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基础”课讲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构思及实践路向
陈艳飞
【摘要】学生困惑是“基础”课讲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起点。它要求“基础”课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指向、宣传规律、学术内蕴三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并给予针对性的回应。其中明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指向,旨在深化学生对其意义的感知和思考;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规律,旨在扭转学生的逆反情绪;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术内蕴,旨在帮助学生获得深度的理论认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基础”课讲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走向深度教学、介入学生个体的意义世界、建构和优化学生的思维系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指向;宣传规律;学术内蕴
【作者简介】陈艳飞(1988-),女,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124)。
【原文出处】《湖北社会科学》(武汉),2021.4.163~168
【基金项目】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基于教育对象视角的高校思政课教材文本细读研究”(BJSZ2020YB20);北京工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ER2020B077);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工业大学研究基地阶段性研究成果。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的逻辑主线和教学重点。2018年版新修订的教材不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了教材各章节,而且还拓展为专门的一个章节。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在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中要系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础”课作为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讲清讲深讲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新时代青年学生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教学研究中值得关注和探讨的一个问题。
一、“基础”课讲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起点在于对学生困惑的把握
问题是表现时代内心状态最实际的呼声,只有发现问题、直面问题,才能回答问题、解决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注重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1]“基础”课要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发现学生在该问题上存在的具体困惑,找准症结,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通过先期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困惑整体上呈现鲜明的以“我”为中心的特点,由内朝外作水波式投射,涉及我与群体、我与社会、我与国家的多维关系。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政治口号和宣传符号,它对我有什么意义?对于没有参与到决策过程中的我们,很想知道为什么是现在的12个词,它们是如何选出来的,这些词的排列顺序又是如何决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是什么?它与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差异何在?这些词看起来过于遥远和空泛,和我有什么关系,我为什么要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需要践行的话,我们青年人应该如何践行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等。
上述困惑反映了学生作为主体的思维觉醒,同时也折射出一些值得关注的深层思维倾向或心理倾向:一是政治思维不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指向”存在误读。当前学生一定程度上正在淡漠疏离“政治”,一种是在当前浮躁社会环境影响下,学生更注重现实的、眼前的利益,认为政治离自己过于遥远,从而形成一种有意识疏离;另一种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资本主义和平演变战略和价值观强势渗透下,呈现出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集体无意识。这种心理趋向具体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表现为学生对其存在着一种“政治”的误读,认为它是由国家力量主导并推动的一种政治口号。二是抗拒口号式宣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规律”的不了解引发的逆反心理。面对随处可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语和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学生本能地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浅层次的宣传口号,而且从宣传的角度看也不够精练,甚至质疑它会随着国家领导人的意志而发生转移,并不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三是渴望获得透彻的理论指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术内蕴”有着强烈需求。作为具有一定知识积累和价值判断的群体,青年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是什么”的结论告知和抽象灌输,更关注“为什么”的深层理论探究,对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理论性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降为纯粹的知识性记忆和对已有结论的机械讲解,很难获得学生的认同,甚至会引发他们的反感。从根本上讲,价值是主体与客体间的意义关系,它源于人的生命需求,直指人的生存目的。价值的这种特性需要“基础”课在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始终彰显人的在场,从受众的视角出发,紧密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立足学生的认识误区,关注学生的思维倾向,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性、宣传性和学术性分析,对学生的困惑做出有力回应。
二、“基础”课讲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从明晰政治指向、阐明宣传规律、揭示学术内蕴三个方面形成逻辑展开
为澄清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诸多困惑,“基础”课教学需要从政治指向、宣传规律、学术内蕴三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并给予有针对性的回应,引导学生从多种逻辑思路上更为全面客观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明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指向,深化学生对其意义的感知和思考
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困惑从根本上来自对其存在的政治合法性或必要性的质疑。讲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需要明晰其内蕴的政治指向,讲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目的和价值,让学生获得更为深刻的意义感知和思考。首先,要向学生讲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政治背景,引导学生用政治思维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决抵制“去政治化”的错误倾向。教师通过重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场语境,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从根本上是为了应对西方核心价值观的冲击与挑战、维护国家政治安全,为了消解国内各种矛盾冲突、重塑社会成员的精神家园而提出的战略决策和重大命题,是“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2](P163)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重要性的认识,这也是“基础”课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目的之一。这种深化不是抽象的意义论证,而是基于现实生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得到具象化的表达。例如,教师需要通过运用最新的图文资料、深刻的事实报道、直观的数据分析等,呈现当前国际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尖锐斗争和复杂较量,以及国内社会急剧变化带来的价值观混乱和精神世界的迷茫,使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和深刻地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体的不可或缺。同时,教师还应通过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思考,使其真正认识到为什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而其在何种程度上又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规律,扭转学生的逆反情绪
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规律,主要在于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形成和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内在要求,扭转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逆反情绪。具体来说,在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基础”课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从“宣传”的概念切入,引导学生正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正当性。就“宣传”本身而言,它最初是作为一种褒义甚至神圣的面貌出现,但随着宣传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宣传被赋予了更多的意识形态所指,逐渐贬义化。当前中西方的意识形态之争,使得中国共产党开展的宣传活动被一些敌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歪曲和丑化,导致部分学生将宣传等同于民意操控、意见控制、洗脑等,从而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基础”课教师首先需要引导学生正视“宣传”一词,帮助学生认识到宣传的好坏取决于它所承载内容的科学性和正当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性及其正当性:在宣传需要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指向要求其必须借助广泛的宣传向社会成员加以普及;在宣传内容上,要尽可能适应多数社会成员的认知特点,口号式的宣传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直接地为社会成员所接受;在宣传工具上,要尽可能地利用一切媒体,在全社会营造强烈的舆论氛围;在宣传步骤上,遵循从知道——理解——践行的环节,[3]首先使人们知道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后才可能理解和践行。二是从“过程”的视角展开,讲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复杂性。“基础”课教师需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根溯源,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现实背景和复杂过程,不仅帮助学生清晰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词的来龙去脉,更要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国家主导意识形态的要求,也是有识之士、知识分子和社会大众共同意志的凝结,是综合多方意见的结果。三是从“发展”的角度深入,讲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长期性。一方面,教师需要针对学生质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字数太多、不够简洁的问题,承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宣传科学性上存在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任何在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成果,都不是一次性完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处于不断提炼、日趋完善之中;另一方面,教师要从事物发展规律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宣传口号和阶段性任务,也是作为一种制度建设长期发展下去。
(三)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术内蕴,帮助学生获得深度的理论认知
不同于小学阶段的启蒙性学习、初中阶段的体验性学习和高中阶段的常识性学习,大学阶段的思政课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以更好地满足青年学生对理论的期待。“基础”课讲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重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术内蕴,从“知识讲解”“结论告知”深入到“理论探讨”“过程梳理”,向学生揭示看似通俗化、大众化词语背后的学术内涵和深层逻辑,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为严谨系统的一面。首先,要揭示每一个词背后承载的历史传承、时代要求和未来指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简单的12个词构成,但每一个词都有着丰富的内涵所指。“基础”课教师要帮助学生挖掘每一个词背后的深层内涵,使学生获得他们以前没有感知到的新的认识。以“富强”为例,部分学生会认为追求富强几乎是每一个国家的发展目标,何以能够将其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疑惑主要在于学生停留于字面而陷入了直观。对此“基础”课教师可以对“富强”进行一种历时性的深入解读,通过历史语境的营造和具体时空坐标的定位,引导学生认识到“富强”对于近代以来饱经苦难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历史意义、对于当前中国抵御西方资本主义势力争取民族独立的现实需求,以及作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未来指引,从多个维度揭示“富强”更为厚重的内涵。其次,要讲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结构及相互关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尽管在形式上可以区分为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但本质上是互相支撑、协调推进的有机整体,不能割裂。当前,通过持续广泛的宣传教育,大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体层面构成,但是存在一种认识误区,即认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公民个体需要做的就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消解了个体对于国家和社会应肩负的责任使命。“基础”课教师要走出现有“三个层面”的简单归纳,深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部结构,打通各个层面的内在关联,“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2](P169)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价值层面的要求作为紧密聚合的整体来理解。再次,要讲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意蕴。从根本上讲,“基础”课教学不是要学生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单个词语或单一层面的碎片化认识,而是致力于帮助学生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性看法,更为深刻地认识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2](P171)例如,从意义价值维度,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关系到国家的政治安全,也关系到价值多元时代青年学生群体的精神家园向何处去、青年学生个体的精神世界如何建构,使学生获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为完整的意义感知。又如,从纵横比较维度,教师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理念相比较,使学生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较于传统文化理念的承继性与发展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相比较,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较于资本主义价值观的特色所在,使学生建立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为立体的优势感知。
三、“基础”课讲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向
通过对“基础”课讲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构思及其在教学中的具体实践,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应当走向深度教学、介入个体的意义世界、构建和优化学生的思维系统。
走向深度教学。深度教学是一种“超越表层的符号教学,由符号教学走向逻辑教学和意义教学的统一”。[4]“基础”课讲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走向深度教学,提升教学的学术品位,彰显教学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做到“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具体来说,一是要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隐的深层逻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呈现为一种知识形态,由符号表征、逻辑形式和意义三个部分组成。符号表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外在的表现,而其中隐含的深层逻辑和意义才是学生最为关注和渴望获得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超越表层的符号学习,进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后的思想、逻辑和意义,从多维度、多层面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层的逻辑结构,使学生获得一种结构化的、完整的认知体系。二是要着力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后的深层背景。它要求“基础”课教师在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突破“结果取向”的教学观,将静态呈现的结论变为关注生成背景的深度学习,不仅告诉学生“是什么”,更要使其清晰地认知“为什么”。“U型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首先需要经历还原与下沉的过程,即将知识进行还原,揭示知识的发生背景和使用情境。反观当前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出的不接受、不认同,与教学中存在的去知识背景、去证据教学有很大的关系。“基础”课教师要从结论呈现走向过程教学,通过语境还原、情境创设等方式,在过往、现实和未来的时空维度中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后的社会场景、时代背景、复杂关系和过程,让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原初相遇。三是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生活经验、现实困惑的深度链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现实困惑是否契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能否为学生所接受的重要影响因素。拉斯思在其著作《价值与教学》中指出对于个体生活中的“我们该如何处理友谊、恐惧、合作、金钱、爱情、法律与秩序、贫穷、忠诚、暴力和脆弱等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个人问题,是社会问题”,[5](P2)并且正是这些问题使价值问题显得扑朔迷离。教师只有从学生已有的认知世界出发,重新审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组织、编排方式和呈现角度,展开不同视域间的对话与交流,才能最终达到视域的融合,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不断从个别性向普遍性的提升。需要指出的是,教师不仅需要关注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正向经验,也要重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负向经验,例如他们会以生活中存在的负面现象去质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的真实性。教师不能回避学生的疑问,应在针对性地回应中引导学生超越个体经验的狭隘性,以更为客观理性的立场去看待。
介入个体的意义世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青年学生的精神指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具体教学中,经常上演这样的场景:教师拿出精心准备的课件,在讲台上卖力地讲授甚至迎合地表演,而学生依旧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无动于衷。对于学生来说,一切与其无关的、对其无用的外在信息极易被自动屏蔽。这种教学困境的出现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授与学生的意义世界关联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来说是客观的、外在的。因此,教师在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需要介入学生个体的意义世界: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诉求,实现从事实性教学向价值性教学的转变。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希望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获得的并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其背后隐含的对个体发展更深层次的意义所在。“只有在社会行动者将之内在化,并围绕这种内在化过程构建其意义的时候,它才能够成为认同”。[6](P5)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在关注学生成长需求的基础上,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发展的价值关系,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意义关怀。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到青年中去,同青年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生活方式”,[7]发现学生存在的真实困惑与价值诉求,有针对性地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于学生个体发展的价值意义,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动学生的心灵。另一方面,要注重引发学生的自我反思,引导学生生成新的意义系统。反思是建构学生意义世界的重要方式,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介入学生意义世界的有效途径。这是因为学生“在对知识的反思中,展现出来的是自我本身,是对自我的一种认识,是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过程”。[8](P10)教师应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开放性,向学生开放多种选择,鼓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探究学习,并通过问题讨论、观点分享、师生互动等,在体验与感悟、认知与理解中实现新的意义系统的生成和建构,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互动、意义共享、价值生成的过程。
建构和优化学生的思维系统。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讲话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9]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目标而言,它不在于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实现知识的扩充,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建立起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完善的思维系统。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思维方式远比给学生定论性的知识更为重要。“只有在思维过程中获得的知识,而不是偶然得到的知识,才能具有逻辑的使用价值”,[10](P61)才能够使学生更有效地去应对变动的未来。首先,要关注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呈现出的思维困惑。在杜威看来,“思维起源于某种疑惑、迷乱或怀疑”,“若要依据儿童(或成人)对于思维的一般兴趣,而又不顾及到他们是否有引起他们困惑和打乱他们的心理平衡的某些困难问题的切身经验,是徒劳无益的”。[10](P21)就青年学生来说,他们“已经积累了很多的表象串,把心灵占据住,而也正是在这时候这些表象串进行着激烈的改造”,[1](P4)极易带来思维的困惑。教师需要在总结学生困惑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细化分类,是辩证性思维的不足,还是整体性思维的欠缺,抑或是客观性思维的匮乏等。其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中有意识地给学生以思维引导。学生思维的养成需要教师细心和适时的教育指导。例如,针对学生存在的思维不足,教师在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可有意识地设计和提出更具开放性、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并在要求学生回答之前给予其充分的思考时间;采用一种以思维为基础的对话式教学策略,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刺激学生讨论,并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补充、评价,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个别问题的追根问底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维活动。再次,帮助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思维体验。教师应营造有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课堂氛围,并通过情景模拟、难题破解、公开辩论等方式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的思维。只有当他们“有机会进行思考和选择他们自己的反应时,只有当这些机会成为日复一日、周而复始地出现的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学生才会成熟起来”,[5](P2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为学生所接纳。
参考文献:
[1]中办国办印发《意见》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N].人民日报,2019-08-15(01).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刘建军.以弹性思维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5,(7).
[4]伍远岳.论深度教学:内涵、特征与标准[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4).
[5][美]路易斯·拉斯思.价值与教学[M].谭松贤,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6][英]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曹荣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2(02).
[8][英]麦克·扬.未来的课程[M].谢维和,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10][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1][苏]赞可夫.教学与发展[M].杜殿坤,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