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建设研究:主要进展及前景展望
姚宏志 方黎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建设与研究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以中国知网为例,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政课”为篇名进行检索,筛选出近4000篇CSSCI期刊文献、千余篇研究生学位论文,可见研究成果之丰硕。本文通过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术界有关高校思政课建设研究状况的大致梳理,剖析高校思政课建设研究工作取得的主要进展,同时对下一步研究工作作出展望。
【关键词】党的十八大;高校思政课;主要进展;前景展望
【作者简介】姚宏志(1972-),男,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  芜湖  241002);方黎(1986-),女,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安徽  合肥  230032)。
【原文出处】《高校辅导员学刊》(芜湖),2022.5.18~25
【基金项目】2020年安徽省“三全育人”试点省建设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提升项目(sztsjh-2020-6-7)。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与之相适应,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学术研究也掀起了热潮,集中体现在高层次会议的系列研讨、高水平著作的陆续问世、高质量论文的成果迭出。以中国知网为例,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政课”为篇名进行检索,筛选出近4000篇CSSCI期刊文献、千余篇研究生学位论文,可见研究成果之丰硕。本文通过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术界有关高校思政课建设研究现状的梳理,剖析高校思政课建设研究工作取得的主要进展,并对下一步研究工作作出展望。
一、高校思政课建设研究的主要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术界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七个问题上。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政课建设重要论述研究
办好思政课,是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的一件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就高校思政课建设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高校思政课建设重要论述,学术界主要在两个方面作出探讨。
1.整体性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政课建设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形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学术界力图从总体上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政课建设重要论述进行全面把握和系统阐释。于桂荣和秦书生从办好思政课的根本遵循、重要任务、关键问题、活力源泉、实践路径等方面,分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与思想体系。[1]李雅兴和姚功武从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等维度,集中阐发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政课建设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2]黄岭峻和许换换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政课建设重要论述具有深刻的辩证思维,既注重矛盾的统一性,也注重矛盾的斗争性,将事物的两方面有机统一。[3]刘晓哲和高聪聪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政课建设重要论述在话语体系转换方面,展现出强烈的民族性、人民性、时代性、生动性特点。[4]黄蓉生和胡红梅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的重要地位,这对于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健全大学生人格素质、塑造大学生灵魂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5]
2.局部性研究。这主要表现为研究者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某一观点或某些重要论述展开深入分析。这方面成果较多,比较突出的有:王学俭和许斯诺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的重要论述出发,深入揭示了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的战略意义、力量来源、基本要求和实践举措。[6]杨晓慧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重要论述为遵循,指该论述科学地阐明了思政课的本质规律,蕴含着深刻的教学实践逻辑。在作者看来,思政课的道理兼具政治性、科学性与价值性,只有讲出政治高度、理论深度和价值温度,才能发挥好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关键作用,引导学生形成坚定的政治认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掌握系统的科学思维。[7]刘建军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有关理想信念的重要阐述,明确提出思政课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解决学生理想信念问题;要让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在思政课教师心里扎根;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努力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8]沈壮海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生的疑惑就是思政课要讲清楚的重点”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强调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有自觉的问题意识,而且要化意识为方法、化自发为自觉,引导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求解问题的能力实现由自发向自觉的成长。[9]
(二)高校思政课建设历史经验研究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高校思政课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术界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经验总结主要从两条路径展开。
1.从总体上总结高校思政课建设基本经验。石云霞将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政课建设基本经验概括为五条: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大学生,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坚持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坚持党对思政课全面领导。[10]刘新刚和裴振磊将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政课建设成功经验概括为四方面:坚持认知和行动相统一建设思政课教师队伍、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和具体观点相统一开发思政课理论资源、坚持内容和形式相统一建好思政课课程、坚持集中和协同相统一加强和落实党的领导。[11]靳诺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研究生思政课建设成就基础上,将其基本经验概括为“五个坚持”:坚持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课程中心内容、坚持以重点教材作为课程建设的基本遵循、坚持把科研成果转为教学成果作为课程建设的着力点、坚持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提升教师队伍质量。[12]此外,韩宪洲对改革开放以来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建设主要成绩和基本经验作了系统总结。[13]
2.分领域探讨高校思政课建设基本经验。韩振峰和李辰洋从高校思政课课程建设方面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验启示,指出课程建设必须与党的基本理论和方针政策同向同行、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核心内容、必须凸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必须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基本原则、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理论品质。[14]田克勤进一步概括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建构基本经验,主要表现为三方面:适应并伴随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发展的需要,体现并契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三进”的需要,落实并结合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的需要。[15]佘双好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发展的“四个结合”:把教育主管部门倡导和教师积极探索相结合,充分调动两方面积极性;把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相结合,探寻适合课程教学特点的教学方法;把教学方法改革与教学环节和教学手段相结合,形成多样化教学模式;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探索适应大学生特点的新教学方法。[16]骆郁廷从育人与育师、充实与提高、师资与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个体与集体、启发与激励、传承与创新的结合等方面,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丰富经验。[17]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术界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教材建设研究,二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研究。
就前者而言,高德毅认为,思政课教材是加强思政课建设的重中之重。[18]吴宏政指出,高校思政课教材具有自身独特性,首要问题是要在教材观上增强理论自觉性,实现途径在于,明晰思政课教材的根本性质、科学应对教材质疑以及明确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19]陈占安考察和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政课教材建设的发展历程:从自编教材到编写供不同类型院校使用的教材,再到教育部推荐示范教材并评选优秀教材,再到由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统编教材。[20]刘力波和黄格从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入手,提出要从探索课程标准修订规律、建构课程目标体系、健全组织管理机构、统筹规划教材内容、创优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等路径找到破解之道。[21]此外,学术界还发表了大量有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史”教育、红色文化、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区域特色文化等融入高校思政课教材以及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研究文章,对它们为什么要融入以及如何融入等问题作了多方面探讨,丰富和深化了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
就后者而言,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是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杨建义指出,这一转化过程涉及编者、教师、学生“三个主体”以及“两个理解”,即教材编者意图向教师教学理解转化、教师教学目的向学生理解和接受转化。解决这种复杂关系,需要把握教材体系重点、了解学生思想难点、突教师学术强点、回应社会热点,才能提升转化的有效性。[22]张建国进一步指出,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有效转换,需要将突出“有理”、指向“明理”、注重“化理”三个维度统一起来,也就是将前提和基础、目的和路径三者有机结合起来。[23]刘伟和陈锡喜认为,将思政课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需要系统发力,以提升解释力为根本建设好教材体系、以提升理论素养为重点建设好教师队伍、以学生读懂中国为基点落实好课堂教学,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24]
(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
实践教学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术界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1.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学理分析。学术界在充分肯定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重要性的同时,深入探讨了实践教学的理论形态。戴钢书针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基础性、导向性和战略性问题展开研究,深入回答了实践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系统的理论观点。[25]车车通过要素分析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多元形态加以整体把握,指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所呈现出的载体、资源、制度、组织四大形态。[26]檀传宝等运用问卷调查法与半结构式访谈法,通过对当下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改革现状的反馈,基于“支持程度”和“参与程度比”两大维度,强调从支持提升、制度完善、兴趣激发三个方面改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不断提高大学生对于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获得感。[27]陈二祥和赖雄麟从科学内涵、基本目标、基本原则方面揭示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本理路。[28]
2.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路径探究。张彦直面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之难,指出新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还原思政课建设的实践性轨道、充实思政课程的实践内涵、完善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的管理机制和考评机制。[29]张晓平等针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现实困境与教育使命,提出建立一种以实践环节课程化、实践指导网络化、实践内容多样化、实践形式模块化为主线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30]杨苏从加强总体规划、把握思想导向、深化方法改革、注重接受特点、开展基地建设、形成工作合力、加强考核管理、提升育人效果等方面,探讨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规范化问题。[31]杨志刚和陈红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规范化概括为:以“四条标准”为衡量,形成实践教学规范化的硬性标准;以“四项落实”为指标,形成实践教学规范化的具体举措;以“五个部门”为基础,形成实践教学规范化的联动机制。[32]还有不少研究者围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课程建设、资源选择、评价机制、制度保障等展开讨论,并尽可能地结合本校乃至本地区思政课实践教学实际进行分析。
(五)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研究
改革创新是高校思政课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术界对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研究,内容十分丰富,突出地集中在三方面。
1.“大思政课”研究。许瑞芳、纪晨毓指,“大思政课”理念是对以往教学实践中思政课结合社会生活的反思,也为考量思政课教学与社会生活关系提供了新视角。[33]韩可认为,作为经验课程的“大思政课”,包含大课堂、大教学、大教材、大先生和大时空等大课程要素。[34]在石书臣看来,“大思政课”概念不能泛化,其要义在于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其育人思维主要体现在大局思维、系统思维、历史思维、协同思维等方面。[35]杨威和田祥茂主张从形态学视角考察“大思政课”,强调这种“大”不仅体现在思政课时空维度的拓展延伸状态,而且体现在思政课内在要素及其结构方式的充实优化状态,更体现在思政课作为“国之大者”功能的充分实现状态。[36]单文鹏指出,善用“大思政课”,关键在“善”字,可以从四个方面着力探求善用“大思政课”的策略和方法,即从大平台中找突破、从大数据中找规律、从大展示中找质量、从大协作中找力量。[37]高国希强调,善用“大思政课”,要处理好思政课与“大思政课”、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与培育时代新人、知识与价值、内化与外化、思想与行动、显性与隐性的关系。[38]与此同时,研究者还围绕着“大思政课”的原则遵循、形态优化、育人格局、建设进路等作了进一步探讨。
2.“八个统一”研究。“八个统一”是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指导原则和基本遵循。刘建军指出,“八个统一”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严谨的逻辑结构,是长期以来思政课教育教学经验的系统总结,是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的集中体现,对于推进新时代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特别是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39]刘吕红认为,“八个统一”蕴含了科学的认识论,指明了改革创新的认知性前提,明晰了何以来的问题;展现了核心的主题论,指明了改革创新的规定性要求,明晰了何以是的问题;内含了系统的方法论,指明了改革创新的方法论基础,明晰了何以用的问题;彰显了具体的实践论,指明了改革创新的引领性路向,明晰了何以为的问题。[40]冯刚和陈步云指出,“八个统一”蕴含着课程价值论、课程建设原则、教学方法论三个层面,课程价值论是灵魂和核心,教学方法论是对课程建设原则的细化,而课程建设原则和教学方法论是否有效落实,将影响思政课政治价值是否得到有效实现;三者间相辅相成,互为支撑,形成完整严密的内在逻辑链。[41]此外,不少研究者聚焦“八个统一”中的某一“统一”问题进行深度挖掘,剖析其科学内涵和价值意蕴,揭示其基本遵循和辩证关系,提出其实践路径和基本要求。
3.评价机制研究。学术界比较注重高校思政课建设的评价问题。佘双好和张琪如指出,高校思政课课程评价应在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原则基础上,更新课程评价观念、强化过程评价、突出评价主体作用、倡导多元评价,推进高校思政课的评价创新。[42]陈坤和马辉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比较矩阵,计算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起一套完整的高校思政课评价指标体系。[43]刘占虎通过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长周期性与长波效应的考察和分析,提出根据分类评估原则建立多方短期性综合评价与长周期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整体机制。[44]李梁提出,要把大数据驱动下的精准教学引入高校思政课,以应用语料库技术对教学行为、教学设计及教学效果进行测量和评价。[45]此外,研究者还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业评价方式、教学效果考核评价体系、实践教学评价机制、教师胜任力评价机制等问题作了多方面探讨。
(六)高校思政课学科建设研究
高校思政课建设离不开学科支撑。为思政课建设提供学科支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术界围绕着思政课建设为什么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支撑,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如何支撑思政课建设问题作了深入阐述。张雷声强调,办好思政课和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党中央高度重视的大事,也是思政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中的大事,绝不是各自的单打独斗,需要将两者拧成一股绳、形成一股劲,真正做到“办好”和“建强”的紧密结合。[46]顾钰民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有着必然联系,必须将两者作为整体加以建设,主题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教学研究,前者侧重理论研究,后者侧重理论研究成果运用于教育教学。[47]陈占安认为,单独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是思政课“05方案”的最大特点,要想真正把思政课讲好,必须自觉强化学科支撑,切实提升科研含量。[48]卢黎歌等在仔细考量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置初心与思政课建设现实的基础上,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政课建设提供“四大支撑”:教师后备人才支撑、理论创新的学术支撑、课程相关的精品支撑、学习交流的平台支撑。[49]郑又贤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归属管理、服务功能、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师资队伍、成效考核等问题入手,分析了高校思政课改革视角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实施路径。[50]与此同时,不少研究者针对当前高校思政课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支撑方面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举措。
(七)高校思政课师资建设研究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术界围绕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角色定位、责任使命、素质提升、考核评价、大中小一体化建设等问题作了多方面探讨,重点体现在“六要”要求、培养路径的研究上。
1.“六要”要求研究。“六要”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吴潜涛和张磊认为,“六要”是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精辟概括,深刻领会“六要”科学内涵,既要把握它们各自的基本内容,又要从政治素养、业务素养和师德素养层面把握它们的内在逻辑。[51]除对“六要”的总体性剖析外,不少研究者对“六要”的某一要求进行深入分析。王树荫指出,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着独特而光荣的神圣使命,必须以高度政治自觉、高远政治站位深刻理解“政治要强”的内在依据、科学内涵,不断筑牢政治信仰、淬炼政治定力、涵养政治担当,以政治之基擎起教育之旗。[52]苏玉波和潘思雨将“情怀要深”要求划分为三个层面:厚植家国情怀,坚守爱国主义精神之魂、树立传道情怀,筑牢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基、培育仁爱情怀,把稳以学生为中心思想之舵。[53]宋进从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层面揭示“视野要广”要求,认为知识视野是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的基础和前提;国际视野即世界眼光,是横向比较;历史视野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元问题,也蕴含着把国际视野的横向比较置于历史视野纵向比较坐标中来思考,反映历史呈现中的价值导向,体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54]张国启认为,检验新时代思政课教师“人格要正”素养,主要看其是否具备提供“理想的意图”的人格之善、提供“理想的力量”的本领之真、实现“理想的效果”的育人之美。[55]还要指出的是,朱喆等编写的《高校思政课教师素养“六要”论》丛书(全七册),以高校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升为切入点,对“六要”中的每个要求的基本内涵、价值意蕴、内在机理和提升路径等作了专门性的学理阐释。
2.师资培养研究。师资水平的全面提升,离不开对教师的精准培养。王易和岳凤兰指出,要深刻理解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素质要求,通过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改革思政课教师评价激励机制、大力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等措施使师资建设要求落实落地落细。[56]杨威认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处理好教育需求与师资供给、规模增长与内涵发展、结构多元与协同转化、理论培养与教学赋能、评价机制与职业发展、外部保障与内部活力之间的关系,不断满足思政课教育教学和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57]王岩针对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提出从坚持政治引领、优化管理体制、强化职业培训、整合内外资源、加强师德建设等方面,提高思政课青年教师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为高校思政课发展提供不竭动力。[58]黄广友和薛明骥明确指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的培养,需要构建既重视政治素质又重视专业修养、既注重本硕博贯通培养又注重分阶段塑造、既重视理论培育又强调实践锻炼、既加强外部条件保障又注重激发内生动力的后备人才培育机制。[59]李蕉和王博伟从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发展的现实困境出发,提出了完善后备人才培养制度的新思考。[60]此外,有些研究者还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技能、科研素质、育人能力、培训体系等作了新探索。
二、高校思政课建设研究的前景展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高校思政课建设和发展,学术界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理论研讨十分活跃。展望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下一步研究工作,需要在现有基础上拓展新的研究领域。
(一)要深化十年来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经验启示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建设,围绕高校思政课建设作出深刻阐述、全面部署和系统安排。学术界围绕十年来高校思政课建设作了多方面探讨,但对十年来高校思政课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深刻性变革来说,这种探讨又是不够的,主要表现为:政策性解析多,将政策性与学理性结合起来的分析少;宏观性分析多,将宏观性与微观性统一起来的研究少,结果导致研究同质化问题突出。因此,如何从政策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宏观性和微观性相结合上辩证地概括和提炼十年来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成就、经验和启示,借以回应新征程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之间与人民之间,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思政课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校思政课建设研究的重要任务。
(二)要注重不同类型高校与研究生学段的分众研究
我国高校数量众多、种类繁多,按照办学层次、办学特色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高校类型和大学生群体。这就要求这些高校思政课建设不能千篇一律、相互照搬。实际上,与不同类型高校思政课建设和改革的丰富实践相比,学术界对这些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分析,在质和量上都比较薄弱。此外,与本科生思政课建设相比,许多高校对研究生思政课建设的重视程度和规范程度要逊色得多,再进而言之,博士生思政课建设的重视程度和规范程度又逊色于硕士生思政课建设。研究生学段思政课建设情况尚且如此,学术界对研究生思政课建设的研究成果更是屈指可数。因此,研究者要根据不同类型高校、不同学段大学生的思政课建设实际和问题现状,进行分众化研究和精细化探讨,推出标志性研究成果,从而更好地为高校思政课发展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学理支持。
(三)要灵活借鉴和运用社会科学理论及其研究方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术界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研究推出了不少成果,对高校思政课建设发挥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总体说来,学术界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探讨,低水平、重复性研究较多,基础性、创新性研究较少,真正质量高、影响大的研究成果不足。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与高校思政课本身的实践性很强、理论性不明显的特点有关,同时也与学术界长期以来学习借鉴和灵活运用相关社会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不够有关。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思政课建设是重要渠道和关键环节,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学术研究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当然这不是说要从根本上背离乃至否定传统社会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优点和长处,而是说不要被原有的社会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所束缚,要大胆吸收和借鉴相关社会科学如传播学、接受学、现象学、场域理论等社会科学理论成果,努力学习和灵活运用信息法、系统法、质性方法、扎根理论、口述史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进一步拓展高校思政课建设研究的时空领域。
参考文献:
[1]于桂荣,等.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重要论述的逻辑阐释[J].现代教育管理,2021(3).
[2]李雅兴,等.习近平关于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4).
[3]黄岭峻,等.习近平论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辩证思维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4).
[4]刘晓哲,等.习近平语言艺术对新时代思想政治课话语体系转换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19(2).
[5]黄蓉生,等.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若工论域[J].思想教育研究,2021(8).
[6]王学俭,等.“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的战略意义、力量来源、基本要求和实践举措[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9(4).
[7]杨晓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在于讲道理[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8).
[8]刘建军.思政课要解决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12).
[9]沈壮海.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论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6).
[10]石云霞.新中国70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基本经验与未来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2019(9).
[11]刘新刚,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改革和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8).
[12]靳诺.改革开放40年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历史成就与基本经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0).
[13]韩宪洲.改革开放以来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主要成绩和基本经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1).
[14]韩振峰,等.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校思政课课程建设的发展历程及经验启示[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9(4).
[15]田克勤.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建构及其经验[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1(2).
[16]佘双好.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0).
[17]骆郁廷.改革开放4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0).
[18]高德毅.教师教学教材是加强思政课建设的重中之重[J].中国高等教育,2014(6).
[19]吴宏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观的理论自觉[J].思想理论教育,2021(6).
[20]陈占安.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0).
[21]刘力波,等.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破解路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2).
[22]杨建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四个要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7).
[23]张建国.有理、明理和化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有效转换的三个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
[24]刘传,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建设论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2).
[25]戴钢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6]车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态学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2(2).
[27]檀传宝,等.简单提倡社会实践是远远不够的——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获得感影响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1(2).
[28]陈二祥,等.内涵—日标—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理路探析[J].江苏高教,2013(5).
[29]张彦.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三大追问[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
[30]张晓平,等.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其疏解[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5).
[31]杨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规范化建设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13(2上).
[32]杨志刚,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规范化刍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7).
[33]许瑞芳,等.“大思政课”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社会生活省思[J].思想教育研究,2022(4).
[34]韩可.课程论视角下“大思政课”的实施维度与实践理路[J].思想理论教育,2022(5).
[35]石书臣.深刻把握“大思政课”的本质要义[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7).
[36]杨威,等.“大思政课”的形态学考察[J].思想理论教育,2022(4).
[37]单文鹏.善用“大思政课”的多维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5).
[38]高国希.试论关于“大思政课”的几对范畴关系[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10).
[39]刘建军.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八个统一”[J].教学与研究,2019(7).
[40]刘吕红.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统一”[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6).
[41]冯刚,等.深刻把握新时代思政课“八个统一”的建设规律[J].中国高等教育,2019(9).
[42]佘双好,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评价的特点及改革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1(3).
[43]陈坤,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4).
[44]刘占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长波效应与评估机制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9(9).
[45]李梁.精准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测量及评价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2022(1).
[46]张雷声.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J].吉首大学学报,2020(3).
[47]顾钰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48]陈占安.我见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兼论强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支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10).
[49]卢黎歌,等.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四个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关系的初心与现实考量[J].教学与研究,2019(12).
[50]郑又贤.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需要解决的六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9).
[51]吴潜涛,等.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教学与研究,2019(7).
[52]王树荫.高校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9(3).
[53]苏玉波,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情怀要深”的时代内涵及培育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1(5).
[54]宋进.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视野[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9(4).
[55]张国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格要正”的逻辑内涵及培育理路[J].思想理论教育,2019(7).
[56]王易,等.建设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J].思想理论教育,2020(5).
[57]杨威.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六对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7).
[58]王岩.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培养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0(10).
[59]黄广友,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若工问题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0(9).
[60]李蕉,等.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制度的新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