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发声能力探析
赵春丽 张婉卿
【摘要】当前,面对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斗争的严峻形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自觉主动担当作为,做到敢于发声、善于发声、常态发声,提升网络发声本领与能力,引领青年学生,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网络发声能力主要包括保持“政治要强”的能力、网络技术的熟练运用与网络信息处理能力、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网络化表达能力、高校网络舆情的识别与引导能力等。通过采取自主学习、培训、经验交流等方式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网络发声能力,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网络发声
【作者简介】赵春丽、张婉卿,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8)。
【原文出处】《北京教育》:德育,2021.4.45~4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思政专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网络发声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研究”(19VSZ035)、2019年度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重点课题“新时代大学生成长需求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改革研究”(BJSZ2019ZD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政课教师要做到“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1]要积极传递正能量,就需要具备较强的网络发声能力。“网络发声”主要是指在网络空间发布帖子、评论、理论文章、传播主流信息、与大学生网民沟通互动等。在全媒体急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阵地不断从传统课堂拓展到网络空间,思政课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三尺讲台上,而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和引领青年,与他们在网络空间“同呼吸、共命运”,敢于和善于在互联网上“发声”。
一、网络发声能力应当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基本能力
第一,适应互联网时代青年学生认知、思维特点和行为方式的需要。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是讯息”[2],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认知思维已经转变为互联网思维,他们习惯从网络中获得对事物和社会现象的认知,喜欢从网络空间寻求答案,今天我们可以说“互联网就是生活与学习本身”。当代青年学生有着与生俱来的技术化思维与生存方式,他们不仅生活在现实中,也聚集并生活于网络社会中,他们是真正的“网络原住民”。网络形塑着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改变着他们的行为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3]网络汇集了中国最广大的青年学生群体,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和互动,他们喜欢快节奏的、非线性的信息获取方式,他们依靠互联网学习、娱乐以及进行专业学习与社会交流,他们擅长快速、并发地处理信息,他们更喜欢创造和加工网络信息。一方面,信息来源的渠道越来越多,但信息的碎片化、离散化也越来越严重,光怪陆离、五花八门的信息让部分青年学生陷入网络、沉迷其中。青年学生的网络注意力需要聚焦,面对网络时更需要慎思明辨。客观地说,青年学生需要网络引领人。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的青年一代有更多兴趣与爱好的个性化选择,生活方式更加多元化,思想倾向和价值选择更加多样,在网络空间建立了成千上万的网络社群,构成了充满活力、生机勃发的网络新生态。思政课教师要适应网络时代的青年特点,尽力沉潜于青年学生的网络社群,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兴趣爱好、情绪情感,及时进行网络沟通互动,充分把握青年学生的个性特点,利用互联网技术因材施教、精准施教。可以说,思政课教师不深入网络就难以了解青年学生,不网络发声就难以在众声喧哗、“网红”充溢、“大V”出没的互联网空间有力地引领和影响青年学生。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不仅要站好三尺讲台,守护好传统课堂阵地,也要在网络空间引领青年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回应学生需求,解疑释惑、守护青年学生成长。
第二,适应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深刻变革的需要。如果说课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那么,随着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的深入推进,随着教育模式的信息化变革,思政课教师要主动开辟新的渠道。事实上,互联网与大数据的深入发展正在倒逼高等教育的变革,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浪潮是历史大趋势,信息化、网络化教学能力必须成为每位高校教师的基本能力,思政课教师也不例外。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建设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思政课改革创新加速推进,新的教学模式不断被尝试,不少高校推出慕课、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单向灌输教学模式,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双向沟通交流模式成为课堂上不少教师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4]这对思政课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0年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正常的高校教学模式,网络化教学是疫情时期的新常态,这都需要思政课教师具备良好的网络技术运用能力、沟通交流与网络发声能力。思政课教师只有做到信息化、网络化教育教学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才能不被学生“抛弃”。如果说站好讲台是思政课教师的“规定动作”,那么用好互联网则是“必选动作”,在课堂之外做好网络授课与网络发声势在必行。
第三,维护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需要。高校是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点领域,青年学生是重点人群。当前,网络空间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意识形态安全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黑色地带主要是负面的东西,要敢于亮剑,大大压缩其地盘;灰色地带要大张旗鼓争取,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5]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塑的关键时期,青年大学生作为网络主力军,易受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以及网络政治谣言等传播的影响。网络舆论阵地,正确的声音不去占领,错误的声音就会蔓延。思政课教师的网络发声有利于引导学生辨别是非,坚定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舆情跟踪研判,主动发声、正面引导,强化融合传播和交流互动,让正能量始终充盈网络空间”。[6]增强思政课教师的网络发声能力有利于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辨别各种错误思潮,抵制错误思潮的侵袭,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开展网络实践,对互联网条件下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发声能力的基本内容
思政课教师除了要具备一般网民的网络发声能力,还要有更高的能力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更高的网络技术运用与网络信息处理能力,需要掌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网络化表达能力,并且具备一定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能力以及对网络空间社会思潮的识别与批判能力。
第一,“政治要强”的能力。“政治要强”是思政课教师应当具备的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素质,“政治要强”既是一种要求,也是一种能力。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要求思政课教师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的能力是指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政治定力和勇于担当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政课教师要做到“网上网下一致”,无论是在现实工作中,还是在网络发声中,思政课教师都要做到并不断提升“政治要强”的能力。一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7]作为大学生思想的引领人,思政课教师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如果自己的信仰不坚定,就难以在网络空间积极引领青年学生主动走近马克思主义。当前,思政课教师要增强科学辨识能力,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识,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二是保持政治定力。作为大学生思想的守护人,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坚如磐石的政治定力,面对网络空间夹杂着的各种错误思潮、“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海量信息,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要保持政治清醒,要有不轻信、不盲从的自控力,把握大势、胸怀大局的洞察力,抵御诱惑、坚守底线的自律能力,要能在各种舆情风险考验面前站稳政治立场。三是勇于担当。思政课教师不仅要保持好政治定力,还要积极作为、主动担当。面对社会及网络上的错误言论和不良风气,要及时开展批评教育,不害怕网络暴力,加强思想引导,勇于发声、敢于亮剑,该亮剑时要亮剑,该发声时要发声,要用科学的理论、严谨的逻辑和客观而理性的思维剖析谬误和歧见,帮助大学生消除思想上的困惑、理想信念上的盲目与盲从、价值观上的虚无倾向,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第二,网络技术的熟练运用与网络信息处理能力。思政课教师需要具有对网络技术的熟练运用以及网络信息处理能力。一是信息意识和信息敏感能力。思政课教师要有信息意识,保持对网络信息的敏感度,及时发现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可能关注的舆情热点,积极挖掘出有价值的舆论信息,时刻保持良好的信息挖掘热情,不断跟踪最新的国内外网络舆论信息,时刻保持对重大时事政治的关注度,并及时了解跟进。二是网络信息化技术运用能力。在日常工作中,思政课教师需熟练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熟练运用基本的文字、图片和视频编辑软件,要具备对常见计算机操作软件的使用能力如对文字文档、图片、视频、动画等的编辑处理和加工能力。在网络平台发声,就要掌握不同网络平台的操作技术、熟悉其日常运行和维护。如要在微信公号上进行网络发声,要做到图文并茂、视频与音频并具,就要掌握标题、字体、字号、表情包、颜色、疏密甚至分行分段、音频或视频链接等方面的技能,并做好微信公号的日常维护和更新。要在抖音、快手、B站等平台发声,就要掌握短视频的录制和编辑能力。三是网络信息整合能力。网络发声要有宽广的视野,能分析并整合网络空间来源广泛、复杂多变的信息流,把握相关事件或知识的信息脉络,找准大学生关注的信息痛点,掌握搜索、收集网络热词、网络头条新闻等内容并加以消化、吸收与整合的能力。
第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网络化表达能力。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网络化表达能力是指要能把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转变为网络话语表达方式,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传统书写转化成网络书写的能力。高校思政课教师本身就在从事高校意识形态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一般而言,大都具备相当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能力,但是有些缺乏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网络化表达能力。一要学会政治话语与网络话语的有机结合。主流意识形态信息话语的网络化表达要体现主流意识形态所传递的意图与价值取向,同时又要符合网络话语与网络文化的特点,体现政治性与生活性、严肃性与亲和性、真实性与虚拟性有机结合的特点。二要学会运用“网言网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善于利用“网言网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网民,善于运用网言网语,不要板起脸来说教”。[8]网络话语具有生活性、亲和性与虚拟性等特点,同时,又具有个性化、解构性、离散性等特征,表达风格上也更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简而言之,网络话语具有后现代文化的特点,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中心化、权威性、建构性有区别,如何平衡两者的特点,掌握网络话语表达,需要更多磨炼。三要学会综合运用网络化呈现的多种载体形式。网络化表达超越了单纯的文字或口语形式,可以采取图片、音频、视频、动漫、微电影、大数据画像等多种呈现形式。如何以网络化叙事来表达主流意识形态是思政课教师面临的挑战,也是需要打磨和提升的能力。
第四,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网络空间错误思潮批判能力。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能力是指能够及时对高校网络舆情做出反应,在课堂或者大学生聚集的网络圈群进行及时而有效的回应、疏导与引领。高校是网民和网络媒体关注的重要对象,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以及校园突发事件往往走出校园,成为网络世界的舆论焦点。思政课教师在高校需积极作为,做好舆情引导工作,因此,就需要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精髓,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剖析网络社会中的舆情、社会思潮等网络现象。能够辨识网络空间社会思潮背后承载的政治诉求和价值取向,教会学生客观、理性、辩证地看待一些网络舆情事件,能够明确辨识出一些错误社会思潮,并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批判谬误,帮助青年学生认清一些错误思潮的本质和危害性,引导青年学生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坚定政治立场,坚定“四个自信”。二要具备敏锐的高校网络舆情洞察力。思政课教师可以依托互联网平台与学生建立教学或互动群,可以利用微信群、朋友圈、微博、钉钉等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网络行为,发现相关舆情异动要上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管部门。三要具备网络舆情的沟通与疏导能力。网络舆情爆发后,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地与学生保持沟通与互动,并及时安抚学生,引导学生正向思维,减轻事件的负面心理影响。四要具备一定的校园议题设置能力,结合党和国家的重大时事政治热点以及高校正在进行或即将进行的大型学习、学术或校园文化体育等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网络讨论或进行网络文化创意作品评比等网络实践互动。
三、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发声能力的主要路径
思政课教师要做好网络发声,就要增强网络发声的责任感。面对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做单纯的“潜水员”,不做“网络看客”,自觉学习网络技能、积极参与相关培训,要跳入网络信息的汪洋大海,勇于发声、敢于斗争。高校及相关思想政治工作部门要创造条件为提升思政课教师网络发声能力提供支持和保障。
第一,要提升思政课教师网络发声意识,增强网络发声本领。一要增强网络发声意识。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积极拥抱互联网,认清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性和严峻性,把互联网看作无形的课外讲台,开展网络思政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关注的网络舆论和网络社会思潮积极给予回应和评论;对于国家重大时事、国家主流媒体的重要文章,可以及时在朋友圈、微博、学生群等进行转发、评论和讨论。二要注重对网络新媒体的自主学习,提升信息素养。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提升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学习网络信息传播规律和舆情演化规律,掌握各种社会思潮的新特点、新动态、新趋势;学习最新网络传播技术与方法,如图片与视频的编辑与上传,模因传播、策略传播等方法。三要广泛涉猎传播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领域知识,为网络发声提供坚实的知识基础。
第二,要建立常态化的培训和交流机制,提升思政课教师网络发声技能。高校以及各级思想政治工作主管部门要建立起常态化的培训机制,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进行网络发声能力培训,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政治鉴别能力、网络表达能力、网络舆情应对能力,使网上发声有速度、有力度、有锐度,更要有温度。一是举办相关讲座和实务培训,对思政课教师进行网络化写作技能、网络编辑技能、网络传播技能、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等培训。二是加强校内马克思主义学院、网络管理部门与计算机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等的工作与学科协同,交流借鉴网络工作经验和网络传播技术与经验。三是组织思政课教师对主流网络媒体进行参观、考察和实践,加强思政课教师与主流网络媒体编辑的沟通交流,开阔视野,获得直接的网络发声经验和能力。
第三,要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思政课教师积极开展网络发声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出能力,只有投入实践才能提升能力,在岸边永远学不会游泳。思政课教师只有投入到网络发声实践中,才能真正提高能力。要采取激励机制,鼓励思政课教师投入网络发声实践。一是把思政课教师网络发声的成果纳入思政课教师评优评奖的重要依据,将有影响力的网络文章作为评聘职务和职称晋升的重要成果。二是对于开通微信微博等平台账号并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目标进行公开发声的、粉丝数和阅读数都达到一定数量的教师,要把其网络行为当作专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程,计入教学工作量。三是可以定期开展思政课教师网络发声的评优评奖活动,对优秀成果给予认定和褒奖。
第四,要建立容错和纠错机制,保护思政课教师网络发声的积极性。要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对于在网络发声中,对于敢于“发声”、敢于“亮剑”的思政课教师,要给予最大限度的呵护,消除他们的思想顾虑。古人曾语:“言多必失”,说多了讲多了,可能就有可能出现纰漏的地方。思政课教师网络发声多了,也难免出现一些表达失当而被网民误解的现象。此时,面对网络空间的批评声音,只要网络发声没有涉及根本的政治原则问题,要对思政课教师秉持宽容和保护的原则,妥善回应和处理网络空间的批评,保护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要制定以激励与保护为原则的思政课教师网络发声的具体行为准则,以指导和规范思政课教师的网络发声。
参考文献:
[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0,330.
[2][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3.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9.
[4]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28.
[6]习近平.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J].求是,2020(4).
[8]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