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政课教学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是推动思政课创新发展的关键之举。运用比喻进行说理是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的一种重要方式。高校思政课用好比喻说理应坚持政治性和教育性相统一、学理性和通俗性相统一、精准性和情景性相统一的原则。高校教师可以通过聚焦典型性比喻说理,探索思政课教学创新之“术”;善用鲜活性语言艺术,阐明思政课育人之“道”;塑造生动形象的场域,拓展思政课理论之“学”。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内涵式发展;比喻说理
【作者简介】王雅丽,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京),2023.5.123~128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健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机制研究”(21VSZ051)和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叙事创新研究”(SD2022001)的阶段性成果。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1]思政课教学是一项非常有创造性的工作,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是推动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的关键之举。比喻说理以其表达方式的艺术性、蕴含哲理的深刻性、语言特点的鲜活性,对推动高校教师探索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创新,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的道理,助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比喻说理”是思政课讲道理的一种重要方式
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是新时代高校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比喻说理能够运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和通俗化,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和形象化。运用比喻进行说理能够实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1]的目的,是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道理的一种重要方式。
1.善用比喻说理是创新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要切入点
内容和方法的创新是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着力点。习近平明确指出,“无论组合拳怎么打,最终要落到把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上来”。[2]比喻说理是创新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要切入点,在内容上有助于讲清楚、讲明白、讲深刻思政课的道理,在方法上有助于思政课入耳、入脑、入心。
思政课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这种艺术形式使用得好,可以使整个课堂引人入胜,这种语言艺术运用得不好,就会使思政课育人效果大打折扣。作为一种语言说理方式,比喻说理兼具书面语言的严密准确和口头语言的通俗易懂的优点,在传递理论知识、营造课堂气氛、提升课堂活力等方面,充分关照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知识记忆规律和知识传递规律。此外,比喻说理能够为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思政课教师通过比喻的形式引导学生聚焦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能够有针对性地驱除学生思想上的迷雾和行动上的羁绊,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恰当得体”“春风化雨”般融于思政课教学,引导学生在循序渐进、深入细致的比喻说理中,感悟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理。
2.善用比喻说理有助于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
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是落实思政课铸魂育人目标的首要任务。“思政课从‘曲高和寡’走向‘润物无声’,必须因事而化、因时制宜、因材施教,不断创新讲道理的方式方法”。[3]比喻说理作为创新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要切入点,以其语言表达方式的通俗性、理论阐释的科学性和受众的广泛性,能够有效推进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
其一,善用比喻说理“讲深”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指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性,比喻说理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用通俗化的日常语言表达出来,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着形象的引导作用。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运用“墙上芦苇”“山间竹笋”进行形象比喻,幽默尖锐地批判了主观主义者做事不切实际的特质,强调了共产党人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这一方法论原则。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大会上,习近平高度赞扬了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及其开创的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带来的伟大变革,并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4]这种比喻说理方法不仅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科学性,而且还从方法论的视角肯定了这是一种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通过比喻这一生活化的语言表达,思政课堂所要传递的道理如盐入水,马克思主义理论更易走进大学生的头脑,学生更易爱上“真理的味道”,进而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
其二,善用比喻说理“讲透”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这一初心和使命始终是我们党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思想武器,激励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共产党人不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思政课教师用好比喻这一方法进行说理,可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如,在谈及思想作风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时,毛泽东运用“灰尘”这一比喻,就如同每天必须洗去脸上的“灰尘”一样,共产党人要经常打扫“任何政治的灰尘、政治的微生物”,[5](P1097)不断自我净化、自我革命;邓小平用思想战线不能搞“精神污染”[6](P39)这一比喻说理,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习近平多次运用精妙的比喻阐释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如,政治觉悟的提升就是要拧紧思想上的“总开关”;各种政策、制度要落到实处,不能搞“花拳绣腿”;群众监督就是党员同志行动的“探照灯”等。这些比喻说理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思想路线和人民情怀,生动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奥秘,有效激发了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
其三,善用比喻说理“讲活”奋斗创新的时代精神。奋斗创新是新时代的最强音,新时代大学生是奋斗创新的生力军,而思政课的目标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本领过硬的时代新人。比喻说理把两个事物巧妙连在一起,使抽象的道理更易走进日常生活,使政治理论更易打动青年群体。如,毛泽东用“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比喻青年人朝气蓬勃,是创新创造的宝贵时期。习近平用“海绵吸水”比喻青年人应该如饥似渴地学习,用“精神上的钙”“行船航标”比喻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当谈及应如何精心培育青年人,做好青年一代的引路人时,习近平从多视角巧用比喻:“青年要顺利成长成才,就像幼苗需要精心培育,该培土时就要培土,该浇水时就要浇水,该施肥时就要施肥,该打药时就要打药,该整枝时就要整枝。”[7]恰如其分的比喻说理,使思政课变得有滋有味,有情有义,召唤青年发展与时代同频共振,引导青年人树立奋斗创新的自觉意识,积极投身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伟大实践。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用好“比喻说理”应把握的几个原则
比喻说理是讲好思政课深刻道理的重要手段。“用比喻方式向学生讲授一种划时代的学术思想无疑是事半功倍的,”[8]它能够有效激发思政课的活力,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思政课改革创新应建立在对教育教学规律科学把握的基础之上,因此,为了使思政课所要讲的道理更清楚,理论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过程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思政课教师在运用比喻说理方法时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坚持政治性和教育性相统一
思政课的本质属性和根本任务决定了比喻说理必须坚持政治性和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思政课鲜明的政治性和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要求思政课必须讲清楚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道理,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9](P34)这一根本问题。因此,思政课教学运用比喻进行说理时,教师必须立足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既要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性,坚定学生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又要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作为讲好思政课道理的重要叙事方法,比喻的选取应该积极关照“说理”所承载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使思政课教学“有底气”“接地气”“长灵气”,从而助力学生提升政治觉悟、坚定政治信仰、站稳政治立场。
坚持政治性和教育性相统一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闯出一条思政课内容和方法创新的“新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一些贴近大学生成长成才、学业学习和就业创业的比喻说理,更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如,邓小平运用“黄猫黑猫”做比喻,巧妙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验证问题,对阻碍改革创新的僵化思想进行了批驳,强调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习近平把两岸同胞比喻为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强调了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运用比喻说理可以将思政课的政治引导、理论学习和价值观培育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总目标,助力高校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坚持学理性与通俗性相统一
思政课的基本特征和现实要求决定了比喻说理必须坚持学理性和通俗性相统一的原则。思政课要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出发,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进行深入认识,并以一种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用可接受的语言和多样化的形式回应学生、说服学生和引导学生。因此,思政课运用比喻的方式进行说理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内在支撑,讲授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认识和分析问题,充分激发各种讲好思政课道理的“活性因子”。作为讲好思政课道理的重要方法,说理事例选取应关注那些有力度、有深度、有高度的比喻表达,关注那些更易于进入学生头脑、更容易抵达学生心灵的内容,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净化学生心灵,启迪学生心智,助推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学理性和通俗性相统一践行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实现了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的有机统一。运用比喻的方式阐释思政课的道理,贯彻的是“以小见大”的教育理念。要讲好高校思政课,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可以通过比喻说理将富有学理性的理论知识转换成学生易于接受的通俗化的日常生活用语,在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和实践行动中发挥引导作用。如,习近平在谈到青年人必须加强历史学习时,用蕴含深刻哲理的生活化语言进行比喻说理,把历史比作“教科书”“营养剂”“清醒剂”,历史教育是“必修课”,既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历史担当和自觉意识,又强调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迫切要求。这种讲道理的方式不仅从理论高度把握了历史在资政育人方面的重要价值,而且用青年人喜欢的方式娓娓道来,使深刻的道理在每个青年人的心中“扎根”,体现了学理性和通俗性相统一。
3.坚持精准性和情景性相统一
思政课的问题导向和价值目标决定了比喻说理必须坚持精准性和情景性相统一的原则。“把精准教学引入思政课,正是顺应《方案》强调突出创新性和增强针对性的基本要求。”[10]从问题出发去解决问题,思政课在青年人的人生之路上具有答疑解惑、价值引导的作用。因此,思政课运用比喻进行说理时,要坚持把解决问题放在首位,精准“把脉”大学生群体在成长的各个阶段可能面临的困惑,把这些问题掰开揉碎进行深入研究,积极创设生动形象的场景引导学生作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作为讲好思政课道理的重要叙事方法,比喻说理选取应精准研判大学生的心理接受程度和接受能力,关注那些生动、形象、活泼的表达方式,创设或再现有温度的时空场域,推动思政课“教”与“学”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