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新时代办好思政课的底气探析
滕明政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办好思政课应具有制度底气、政策底气、学科底气、课程底气、实践底气、文化底气和人才底气。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有利条件,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时代;底气;立德树人
【作者简介】滕明政,法学博士,南方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中心副教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方科技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原文出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京),2022.3.127~13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百年历程与经验研究”(项目批准号:17ZDA005);深圳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路径优化研究”(项目批准号:zdzz21006)的阶段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但人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意识不是自发产生的,而必须由共产党来进行教育。因此,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总的来说,近年来思政课建设成效是显著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一些教师照本宣科、课堂气氛沉闷,教材内容不够鲜活、学生不感兴趣,教师数量、结构、质量有待改善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人、一些部门对办好思政课存在误解,认为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有思政课,众多西方国家都不开设思政课,也不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因而在开设思政课的问题上显得很不自信,不少思政课教师总觉得自己“矮人一头”;不少管理部门也对思政课重视程度不够,总觉得思政课可有可无。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但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信心问题。”[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为思政课发展指引方向,为思政课教师加油鼓劲。例如,在宏观的制度和政策层面,不断加大对思政课建设的支持力度;在微观的学科和课程方面,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师的学科归属感,提升思政课建设的科学性、规范性。与此同时,党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为办好思政课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掘与创新为办好思政课提供了深厚力量。更为重要的是,不断培养和造就的一支规模日益扩大、素质日益提升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为办好思政课提供了坚强的队伍基础。总之,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硬实力还是软实力,甚至是主体建设方面,我们办好思政课的条件越来越充分、底气越来越充足。
一、办好思政课具有制度底气
这种制度底气既来自于人类教育的一般通则,也来自于中国教育的具体要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因此,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1]。我国《教师法》也明确规定,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值得注意的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不仅限于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美国等西方国家也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他们没有采用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提法,但在“公民教育”“政治社会化”等概念下,他们大肆宣扬资本主义优越性,竭力鼓吹西式民主自由,努力培养西式标准下的合格公民,却是有目共睹的。美国1994年颁布的《公民学与政府的国家标准》序言指出:“这些国家公民和政府标准旨在帮助学校培养有能力、负责任的公民,他们对维护和改善美国宪法民主所必需的基本价值观和原则有合理的承诺。”[3]因此,那些诟病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取消思政课的主张是站不住脚的。我们必须批判其错误性和虚伪性,理直气壮地开好社会主义思政课。
经过长期探索,我们形成了由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项具体制度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这套制度体系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能够有效维护国家独立自主,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福祉。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这套制度体系的优越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我们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既极大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健康,又有效保障了经济的平稳运行,成为2020年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这套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的制度体系,一方面为思政课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最十足的底气,另一方面也成为了思政课最应该讲解、最值得宣传的内容。总之,办好思政课,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题中之义,没有什么输理的。对此,我们应有高度的制度自信和制度底气。
二、办好思政课具有政策底气
这种政策底气首先体现在党和国家把思政教育放在治国理政更加突出的位置,其次体现在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思政课建设的政策文件,最后体现在全社会对思政课和思政课老师的认同度显著改善。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是理解中国国家治理的核心密钥。党中央着重关注什么,改革就会大力推进什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在我们党的一切工作中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和“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强调:“‘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4]。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接连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一系列全国性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每次都亲自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本身就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思政教育的高度重视。尤其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多年、执政70多年的历史中,党中央专门就某一门课程召开全国性会议尚属首次,这就更加凸显了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等文件。中宣部、教育部及相关部门也迅速行动起来,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8月1日,已颁布《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7年本)》《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9年本)》《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3-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等30多个相关文件。此外,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还增设了思政专项。这些政策释放了巨大的红利,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有针对性的措施,极大地推进了思政课发展。同时,随着全社会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风气日益浓厚,思政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得到改善,思政教师的岗位幸福感、事业成就感、社会荣誉感也得到提升。有了政策的有力支持,办好思政课的底气更足了。
三、办好思政课具有学科底气
这种学科底气至少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并不断拓展学科群;二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中心)成为独立建制的二级单位,全国本专科院校有条件的单位应建尽建马院。党中央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2004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简称“马工程”),并于当年4月正式启动。同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要精心组织编写反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努力形成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2005年5月8日,中宣部和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在一级学科中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想。2005年12月2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正式下发《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决定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并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五个二级学科。2008年4月2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下发《关于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的通知》,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逐步形成由六个二级学科组成的研究对象明确、功能定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纷纷建立“党的建设”二级学科,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2018年以后,山东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开始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生,由此形成了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二级学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已由2016年的39个增至104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由129个增至279个,学位点数量位居各学科前列”[5]。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又进一步增设“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将“党的建设”划入其下)、“纪检监察学”一级学科。2022年6月,清华大学率先启动建设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权点工作。7月,国务院公布2021年学位授权点增列和撤销名单(学位[2022]12号),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务管理”专业增列为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这些学科建设举措极大强化了思政课的学科支撑。
学院是学科建设的阵地依托,更是开展思政课教学的具体单位。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提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后,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迎来了大发展。2015年7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明确提出“重点建设一批教学科研皆强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同年10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9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第一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极大地促进了全国范围内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相关单位纷纷对标对表,制定了学习和追赶计划。2017年3月,北京师范大学等12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了第二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年7月,首都师范大学等16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了第三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此基础上,教社科2019年9号文《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9年本)》,对进一步建强建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提出了更加明确化、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精细化的要求,对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使之成为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坚强战斗堡垒,起到了更加积极的推动作用。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进一步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列为所在单位党的建设工作考核、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内容,作为所在单位领导班子、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6],从而更加压实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工作。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已发展到1400余家[5]。总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设立,有利于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学科自信和阵地归属感,有利于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学理支撑和建设保障,办好思政课的学科底气越来越足。
四、办好思政课具有课程底气
这种课程底气既得益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政教育核心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越发凸显,也得益于课程思政不断拓展和深化,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逐渐形成。2005年2月7日,中宣部和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从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学科建设、课程体系、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党的领导等八个方面,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全面系统地顶层设计。紧接着,中宣部和教育部又在3月2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本科、专科必修课程的基本内容,课程设置实施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时间安排,教材编写、教学研究、教师培训和学科建设,以及加强实施工作的领导、认真做好各项工作等五个方面内容,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落地生根做了具体安排。2020年12月,中宣部和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强调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从2021年秋季入学的新生开始启用该方案并使用新教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1]广大思政工作者尤其是思政课教师积极探索,形成了思政课课程教学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新时代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承继这些宝贵经验,尤其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等“八个相统一”[1],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7]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举措。不同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有其独特的作用,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也有其自身建设的规律和要求,因此,要在用好思政课程的基础上,着力发挥使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努力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理论讲授与实践养成相协同的良好局面。当前,各高校纷纷推出了课程思政改革方案。例如,清华大学通过“给下一届学生的一封信”“爱上图书馆”“参与时间管理课程”“参观工字厅”“考察北京航天城”等润物无声的方式,在课程实践中强化新生教育引导。南开大学坚持学校、学院、基层教学组织、教师“四维并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努力实现“课课有思政”“人人能思政”“处处讲思政”的良好局面。教改试验田南方科技大学倾力打造“三大圈层协同育人”体系,形成核心圈层、支撑圈层、协同圈层三个圈层协同配合的育人体系。核心圈层即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解决教什么、谁来教、怎么教的问题;支撑圈层由实践课程、特色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构成,目的在于突出实践育人途径,挖掘课程育人功能;协同圈层即“强国修身”校园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三全育人”体系已经深入人心,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时,很多高校的党委书记和校长坚持通过网络为学生上“云端”第一课。书记和校长重视思政课建设,亲自带头上思政课,进一步增强了办好思政课的课程底气。
五、办好思政课具有实践底气
这种实践底气一方面来自于“中国之治”的历史性成就,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四个自信,另一方面来自于“西方之乱”的对照衬托,鲜明地向世界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终结、“中国崩溃论”的崩溃、“社会主义失败论”的失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办好思政课的最坚实基础。自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14万亿元,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日益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和法治保障更加有力;文化艺术日益繁荣,全民族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民生大幅度改善,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全国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71元增加到2021年的35128元[8],建成了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等等。这些实实在在的成就为我们办好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有感染力的实践素材以及可靠的、有说服力的理论素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深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1]
与“中国之治”形成鲜明对照的“西方之乱”,为办好思政课提供了生动的、发人警醒的反面教材。美国爆发了反对社会不公正的“占领华尔街运动”,英国公投脱欧加剧了逆全球化趋势,法国巴黎“黄背心”运动重创法国经济,煽动中东、北非地区搞“颜色革命”的西方国家饱受难民大规模涌入带来的国家安全危机。特别是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以后,其颁布的一系列“美国优先”政策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动荡,民粹主义思潮迅速蔓延,右翼势力在很多国家不断坐大;债务危机、金融危机、福利危机等使多数百姓的实际生活水平长期停滞不前,甚至下降。[9]那些以为模仿和照搬西方模式就能更自由、更民主、更稳定的国家和地区,很多都陷入了政治动荡、社会动乱的困境,人民饱受流离失所之苦。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活生生的例子就在眼前。‘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10]以至于当年提出“历史终结论”的弗朗西斯·福山不得不修正自己的理论,不但肯定了中国模式,而且提出了“否决政治”的概念,对美国两党热衷于滥用各种制度杠杆为对方设置障碍,为反对而反对,导致政府出现“关门”这样的“奇事”表示“失望”。而这一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更是淋漓尽致地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人民群众为什么强。它向世界说明了一个道理: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中国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鲜明对照下,办好思政课的实践底气更足了。
六、办好思政课具有文化底气
这种文化底气既来自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来自于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非常丰富,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所不具备的独特资源优势。在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为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滋养了中华民族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道德规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今天,我们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用其中蕴含的精髓精华滋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提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思政课要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熔铸成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都是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办好思政课最深厚的文化底气。在当下,思政课尤其要注意挖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相关文化资源,解决我们当下的文化问题。例如,针对“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的现象和问题,早在60多年前毛泽东就在《论十大关系》中批评了这种“贾桂式”的做派:“我国过去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不是帝国主义,历来受人欺负。工农业不发达,科学技术水平低,……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但是,有些人做奴隶做久了,感觉事事不如人,在外国人面前伸不直腰,像《法门寺》里的贾桂一样,人家让他坐,他说站惯了,不想坐”[12]。对此,毛泽东强调:“要鼓点劲,要把民族自信心提高起来,把抗美援朝中提倡的‘藐视美帝国主义’的精神发展起来”[12]。今天中国已经发展起来了,那些“外国月亮派”须休息,“美国空气甜”的调头须少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站立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13]办好思政课应当有这份文化底气、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七、办好思政课具有人才底气
这种人才底气不仅来自于思政课教师已经有了较为庞大的“存量”,并且质量逐年提升;更来自于思政课教师将有源源不断的“增量”,并且报考火热程度不断增加。截至2021年11月底,登记在库的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超过12.7万人,其中专职教师超过9.1万人。[14]与2016年相比,思政课教师总数增加6万人,其中专职教师增加4.5万人。[14]从2007年起,由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举办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已连续举办30多期,培训了3000多人;组织1500多人次开展国情调研,组织100多人次出国考察,邀请几十个国家200多位知名学者来华交流。2018年,教育部在2013年建立的首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的基础上,再增设一批基地,现已形成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嘉兴学院、临沂大学等30家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进一步丰富了思政课教师研修内容和形式,有利于提高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水平和教学水平。2019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提出通过专题理论轮训计划、示范培训计划、项目资助计划、宣传推广计划,努力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在中央的示范带动下,全国各地也开展了相关的研修、培训、调研、考察等活动,使思政课教师队伍持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2021年初,教育部等六部门又正式颁布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对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素养、专业素质能力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教师聘用、编制管理、职称评审、薪酬待遇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有力支撑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改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思政课长江学者、名师工作室的建立,对于中青年思政课骨干教师的成长发挥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很多学员在工作室期间获得了省部级和国家级科研项目,发表了高水平学术论文,出版了有影响力的学术专著,也晋升了职称。
2014年、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共中央党校分别开始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生,每年100名左右(简称“百马计划”)。2015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牵头成立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充分发挥了中国人民大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的“工作母机”的作用。特别是受教育部社科司委托整合各种相关教育资源建设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也为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尤其是新人职的思政课教师)上好思政课提供了十分有力的支撑。2018年,教育部开始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当年相关高校在上一年招生人数基础上共计划增招1490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其中博士研究生500人,硕士研究生990人,目前已经累计增加近9000个博士、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6]这些日益成长和壮大的思政课教师后备力量使思政人薪火相传,不断前行。与此同时,广大思政课老师要按照“六要”要求,“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15],精心打造“八个相统一”的思政金课。因此,“有了我们这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1]。
回望历史,“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16]。因为有青年源源不断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才能够不断发展壮大,中华民族才能够日益接近伟大复兴。展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更要抓住青年、影响青年、塑造青年。当前我们办好思政课具有制度底气、政策底气、实践底气、文化底气、学科底气、课程底气和人才底气,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有利条件,坚定信心、坚决行动,努力办好思政课,不断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6.
[3]公民学与政府的国家标准[M].卡拉巴萨斯:公民教育中心,1994:7.
[4]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
[5]教育部: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曾至279个[EB/OL].(2021-12-07)[2022-01-01].https://www.eol.cn/news/meeting/202112/t20211207_2184749.shtml.
[6]中办印发《意见》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N].人民日报,2021-09-22(1).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8]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J].中国统计,2022(3):9-26.
[9]张维为.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的制度原因[J].求是,2017(15):59-61.
[10]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9.
[1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12]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3.
[13]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4.
[14]高众,欧媚.教育部召开发布会介绍5年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会精神工作成效——格局性变化历史性成就[N].中国教育报,2021-12-08(3).
[15]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1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