话语表达是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遵循。中国共产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思想为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经过实践检验的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思想,是指导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的根本遵循。所以,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发展和创新必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构筑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并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实践、科学技术迭代的新革命以及对于大学生思想特点和行为规律的新认识基础上,深入探索与研究,不断推进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理念、内容、方法的创新,赋予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强劲的生命力。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思想为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供给了丰富资料和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思想集中体现在道德教育话语上。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话语借鉴主要体现在个人、社会与国家的三个层面。比如,在个人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齐家、治国、平天下”所反映出的君子修身之道,“养浩然正气”体现出的个人遵循道德、礼仪的准则,“克己复礼为仁”凸显的知廉耻、明是非等做人的基本原则等,为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提供了关于引导个人道德建设的话语素材。在社会层面,“和者也,天下之达道也”注重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反应出的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德不孤,必有邻”强调个人的身体力行对于社会道德的引领典范作用等,为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提供了关于社会道德规范的深厚文化底蕴。在国家层面,“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等传递出的国家层面道德的合法性,同样也适用于当代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构建。总而言之,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离不开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发展走向、价值理念、鲜明特色等所传达一定的文化精神和社会规范不断丰富和滋养着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所以,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文化养分,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社会相协调,与当代大学生相适应,让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上。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面临的困境
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是传导、输送、转换高校思政课内容和信息的重要载体。经过长期建设,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不断完善。但我们也要看到,以大数据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新时代大学生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使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面临着新的形势,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具体来看,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还面临诸多困境,体现在话语内容的生动性有待增强、话语方式的滞后性有待改变、话语体系的时代性有待更新等方面。
(一)话语内容的生动性有待增强
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中话语内容必须考虑到大学生的接受程度。新时代大学生多为“00后”,个性鲜明、想法前卫的他们对于高校思政课话语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对于那些宏大叙事、晦涩难懂的话语内容,他们更倾向于接受生动活泼、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结合学生思想需求和生活实际的生动性话语。因此,生活化、多样化、接地气的话语内容更容易满足大学生对于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需求和期待。当前,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生动性偏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高校思政课话语内容重视理论逻辑和体系建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鲜活的生活话语和生活实例。一些大学生熟知的新近发生的话语并不多,这对于学生来说无疑增加了接受的难度。其次,高校思政课话语内容在注重学理性、合理性的同时,还应该注重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避免在话语内容层面一味地强调理论阐释,应当增加理论解读与实践案例的结合比重。最后,高校思政课话语内容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但是当前部分话语内容还存在着更迭不及时的问题。比如高校思政课教材的编写、修订、印刷、发行需要一段时间,在某种程度上来看,当新教材与大学生读者们见面时,所更新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落后于时代要求的现象。
(二)话语方式的滞后性有待改变
大学生对于网络话语、生活话语等的广泛涉猎,使得高校思政课传统的话语方式面临着滞后的局面。新时代大学生非常需要和依赖网络,网络也因此成为大学生们获取信息、表达自我、休闲娱乐的重要载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网络社交媒体上出镜,他们倾向于在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与朋友们交流互动,也倾向于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软件分享日常,倾向于在网易云音乐、小红书等娱乐软件展现自己的音乐和穿搭品味。他们不仅敢于在网络空间表达自我,而且乐于使用他们熟悉的各种网络话语张扬自己的个性。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在某种程度上与大学生之间的话语难以产生共鸣。大学生在与思政课教师交流时经常使用“蓝瘦”“打工人”“盘他”“柠檬精”“肥宅快乐水”等网络流行的话语方式。但是对于一些习惯使用传统高校思政课话语方式的思政课教师来说,通过转换思维、换位思考来了解、学习、融入大学生全新的话语方式,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因为这些话语方式在传统高校思政课话语方式中是比较缺乏的。一旦话语方式的更新不及时,极容易出现话语方式的滞后,思政课教师无法适应大学生的话语方式,也就难以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真实想法。
(三)话语体系的时代性有待更新
以大数据、自媒体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使信息传播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交互的传播方式、丰富的传播内容、多维的传播途径、迅捷的传播速度取代了过去由教师到学生自上而下单向维度的传播模式。对于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来说,处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将会迎来更大的挑战。一方面,伴随着全新交互模式的出现,官方权威的话语体系随着个体话语能力的增加而逐渐减弱。教师在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中主导功能存在弱化的倾向,大学生们不再过度依赖教师们的话语体系来获取信息。大学生们凭借着大数据、自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平台,可以同步、甚至领先获取知识。他们突破了教师的知识结构范围,并不盲从于教师,敢于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并给予相应的理由和论证。如果教师不及时更新自己的话语体系,就很难让学生觉得信服。另一方面,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被网络过度曝光,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扶不扶老人”“小悦悦事件”“过期肉”“不让座”等事件无疑在严峻地考验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以及道德良知,也在冲击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在这种背景下,部分大学生容易产生认知偏差,对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抱有怀疑和抵触的态度。如果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没有及时地对现实问题进行回应,并且没有及时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和认识这些现实问题,那么就会影响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现实性和针对性,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功能的发挥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优化路径
合理地解决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面临的困境,依赖于科学有效优化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涵生气以丰富话语内容、接地气以创新话语方式、蕴底气以健全话语体系,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优化路径。
(一)涵生气以丰富话语内容
涵生气要求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不仅具备传递知识的功能,还要拥有交流情感的成效。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思政课要不断丰富话语内容,因此要重点考虑增强话语内容的生动性、增加话语内容的完整性、提升话语内容的趣味性。其一,增强话语内容的生动性。增加生活性话语在高校思政课话语内容中的比重,是思政课话语体系优化的时代要求。高校思政课话语内容应该是来源于大学生的生活并指导、服务其生活的,应该从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发现他们的关注与诉求,用生活的话语解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迷茫与困惑。其二,增加话语内容的完整性。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研究语言作为高校思政课话语内容的基础性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研究语言包含学科语言、学术语言和教材语言三部分,要将标准化的学科语言、简明精准的学术语言、整体系统的教材语言作为核心的基础性语言内容。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语言视为高校思政课话语内容的重要内核。课堂是高校思政课育人的主渠道,充分发挥课堂语言的启发性、价值性有助于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语言表达等启动情感,唤起精神共鸣。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语言看作提升高校思政课话语内容的动力来源。实践语言中平实可信的语言艺术以及极具表现张力的语言艺术将在大学生心中引发共鸣,结出深植人心的思想花朵。其三,提升话语内容的趣味性。充满趣味性的话语内容,可以有效地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大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接纳那些拍案叫绝、妙趣横生的锦言妙句。因此,思政课要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让大学生真正感兴趣,拉近与大学生心理距离,生成大学生乐于接受的话语内容。
(二)接地气以创新话语方式
科学合理的话语内容需要用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表达出来。接地气即要求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使用大学生的易于接受的用语,深入人心地反映大学生的真实需求和实际愿望。新时代创新高校思政课的话语方式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重点推进。第一,在吸收和借鉴传统话语方式精华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话语方式的创新与发展离不开对现有话语方式的借鉴。一方面,要在遵守高校思政课规律和原则的前提下,保留传统话语方式中合理性的部分,结合新时代特征赋予其更为丰富的内涵。另一方面,在创新话语方式的过程中要借鉴相关学科的先进经验和方法。如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中的话语内容和话语形式均包含着对于改进高校思政课话语方式的有益经验,在交叉学科话语方式的共同契合点中积极扬弃,有利于实现高校思政课话语方式的创新。第二,采用新媒体、新技术等手段丰富高校思政课话语方式。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加强与学生的对话,形成面对面谈话与看不见的谈话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相互印证的对话系统和交流效应。[7]第三,使用多种话语表达方式创新高校思政课话语方式。高校思政课话语方式的创新应将生活化表述、形象式表达、对话式交流、问题式导入等多样的表达方式引入课堂教学中,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方式传递思政课的学理建构与价值导向,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话语方式的吸引力。
(三)蕴底气以健全话语体系
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既具有教育语言的共性,也具备政治语言的特质。因此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既具有承载知识、传递信息的工具属性,更具有启发、感染、交往的价值属性。为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提振底气,既符合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价值诉求,也有助于为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知识传播提供基础。一方面,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建构不仅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还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正确分析、解决中国问题中形成、丰富和完善的。因此,要将这些积淀深厚的理论成果与鲜活的实践相结合,发掘和汲取新时代社会实践的丰富资源,在传承、分析、批判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对现有的话语体系进行整合与超越。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相关机制,比如建立有效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传播机制、话语转换机制以及话语反馈机制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各个环节都应处于相应机制的运行之中。通过构建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相关机制可以了解传播渠道的有序性,可以及时关注到话语传播的效果性,也可以检验出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传出的知识信息和价值信息的质量水准。完善相关机制,综合分析和了解受教育者的话语兴趣点和需求点,形成认知与实践的逻辑闭环,可以推进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01).
[2]葛红兵.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2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9.
[5][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11,81.
[7]冯刚.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把握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规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67.

2021年 第三期

2021年 第三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教育的基本定位与实践要求
历时性、规律性与共时性:高校思政课教师历史视野建构的三维向度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双重属性、建设困境及对策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内涵、特征、影响因素及增强对策——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优化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改革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新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探析
基于“三个导向”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设计与质量保障研究
关于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的若干思考
革命历史文献融入研究生思政课的若干思考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路径探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要讲清楚三个道理
融通世界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历史研究合题之路径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处理好几对关系
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定位与多维价值
上好思政课要打好“组合拳”——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3·18”讲话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问题意识
这堂人生大课,如何更好激发青少年使命担当——伟大抗疫精神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堂状况调研
论大中小学法治教育的侧重点
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与系统性布局论析——以大中小学一体化视域下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为视角
从知识增长到价值认同的逻辑进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教育规律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