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原则与限度
张苗苗
【摘要】案例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方法,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加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实效性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方法的作用是有限的,不宜过分夸大,不能本末倒置。要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与规律,坚持导向性、科学性、贴近性的原则,根据教育教学过程的现实情况与具体要求,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合理限度,以切实推进教法优化和课程改革。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基本原则;合理限度
【作者简介】张苗苗,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京),2021.3.88~91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一般项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的应用与探索”(项目批准号:19GJJC007)的阶段性成果。
案例教学作为讲授理论知识、增强师生互动、创设情境体验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中得到广泛应用,已取得显著成效,并积累了许多经验。与此同时,当前思政课案例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比如案例选取不当、吸引力不足,内容贴合不够、教学设计不畅,重点难点讲授不清、课堂效果不佳等。思政课案例教学的价值与功能不容忽视,但同时更要重视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化与完善。案例教学若应用不当,很可能对教学效果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会走向预期教学目标的反面。因此,无论是对于理论探讨的深入来说,还是对于课堂效果的提升来说,探寻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原则与限度,都是非常必要的。
一、案例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案例教学是指教育者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与教学重点难点,以案例形式呈现教学内容,组织教育对象独立研究或相互讨论,通过对案例的把握与思考,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教育对象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消化,并培养其相关素质和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之所以成为思政课的重要方法,并得到高度重视和广泛应用,不仅是其本身特点和作用使然,还因为它与思政课之间有内在契合性。
首先,运用这种方法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案例,便于教师传授理论和学生掌握知识。思政课教学内容涉及广泛,其中不乏艰深的理论知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性很强、抽象性极高。这对于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和理论思维训练的学生而言,学习和把握起来有一定困难。此外,还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等内容,这些知识若是仅就理论而讲理论,难免空洞无力。借助于有代表性的案例,可以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晦涩的理论变得通俗,空洞的道理变得形象,使思政课更接地气、更有说服力。
其次,这种方法重视学生参与以及师生互动,有利于发挥学生能动性和构建师生关系。思政课课程性质属于高校公共必修课,不少学生学习动机不够强,学习兴趣也不够高。案例教学致力于创设平等互动的课堂氛围,相对于“你说我听”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多思考、表达、交流的空间和机会,也给老师走近、倾听、了解学生提供了更多可能,可有效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帮助教师获得课堂反馈。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师生对于课堂及教学关系的期待,体现了教育对象的特点和要求,使思政课更有人气、更有吸引力。
再次,这种方法以教学目标为指向,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以及师生共同探讨,进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学目的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教育对象正确三观的树立和良好品德的养成。案例教学可以更直接地反映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解答思想困惑、澄清认识误区、破解现实难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甄别能力、交流合作沟通能力,促进其知行合一,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思政课的教学任务相一致,使思政课更有底气,更有感召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很多学校在思政课上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等,取得了积极成效。这些都值得肯定和鼓励。[1]案例教学作为思政课的重要方法,具有互动性、启发性、探究性等特点,广受师生欢迎,客观上也起到了改善师生关系、提升课堂效果的作用。应提倡、重视这一方法的探索与运用,积极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但同时也要注意,方法固然重要,归根结底还是教学形式的问题,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能本末倒置,不能以形式消解内容,甚至是以形式取代内容。要重视案例教学在思政课中的正确应用,尤其要遵循思政课的特点与规律,注意案例教学的原则和限度。
二、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基本原则
思政课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思政课有其自身的性质、任务、特点和要求。这就决定了案例教学在思政课中的应用,不能完全照搬其他课程的现成经验,而应根据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
1.导向性原则
一是要坚持政治导向。思政课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它有着明确的意识形态性和鲜明的政治立场。在思政课案例教学中,有个别教师在布置教学任务后,完全放弃主导者角色,甚至坚持价值无涉,单纯以旁观者身份参与教学活动。澄清和纾解思想困惑、辨析和回应社会思潮、传播和倡导核心价值,是思政课的职责所在。丢掉了政治立场和价值坚守,思政课就失去了安身立命之本。无论选择哪种教学方法,整个教学活动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案例教学也不例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思政课的发展方向,不负培养时代新人的光荣使命。
二是要坚持目的导向。思政课有明确的目的指向。从长远来说,它有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根本任务。从具体来说,每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等。案例教学法的使用,是为了教学目标更好地达成。案例教学整个过程不是随意的,而是有内在逻辑贯穿其中,始终围绕教学目的而展开。大到整体设计,小到具体流程,都不能有悖于立德树人的目的,也不能脱离于教育教学的目标。教育者在备课环节,就要对这些目标进行准确把握,并通过案例教学的设计和实施,最终促进这些目标的实现。而不是相反,让形式凌驾于内容之上。
三是要坚持问题导向。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P502)思政课有明确的实践指向。它为的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学以致用。案例教学的优势正在于此。它能把现实问题进行典型化处理和具体化呈现,以促进教育对象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以及知识的内化与外化。这也就要求思政课案例教学要有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要针对教育对象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问题、社会热点问题,反映问题、澄清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唤起学生共鸣,才有针对性和阐释力。
2.科学性原则
一是案例把握的准确性。首先,要根据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及教育对象身心变化发展规律,准确地选取和编写案例。案例一定是经过甄别、比较和优选,是既能够反映思政课任务和要求、贴合教学内容,也能够体现学生的需要和特点、符合其整体认知接受水平的。其次,要根据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准确地解读和应用案例。尤其是教学过程中所引用的论据及支撑材料,一定要真实可靠、准确无误。教育者要坚持描述事实的客观性、案例分析的透彻性,不能被那些不实报道和虚假信息所误导,切忌道听途说、人云亦云,也不能主观臆断、牵强附会,更不能弄虚作假、歪曲事实。
二是方法呈现的适宜性。首先,案例教学要适度。不是每一门甚或每一堂思政课都必须使用这一方法。要根据教学目标、任务与内容,以及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判断是否有必要运用案例教学,其应用次数和频率也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其次,案例教学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思政课教学过程分不同的阶段,不同阶段的具体教学内容和任务不同,教育对象的状态和需要也不同。案例教学要“因时制宜”,根据教学整体进度及各环节实际进展,找准最佳时机予以实施。再次,案例教学要创设良好的情境。可通过饱含感染力的文字、音像资料,或是极具震撼力的历史、现实素材,也可配合气氛营造、场地布置、社会实践,借助于现实条件“因地制宜”,使教学效果得到充分发挥。
三是教学设计的完备性。案例教学需要认真准备和精心设计,好的案例教学应该是主题明确、逻辑清楚、环环相生、丝丝入扣的。有人误以为案例教学容易操作,只是一味地叠加堆砌案例,实则不然。它对于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要求很高。既需要教育者吃透教材、精选案例、周密策划,有一定的思想引领力、现场把控力、组织协调力,又需要教育对象做好预习准备、反复讨论交流,有独立思考、团结协作的能力。思政课需要讲授抽象的理论、深刻的哲理,也需要澄清多样的社会思潮、回应复杂的社会问题,若案例教学设计不佳,就很难讲清难点问题、实现价值引领,甚至很有可能起反作用,与预期目标背道而驰。
3.贴近性原则
一是贴近教学内容。教育者要加强理论研究,尤其是要加强对教材整体性及各章节知识点的把握与理解。能否选取合适的案例,能否准确恰当地对案例进行分析与解读,能否以案例阐明课程所要讲授的知识点,都需要教育者对于理论本身的精准把握与深刻理解。案例只是一个载体,核心是这个载体所承载的理论知识。若脱离教学内容,即便是教育者选取的案例再精彩,但无法抓住教学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也注定是失败的教学。
二是贴近社会现实。要关照现实世界和网络舆情,结合社会热点选取应用案例。首先,学生对于社会热点事件关注度高,这类案例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其次,社会热点事件往往更有现实针对性,这类案例容易反映出学生内心的疑问与困惑。再次,社会热点事件若不及时有效回应,可能会消减思政课效果及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就比如针对香港“占中”事件、方方的武汉疫情日记事件等,如不能及时有效回应,会直接对思政课教学、甚至学生的理想信念造成冲击。因此,教育者要有理论自信和专业自觉,不能回避社会现实问题,要有直面问题的勇气和魄力。
三是贴近学生实际。案例不能只反映学生理论层面的疑问,还要体现他们实际生活中的困难。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去深化理论认识。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其教育对象多是大学一年级或二年级学生,他们在这一阶段遇到的问题有普遍性。比如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如何有效地学习与读书?如何处理感情与学业间的矛盾?要不要入党及如何入党?大多是关于人生目标、人际关系、情感学业、家庭生活、理想信念等方面的问题。要善于发现并应用来自生活世界的、最好就发生在学生身边和周围的真实案例,这样的案例会更有说服力。
三、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合理限度
教师作为主导者,肩负着把握教学方向、组织教学活动、调动教学对象、维持教学秩序等责任,对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影响至关重要。在思政课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也有义务根据现实情况与具体要求,把握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合理限度,确保教育教学活动科学有效地展开。
1.教师权利有限度
组织与协调教学活动、管理与把控课堂、指导与评价学生都是教师应有的权利,但这些权利是有边界的,是以不损害学生尊严、不侵犯学生权益为前提的。尤其是在参与性、民主性很强的案例教学中,对于教师权利的规范性要求更高。教师在合理行使教学权利的基础上,还要适当“放权”。必要时,一些管理、组织、协调、沟通、监督工作均可交由学生去做。
在思政课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正确处理主导性与主体性之间的关系。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高度确认学生主体性,重视其自我教育和管理、相互监督和激励,在课堂上给予他们承担责任、锻炼能力、施展才华的机会。教师不宜过分干预,而应充分鼓励信任启发学生,引导他们通过案例的思考与讨论,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完成教学任务。二是正确处理权威性与话语权之间的关系。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话语权,实现师生之间平等对话。要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人格、愿望和意见,重视发挥朋辈效应及学生话语影响力。要允许质疑、容纳不同意见,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也不要站在学生对立面,尤其是遇到观点相左、意见不一的时候,更要注重引导、循循善诱,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教师不应滥用权威,要认真倾听学生、了解学生,用透彻的理论、诚挚的感情、切实的行动平息争议、深化认识,赢得对方的信赖、支持和认可。
2.学生讨论有限度
思政课案例教学需要学生的广泛参与和积极讨论。若是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案例教学很难成功。但学生的参与和讨论也要适度,不应超过学生的能力范围与接受程度,教师要把握好课堂主导权。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课堂表现与现场讨论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对策,必要时加以规范和引领。
在发生以下几种情况时,教师需及时介入并加以引导:一是学生的认识与观点偏离正确方向。思政课教师要严把政治关,不能放弃立场去哗众取宠,更不能出卖原则去迎合学生。面对大是大非,要态度坚决,不能模棱两可。尤其是涉及党和国家大政方针、错误社会思潮、重大理论问题等,学生若认识不清、理解错误,教师就必须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及时纠偏纠错,以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二是学生的关注点脱离问题重点。思政课堂是有时长限制的,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不能漫无目的、无止无休。实际教学中有时就会发生课堂讨论失去焦点、偏离中心的情况。面对混乱无序的状态,教师需要重新调整课堂节奏,带领学生重新回归问题本身,找到症结所在,以确保教学顺利进行。三是课堂讨论一直停留于案例表面。案例教学的实质并不在于案例本身,而在于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案例,更清楚地认识其中蕴含的问题。有时因为案例与教学内容的契合度不够,或是问题过于复杂,又或是受教学环境和条件等影响,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始终浮于表面,无法深入问题核心。教师就需要抓住关键时机进行点拨,引领学生转换角度、拓宽视野、改变思路,以推进教学的深入开展。
3.案例适用有限度
思政课案例教学对于案例的要求很高。案例既要契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也要贴合教育对象的需要和实际,还要符合时代发展的特点和要求。同一个案例或同一类型的案例,不宜反复使用,要及时丰富更新。对于那些陈旧落后、不再适用的案例要予以淘汰,尤其要注意大中小学思政课程的衔接性,那些重复性较高、时效性已过的案例不要使用。对于经典的、有代表性的案例可适当引用,但也要注意更新角度,不能千篇一律、毫无新意。
首先要及时更新案例内容。比如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斗争中,涌现了许多感人至深、为人称颂的案例,这些案例既符合思政课教学需要,又体现时代诉求,还能反映学生期待,要让疫情防控进思政课教学,积极应用这些案例诠释中国理论、中国道路和中国制度,讲好中国故事和中国精神。其次,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案例选取与应用受教学内容所影响和规定。由于思政课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其内容更新速度相对较快。教师要加强理论敏感度,提升理论解释力,密切关注新思想、新论断、新提法,要自觉用党中央的最新指示、最新精神、最新成果武装头脑,丰富课堂,并以此促动案例的更新与发展。再次,要努力创新教学观点。案例再精彩,不过是载体而已。真理的感召力、思想的吸引力、逻辑的引领力,才是思政课的核心魅力所在。教师要秉承内容为王的理念,深耕教学内容,找准案例与理论的契合点,加强逻辑分析和观点创新,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更好地实现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的转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