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思政课教学的“术”“学”“道”与实践途径
顾红亮
【摘要】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思政课建设和改革实践三个视角来看,思政课教学既面临挑战,也处于战略机遇期。从理论的角度看,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原则是坚持“术”“学”“道”的统一。一方面,“术”“学”为“道”的显现提供载体和支撑;另一方面,“道”为“术”“学”的展开提供指导和引领。从实践的角度看,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要通过三个主要途径,一要生根于埋下真善美种子的教师队伍,二要扎根于祖国大地讲话教学内容,三要植根于学生成长规律和需求。
【关键词】“术”“学”“道”;思政课教学;教师队伍;祖国大地;学生成长规律
【作者简介】顾红亮,男,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1期教育部直属系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暨第61期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哲学研究(上海  200062)。
【原文出处】《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京),2021.1.11~16
【基金项目】上海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研究”(2019WJD019)。
思政课建设的意义重大,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让听课的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把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思政课教学的质量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素质高低。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不仅是教学话题,而且是一个体现综合治理能力的话题。
理论界讨论如何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文章较多。但还没有文章从“术”“学”“道”相统一的角度来讨论思政课教学话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新时代思政课教学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和机遇;第二,从理论的角度看,思政课教学要遵循什么样的主要原则;第三,从实践的角度看,思政课教学要通过什么样的主要途径。分别从“谁来讲”、“怎么讲”和“对谁讲”三个层面展开论述。
一、新时代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正确认识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挑战、机遇和意义?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说:“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1]因此,选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宏观视角和思政课建设与改革实践的微观视角来审视思政课教学的机遇和挑战。
1.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把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下,世界范围内单边主义、霸权主义抬头,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在不断累积。随着贸易保护主义扩散,经济全球化遭遇挫折。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上的影响还在持续。面对疫情的肆虐,一些国家消极对待,不尊重公共卫生专家的意见,使得感染新冠肺炎的人数不断攀升,引起国际社会的担忧。这些现象表明,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这种动荡给思政课教学带来一些挑战,使人们一时难以把握国际秩序的走向,对世界的发展前景产生了忧虑。
尽管世界发展复杂多变,但我们依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人们期盼和平与发展,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会,使中国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的声音越来越响亮。通过国际科技和经济比较,一方面,从“道”的角度看,人们对中国制度更加自信,对思政课讲授的道理的验证更加直观;另一方面,从“术”和“学”的角度看,思政课讲授的内容更加富有国际内涵,为思政课教学增加更多跨国比较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方法。当前的思政课教学处于极佳机遇期。
2.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把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现在的学生是未来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担负着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历史重任。这些青年学子能不能立志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不能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终身;思政课能不能更好地帮助青年学子端正认识,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牢固树立起正确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敢于反对一切歪曲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这些都是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逐渐增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飞跃,我们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更近了;人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更加坚定。这些成绩给思政课教学带来机遇。一方面,从“道”的视角看,民族复兴的伟业和成绩印证了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真理性;另一方面,从“术”和“学”的视角看,在现实生活中,每天发生着大量生动有趣的事情,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好素材和好案例。
3.在思政课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把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共产党历来对思政课教学予以特别的关注。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都给领导干部和红军战士讲过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五四”前夕考察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时强调了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明确提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2]各级政府和学校都重视思政课教学,推动各项教学改革,让思政课办出成效,办出情怀。思政课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注度明显提高,获得的培训机会更多、资金投入更足、资源配置更丰富。这些有利条件给新时代思政课教学创造了良好机遇和氛围。
我们在看到思政课教学改革出成绩出经验的同时,也要看到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例如,课堂的教学效果有待提升,对学生的吸引力有待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需要提升,新技术更新迭代很快,教师的教学技能不能完全跟上;教学内容和素材不够鲜活,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能很好地转化为生动的教学案例;教学评价方式和体系需要改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有效衔接需要协调,一体化建设需要统筹;教师队伍的结构有待优化,等等。这些问题虽然对思政课教学提出了一定的挑战,但是可以随着思政课改革的逐步推进加以解决,其教学薄弱环节也可以得到改善。
二、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原则:“术”“学”“道”统一
我们既要正视挑战带来的压力和机遇带来的优势,又要辩证理解挑战和机遇的关系,化挑战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那么,怎样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发挥关键课程的作用?讲好思政课有什么方法论要求?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明确有力的解答,“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3]这个重要论断启示我们,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要把“术”“学”“道”统一起来。从理论的角度看,坚持“术”“学”“道”统一是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原则。
第一,思政课教学有“术”。“术”指方法和技术。从方法、技巧的层面理解“术”,意味着思政课老师要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技艺,利用多种现代辅助技术和手段,艺术性地讲授思政课,改变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讲授方式。“一些思政课堂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方式教学,让学生来讲,这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4]有的学校开始尝试虚拟环境教学模式,形象模拟思政课内容,从日常教室进入仿真的情景教室,把学生带入火热的革命年代或建设年代,使其作为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进入历史场景,以虚拟方式体验重大历史事件,使学生有更强的带入感和参与感。
第二,思政课教学有“学”。“学”指学理、学术、学科、学养。思政课的讲授是一门学问。讲授必须有学术含量,有学理支撑,有学科背景。思政课教师必须有宽厚的学识和渊博的知识。“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5]思政课讲授的素材要与时俱进,及时补充新的教学案例,下功夫琢磨更新教学课件。既要讲素材,又要讲思想;既要讲案例,又要讲学理,这些都需要教师有深厚的学养和见识。
第三,思政课教学有“道”。“道”指规律。思政课教学有规律可循,这不仅涉及教学规律,而且涉及学生成长的规律和教书育人的规律。在研究和把握规律的同时,要善于综合运用规律,用其指导教学实践,使思政课的教学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既要有惊涛拍岸的声势,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这是教育之道。”[6]有“道”的含义不仅仅指认识规律,而且指以规律育人心,让思政课讲授的道理浸润学生的心田,使“道”入耳入心。
在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中,“术”“学”“道”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术”“学”为“道”的显现提供载体和支撑;另一方面,“道”为“术”“学”的展开提供指导和引领。“术”“学”可进于“道”。“思政课教学是一项非常有创造性的工作”[7]。同理,在思政课教学中,做到“术”“学”“道”的辩证统一,也是一项非常有创造性的任务。
思政课教学要坚持“术”“学”“道”统一的方法论原则是从理论的角度所做的概括,体现了思政课教学方法论的总原则。从实践层面看,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有三个关键要素,分别是主讲的教师、教学的方式、听讲的学生,对应“谁来讲”“怎么讲”“对谁讲”三个问题。所以,要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既要生根于埋下真善美种子的教师队伍,又要扎根于祖国大地,还要植根于学生成长规律。如果说“术”“学”“道”统一的原则是“一体”,那么“一体”需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展现。我们把教师队伍、教学内容和学生成长规律看作“一体”的三个方面,看作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必经的三个主要实践途径。
三、思政课教学的实践途径
1.生根于埋下真善美种子的教师队伍
从实践角度看,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第一个关键因素是怎么把主讲队伍建好,把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好。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8]因此,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我们要建设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是能埋真善美种子、引导扣第一粒扣子的队伍。
抓好思政课主讲队伍的素质是建好队伍的重点。“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9]建好思政课教师队伍,要提高六个方面的素养,包括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10]这六个“要”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素养的总体要求,也可以看作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之“道”。
建好思政课教师队伍不仅有“道”,也有“术”和“学”。我们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术”与“学”)综合治理,提升思政课教师素养,其中重点要抓好青年教师队伍和后备人才的素养,更好贯彻“术”“学”“道”相统一的原则。
第一,到社会上去历练讲好思政课。很多青年教师从校门到校门,不太了解党和政府部门的运作机制和政策操作重点,不太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治理体系的特点,对实践体会不深,造成课堂教学效果不佳。毛泽东曾号召革命文艺家“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11]。同样,为提高教学质量,可以通过旋转门、国情调研等方式,让年轻思政课教师有更多机会到政府部门挂职或交流任职,了解重大社会民生政策出台的程序和过程。要让年轻思政课教师深入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观测点,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群众的工作点,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背后的原因,了解各行各业群众的疾苦和奋斗业绩。教师有了丰富的经历,有了切身的感悟,讲课才能感染人,感动人。
第二,到师训中去淬炼讲好思政课。通过筹建师训实验室、组建学术工作坊、有针对性帮扶等方式,利用人工智能、教育学、心理学等技术和知识,准确诊断年轻思政课教师的短板弱项。例如,有的老师在发声表达上有问题,有的老师在把握学生心理、捕捉学生动作信息方面存在不足,有的老师的知识面比较窄,有的老师对于信息技术的课堂运用存在畏惧。需要针对不同老师的情况,制定不同的精准培训方案,以联合授课、集体备课、专题培训等举措补足短板,克服弱项。有学者把教师实训基地分为课堂教学驱动型、课题研究驱动型、制度文化驱动型、岗位发展驱动型四类。[12]通过不同实训基地的研修,让青年教师尽可能多地进行跨学科训练,开阔视野。
第三,到国际上去锻炼讲好思政课。通过去国外访学、当国际志愿者、做跨国合作研究课题、招收留学生等方式,让更多年轻思政课教师利用各种渠道讲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讲述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讲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故事,传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
通过社会的历练、师训的淬炼和国际的锻炼,使思政课教师成为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在思政课堂上,无论是讲故事还是讲理论,教师不仅要讲得出、讲得准,而且要讲得好。
同时,从实施路径(“术”)看,建议思政课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或导师。在高校里,与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相比,思政课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机会少。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思政课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互动机会,例如,请思政课教师兼任辅导员,带队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项目,做学生的双创项目指导教师,让思政课教师成为学生学术、文娱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使思政课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交往和思想交流,便于其掌握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倾向,从而在思政课堂上有效实施教学方案。
2.扎根祖国大地讲话教学内容
从实践角度看,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第二个关键因素是怎么把教学内容讲话讲好。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同理,我们要把思政课堂安放在祖国大地上。扎根中国大地讲授思政课,坚持“术”“学”“道”相统一。既把社会大课堂“搬进”思政小课堂,又让思政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这样,作为主渠道的思政课教学可以做广义的理解,既有小课堂的教学,又有大课堂的教学。大小课堂的结合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结合,是理论教学和实践考察的结合,使思政课堂“不致成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毫无内容、毫无生气的空中楼阁”[13]。大小课堂的结合有多种形式,如开展国情调研、走访劳模英模、参加志愿者活动、做公益劳动、宣讲社区感人故事,等等。
扎根中国大地讲授思政课,给出了思政课讲授的方向和定位,避免死记硬背教材知识,避免出现“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14]的怪现象。思政课要引导学生思考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规律和逻辑,这体现着“道”的元素。把社会大课堂和思政小课堂有机结合起来,让社会大课堂变成思政大课堂,需要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统计学等多种知识体系,这里包含着“学”的元素。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地上发生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它们都是讲好思政课的鲜活素材和辅导材料。把这些活材料和思政课教材结合起来,就能把思政课讲话,讲生动,讲出情怀。如何用好鲜活的大课堂素材和案例,更多体现着“术”的元素。在“术”“学”“道”相统一的基础上,扎根中国大地讲授思政课,才能把思政课讲透,讲巧,讲妙。以扶贫为例,到2020年年底,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创造了我国和世界减贫历史上的最好成绩。习近平总书记说:“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15]在讲好中国的脱贫攻坚故事上,思政课教师义不容辞,应该把扶贫成就纳入思政课教学内容,结合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实践成果,讲出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从实施路径(“术”)看,建议有条件的高校设计社会实践“护照”制度。梳理高校所在地区的红色资源和改革开放成就展示资源,把这些资源变成思政课的现场教学点。根据思政课教学内容,在现场教学点上,设计新型的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拿着“护照”,去现场教学点调研学习,记录所看所得,所思所想,积累“护照”印章,积累社会实践学分。把思政课教师带着大家去实践的形式变成学生自主去教学点学习的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思政课知识的积极性。
3.植根学生成长规律和需求
从实践角度看,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第三个关键因素是现在的学生有什么样的需求和期待,怎样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因此,要坚持“术”“学”“道”相统一,植根学生成长规律和发展需求,讲好思政课,提高教学质量。
以个体而言,学生的成长环境有差异,需求有区别,期待有差别。以群体而言,一个时代的学生通常带有时代印记和共性特征,他们的发展需求和期待有一些共同特点。研究和了解学生成长成才的个性差异和群体特征是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必要前提。“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16]思政课不单单是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如果离开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水平,就很有可能流于表面。学生表面上看起来接受了,实际上可能是排斥的。“知识是载体,价值是目的,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17]契合学生成长规律、需求和期待来进行知识传授和价值观教育,既有显性的方式,又有隐性的方式,使价值性和知识性在思政课教学中得到统一。
互联网时代,如果不了解学生的现实需求和梦想,思政课的讲授就会缺乏针对性。密切跟踪学生的发展历程,熟悉他们的网络语言和行为方式,就能在网络上获取到大量贴近学生心理的教学素材。把这些网络素材和思政课教材融合起来,就能把思政课讲到学生心坎里去,讲出理想信念,讲出人生智慧。
青年学生思维活跃,愿意吸纳新鲜事物,接受新的挑战。在“拔节孕穗期”,学生的成长发展有规律可循,思政课的讲授也必须遵循一般规律,这体现着“道”的元素。科学把握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和期待,需要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哲学、伦理学等学科知识,这包含着“学”的元素。在网络时代,如何用好各种网络资源,丰富思政课教学手段,这更多体现着“术”的元素。在“术”“学”“道”相统一的基础上,植根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讲授思政课,使学生听得懂,听得进,既口服又心服,能够增强教书育人实效性。以抗疫为例,在这场抗疫大考中,中国人民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这是抗疫实践之“道”。我们要结合抗疫精神之“道”、抗疫实践之“术”和“学”,结合学生的防疫、抗疫亲身经历和心理期待以及学生的成长规律讲授抗疫思政课。在抗疫实践中,学生是抗疫的亲历者,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讲述抗疫故事,讲述他们的焦虑、恐慌和期盼,分享他们的震惊、喜悦和梦想。在抗疫大考中,不仅把抗疫斗争讲成思政“大”课、“暖”课,而且讲成思政“金”课。[18]
从实施路径(“术”)看,建议运用大数据手段把握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思想动向。青年学生喜欢在网上学习、游戏、交友、购物。分析学生网上的痕迹和上网行为,可以精准了解其爱好和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政课教学设计。高校的学工数据系统、教务数据系统、后勤数据系统等互通互联,以合法的方式把学业、消费等数据整合起来,更有利于把握学生成长的轨迹和期待,为思政课教学提供实时信息保障。
参考文献:
[1][2][3][4][5][6][7][8][9][10][16][17]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11][13][1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1.864.798.
[12]翁铁慧.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62-163.
[15]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3-07(2).
[18]顾红亮.把抗疫大考打造为思政“金”课[N].中国教育报,2020-09-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