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价值意蕴、叙事原则和实践遵循
修晓辉 杜玉华
【摘要】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使命,充分彰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讲道理”的本质属性,契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基于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现实观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把握好“宏微互补”“新旧结合”以及“中外互通”的叙事原则。在宏观视野与微观视野、历史底蕴与现实意义、中国语境与世界语境的融会贯通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从增强话语定力、坚定话语自信、提升话语艺术等方面进行教学审思,进一步思考如何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实践指导。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国共产党故事;重要使命
【作者简介】修晓辉,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杜玉华,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240)。
【原文出处】《思想教育研究》(京),2022.9.137~141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1VSZ123)阶段成果。
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内蕴着以“讲故事”的形式“讲道理”,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的发展要求相契合,是新时代赋予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重要使命。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思政课教师从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出发,深刻把握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逻辑理路,厘清“为何讲故事”“讲何种故事”以及“如何讲故事”的内在关联,将故事所蕴含的内在哲理讲深、讲透、讲活,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价值意蕴
讲好故事,事半功倍。高校思政课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讲道理”,不断印证“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2],同时契合新时代高校学生的发展需求,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
(一)以“讲故事”的形式“讲道理”,彰显思政课本质属性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9这段话深刻阐明了理论与群众之间的辩证关系,科学的理论与群众相结合可以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仅是存在于人头脑中的精神力量,更是作用于现实生活的物质力量。要使高校思政课达致“内化于心,外显于行”的效果,思政课教师必须处理好“理论”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理论必须“抓住事物的根本”[3]10,“彻底”才能说服人。这实际上是理论“说服”学生的过程,而要实现理论“说服”学生需要借助一定的话语表达方式。高校思政课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传递信息、表达观点,借助故事的生动性、叙事性和趣味性把深刻的道理展示出来州,容易被学生所理解与接受,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思想认知与行为选择。故事是表征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方式,蕴含着思想文化及价值理念。中国共产党故事凝聚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之智慧,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为载体,阐释中国共产党之“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好”以及马克思主义之“行”,进一步澄清学生思想认识上的误解与疑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说理”来“取信”于学生,不断彰显思政课“讲道理”的本质属性,进一步凸显思政课的思想性与理论性。
(二)契合新时代大学生发展需求,发挥思政课内在优势
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作用对象是主体本身即受教育者,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思政课教师发挥好“关键”作用,通过帮助受教育者塑造价值观念,及时回应其思想困惑和实际问题,不断提高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然而任何思想必须与“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5]1515才会真正发挥指导功能。思想理论本身不会自动被掌握,必须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理论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被人民群众所掌握,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才能使人民群众自觉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成为改造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这正是坚持理论联系群众的意义所在,也是新时代思政课的价值诉求。因此,必须符合新时代学生的认知特点,不断契合学生的发展需求,促进理论不仅进入学生的“头脑”,更要深入“内心”,使之入情入理、入脑入心,进一步凸显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智能时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相互激荡,作为与网络共成长的一代青年人,他们思想状况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化、多样化的特征,致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难以满足学生的思想诉求。以丰富、鲜活的故事为载体,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吸引力,有利于高校思政课教师在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中了解学生成长的需求与期待,使思政课的育人优势得以充分发挥,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方面,思政课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展现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卓越智慧,以事明理、以理服人,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党和国家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与认同,从思想上满足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诉求,解决理论武装头脑的问题;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把“情”和“理”相融合,以生动、鲜活的故事展现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使学生深刻体悟中国共产党不变的初心与使命,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将科学的理论转化为自觉行动,解决理论指导实践的问题。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叙事原则
“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6]212是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应然要求,为思政课教师“讲何种故事”指明方向。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力量和讲好新时代故事的理论工作者,高校思政课教师对故事素材的选择显得格外重要,既要挖掘宏伟叙事与微观叙事相互交汇的故事,也要聚焦历史底蕴与现实意义相互融合的故事,同时还要关注中国语境与世界语境相互交融的故事,把握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叙事原则。
(一)“宏微互补”:挖掘宏观视野与微观视野相交汇的故事
“宏微互补”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叙事原则之一,强调从叙事视角挖掘宏观视野与微观视野相交汇的故事,既要关注宏观视野下的微观故事,又要将微观故事置于整个宏观叙事体系中,以此确定讲何种故事。
中国共产党故事不仅有宏观视野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事件,而且有来源于党与群众实际生活的个体故事。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出现过许多英雄人物和“里程碑”事件。这些具有象征性意义的事件是由诸多微观事件所构成,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由“点”到“面”汇集成中国故事,影响着社会与个人的发展。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对于中国共产党故事的选择,既要关注影响社会发展的“大事件”,也要深入挖掘宏观背景之下的“小事件”,做到“宏微互补”。一方面,通过讲述宏观性的党史事件可以启发学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与历史事实,从整体上了解中国道路选择的长期性与必然性。在宏观视野下也要关注对微观事件的阐释,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事迹,让学生深入了解英雄伟人的行为选择与价值立场,进一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关注微观事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凸显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的每一个故事都离不开中国人民,党的故事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人民的故事[7]。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要关注人民群众的微观故事,站在历史长河的角度讲述人民群众的故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小人物”,从微观视角为学生讲述真实、生动的中国故事,进一步补充宏观视野下中国共产党故事的具体细节。
(二)“新旧结合”:聚焦历史底蕴与现实意义相融合的故事
从叙事元素看,中国共产党故事既包含历史故事又有时代故事。以故事为载体,以历史为底色,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在平衡历史性与时代性的“新旧结合”叙事框架下诠释故事的历史底蕴与现实价值,把历史与现实的因果联系以系统化的故事呈现出来,不断彰显中国智慧的博大精深,这是时代赋予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基本职责。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8]2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从历史发展中汲取物料,系统性总结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故事,把历史巧妙地引入现实[9]3。习近平作为讲故事的第一人,经常引经据典,创造性地以讲故事的形式将中华文化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提供了思想启迪与方法借鉴。纵览国内外各种场合的讲话可以发现,习近平用西汉枚乘《七发》的故事强调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修养的重要性;引用张伯行的《却赠檄文》强调全党要恪守廉洁、加强自律;引用“钱俶进宝犀腰带”“李后主令嫔妃缠足而舞”正反两个故事,强调领导干部要发挥上行下效、率先垂范的示范作用……这些历史典故,深刻展现出习近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讲故事的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治国理政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会贯通,让听故事之人深受启发。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聚焦历史底蕴与现实意义相融合的故事,从丰富的历史资源中选择讲故事的素材,系统、全面地讲述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现实发生的事情,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增添历史底色。
(三)“中外互通”:关注中国语境与世界语境相交织的故事
在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的时空背景下,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状态更为明显。新的历史方位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要关注中国语境与世界语境相交织的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故事,明确“中外互通”的叙事方位,在全球化大背景下选取中外交流互鉴的故事,以世界影响下的中国共产党故事凸显中国对世界的影响。
在叙事过程中,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将故事置于全球化背景下进行具体阐述,不断挖掘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故事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从不同角度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例如,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解释合作共赢的具体内涵时,可以引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名言典故,指出合作共赢可以“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10],坚定地表明中国的立场与态度,传递中国追求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在阐述“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时,可以借助古代“丝绸之路”开启了各国友好交往之基础的故事,展现中国“与邻为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阐释中国梦时,可以用延安梁家河“用旧貌换新颜”故事阐述中国梦的精神与实质。可见,“讲何种故事”尤为考验高校思政课教师对故事的理解与把握,须站在学生的角度,用通俗易懂的故事说明世界各国“命运相通”的道理。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实践遵循
“讲故事”作为一种话语表达方式,通常以生动的语言来表达深奥的思想,使话语对象能够较为容易接受与理解,而话语表达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讲好故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应从坚定政治立场、夯实理论基础、把握“恰当”原则等方面遵循讲故事的基本要求,把“中国共产党故事”的丰富内容渗透到各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不断增强话语定力、坚定话语自信、提升话语艺术,为进一步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方法借鉴。
(一)坚定政治立场,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话语定力
话语定力是指话语的内核与属性,通常取决于话语主体的政治立场。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是时代赋予思政课教师的重要职责,能否讲好故事的逻辑前提则取决于“讲故事”之人是否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必须坚定政治立场,坚持和拥护党的领导地位,坚定“四个自信”,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高度的认同,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展现自身的政治格局与价值立场,从价值层面明确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基本前提,进一步增强话语定力。
思政课教师要把握讲好故事的政治立场与价值导向,以“讲故事”的形式在具体思政课教学中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解释实际问题,帮助其明辨是非善恶。一是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寻找话题的切入点,将通俗易懂的故事与理论学习目标相结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灵活运用于理论学习与传播的全过程,以故事的形式帮助和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破解思想困惑;二是要敢于面对多元思潮的挑战,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与理论阐释,用具有说服力的故事阐释深刻的道理,旗帜鲜明地向学生讲透、讲细深奥的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指导实践。例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中,可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同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相关联,以“讲故事”的形式把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之“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好”以及马克思主义之“行”的道理讲清楚。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通过讲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故事、身边优秀党员的入党故事等,展现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以此感染与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在多元社会思潮冲突中更加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帮助他们在思想上、政治上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夯实理论基础,坚定思政课教师的话语自信
话语自信内蕴着“权力”或“地位”,通常是话语主体信念和意志的观照与表达。讲故事并非单纯描述事物,而是将故事与道理相结合,以通俗的故事阐释深刻的道理,以彰显故事的学理价值及其现实意义。通常情况下,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基础和文化素养决定故事的实际高度,赋予其话语自信。在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过程中,思政课教师须不断夯实理论基础,提升文化素养与水平,将学理性与通俗性相结合,凸显中国共产党故事的可信度。
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11]6。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政课教师应时刻站在学科前沿,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充分利用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相关课程,讲清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与内容,进一步融会贯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深入挖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与现实意义,在学懂弄通理论的基础上为学生讲好故事、讲清道理。同时,思政课教师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过程中的建构和承载作用,坚持以文化人,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启发学生。
(三)把握恰当原则,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话语艺术
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不仅要有好的故事内容,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即在满足价值诉求、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思政课教师要从传播层面出发,以更灵活的方式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运用语言艺术,将晦涩难懂的道理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表达出来,以此提高故事的影响力与感染力。只有从根本上把握讲道理的规律,选择好的、恰当的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学生才能对所讲的道理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12]。因此,在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必须要把握好“恰当”的艺术,坚持恰当的时机、方式与方法。
一是要把握好恰当的时机,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13]474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鲜明特色,也是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重要原则。因此,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明确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来把握好恰当的时机。在各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及时回应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从问题中分析讲好故事的应然途径,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方法,及时回应和解决学生的问题,进一步疏通学生在思想上的困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是要把握好恰当的方式,灵活运用新媒体技术。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理论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视频、音频等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思政课教师可以恰当运用新媒体技术,例如,运用多媒体播放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党史纪录片或真实案例,以更加生动、鲜活的讲故事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理论学习的积极性,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
三是要把握好恰当的方法,坚持同一频道对话。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思政课教师必须要准确把握和认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用敏锐的眼光剖析学生真实的思想与情感,在同一思维频道上理解学生、回应学生,用学生喜欢听、能听懂的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对话、交流。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坚持言传身教、知行合一,用实际行动影响和号召学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当思政课教师运用对现实问题的理性思考、对人生经验的深切体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真正认同来教育学生,所讲故事才更加具有说服力、感染力,才能让学生真正接受与认同。
中国共产党故事言说着党百年奋斗的历史与现实,蕴含着中国智慧。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以故事为载体,通过讲故事的方式阐释道理,对促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入脑入心、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启迪。新的历史起点上,思政课教师须进一步探讨理论与故事结合的形式,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在创新中发展,在改进中提高,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与水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2]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杨晓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在于讲道理[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6).
[5]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7]周彪.依靠创新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J].党的文献,2020,(1).
[8]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9]习近平讲故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0]习近平.开创亚洲新未来迈向命运共同体——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5-03-29.
[1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12]杜玉华,李劲湘.以讲道理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内涵式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22,(8).
[13]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