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视域下的革命英雄进思政课程教材研究
吴玉军 魏立诚
【摘要】革命英雄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承载者,是革命传统进课程教材的重要素材,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与时俱进地开展革命英雄教育,传承革命英雄精神,是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需要将政治性、思想性、教育性紧密结合起来,有机融入革命英雄元素,大力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作出应有贡献。
【关键词】革命英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进课程教材;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吴玉军,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教授、博士生导师;魏立诚,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5)。
【原文出处】《课程·教材·教法》(京),2023.5.64~7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国家认同视域下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22VSZ005);教材建设研究教育部规划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三科统编教材优化方案研究”(2021GH-ZD-ZH-Y-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1]12-13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无数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红色血脉。纵览这一精神谱系,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革命英雄前仆后继的场景,真切地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人格力量。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与时俱进地开展革命英雄叙事,传承革命英雄记忆,是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一、革命英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载体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载体丰富多样,包括人物、事件、会议、地域等,但不论是以历史事件、重要会议,还是以典型地域为载体呈现、凝练出来的伟大精神,其背后无不包含着人的因素,特别是革命英雄的因素。革命英雄承载了民族和国家的集体记忆,是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的象征,是为国人所推崇的精神符号。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生成过程,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一批又一批革命英雄人物带领和精神感召下所进行的伟大革命实践的精神再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2]书写革命英雄,讴歌革命英雄精神,传承革命英雄记忆,对于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革命英雄作为革命精神的践行者和传承者,其光辉事迹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精髓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3]革命英雄不仅是个体性的存在,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形象的投射,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价值追求。追忆革命英雄事迹的过程就是理解和体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过程。当人们读到方志敏在狱中留下的“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绝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的铮铮誓言时,不仅被他舍生取义的革命英雄壮举所震撼,也深深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人对崇高理想信念的坚守;当人们得知焦裕禄留下“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临终嘱托时,不仅被一名人民公仆的赤诚之心所打动,也真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深厚的为民情怀;同样,在回忆王进喜“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铮铮誓言时,人们想到的不仅是一位具有冲天干劲的铁人,还在脑海中闪现出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群体画像。“英雄的精神和力量是人民精神和力量的浓缩和升华,是对历史进程最浓墨重彩的标记。”[4]在认识和理解了一桩桩、一件件由伟大革命精神支撑的革命英雄事迹后,人们内心升腾起由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所激发而起的豪迈之情。
(二)革命英雄事迹以浓缩的方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巨大优势和光明前景
一方面,对于革命英雄的讲述可以将人们带入中华民族苦苦寻求救亡图存之道的艰难岁月,使人们了解党的革命先驱是如何在其他救国道路失败的情况下找到马克思主义,并在其指导下成功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从而加深理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另一方面,通过历史性地展现各个时期的革命英雄事迹,人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和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如何一步步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程,进一步理解和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巨大优势和光明前景。通过革命英雄事迹的书写、革命英雄精神的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人们心中落地生根。在回顾党的历史、追溯革命传统的过程中,人们进一步理解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事关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
(三)革命英雄事迹及其精神激发全体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和勇气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5]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也绝不是一马平川、朝夕之间就能到达的。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的“赶考”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会越来越复杂,为此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好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必须从历史中获得启迪,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1]12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可歌可泣的伟大斗争史。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无数革命英雄、仁人志士在民族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夜以继日、无怨无悔,用行动、用生命,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历史记忆是人们基于现实需要进行的一种面向未来的集体性建构。书写革命英雄,阐发革命英雄精神,传承革命英雄记忆,其根本在于从历史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从无数革命英模铸就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汲取奋斗的力量。“阅读行为中也包含着‘激发时刻’,它可转变为‘(去)存在’和‘去行动’的诱因。”[6]革命英雄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利益无私奉献甚至献出宝贵生命的英勇举动,引导人们深刻体悟自身作为“继承者”的身份,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历史重任,时刻唤起人们完成革命先辈开辟的伟大事业的决心。
革命英雄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符号,其意义和价值已经超越了英雄个体本身,他(她)承载着民族的精神追求,彰显着时代特有的精神气质。正因如此,对英雄人物的敬重,体现了人们对一个民族的敬重,对一个时代的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7]
二、革命英雄进课程教材: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路径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学校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弘扬革命英雄精神、传承革命英雄记忆,必须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要把革命英雄教育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其中,“进教材”是革命英雄事迹和精神实现“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中介,是革命传统教育的基本方式及首要途径。教材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的基本载体,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和适宜性等特征,对于特定知识的传授和特定价值的传递具有其他文本不可比拟的优势。推进革命英雄进教材,开展革命英雄教育,植入红色基因,对于传承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材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革命英雄进教材表达了鲜明的政治立场,以确保人才培养的正确政治方向
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的活动,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8]教育与价值观紧密相关,任何教育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价值追求,那种所谓纯粹客观中立的知识讲授是不存在的。作为国家事权,任何国家在教材建设中都会把维护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利益放在重要位置,并依靠国家公权对教材传播的价值理念加以审核。因此,教材体现着国家意志,承载着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通过知识观念的讲授,把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主导价值观念传播开来,从而培养国家所希冀的人才。因此,“如何通过教材建设体现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体现党和国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意志和主张,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材建设的最大政治。”[9]
革命英雄进课程教材,核心目的是增进青少年学生的政治认同。革命英雄和广大人民铸就的红色经典,饱含着革命先辈坚定的理想信念、豪迈的革命情怀、舍生忘死的伟大精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意义。革命英雄以鲜血浇灌理想、用生命捍卫信仰,构筑起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他们的英勇壮举展现了其无私品质与博大胸怀,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鲜明特征,体现了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事业的神圣与崇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不容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容偏离。将革命英雄融入课程教材,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传承革命英雄记忆,有助于充分发挥文化铸魂育人的功能。通过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故事,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二)教材具有文化属性,承载着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革命英雄进教材确保中华美德、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教材具有民族性,深刻地反映了民族文化和心理意识。教材建设是在特定的文化传统中进行的,每个国家都会基于自己的文化传统建构自己的教材,将本民族文化基因传承下去。无论是对核心价值理念的坚守,还是对教材内容的选择,甚至是对教材版式或图片的设计,无不渗透着民族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无不打上时代的文化烙印。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讲,教材就是将特定文化传统蕴含的价值理念以适应这一时代的方式传授于学生,并使之实现文化价值的内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10]我们要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运用好中华文化对教材建设发展的天然驱动力,将我们的文化优势转化为教材优势,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教材建设之中。
革命英雄承载着民族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11]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民族精神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等文化基因渗透于血液,培育形成一系列伟大精神,丰富和发展着民族精神的内涵。革命英雄彰显着时代精神特色。时代精神是时代的产物。任何一个时代的发展都离不开特有的时代精神,都需要并产生能够反映那个时代主题和时代要求的时代精神。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塑造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在火热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还是在意气风发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抑或是在踔厉奋发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革命英雄模范人物以其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人民情怀、强烈的责任担当、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将民族精神品质、时代精神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勇往直前。革命英雄人物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者和承载者。将革命英雄有机融入教材,使学生认识和理解革命英雄的高尚品德,体会其爱国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对于引导学生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历史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教材具有规范性和适宜性,革命英雄进教材能够确保革命英雄精神以科学有效的方式扎根学生心田
课程教材是“根据一定学科的任务,编选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和技能的体系。它一般以教科书的形式来具体反映”。[12]科学性是教材的基本要求。教材中的知识必须是科学上被认定为真理性的知识,只有那些经过实践验证、无可争辩的科学知识才能作为教材的内容,不确切的、尚有争议的知识不应编入教材。同科学性相一致,规范性是教材的应有之义。教材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其编写、出版、发行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核管理。教材监管部门需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教材内容的科学性、传递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正确性等方面加以审核。教材不仅强调科学性和规范性,也注重适宜性。教材编写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科学制定教育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建构不同学段循序渐进、螺旋上升、逻辑完备的课程教材体系。
包括革命英雄在内的英雄承载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集体记忆,塑造英雄人物、传播英雄精神,一直是世界各国教材建设通用的方法。在国民教育中,现代国家凭借其强大的力量,对历史事实进行特定的选择和编排,以确定哪些历史事实、哪些英雄人物可以进入教材,以哪种方式进入教材。正因如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世界各国特别是多民族国家的教科书中,强调不同民族和平共处、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统一的历史事实和人物的内容都是占主导地位的。对于英雄人物进入教材的方式,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要求它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在不同学段采用适合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叙事方式。故事、事实、反思是英雄人物讲述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根据学生的心智水平,教材中三种要素的比例往往有所侧重。一般来说,教材编写遵循“故事讲述—事实呈现—价值反思”逻辑,采取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进行。正因如此,国家必须主导教材建设权,牢牢掌握话语主动权,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将有益的人物符号资源呈现出来,并以特定的方式将符号背后的价值意蕴挖掘出来,不断强化国民的集体记忆,激发其共属一体的想象,最终增进民众的政治认同感。
三、思政课程教材在传承革命英雄精神中的职责
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程融政治性、思想性、教育性为一体。政治性是其本质属性。思政课程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认真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切实承担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使命。思想性是其内在要求。思政课程需要通过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价值引导是其根本目的。建设思政课程和编写思政教材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和认同主流价值观念,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情怀。作为传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主导价值观念的主渠道,思政课程教材需要将政治性、思想性、教育性紧密结合起来,在不同学段中有机融入革命英雄元素,大力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作出应有贡献。
(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不断提升革命英雄进课程教材的科学性、规范性
教育旨在解决把人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即引导人们认同什么样的文化、价值观念,具有怎样的行为方式。“任何一套政治体制都隐含一套价值理想,所以一种政治形式就是一种文化形式和价值观。”[13]每个国家都通过特定的制度化安排引导人们认同特定的价值观念,都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尽管很多国家并不将这一工作冠之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称谓,但毫无例外都在引导人们确立社会期许的价值观念。
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明政治特性表明,革命英雄进课程教材是相当严肃的事情,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以严谨的历史事实为依据,以严肃的历史叙事为依托。进教材要解决“进什么”的问题。加强革命英雄进课程教材,需要对不同时期的革命英雄人物加以梳理,对英雄人物符号的丰富内涵加以挖掘,对其中所包含的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加以阐发,对其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其他伟大精神之间的关系予以揭示。为此,教材编写要加强顶层设计和专业指导,推进不同学科专家之间的协同研究,就革命英雄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进行跨学科研究,确保革命英雄进教材的科学性、准确性、系统性。此外,进教材还需要解决“怎么进”的问题。在教材编写中,要研制实施细则,分学科制定革命英雄进教材实施细则,落实教材编写相关具体事项。组织开展编写团队、审核团队专题培训,加强对各学科课程教材革命传统专题落实情况的审查把关,推动相关教辅资料的编写使用,确保总体工作目标的达成。我们需要认识到,教材是具有特殊要求的规范性文本,思政课程教材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必须通过正确的价值导向、可靠的历史事实、准确的语言表述、恰当的图片资料,将革命英雄人物的事迹及其光辉形象展现出来,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蕴含的强大真理力量和人格力量展现出来。唯有如此,才能以正确的价值观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教材编写至关重要,教材使用同样十分关键。作为推动教材知识和价值理念向学生传递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教育教学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革命英雄进课程教材的最终效果如何,教师的作用相当重要。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还是精神的熏陶者、人格的影响者和特定价值观的体现者和塑造者。对此,16世纪法国人文主义思想家蒙田曾说:“在为孩子选择导师时要非常小心谨慎,我宁愿推荐一位心神镇静、稳健的导师,而不愿意推荐一位头脑塞得满满的人。……我还是喜欢有智慧、有判断能力、习惯文雅和举止谦逊的人,而不喜欢空空洞洞、只有书本知识的人。”[14]作为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引领者,教师的言行对学生价值理念的塑造、道德观念的形成会产生重要影响。教师需要把握价值引领的正确方向。课堂不是发牢骚的场所,不是演说家随意演说的舞台。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和学生的知识是不对称的,教师在自己的专长领域中拥有更多的知识,如果教师出于某种目的而刻意讲授某些不适宜的观念,学生是难以对其作出有力反驳的。对于教师而言,“如果他不尽教师的职责,用自己的知识和科研经验去帮助学生,而是趁机渔利,向他们兜售自己的政治见解,我以为这是一种不负责的做法”。[15]教师应该秉持正确的政治立场,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讲述革命英雄故事,阐发革命英雄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情感、价值体验和价值判断。
(二)加强思想性和理论性建设,不断提升革命英雄叙事的说服力和革命英雄精神的感召力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ad 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 hominem]。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6]一种理论体系能否打动人,关键在于它的内容是否科学、它的逻辑是否严密、它的论证是否透彻,能否经得起理论的反思和实践的检验。只有直面问题、分析问题、抓住事物根本、作出科学回答的理论,才具有活力,才能够获得受众的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17]思政课有自己的学科归属。思政课内容丰富,具有广泛的学科背景,但它并非众多学科的简单罗列,而是基于增进政治认同,融诸多学科知识为一体而具有很强综合性的课程。思政课有其特定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是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在思政课中,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是蕴含在特定知识讲述、道理阐发和话语表达之中的,“只有空洞的价值观说教,没有科学的知识作支撑,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10]12在思政课中,无论是生动形象的故事讲述、感性事实的呈现、抽象概念的阐发,还是理论观点的表达、现实问题的回应,抑或是知识的讲授、价值观的传递,都需要思政学科体系、知识体系的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政学科建设的程度、知识体系的完备程度,决定着思政课程教材说服力的强度。革命英雄进教材是具有深刻思想性和理论性的问题,其中蕴含的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观点、新时代革命英雄精神阐释与传播等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用学术讲政治,用真理、逻辑讲述革命英雄的坚定理想信念、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厚情怀、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感,是革命英雄进课程教材学理化的必然要求。
理论是在实践中生成的,并在接受实践的检验中不断发展创新。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课题,每个时代讲授革命英雄故事、宣传革命英雄精神既有共同之处,又具有特定的时代要求和鲜明的时代特色。新时代对革命英雄有怎样的期许?新时代传承革命英雄精神面临怎样的挑战?人们对革命英雄有怎样的认知?革命英雄教育应该怎样与时俱进地开展?所有这些都是革命英雄进课程教材之于我们的时代之问。今天,价值多元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不同人会有不同的诉求。对同一件事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个体理性反思能力的提升是现代性的突出标志。任何制度的设计,只有经得起个体理性法庭的审视才能获得合法性。书写革命英雄、传承革命英雄精神、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必须基于新时代新要求,对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作出深入剖析和批判,同时对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作出令其信服的回答。我们需要认识到,包括革命文化进课程教材在内的主题教育,是具有很强的理论含金量的,无论是对于教材编写者而言,还是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都需要以深厚的学术素养为根底,对政治、社会作出理性洞察,只有这样才有能力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触摸社会的脉搏,进而锻造他们理性、审慎的态度和思维,提升其反思水平,增强其反思性认同。
(三)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科学设定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不断提高革命英雄教育内容的适宜性
教材编写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特点和生活实际划分不同学段和层次,进而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思想内容和呈现方式,分层推进、不断深化。推进革命英雄进思政课程教材,同样需要结合不同学段的思政课程目标选取合适的素材,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设定可行的知识、能力和价值目标,选取恰当的内容和呈现形式,以此提高革命英雄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为此,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状况,实现革命英雄元素在不同学段思政课程教材中的有机衔接。小学阶段的思政课程侧重道德情感启蒙。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这一阶段的学生处于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其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感性经验。因此,在小学思政课程教材中引入革命英雄素材应当尽量生动具体、形象直观,通过讲述革命英雄故事、展现革命人物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对革命英雄的崇敬之情,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种子埋入学生心田。中学阶段的思政课程教材侧重夯实思想基础、提升政治素养。中学生的思维已经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够超越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进行形式思维的演绎推理。此时可以通过在教材中插入革命英雄的名人名言、讲述革命英雄事迹等方式向学生介绍革命历史,引导学生总结、提炼革命英雄的精神品质,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增进其政治认同感。大学阶段的思政课程侧重增强使命担当。相较于中学生,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并且具有较强的反思批判能力。此时应增加理论知识和理论难度,促进大学生对历史和社会的深度思考,引导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使命感。
(四)坚持协同性原则,注重思政课程教材与其他学科课程教材之间的横向配合,提升革命英雄精神铸魂育人的整体合力
革命英雄内含的崇高精神价值追求,对于课程教材内容建设有着显见的意义,同一类型甚至同一个革命英雄元素会出现在不同学科的教材中。通过不同学科的横向配合,相关内容合理地交叉融合,可以触发教育资源的联动效应,加深同一元素的教育效果。作为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的重要内容,革命英雄不仅是思政学科教材编写的重要元素,也经常出现在语文、历史、美术、音乐等学科的教材中。从一体化角度安排同一革命英雄元素在不同教材中的呈现,使其在保持区分性的基础上相互补充、互相配合,可以在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间形成合力,提高革命英雄在思政课程中的育人效果。
为此,革命英雄进思政课程教材,不仅需要考虑在思政课程教材不同学段间的有序推进,还需要考虑与其他学科课程教材的互相配合。一方面,将革命英雄纳入思政课程教材时,可以适度引入其他学科的资源。思政课程本身理论性较强,需要广泛运用多学科资源来支撑。比如,在思政课教材中,常以长征中的事迹作为例证展现革命英雄理想坚定、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与此相配合,教材还可以同时引用语文学科中毛泽东主席关于长征的诗词、历史学科中与长征相关的史料和数据。在不同学科资源的联动中,学生能更加直观地感受万里长征的艰辛,更为深切地感受到革命英雄精神的可贵与崇高,学生还能从诗词中感受到毛泽东主席作为革命领袖的伟人风范,从而形成对革命英雄更为立体化的理解。另一方面,要尽量避免同一革命英雄素材在不同学科中的简单重复。教材编写应当尽量多样化,以增强其感染力和可读性。在将革命英雄引入思政课程教材的同时,还要兼顾其他学科中的革命英雄元素,尽量规避同一素材在不同教材中的简单性反复出现,避免学生“审美”疲劳。因此,推进革命英雄进思政课程教材,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注重不同学科联动,充分发挥不同学科融入的特点,多角度、多形式引导学生感受革命英雄精神,进而牢固树立跟随革命先辈步伐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7).
[2]习近平.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03(2).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233.
[4]董冰.礼敬英雄的文化内涵[N].学习时报,2019-08-30(A6).
[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1.
[6]刘惠明.作为中介的叙事:保罗·利科叙事理论研究[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3:198.
[7]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1(2).
[8]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9]田慧生.新时代教材建设的若干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9(9):5.
[10]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8.
[11]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30(2).
[12]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144.
[13]林火旺.正义与公民[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8:232.
[14]蒙田.论儿童的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浙江大学教育系.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75.
[15]韦伯.学术与政治[M].冯克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38.
[16]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0.
[17]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J].党建,2022(5):4.

2023年 第五期

2023年 第五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思政课如何讲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大师资:“大思政课”建设的关键环节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视域下的革命英雄进思政课程教材研究
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路径探析
高校思政课数智循证教学评价:价值意涵、时代境遇与实践策略
大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价值定位与实践进路——基于对当前学校思政课教学体系的考察
“大思政课”视域下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多重维度
以大历史观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3年版)》第五章重点难点问题解析
大中小学一体化背景下大学生宪法教育的侧重点及实现路径——以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人生观教育的“理”与“路”
历史虚无主义的形态变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对策略
习近平大历史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考
讲深讲透讲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道理——基于“世界观和方法论”视角的思考
数字化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词云反馈”及其价值赋能
榜样教育视域下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思考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用好“比喻说理”探析
知识视觉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说理方式”的转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口语常见问题及提升路径探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道理的叙事逻辑与语言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