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思政课何以成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
骆郁廷 李俊贤
【摘要】思政课成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主要缘于思政课是强基固本、铸魂育人、反渗防变的关键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首要的决定作用。深刻认识和充分发挥思政课的关键作用,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至关重要。
【关键词】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
【作者简介】骆郁廷,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俊贤,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津),2021.1.112~121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时代高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研究”(项目号:19YJA710009)的阶段性成果。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①思政课何以成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主要因为思政课是强基固本、铸魂育人、反渗防变的关键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首要的决定的作用。在新时代,深刻认识和充分发挥思政课的关键作用,直接关系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能否落到实处。
一、思政课是强基固本的关键课程
思政课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首先在于思政课能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尤其是高校师生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强基固本的关键课程。
(一)思政课是巩固高校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关键课程
思政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的关键课程。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我国的根本制度。高校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首要的就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这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根本制度的必然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推进高等学校的改革发展,提高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而落实高校意识形态责任制,加强和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更加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尤其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高校是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思政课是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首要课程,思政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教材建设和主要内容都经过了国家和主管部门的层层讨论和审定,体现了国家意志,体现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要求。只有不断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深入地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把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特别是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国家意志真正落到实处。
思政课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关键课程。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没有科学研究的深化和科学理论的支撑,就不能在多元中突出主导,从而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思政课起着关键的作用。“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③思政课要承担起科学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任,就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教材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健全、充实、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教材体系和话语体系,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提供重要的学科支撑、学理支撑和话语支撑。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错综复杂,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面临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冲击和挑战。“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④思政课还要推进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教材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指导,改变马克思主义在高校一些方面存在的“失语”“失踪”“失声”现象,巩固提升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思政课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关键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规律和社会主义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又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及世界发展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坚持提高思政课教师和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提高了教师特别是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素养,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指导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夯实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培养具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帮助学生牢固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确立人生发展的正确方向,奠定人生成长的思想基础,促进个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思政课是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共同育人的关键课程
思政课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夯实全党、全国人民和高校师生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还要注重发挥推进和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共同育人的关键作用。
思政课是增强哲学社会科学共同育人意识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哲学社会科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推进高校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首先就要推动高校的思政课程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协同育人。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定位比较明确,思政课教师运用思政课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也不断增强。但是很多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的教师,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功能比较注重,而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则重视不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⑤。要用好主渠道,拓展多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⑥。只有推进思政课程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协同育人,发挥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示范引领作用,发挥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能动作用,才能不断增强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牢固确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共同育人的自觉意识,形成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思政课程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共同育人的良好局面,更好地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
思政课是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共同育人优势的关键课程。思政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具有不同的育人优势。思政课是学习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首要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是学习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课程,是课程育人的重要渠道。思政课不仅要组织学生深入学习、领会、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要用思政课这一集中体现社会主义高校教育“灵魂”的课程引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作用,把马克思主义贯穿于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形成共同育人的整体效应。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⑦,“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⑧。同时,各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也必须要结合自身专业,深入开发课程育人的丰富资源,融思政课元素于专业知识教育之中,发挥思政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育人的不同优势,形成优势互补格局,共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思政课是形成哲学社会科学共同育人合力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形成共同育人合力的需要,而哲学社会科学在课程育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就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的特殊优势和作用,推进思政课程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协同育人。要着力建构思政课与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共同育人的长效机制,组织思政课程教师和社科课程教师建立定期交流沟通、研讨培训和共同备课制度,及时发现、分析和交流在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学生的认识问题和思想困惑,共同探索和揭示这些问题与困惑产生的原因,研究解决思想困惑的化解之道。思政课程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育人,把政治性与学理性、价值性与知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结合起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要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贯穿到教育教学之中,结合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和专业教学,深刻阐发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相统一的本质,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和专业教学中的指导地位,积极协同思政课程,自觉凝聚教书育人的合力,共同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思政课是夯实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关键课程
思政课在凝聚思想共识,夯实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思政课是奠定团结奋斗理论基础的关键课程。马克思认为:“工人们所具备的一个成功因素就是人数众多;但是只有当群众组织起来并为知识所指导时,人数众多才能起决定胜负的作用。”⑨只有当“哲学”成为无产阶级解放的“大脑”的时候,无产阶级才由自在阶级变为自为阶级,无产阶级运动才能成为一种“世界历史性”的运动。列宁也曾指出,“历史活动的规模愈大、范围愈广,参加这种活动的人数就愈多,反过来说,我们所要实行的改造愈深刻,就愈要使人们关心这种改造并采取自觉的态度,就愈要使成百万成千万的人都确信这种改造的必要性”⑩。马克思主义是人们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运用思政课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展广泛社会动员,激发政治觉悟,凝聚阶级共识,团结全党全国人民,推动社会变革与进步,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指出:“不可徒然做人的聚集,感情的结合,要变为主义的结合才好。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11)“把群众力量组织起来,这是一种方针”(12)。政治上的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实践上的力量来源于思想上的凝聚。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注重在高校加强思政课建设,广泛深入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具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骨干力量,并且把这一教育推广到全社会,提高了全社会学习、研究、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风气,提高了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和青年知识分子的阶级共识和政治觉悟,奠定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的坚实的理论基础,才有效地凝聚了全党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的力量,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
思政课是认同团结奋斗基本路线的关键课程。夯实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就要在思政课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教育,尤其是加强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中国自信的突出表现,而中国自信是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伟大实践及其伟大成就而不断增强的,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伟大实践和伟大成就又是与我们探索、形成和坚定贯彻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分不开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基本内容。经济建设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我们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一切伟大成就,都是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取得的,也是我们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取得新的更大成就的政治保障。只有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结合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生动活泼地开展思政课教育教学,深刻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同“四个自信”及“四个自信”同党的基本路线之间的本质关系,才能加深青年学生对党的基本路线的深刻认同,把青年学生的思想和行动更好地统一到党的基本路线基础之上,将青年学生紧密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坚定不移地跟党走,全面自觉和坚持不懈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思政课是实现团结奋斗历史使命的关键课程。奠定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就要认同和实现新时代新的历史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面临着新的历史使命。这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关乎国家、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是近代以来众多仁人志士继往开来、接力奋斗的历史伟业,是每一个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之国家的有志青年共同的使命与责任。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也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思政课是加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教育,凝聚实现新时代新使命思想共识的关键课程。只有把立足新时代,担当新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育,作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突出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课题,才能加深青年学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深刻理解与认同,加深对中国梦和个人梦之间必然联系的深刻理解与认同,把个人梦融入中国梦,凝聚团结奋斗实现新时代新使命的思想共识,“把全党全国人民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朝着党中央确定的宏伟目标团结一心向前进”(13),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不竭力量源泉,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创造人生出彩机会,谱写人生美好华章。
二、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
思政课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关键课程,担负着铸魂育人的光荣职责和历史使命。青少年阶段作为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14)。新时代,思政课要高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武装青年学生,在铸魂育人上下功夫,着力坚定理想信念、发力价值引领、厚植爱国情怀。
(一)思政课是新时代运用理想信念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青年的理想信念“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15),“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16)。要培育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让青年群体成为复兴主力,“重中之重是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17)。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又明确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18)。思政课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激励青年勇担民族复兴时代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接续奋斗。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19)。纵观社会主义运动史,没有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就没有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就没有社会主义在全球和中国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奠定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我们必须以先进的理论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才能真正站稳政治立场、践行好初心使命。思政课的基本功能是政治引导,发挥好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就要做到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深刻揭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揭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揭示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以透彻的学理分析释解学生疑惑,以彻底的理论教育说服学生,以真理的强大力量吸引学生。思政课对于坚定青年理想信念有着独特的优势,要积极发挥其理论优势,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把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演进、近现代史“创业”历程、人生道路选择生动结合起来,并同其他课程紧密结合,协同发力,共同育人。切实“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20),不仅让学生丰富学识和增长见识,更让学生增进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的认识。同时,还要创造条件结合实际引导和训练学生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把学习、观察、思考同实践紧密结合,认识当代世界,体察中国国情,把握时代大势,探索人生意义,铸牢理想信念。只有这样,才能塑造学生理想之魂,奠定学生发展之基。
(二)思政课是新时代运用核心价值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
思政课,不仅要运用理想信念铸魂育人,还要运用核心价值铸魂育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21)。核心价值观,承载和凝聚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彰显着一个社会价值判断和选择的标准。如果一个民族、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就会丧失共识,莫衷一是,人心涣散,行无依归,这个民族、国家就无法凝聚力量,取得长足进步,甚至会无立足之地,分崩离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吸收了五千年民族历史文化的养分和世界文明有益成果,植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是当代中国和青年学子取得长足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必须要积极培育和大力弘扬。青年作为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其“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22),青年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摆在极端重要的位置。要抓住青年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拔节孕穗期”,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引导青年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互化于境,同化于群,帮助青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思政课重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这一点必须牢牢抓住”(23)。发挥思政课价值引领功能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发挥思政课教学的教育性,做到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知识性教学要做到使青年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由来、科学内涵和呈现状态,价值性教学则要基于本质规律,创造条件,循循善诱,促成青年学生从知识到价值、从明道到信道、从信道到行道的飞跃。思政课教学既不能忽视知识性基础仅进行空泛性的价值灌输,也不能忽视价值性深度而沦为没有灵魂的知识陈列,而必须通过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而寓价值教育于知识传播之中,通过价值教育引领青年学生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激发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内生动力。再者,思政课教学要融会贯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价值引领的根本问题,积极引领学生在开放复杂环境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青年面临的选择很多,关键是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选择”(24)。古代中国就有“群己权界”“公私之辩”这一根本问题的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以辩证思维破除非此即彼的价值对立状态,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和“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看作是现实的历史的生成过程。中国梦的提出更是让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梦环环相扣,国家梦、民族梦、个人梦相互交织。因此,思政课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讲清楚“大我”与“小我”的关系这一价值引领的根本问题,把“大我”和“小我”相结合作为价值引领的根本标准,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一价值关系,克服错误的价值偏向,既不能“大我”背离“小我”,也不能“小我”背离“大我”,使青年“坚持‘小我’与‘大我’相结合,自觉将个体的‘小我’融入国家、人民的‘大我’中,积极推进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的相互融合与共同实现”(25)。最后,思政课必须要找准定位,创造条件,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实践大课堂衔接起来,引领广大青年“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26),在社会实践中提高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和价值践行能力,以久久之功育绵绵不绝之人才,以社会之熔炉锻造人生价值之灵魂。
(三)思政课是新时代运用爱国主义精神育人的关键课程
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27),是激发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改造中国与改造世界历史伟力的核心价值。积极用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能够承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关涉“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也是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思政课的一项极端重要的任务。思政课“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28)。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怎么样可以管国事”(29)。思政课可从以下方面推进爱国主义精神教育。
首先,思政课要讲清楚当代爱国主义的本质内涵。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在当今时代也有了其新的时代特点和本质规定。“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30),不存在不爱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也不存在不爱党的爱国主义,祖国、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统一于党领导人民开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其次,思政课要讲清当代爱国主义的时代主题,使青年把握新的历史使命和前进方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也是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方向、使命。青年们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的理想信念,勇于接过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与国家和民族同奋进。最后,思政课还应当讲清楚爱国主义与青年成长的关系,即热爱祖国是青年的“立身之本、成才之基”(31),从而鼓励和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价值观,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之中。“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32)。“抽象的个别性是脱离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它不能在定在之光中发亮”(33),青年只有在伟大实践中才能得到历练和锻炼,形成现实的正确的自我意识。思政课要教育青年“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34)。“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35),若“离开了祖国需要、人民利益,任何孤芳自赏都会陷入越走越窄的狭小天地”(36)。因此,新时代的青年要把“小我”和“大我”紧紧结合起来,把爱国与奋斗结合起来,通过自身的不懈奋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贡献。
三、思政课是反渗防变的关键课程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反渗防变是思政课发挥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的重要维度。反渗,即反西方意识形态渗透;防变,即防范“颜色革命”与和平演变。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要注重反渗防变,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思政课要发挥建设性和批判性的双重功能,在坚持建设为主的同时,加强对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分析与批判,防范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渗透,抵御“颜色革命”。
(一)思政课是新时代抵御西方价值观念渗透的关键课程
新时代,中国社会包括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没有硝烟的战争复杂而激烈。“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可不是一个象牙之塔,也不是一个桃花源”(37)。各种社会思潮,如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思潮,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等等,不仅不同程度充斥社会和高校意识形态领域,而且企图以多样化社会思潮来矮化、否定、冲击和取代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面临着多样化思潮的严峻挑战。“思想宣传阵地,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会去占领”(38)。一个国家和政权的瓦解经常是发端于意识形态领域,意识形态防线若被攻破,核心价值就会瓦解与沦丧,从而导致国家凝聚力的丧失、精神支柱崩塌,威胁国家的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
长期以来,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包括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渗透和反渗透的攻防战中,一直存在着“西强我弱”“西攻我守”的状况,这不仅与我们对意识形态工作重视与否有关,也与意识形态领域的势差有关。这种势差体现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渊源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久远得多,它经过了更加全面的加工,它拥有的传播工具也多得不能相比”。资产阶级具有加工、传播本阶级意识形态的丰富经验,往往把资产阶级利益诉求普遍化、阶级意识社会化、特殊价值普世化,打着为社会全体成员甚至全世界推行普世价值的旗号,来维护和实现资产阶级的特殊利益和价值诉求。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了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旧社会,建立了新中国和先进的社会制度,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巨大进步和飞跃,逐渐缩小了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势差,积累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更加丰富的经验,不断积淀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势,意识形态领域势差明显的状况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然而,当今世界范围内,由于垄断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仍然处于主导地位,掌握了全球传媒优势、网络技术优势和文化舆论霸权,且不断对世界一些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中国发动没有硝烟的战争,进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渗透,大肆抹黑和妖魔化中国,我国社会包括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压力不减反增,意识形态领域反渗防变的任务更加艰巨。
面对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渗透,思政课必须积极应对,激浊扬清,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抓好高校青年学生这一关键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首先,思政课要发挥其价值引领功能,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青年群体文化自信特别是价值自信,夯实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为不断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增强凝聚力、吸引力和引领力做出贡献。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在西方价值观念渗透的八面来风中坚如磐石,思政课必须打造坚实的意识形态防线和坚强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其次,思政课要充分彰显其批判功能,坚持真理,批驳谬误。“同错误思想作斗争,好比种牛痘,经过了牛痘疫苗的作用,人身上就增强免疫力。在温室里培养出来的东西,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40)思政课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历史鉴戒和当前抗击疫情实践,加强国际比较,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揭露和批判西方价值观念的虚幻性、内逆性和双标性,剖析其错误观点的唯心根源、阶级立场和政治意图,从而明辨大是大非,批判抵御错误思潮,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免疫力。
(二)思政课是新时代争夺青年争夺人心的关键课程
青年是民族的未来,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杜勒斯所谓的“三四代和平演变说”就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搞争夺青年、争夺人心政治操弄的一个宣言。苏联的解体更以强烈的历史震撼向我们呈现了意识形态渗透与西方和平演变的现实威胁。苏联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尤其是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松懈,很大程度上解除了人们的思想武装,为西方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大开方便之门,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乘虚而入,严重泛滥,从而导致苏联社会价值沦丧,民心涣散,偌大国家一夜之间便政亡人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仅面临着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好机遇,同时也遭遇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严峻考验,需要保持战略定力,深入开展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而争夺青年、争夺人心则是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41)
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面临着敌对势力日益激烈的争夺和挑战。人心向背决定着国家政权的安危,青年学生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影响着未来社会整体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青年学生的人心所向决定着国家的发展方向和前途命运。由于青年正处在“拔节孕穗”的关键期,尚未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容易被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所困扰和迷惑。因此,必须充分认识思政课在反渗防变中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把思政课“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42)。首先,思政课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讲清楚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大势,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青年为实现理想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奠定坚实的基础,引导他们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其次,思政课应加强国际比较,引导青年学生在国际比较中认清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认清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区别,认清社会主义制度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不可比拟的优势,进一步加深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认同,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中强信心、筑同心。最后,思政课还要引导青年坚持走与实践、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成长道路,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三)思政课是新时代突破西方霸权围追堵截的关键课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快了发展和崛起的步伐,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而奉行霸权主义的美国,为了维护一超独霸的地位,将中国视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对中国极限施压和战略打压,处处围堵中国,企图遏制中国的发展与崛起。面对美国的战略打压和围追堵截,我们要有全面而主动的应对之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43)。
思政课作为这场反对西方霸权围追堵截战斗的重要武器,须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防范化解风险,破解霸权主义的围追堵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首先,思政课要揭露美国干扰破坏打压遏制中国的霸权主义实质及其危害。美国以贸易战为切入点,以科技战为重点,以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等为手段,全面开启对华新冷战。要引导青年学生认清中美之间战略博弈的实质,就是美国奉行霸权主义,疯狂地打压遏制中国,企图剥夺中国的发展权、民族的复兴权、人民的幸福权,让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附庸。通过揭露美国的霸权主义实质,激发高校青年学生发奋学习、掌握、发展和运用高科技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打破霸权主义的围追堵截做出自己的贡献。其次,思政课还要揭露西方霸权主义国家西化分化中国的政治图谋,抵御和破解美国等西方国家推行的“颜色革命”。“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国家长期对中国实行‘接触加遏制’的战略方针,一方面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从中国赚取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又想方设法以接触促演变,干扰、遏制和阻碍中国的发展,企图误导、诱使和推动中国走向改旗易帜的邪路”(44)。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在运用硬实力对中国打贸易战、科技战、新冷战的同时,不忘运用软实力在香港地区推行“颜色革命”,策动动乱和暴乱,企图破坏“一国两制”,搞垮香港,搞乱中国,破坏中国的统一、稳定、发展和崛起。思政课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对立和斗争的历史、现实和趋势,讲清楚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和社会发展大势,讲清楚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力量对比深刻变化的历史事实和客观现实,讲清楚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倒行逆施的实质及其危害,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保持定力,凝心聚力,有效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营造良好的环境,奋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注释:
①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
②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
③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
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29页。
⑤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
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78页。
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12页。
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29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⑩《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42页。
(11)《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498页。
(12)《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30页。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12页。
(14)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
(15)《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促进青年成长进步》,《人民日报》2017年5月4日。
(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50页。
(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13页。
(18)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5月1日。
(19)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
(2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50页。
(2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68页。
(2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72页。
(2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
(2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54页。
(25)骆郁廷:《“小我”与“大我”:价值引领的根本问题》,《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年第12期。
(2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50页。
(27)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5月1日。
(28)《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
(29)《孙中山选集》(下),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90页。
(30)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5月1日。
(31)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5月1日。
(3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67页。
(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页。
(34)《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
(35)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5月1日。
(36)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5月1日。
(37)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
(38)《十二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46页。
(39)《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28页。
(40)《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2页。
(41)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5月1日。
(4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
(4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73页。
(44)骆郁廷:《西方“普世价值”的悖论及其现实危害》,《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