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办好思政课应具有制度底气、政策底气、学科底气、课程底气、实践底气、文化底气和人才底气。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有利条件,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时代;底气;立德树人
【作者简介】滕明政,法学博士,南方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中心副教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方科技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原文出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京),2022.3.127~13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百年历程与经验研究”(项目批准号:17ZDA005);深圳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路径优化研究”(项目批准号:zdzz21006)的阶段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但人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意识不是自发产生的,而必须由共产党来进行教育。因此,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总的来说,近年来思政课建设成效是显著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一些教师照本宣科、课堂气氛沉闷,教材内容不够鲜活、学生不感兴趣,教师数量、结构、质量有待改善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人、一些部门对办好思政课存在误解,认为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有思政课,众多西方国家都不开设思政课,也不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因而在开设思政课的问题上显得很不自信,不少思政课教师总觉得自己“矮人一头”;不少管理部门也对思政课重视程度不够,总觉得思政课可有可无。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但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信心问题。”[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为思政课发展指引方向,为思政课教师加油鼓劲。例如,在宏观的制度和政策层面,不断加大对思政课建设的支持力度;在微观的学科和课程方面,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师的学科归属感,提升思政课建设的科学性、规范性。与此同时,党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为办好思政课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掘与创新为办好思政课提供了深厚力量。更为重要的是,不断培养和造就的一支规模日益扩大、素质日益提升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为办好思政课提供了坚强的队伍基础。总之,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硬实力还是软实力,甚至是主体建设方面,我们办好思政课的条件越来越充分、底气越来越充足。
一、办好思政课具有制度底气
这种制度底气既来自于人类教育的一般通则,也来自于中国教育的具体要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因此,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1]。我国《教师法》也明确规定,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值得注意的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不仅限于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美国等西方国家也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他们没有采用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提法,但在“公民教育”“政治社会化”等概念下,他们大肆宣扬资本主义优越性,竭力鼓吹西式民主自由,努力培养西式标准下的合格公民,却是有目共睹的。美国1994年颁布的《公民学与政府的国家标准》序言指出:“这些国家公民和政府标准旨在帮助学校培养有能力、负责任的公民,他们对维护和改善美国宪法民主所必需的基本价值观和原则有合理的承诺。”[3]因此,那些诟病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取消思政课的主张是站不住脚的。我们必须批判其错误性和虚伪性,理直气壮地开好社会主义思政课。
经过长期探索,我们形成了由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项具体制度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这套制度体系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能够有效维护国家独立自主,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福祉。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这套制度体系的优越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我们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既极大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健康,又有效保障了经济的平稳运行,成为2020年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这套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的制度体系,一方面为思政课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最十足的底气,另一方面也成为了思政课最应该讲解、最值得宣传的内容。总之,办好思政课,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题中之义,没有什么输理的。对此,我们应有高度的制度自信和制度底气。
二、办好思政课具有政策底气
这种政策底气首先体现在党和国家把思政教育放在治国理政更加突出的位置,其次体现在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思政课建设的政策文件,最后体现在全社会对思政课和思政课老师的认同度显著改善。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是理解中国国家治理的核心密钥。党中央着重关注什么,改革就会大力推进什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在我们党的一切工作中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和“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强调:“‘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4]。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接连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一系列全国性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每次都亲自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本身就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思政教育的高度重视。尤其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多年、执政70多年的历史中,党中央专门就某一门课程召开全国性会议尚属首次,这就更加凸显了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等文件。中宣部、教育部及相关部门也迅速行动起来,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8月1日,已颁布《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7年本)》《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9年本)》《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3-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等30多个相关文件。此外,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还增设了思政专项。这些政策释放了巨大的红利,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有针对性的措施,极大地推进了思政课发展。同时,随着全社会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风气日益浓厚,思政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得到改善,思政教师的岗位幸福感、事业成就感、社会荣誉感也得到提升。有了政策的有力支持,办好思政课的底气更足了。
三、办好思政课具有学科底气
这种学科底气至少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并不断拓展学科群;二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中心)成为独立建制的二级单位,全国本专科院校有条件的单位应建尽建马院。党中央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2004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简称“马工程”),并于当年4月正式启动。同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要精心组织编写反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努力形成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2005年5月8日,中宣部和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在一级学科中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想。2005年12月2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正式下发《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决定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并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五个二级学科。2008年4月2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下发《关于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的通知》,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逐步形成由六个二级学科组成的研究对象明确、功能定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纷纷建立“党的建设”二级学科,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2018年以后,山东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开始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生,由此形成了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二级学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已由2016年的39个增至104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由129个增至279个,学位点数量位居各学科前列”[5]。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又进一步增设“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将“党的建设”划入其下)、“纪检监察学”一级学科。2022年6月,清华大学率先启动建设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权点工作。7月,国务院公布2021年学位授权点增列和撤销名单(学位[2022]12号),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务管理”专业增列为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这些学科建设举措极大强化了思政课的学科支撑。
学院是学科建设的阵地依托,更是开展思政课教学的具体单位。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提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后,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迎来了大发展。2015年7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明确提出“重点建设一批教学科研皆强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同年10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9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第一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极大地促进了全国范围内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相关单位纷纷对标对表,制定了学习和追赶计划。2017年3月,北京师范大学等12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了第二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年7月,首都师范大学等16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了第三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此基础上,教社科2019年9号文《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9年本)》,对进一步建强建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提出了更加明确化、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精细化的要求,对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使之成为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坚强战斗堡垒,起到了更加积极的推动作用。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进一步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列为所在单位党的建设工作考核、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内容,作为所在单位领导班子、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6],从而更加压实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工作。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已发展到1400余家[5]。总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设立,有利于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学科自信和阵地归属感,有利于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学理支撑和建设保障,办好思政课的学科底气越来越足。
四、办好思政课具有课程底气
这种课程底气既得益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政教育核心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越发凸显,也得益于课程思政不断拓展和深化,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逐渐形成。2005年2月7日,中宣部和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从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学科建设、课程体系、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党的领导等八个方面,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全面系统地顶层设计。紧接着,中宣部和教育部又在3月2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本科、专科必修课程的基本内容,课程设置实施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时间安排,教材编写、教学研究、教师培训和学科建设,以及加强实施工作的领导、认真做好各项工作等五个方面内容,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落地生根做了具体安排。2020年12月,中宣部和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强调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从2021年秋季入学的新生开始启用该方案并使用新教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1]广大思政工作者尤其是思政课教师积极探索,形成了思政课课程教学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新时代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承继这些宝贵经验,尤其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等“八个相统一”[1],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