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建设的若干思考
李冉 李国泉
【摘要】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是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先行举措,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关键一招。这门课程把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作为特定教学内容,其教学重点是关于“三个为什么”的重大问题,教学难点是如何讲清楚这一思想的原创性贡献。作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高阶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教育引导学生把握“一把金钥匙”、“一个主题”、“两个大局”和“四大要义”。打好这门课程建设的“组合拳”,需要破解师资力量的结构性短缺问题,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教学原则,在教学创新中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李冉,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国泉,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33)。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沪),2021.4.65~69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学理化学科化阐释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20SZK10246003)。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调整创新思政课课程体系”,其中的重点举措就是提出“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以及明确要求“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率先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1]为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教育部组织“深入研究教学目标、开课范围、师资配备、学分设置等规范要求,研制教学大纲(试用)。经过多轮试讲和完善,2020年秋季学期,37所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所在高校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2]本文主要对这门课程建设的若干问题做些初步探讨。
一、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重要意义
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精神的重要制度安排,关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发展的全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一,开设该课程,是遵循我国思政课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3]在我国思政课建设的历史中,很重要的一条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就是注重及时推动党的指导思想进高校课程。比如,1945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为推进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进课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的指示》。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而在次年出台的思政课改革方案中,积极推进“邓小平理论概论”课建设。党的理论创新越是发展,党的指导思想每前进一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就要跟进一步。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该背景下开设相应的思政课,是根据历史发展规律推动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的结果。这门课程的政治功能,就是要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党的指导思想发展的新境界。
第二,开设该课程,是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先行举措。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新命题。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体现在各个方面,但首先是课程内容的内涵式发展。而课程内容从根本上讲又是由课程体系所决定的。因此,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实现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先导环节。目前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的主体框架,在本科层面上,总体上仍是“05方案”实施以来所奠定的“4+1”的课程结构,即包括4门必修课和1门“形势与政策”课。这一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为思政课建设的健康发展奠定了结构前提。然而,随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的日益发展,原有思政课课程体系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增设一门系统讲授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课程,有利于顺应新时代新要求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4]为此,中宣部、教育部2020年12月印发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把增设这门必修课程作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推进思政课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突破点,要求学分按有关要求执行。
第三,开设该课程,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关键一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未来30年,我们培养的人要能够完成‘两个一百年’的伟业。这就是教育的历史责任。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5]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开设该课程,就是要解决好这个根本性问题,塑造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我国高校所要培养的时代新人,不是脱离社会主义办学目标的所谓“世界公民”,而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强国一代。党中央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规划,这和新时代大学生的发展密切关联。作为强国一代的时代新人,首先要读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只有读懂这一思想,才能读懂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才能奠定坚实的信仰根基,才能把学习奋斗的人生理想同民族复兴的宏大目标有机统一起来。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教学内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顾名思义就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课程。这个界定明确了课程的研究对象,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有其内在规定性,其创造主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其生成基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鲜活实践,其理论定位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对象的确定性,决定了本课程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内涵。
该课程作为一门概论性课程,教学内容对应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个理论系统。对于这个理论系统,可从以下几个维度加以把握:从理论覆盖面来看,涉及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而且把这三个部分作为一个整体贯通了起来;从实践领域来看,涵盖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是对党的领导、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领域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从时间跨度来看,既贯通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人类社会发展史,也贯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更在现实和未来的向度用“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全面揭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从空间角度来看,胸怀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系统诠释,是对中国与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深刻理论阐发。
该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关于“三个为什么”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可不是一个象牙之塔,也不是一个桃花源。”[6]这既是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形势的准确定位,也为把准这门课程的教学重点提供了方向指引。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讲授,要绷紧意识形态这根“弦”,始终围绕以下几个重点问题而展开:一是在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结合中,根据价值教育的目的进行知识传授,努力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二是在建设性与批判性的结合中,坚持巩固主导意识形态和批判错误思潮的统一,努力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三是在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中,把握科学社会主义思想逻辑和中国社会历史逻辑的内生互动,努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该课程的教学难点是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引导学生把握这一思想的原创性贡献,既要讲清楚这一思想奠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之上,又要深刻揭示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认识升华。在共产党执政规律方面,主要包括党的全面领导论、党的初心使命论、全面从严治党论、伟大社会革命和党的自我革命统一论等;在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方面,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方位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论、经济新常态论、全过程民主论、意识形态工作地位论、生态建设“两山论”、总体国家安全观等;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方面,主要包括发展道路“鞋子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带一路”倡议等。这些思想观点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
把握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还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它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内容的关系。解决这一问题,有利于教师避免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也有利于高校确定这两门课的开课顺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所以这一思想本身内在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内容体系之中,并且构成后者的最新内容。在逻辑关系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后七章构成该课程的前导内容,后者是对前一门课程的拓展和系统化,是它的高阶课程。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教学目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教学目的是要满足大学生普遍的理论需求,解答大学生共同的思想困惑,引导其系统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实现对这一思想的系统掌握,关键是要理解“一把金钥匙”、“一个主题”、“两个大局”和“四大要义”。只有实现这些具体的教学目的,才能教育引导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进而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实践力量。
第一,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一把金钥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重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这一点必须牢牢抓住。”[7]知识是载体,价值才是目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重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学生“打开”这一理论体系,前提是要找准“金钥匙”,那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为人民谋幸福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民族谋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最大愿景,为世界谋大同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使命担当,三者相互支撑,有机统一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坐标之中,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灵魂。
第二,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一个主题”。中国的改革发展成就,有力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与必然性,而新发展道路的创造性实践又日益展现出对科学社会主义和人类文明的普遍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8]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与实践的主题,那么在同样的意义上也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归结为一点,就是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解答。
第三,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两个大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9]可以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篇布局的现实起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孕育发展的时代基点。学生只有胸怀“两个大局”,才能正确认识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才能在国内国际的互动与发展大势中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四,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四大要义”。一是重大意义,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二是科学内涵,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三是深刻逻辑,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四是灵魂主线,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四、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建设的“组合拳”
建设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需要多向发力,打好“组合拳”。而解决师资供求不平衡的矛盾,明确教学的根本原则,向教学创新要动力,是推动产生协同效应的三大基本思路。
其一,破解师资力量的结构性短缺问题。当前,制约该课程建设的首要问题,是师资力量的供给端与需求端之间的矛盾,即教师供给不能有效满足开课需求的问题。要解决这一矛盾,就要调整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一方面,整合学校各学科的精干力量,形成课程建设的师资合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涉及诸多学科领域,借助其他学科专家的力量,既有利于缓解课程师资不足的压力,也有利于提升课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前提是要健全师资选拔机制,明确师资遴选的核心标准。其中第一条标准就是要真懂真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释疑解惑的,自己都疑惑重重,讲出来的东西不会是充分坚定、富有感染力的。”[10]有的专家尽管在本学科专业领域造诣深厚,但对该课程的特定知识结构知之甚少,甚至缺乏对这一思想的基本价值认同,就可能会导致偏离课程开设的初衷和意义。另一方面,整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师资队伍,夯实课程建设的主体力量。较之于依靠外力的权宜之计,依靠思政课教师的内力才是治本之策。要保证该课程符合既定的教学目的,它应当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来主导开设,师资队伍亦应当以思政课教师为主体。随着思政课教师规模的增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有底气、有条件对内部教师结构进行再整合再优化。可行的思路就是从相关课程的教师中抽调中坚力量,组建新的教学研究团队,建立起实体的而不是虚体的课程教研机构。
其二,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教学原则。政治性是思政课的第一属性,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根本功能。必须把权威政治阐释作为教学的基本遵循,对教学体系逻辑框架的确定、对教学内容素材的取舍要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3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等文本为依据。同时要注意,强调课程的政治性不是要把这门课搞成简单的政治宣传。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彻底的理论,这个理论要“掌握学生”,前提条件是要“能说服学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上学生会提一些尖锐敏感的问题,往往涉及深层次理论和实践问题,把这些问题讲清楚讲透彻并不容易。”[12]该课程教学内容中的逻辑、观点和结论,并非对政治宣传话语的机械运用,它们要经得起学生各种“究其所以然”的学理追问,这样才能带来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只有加强研究阐释,才能在课堂上讲出学理的深度。譬如,我们在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的知识点时,要讲清楚在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社会革命的基础,而这种革命既是批判旧世界的社会运动,同时也是建设新世界的社会运动。又比如,在讲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时,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思想逻辑、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实践逻辑、当今资本主义世界新变化的现实逻辑。只有以透彻的学理阐释来回应学生的思想疑惑,提高这门课程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才能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其三,在教学创新中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创新是推动教学工作的内在动力。推动该课程的教学创新,重点是要抓好理念创新、内容创新、载体创新、方法创新。所谓理念创新,就是不拘泥于传统思政课教学的思维定式,以新的思想认识来引领该课程的教学工作;所谓内容创新,就是要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讲话精神,不断加强备课,常讲常新,让教学体系跟上理论体系的发展变化;所谓载体创新,就是要适应“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趋势,充分运用新技术创新教学模式,积极开发优质慕课资源,把线上教学作为线下教学的重要拓展和补充;所谓方法创新,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方法探索,敢于打破常规,综合运用多种新办法和新举措来实现课程教学目的。在此我们重点探讨教学方法的创新问题。一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法。要把最新的实践案例、实践素材深度融入理论教学过程,设置现场教学引导学生感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通过展示、演讲、讨论等形式组织学生讲好新时代的故事等。二是问题导向的探究式教学法。问题是理论创新的逻辑起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孕育发展的现实依据。要把“为什么”的问题式线索作为教学展开的基点,而不是首先告诉学生“是什么”的结论性阐释,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思想精髓。三是原典教学法。要组织学生原汁原味地精读部分重要文献,这有助于学生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伟力和独特魅力。总之,只有不断推进教学方法的创新,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亲和力。
参考文献:
[1]中办国办印发《意见》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N].人民日报,2019-08-15.
[2]中共教育部党组.办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J].求是,2020(17).
[3][4][5][6][7][10][1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3.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77.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