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评价:内涵、价值及路径
邵献平 张艳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质量评价是多元主体依据一定的方法和多维指标,对思政课的“固有特性”满足党、国家以及学生需求的程度进行判断、分析和总结的活动。在我国,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主课堂,具有真理性、价值性、灌输性和启发性等“固有特性”,关系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后继有人。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是优化思政课改革的重要保障也是完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举措。在新形势下,探索思政课质量评价路径的高质发展,要锚定多维评价主体、适时更新评价观念、强化过程评价、科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反馈机制。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实效。
【关键词】质量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路径;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邵献平(1964-),男,浙江兰溪人,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张艳(1998-),女,广西南宁人,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湖北  武汉  430070)。
【原文出处】《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4.43~51
【基金项目】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提升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研究”(项目编号:19VSZ073)。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1]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对其进行质量评价不仅事关思政课本身的人才培养实效,还事关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成效、事关我国社会主义大学教育体系建设的根本方向和价值取向。可见,进行思政课质量评价是落实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领域,尽管评价研究已取丰硕成果,高校思政课质量评价却由于起步较晚而缺乏对其概念的专门探讨、缺乏立足其自身的针对性评价,导致对思政课质量评价的特殊性、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思政课质量评价路径的探索也存在问题和偏颇。如何理解思政课质量评价的科学内涵,对思政课进行科学化、专门化的评价,探索创新思政课质量评价的体系和路径,发挥评价在思政课立德树人过程中的指挥棒作用,是改革和提升高校教育评价的重大课题。
一、高校思政理论课质量评价的科学内涵
思政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堂,理解思政课质量评价的科学内涵,需要把握思政课“质量”和“质量评价”两个方面。
(一)对思政课“质量”的把握
“质量”(quality)一词源于拉丁文(qualis),特指某种服务或产品以内在的规格或标准来满足人们对它的外在需求的属性:即“客体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2],这是目前国际标准组织(IOS)在IS09000:2000标准中给出的权威定义。其中,“固有特性”是客体的本质属性,具有客观性;“满足要求”是客体对主体——“人”之需求的符合程度,具有主观性。在生产领域中,商品的性能和规格等使用价值属性就是商品的质量,而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堂,其质量内涵体现为:以真理性、价值性、灌输性和启发性等“固有特性”,满足党和国家需求、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的程度,与物质生产存在本质的区别。
1.思政课的“固有特性”
其一,内容上的真理性。真理性是思政课的内在特性。习近平指出,高校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3]思政课的本质在于讲道理,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讲深、讲透、讲实,以透彻的理论把握学生、说服学生,授予学生洞察、把握世界的马克思主义真理视野和思维智慧,并引导学生在经典研读中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看家本领。列宁曾指出,马克思主义学说之所以具有无限力量,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4]总之,马克思主义是源于实践又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具有不可辩驳的真理价值。思政课的真理性就蕴含于传播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之中,是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传递与外延,这既是思政课的内在特性也是其质量的核心指向。
其二,目的上的价值性。价值性是思政课质量的本质属性,集中体现在其意识形态性。美国学者阿普尔曾言,“教育并非一个价值中立的事业,就教育制度的本质而言,无论教育工作者是否意识得到,他们已经卷入了一项政治活动。”[5]在我国,“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6]思政课以党中央文件为基本遵循,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其基本功能是政治引导,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植爱国情怀,主动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职责和担当,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牢牢接稳传好共产主义事业的接力棒。
思政课的真理性与价值性是内在统一的。高校思政课最突出的特征就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来实现意识形态的引导,这就决定了思政课既要在课堂上传递知识,掌握好真理尺度;又在知识传递中发挥政治引导的基本功能,做好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培育和意识引领工作,掌握好价值尺度。习近平总书记在3.18讲话中提到的思政课改革创新“八个相统一”中的学理性和政治性相统一、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在本质上就是思政课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其三,方法上的灌输性。坚持灌输性是思政课质量的关键保障。内涵丰富且逻辑抽象的高校思政课,以及具有极强可塑性的青年学生价值观,决定了完成思政课的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的、落实课程实效,除了学生的自发学习,还要有外部力量的灌输。所谓灌输,即通过教师的外部灌输方式对学生进行直接的理论教育。这一理论教育集中体现了思政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与核心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的科学性、理论性和思想性,是思政课与高校其他课程的本质区别。但灌输式教学并非“洗脑式”的“硬灌”,而是教师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并以生动的案例和故事引导学生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获得思想启发。对于思政课而言,灌输是启发的奠基,启发是灌输的延展,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思政课若失去了系统性的理论灌输,启发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极易倒向相对主义;若没有了“启润心智”的启发,灌输就会“变色”,成为呆板的单向说教,陷入形式主义泥潭。正是因为思政课坚持两者的结合,才能有效实现教育内容“入脑入心”,不断提升思政课的魅力和吸引力。
2.思政课满足的需求
思政课的“固有特性”是其质量的内因,而满足需求则是其质量的外显。尼古拉斯·法内斯教授指出:“评价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用户相关性,无论课程的信息内容质量有多高,如果与用户无关联或者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信息提供者给予的服务质量就是不达标的。”[7]我国思政课涉及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把握其质量内涵的“用户关联性”,就要明晰其对党和国家的人才需求以及教育对象发展需求的满足情况。
从广义上看,思政课要紧扣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主题,满足党和国家发展的人才需求。实现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持之以恒的追求,是历史的、当下的,更是未来的。“夫善国者,莫先育才。”如今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叠织繁杂,越是形势严峻、矛盾频发,思政课越需要培养坚定信念、敢于担当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渡过攻关艰险期保驾护航。思政课必须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为党育人、为国造才的初衷,站在党和国家发展战略全局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新人的战略高度,引导学生自觉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可靠充足的人才储备和保障。
从狭义上看,思政课要回归“人”本身,满足学生成长的发展需求和期待。在马克思主义看来,需求是人的根本特质和本性,“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8]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是高校思政课对马克思主义人之需求本性的回应,也是落实立德树人实效的根本要求。当前,“忙碌但不充实”“无意义感”似乎成为一些学生的常态,学生普遍缺乏宏远目标与追求的驱动力,甚至不知道为谁而活、为谁而奋斗,面临着精神和现实的双重困境。高校思政课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期待,一方面就要回应学生精神需求,在课堂上启润学生心灵,“引导学生铸就理想信仰,掌握丰富知识,锤炼高尚品德”[3],帮助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指引人生方向;另一方面,要回应学生的现实需求,通过课程教学帮助学生正确观察我国社会发展和世界大势,把握“两个历史必然性”,在复杂多变的时代局势中指引学生摒弃不端的思想导向、做出正确价值抉择,在献身民族复兴的奋斗征程中实现人生意义,找到归属感和满足感。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是复杂多样且其表现形式也因时而新,除了精神需求、现实需求外,还具体化为学业需求、生活需求、文化需求、情感需求、心理需求、社交需求、就业需求、安全需求等,不一而论。[9]思政课只有聚焦学生发展和需求,以问题和现实为导向,才能不断提升实效性。
综上对质量内涵的分析,我们可以将思政课质量的内涵概括为:思政课以其自身的真理性、价值性、灌输性和启发性等“固有特性”满足党和国家、受教育者需求的程度。思政课质量评价则是对这一程度进行判断、分析后得出的总结。
(二)思政课质量评价的特征
所谓评价,“是一项认识活动,是对一件事或人物进行判断、分析后给出结论”[10],这就决定了对思政课进行质量评价,是对其“固有特性”满足党、国家以及学生需求程度进行判断分析后给出的结论。作为一项认识活动,质量评价在不同的领域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特征:就工程领域而言,质量评价是对工程过程、资料、组织或承担工程人员等是否具备满足规定要求的能力进行的系统检查,其本质是工程质量的检验评定活动;在经济领域,质量评价则是产品质量提升的基础,而就思政课而言,其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其质量评价具有区别于其他评价领域的特殊性。
其一,评价主体多元。在“三全育人”格局下,思政课建设不是单一部门的单线工作,而是全党全社会共同配合、协同推进的综合性工程。思政课办的好不好,既需要多类资源的整合互促,也需要多方主体的协调配合,并发挥多主体对思政课的综合评价。在思政课质量评价中,管理主体、教育主体、学习主体、用人主体四类评价主体缺一不可,无论哪一主体作出何种评价,都反映了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的独特视角,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具有特殊价值。[11]此外,评价主体的多样性还体现在针对不同评价主体而采用的“教师自评、大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社会评价”等多种评价机制。[12]这一多元的评价主体和机制是当下思政课探索建立“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回应,即是思政课质量评价的特征所在,也是进一步增强思政课质量评价权威性、专业性、科学性,提高思政课立德树人实效的必然要求。
其二,评价方法多样。思政课是涉及多领域的评价活动。就学生评价而言,涉及高校思政课的“内化”与“外化”的双重作用。所谓“内化”,即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自身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的过程,表现为学生内在品质的提升;“外化”即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科学对待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态度,即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提供指引的过程。[13]不同领域的差异就决定了思政课要采取多样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内化”和“外化”进行科学评价,这一方法包括坚持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相结合、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并且坚持评价方法的与时俱进,增强评价方法和科学性和实效性。
其三,评价指标多维。思政课质量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就评价模块而言,涉及课前建设和准备、课堂教学以及课程效果等众多领域,而且思政课课堂内容更是延伸至哲学、经济、历史等众多领域,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开展教学;就评价主体而言,涉及教师、学生和学校等多个主体,不同的主体评价要求各异。可见,单一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不完善也是不科学的,不能胜任不同主体和不同内容的评价需要。因此,思政课的质量评价指标要立足多维视角,这一视角包括学生的理论掌握和道德品德维度,教师的政治素养和教学能力维度,学校的制度保障和教学管理维度等,并根据不同的维度划分出具体指标,确保指标的多维性和科学性,切实推进思政课质量评价的创新型发展。
二、高校思政理论课质量评价的价值意蕴
质量评价是高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进行思政课质量评价是贯彻立德树人任务的内在要求,是优化思政理论课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完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举措。
(一)高校思政课质量评价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一方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是思政课对时代回应。事业成败在人才、时代进步在人才。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14]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立足千秋伟业,“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能够完成两个一百年伟业”的有用人才,这一论述为思政课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思政课培养的人才要立的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德,[15]要树的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作为信念支撑和价值遵循的忠诚信仰者;是始终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无畏奋斗的积极践行者;是在关键时刻回答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时代问卷的高品质人才。
另一方面,立德树人成效是衡量思政课质量的根本标准。《方案》指出,“改革学校评价,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1]思政课质量过不过关,关键在于是否明确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是否把“立德”与“树人”目标贯彻课程始终。然而,在当前传统的教育背景下,我国高校思政课质量评价仍存在评价体系不健全、评价指标落后、评价结果功利化等顽疾,与提高思政课质量、培养合格接班人的目标背道而驰。扭转这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就要“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16]这就要求思政课课程设置、课程教育实践、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及评价指标的构建都要围绕立德树人来开展和设置,不断提升思政课育人铸魂、育德养性的成效,打赢高校思政课质量提升持久战。
(二)高校思政课质量评价是优化思政课改革的重要保障
适时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和发展,一直是我国课程建设的优良传统。我国高校思政课教育始于1949年,经过随后几年的探索,“56方案”的出台将思政课定为马列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四门课程,标志着我国形成了首个较为稳定的思政课课程体系,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革命的人生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17]进入20世纪60年代,思政课在曲折调整中呈现系统化发展,要求要“加强对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贯彻”[18],突出反修正主义的导向,政治导向凸显。随后,改革开放的探索使我国思政课发生三次变革,产生“85方案”“98方案”和“05方案”三项课程建设方案,实现了我国高校思政课的新突破,经验积累与突破改进并存。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揭开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发展的新序幕;2017年思政课教学“质量年”的开展,以及2019年8月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等一系列举措和文件对新时期的思政课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为课程改革提供政策指导和理论支撑,不断强化思政课发展的与时俱进性和实效性。要实现高校思政课与党中央新时代部署的有效衔接,综合评价当下的课程体系和质量进而以问题为导向科学提高思政课质量,则是重要一环、关键一步,因为“评价能完成的最大贡献是确定教程需要改进的地方”。[18]
质量评价为思政课改革建设提供优化的路径导向。评价是分析、考评思政课质量的关键手段,不仅能及时诊断思政课现存的质量问题,还能为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提供反馈和参照,进而为完善思政课作出科学决策,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效果。当前背景下,习近平明确提出思政课改革要坚持“八个相统一”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3]这要求思政课一方面要做到因势而新,即统筹“两大变局”,探索“三全育人”长效机制,形成高校思政课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格局,创新推进高校思政课质量评价的新规划、新方法,凸显高校思政课针对性;另一方面要做到因时而进,即立足时代背景,牢牢掌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时代主题,顺应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利用互联网学习的新常态,不断增强学生满意度、获得感,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由此,充分探求高校思政课的改进路径,就要充分发挥评价在课程改革中的指引作用。
(三)高校思政课质量评价是完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举措
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思政课质量提升的重要前提。列宁曾指出:“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只能由教学人员决定”。[19]习近平也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可见,思政课教师的在思政课中的地位无可替代。思政课说到底是灌输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工程,思政课教师则是这一工程的主要责任人。“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要使学生在这一重大思想工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论信念开花结果,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带头做信仰、研究、传递、践行马克思主义的模范,以身作则。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有底气,有温度、有力量,才能将理论知识讲透、讲深、讲实,才能引领学生真学、真悟、真用。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0]对于思政课质量而言,根本在于人,在于思政课教师本身。
质量评价明确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正确方向。《意见》要求要将教师评价纳入思政课质量评价领域,落实教师评价机制改革,在教师职务评比中“进一步提高评价中教学和教学研究占比”。[21]因此,评价教师队伍是思政课质量评价的重要环节,评价结果也直接反映了思政课教师教学的质量,关系着思政课的成败。为此,《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进一步强调要加强教师考核,健全思政课教师退出机制:对政治道路、立场、原则等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在师德师风、思想政治素养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的,均在职称评聘中实行“一票否决”。[22]这一规定明确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向,即思政课教师要时刻注意校准政治定位,把握好育人实践的“航向标”。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一是要把建设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摒弃重科研、轻教学的不良取向,回归教师的教书育人本位;二是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政治品德素养提升,严把思政课教师业务关、政治关和师德关。
教学评估专家斯塔费尔比(Stufflebeam,D. L.)曾言:“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23]对教师而言,质量评价既是“指挥棒”,也是“助推器”,不仅能有效规范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正确方向、预防思政课教育目标偏离,还能凭借评价的反馈功能来助推教师进行自我审视和反思,改进自身的教学缺陷,从而形成思政课质量提升的内在驱动力。可见,高校思政课质量评价有助于引导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正确方向,当好高校思政教育的“守门人”的角色。
三、高校思政理论课质量评价的路径探索
鉴于以上对高校思政理论课质量评价的内涵探讨及其在立德树人、课程改革以及教师建设方面作用的分析,不难发现,高校思政课质量评价繁琐性与重要性并存,任重而道远。《方案》提出的“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等原则,[1]实为高校思政课质量评价指明了途径。以此为借鉴探索思政课质量评价路径,理应坚持评价主体多元、更新评价观念、强化生成性评价的方法、科学构建评价指标并探索建立质量评价的反馈机制。
(一)倡导多元评价主体,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新时代民主制度的高度总结凝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彰显。构建客观科学的思政课质量评价体系,发挥质量评价作用的最大化,需要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坚持人民主权,坚持以人民为评价中心和主体,在思政课质量评价活动中,要保证与思政课相关的主体都有参与质量评价的机会和权利,多方征询师生、思政教育专家和家长以及社会用人单位等的意见和建议,广泛集中民智,建立健全多元评价机制;并在综合各方民意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多重论证、多次改进、多轮对比,有效挖掘家长、师生、社会力量的客观创造力和思维潜质,充分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实现形式,充分反映民意。倡导多元评价主体,既是质量评价领域对民主主体多元化、具体化、广泛化的遵循与拓展,也是确保高校思政课质量评价的民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重要渠道。
(二)更新质量评价观念
评价观念是对评价的基本看法,是质量评价进行的首要依据,关系着评价结果的最终去向。传统的思政课评价观还存在着诸多缺陷,例如,对教师在思政课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清;在评价范围上,将思政课质量评价等同于思政课教学评价,窄化了思政课质量评价的领域,忽略了课程评价的全面性;在评价主体方面,过分重视学校管理部门的评价,而忽略了教师自评、思政课专家等在评价中能动性和专业性的发挥等等。不仅如此,评价活动往往过于倚重对思政课课程结果的评价,忽略课程评价对课程建设的借鉴作用,缺乏自查意识;注重直观性可量化指标的构建和评价,忽略了其他隐性因素的质性评价等等。因此,探索科学的评价路径应注重适时更新改进评价观,明确认识和发挥各主体在评价活动中的不同作用,拓展评价领域和方位,使评价活动回归课程本身,挖掘质量评价对课程建设的反馈价值;追求提升思政课质量评价的客观性、系统性、可信性。
(三)强化过程导向评价
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都是课程评价的重要环节,在评价活动中不可偏废。终结评价即课程结束后对思政课的最终效果进行总结评价的行为,过程评价则是对学生成长、变化的各个阶段进行及时反馈,注重发展过程的一种形成性评价。前者相对静态明确和具体,易操作;后者相对动态复杂和模糊,操作繁杂,这就极易造成重终结评价轻过程评价的局面。然而,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其育人的潜移默化的功能及课程效果彰显的滞后性、延期性。因此,合理探索思政课质量评价路径,理应强化过程性评价,将质量评价当作思政课课程增值的过程,强化过程导向,提升评价结果的客观性。首先在评价理念上,坚持评价的全过程性,要将质量评价贯穿课程设置、教学活动等各个要素和环节,将评价活动当作可变过程;其次在评价目的上,把评价视为思政课建设的过程,将评价结果当作为思政课建设提供反馈和借鉴作用的积极因素;再次在评价主体上,将评价当作自我调节的内在机制,即在评价活动中强化思政教师自我评价及其同行评价、专家评价的作用;最后在评价结果上,用发展的眼光对待思政课质量,将质量评价当做不断演化、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四)构建科学评价指标
实现思政课质量评价,必须要明确质量评价的指标。在指标建构维度上,本文拟结合《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9年版本)“以学生获得感为评价导向”,不断强化“知行合一”,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政课改革创新“八个相统一”和“两个关键”(即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要求,以及思政课教师的“六要”严要求,来构建高校思政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就思政课本身而言,其质量若仅依据学生在思政课的获得感这一结果维度来单方衡量,既不科学也不全面,因为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以及课程内在机制设置、外部建设也直接影响着思政课的质量高低,因此,高校思政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要从以上所涉及的三个层面来全面、系统地构架。
首先,在对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模块中,评价内容要兼顾教学准备、方法、教学过程和能力以及教学态度五个方面,不仅评价教师业务能力还要注重师德关和政治关的考评,落实《意见》的相关要求。要围绕评价内容,结合教师的在教学行为中的具体表现、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信念以及师德师风建设情况等锚定观测点,既要体现“硬约束”(如是否采用统一教材等)也要有“软指标”(如是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由于教师在思政课建设中意义重大,因此,在对其评价时应要摒弃学校管理部门统领评价结果的偏向,坚持教师自评或师生互评为主的方法,引入教师同行、思政课专家和家长等主体共同参与评价,体现评价的多员性、动态性和持续性。这是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师评价体系的内在要求,也是办好思政课、培养合格时代人才的重要一步。具体评价指标见表1。
其次,学生获得感这一测评内容坚持知行结合的原则,将评价内容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政治情感的认同,这是高校思政课教育的重要目标,作为学生获得感考核的重点;二是理论素养,这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内容,作为学生获得感评价的基础;三是理论运用,这是高校思政课的实践关照和作用的直观形式,将作为学生获得感评价的核心。针对以上三个不同的评价内容,进一步细分出17个评价观测点,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的自信度、对思政课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对事物的领导能力等。坚持师生评价为主体,综合多方评价意见,并根据具体的评价指标采取不同的测评方式。具体指标体系见表2。
最后,高校思政课课程内部机制设置和外部建设的评价模块,是统筹思政课质量的关键指挥,因此,必须确保思政课内部机制健全、外部建设补充,形成内外联动的思政课课程评价。据此,围绕课程内部机制将指标锚定为学校管理部门课程监督机制、教师聘任与考核、教学培训与检查以及课堂反馈机制4个观测点,以确保思政课内在建设的质量达标;思政课外部课程建设综合考虑思政课课程条件以及高校思政氛围两个环节,将指标锚定为思政课课程教学经费、师资队伍情况、思政课相关竞赛的开展情况等8个评价观测点,综合考量思政课建设质量。具体指标体系见表3。
从以上评价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内容来看,首先,体现了知行统一的原则,不仅注重对师生品德修养、政治立场的评价,还注重学生理论运用的实践能力的评价,评价指标贯穿主客体的知、行、意等各方面。其次,体现了显性评价与隐性评价的结合,这一体系不仅依据课堂出勤率等客观性因素来设置指标,也注重内在隐性因素设置指标,如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程度、教师是否可亲、可敬、可靠等等。再次,体现了质量评价的可操作性原则,遵循定量评价与定质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由于影响思政课质量的因素众多,且课程效果具有普遍延期性等特点,因此这一指标体系主要采用定性评价法,比如在学生对问题的修正能力这一指标进行评价时,在基于事实判断的基础上,将评价等级划分为优秀、良好、基本合格、不合格等综合性描述,保证了评价活动的可操作性。基于学生道德品德具有渐变性、潜隐性、模糊性等特点,评价此类指标时往往对其进行适当的模糊处理,以保证评价活动的顺利进行。
(五)建立质量评价的反馈机制
反馈机制是高校思政课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构成,是完善质量评价流程的关键环节。所谓的反馈机制其实是一种激励制度,即在对思政课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之后,将所得的评价结果反馈至相关部门以及负责人,以便他们正确认识思政课的课程得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并及时反馈整改结果,以便为思政课质量优化提供导引。建立质量评价反馈机制,需要依据一定的奖惩制度,罚懒奖勤、惩劣奖优则是奖惩制度的基本精神。对教师和学生而言,奖惩制度要以评价指标的落实情况进行质检,学生满意度高、思维创新度高、备课认真的教师理应给予适当的精神及物质奖励,反之则进行批评与惩罚,缩减教学量,限期整改;课堂积极、政治立场坚定、学习成果卓越的同学除表扬奖励外,理应在最终成绩评定上予以鼓励。以奖惩制度来落实反馈机制,有利于形成教师和学生在思政课教育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激励效应,这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影响了思政课质量的优劣。因此,要注重发挥充分发挥质量评价的反馈作用,建立健全质量评价的反馈机制,进一步挖掘高校思政课质量评价路径。
四、结语
新时代开展高校思政课质量评价,是一项漫长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也是提高思政教育工作效率的聚焦点。这就要求我国要在准确把握思政课质量评价内涵、意义的基础上,着力提探索建立高校思政课质量评价的途径,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授课质效。推进高校思政课质量评价研究走深走实,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重要文件指示要求,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作用,秉持“以人为本”“以质为本”、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评价理念,完善质量评价方法,以价值导向规范价值取向、价值取向遵循价值导向的原则推进高校思政课质量评价因时而变,因势而行,增强思政课质量评价的实效性、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2020-10-13.
[2]MBA智库百科.IS09000:2000[EB/OL].http://wiki.mbalib.com/wiki/IS09000%EF%BC%9A2000,2020-10-13.
[3]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4]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7.
[5][美]迈克尔·W.阿普尔.意识形态与课程[M].黄忠敬,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6]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5-14.
[7]尼古拉斯·法内斯,宋志勤.开放远程教育网上资源库开发的质量保证[J].中国远程教育,2003(1):31-38.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30.
[9]冯刚,王振.着眼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构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2):80-83+97.
[10]吴林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的概念厘定[J].思想教育研究,2018(2):65-68.
[11]骆郁廷.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之深化[J].思想理论教育,2007(11):44-50.
[12]中国教育部网.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804/t20180424_334099.html,2018-4-13.
[13]佘双好,张琪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评价的特点及改革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1(03).
[14]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2).
[15]李旭炎.立德树人实践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12.
[16]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17]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50.
[18][美]克龙巴赫.通过评价改进教程[C]//陈玉坤,赵中建,译.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64.
[19]列宁列.宁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49.
[2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0.
[21]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2019-08-14.
[22]中国教育部网.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S911/moe_621/202002/t20200207_418877.html,2020-01-16.
[23]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