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数字化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词云反馈”及其价值赋能
顾晓英 孙梦泽
【摘要】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信息技术应深度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词云反馈”借助智能手机“学习通”等平台能快速收集学生课后收获,优化学生学习体验,即时、精准呈现学生对思政课的评价,有助于实现“连接”“共生”以及“当下”,实现“广互动”和“再复盘”,发现“真问题”,印证“大思政”。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把握思政课话语特殊指向性,及时进行价值引导,提升自身的数字胜任力,让“词云反馈”更好地赋能思政课教学。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词云反馈”
【作者简介】顾晓英,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梦泽,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444)。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沪),2023.6.76~80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大国方略系列品牌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当前,高等教育数字化正在改变教师的教、改变学生的学、改变学校的管、改变教育教学的形态。针对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反馈存在学生主体参与性较低、信息传递便捷性较差、信息结果直观性较弱等不足,数字技术的发展要求思政课教师具备“懂云、用云、上云”的能力,提升数字胜任力,熟练运用智能手机与网络平台开展教学。“词云反馈”符合“网生代”学生的认知和行为特点,改善学生学习体验,符合学生泛在学习的要求,推进思政课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业评价等的变革,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实现全方位、精准化触达青年学生,更好地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思政课“词云反馈”的内涵、应用及其特点
1.思政课“词云反馈”的内涵
思政课“词云反馈”是指基于思政课教学线上平台(如“学习通”)“主题讨论”模块功能,以学生课后文字反馈为信息处理对象,借助深度算法生成“词云”,供师生实时共享的反馈形式。其中,“词云反馈”整合了教师所发起的“主题讨论”某条目下所有学生“接龙”反馈的信息,通过呈现位置、字体颜色和字体大小对高频反馈词语进行展示,即越在中心位置、字体颜色越鲜艳、字号越大的词语学生认同度越高。例如,2022年10月16日,任课教师线上发布自学通知“请收看或回看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提交学习心得体会,主题为‘青春之我与二十大之中国’”。根据学生提交的学习心得生成词云图,便捷化、可视化呈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中国共产党”“青年”等关键词。
2.思政课“词云反馈”的应用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词云反馈”应用流程大致如下:课前,教师在“学习通”发布通知、自学要求等;课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课后,教师在“学习通”主题讨论区发布征集学生学习反馈的通知,例如“请同学们用两个字表达今天的课程学习感受”,学生在讨论区下方即时跟帖,信息收集完成后,师生点击“词云生成”按钮,第一时间同步查看“词云”生成情况。教师将“词云图”中的突出词汇与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进行对比,对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点进行教学总结,对未达成目标的教学点及“负面”评价进行教学反思。学生在课后找出概括性最强的“词语”表达学习感受的过程也是回顾学习内容的过程,根据自己和同学们回复的信息对学习目标进行验证,对于正向学习方法进行经验积累,对于没有掌握的知识或没有达成的教学目标进行再思考。下次课前,师生对上一堂课的反馈结果进行交流,从而达成师生之间的再反馈和再反思。
3.思政课“词云反馈”的特点
新时代思政课建设需要借助数字化技术平台实现教学创新。“词云反馈”是以学生的词语反馈为信息处理对象,借助深度算法生成“词云”,供师生共享的即时反馈形式,具有全方位、简便化、可视化、智能化和精准化的特点。“词云”可作用于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管、评四个领域,方便师生提供掌握教学情况与动态、辅助学习、优化课程管理机制与服务、重构智慧教育场景与模式等。
数字时代的“词云反馈”更多地关注了“连接”“共生”以及“当下”。“连接”呈现了全班学生学习思政课后的即时收获,“共生”呈现了学生学习思政课后的真实感受与虚拟空间表达的相融相合,“当下”则更多关注课后学生反馈对于当下的意义。数字化让思政课教师重新思考学生对学习收获的反馈模式与创新进路。数字化也意味着价值赋能与评价重构,意味着教师、学生借助智慧平台能“共生”新的价值,既提升了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增进了学生思政课学习的体验感和获得感,也使教师能够直观而快速地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词云”可以在第一时间将全体学生的学习与评价注意力吸引到平台,让学生获得显而易见的学习收获,让教师与学生一起共生“当下”美好的教学效果,获得应对未来的能力。“词云”让思政课教师直观感受到在线下课堂或在云端线上课堂实现师生共生的可能性。它见证了思政课教学的成效提升,让教师判断课程教学是否有助于增进学生的政治认同、文化自信自强,是否表达出学生青春报效祖国的情感等。
二、基于思政课“词云反馈”考察其价值赋能
1975年,英国课程论学者斯腾豪斯提出“教师即研究者”的观点,认为“每一个课堂都是实验室”。教师单独或者组成研究小组,为改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行动研究,是一种公开、系统的反思活动。2017年至今,笔者运用“词云反馈”开展了为期6年的教学实验,考察“词云反馈”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及实效,发现它有助于实现“连接”“共生”以及“当下”,有助于实现“广互动”和“再复盘”,发现“真问题”,印证“大思政”。
1.在数字“连接”的高参与中实现师生“广互动”
“词云反馈”的智能场景有利于打造具有吸引力、创造性、教育性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包括教育主客体之间广互动与深互动的增加以及教育评价过程中学生参与度的提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思政课教师必须顺应教育教学技术潮流,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增进教学互动。一是教师与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超星学习通”的优势,通过手机端口突破时空、交流和身份界限,即时参与课程反馈和互动,解决学生反馈难、反馈慢和反馈少的问题。二是智能场景的数字连接可以方便师生“广互动”,使对某一现象、某一问题的深入探讨成为可能,师生在“广互动”中思考教学行为,有助于教师即时发现教学问题。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寻求的是学生的认同和行为的改变,在开展评估程序的过程中应将评估学生的认同和行为作为基本要素,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拓展师生互动的广度和深度,将评估学生积极参与行为作为教学评价基本要素,确保思政课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自“词云反馈”应用于思政课教学以来,经平台统计,课后教师发布讨论通知到学生提交反馈的全过程均在指定时间内完成,学生提交反馈的时间不超过1分钟,学生参与反馈的平均占比为90%左右,远超其他讨论形式。笔者调研时,学生作出了诸如“简单快捷”“字数少不增加负担”、“有效及时反馈,利老师利同学”的评价。在平台广互动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针对具体问题深入讨论,推动“广互动”向“深互动”转变。
2.在数字“共生”的“快回复”中实现“再复盘”
及时、有效、高频的复盘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框架、完善学习体系的重要保障。但在实际教学中,依旧存在着部分学生学习自主性欠强、复盘意识不足等现象。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且遗忘速度先快后慢。为对抗遗忘,“词云反馈”根据欧洲脑研究者Ger-hard Roth从神经生物学角度证实的移动微型学习理念,即利用小的学习单元进行频繁重复的高效非正式学习方式,结合移动学习和微型学习特点,使学生在反馈信息的同时回顾课程内容。
“词云反馈”在数字“共生”的“快回复”中实现“再复盘”,呈现学生在学习思政课后的真实感受与虚拟空间表达的相融相合。一是在思政课程结束后学生即时回复学习后的收获时,会对学习内容进行全面回顾,并用适切的词语来总结,从中选择出最具代表性词语的过程,也是在即时反馈中将所学知识的内化和输出过程转化为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促进单向教与学转向交互体验。二是在思政课程结束当晚查看“词云”时,学生会通过浏览其他同学对本节课的课程感受,对学习内容进行再回顾和再补充。同时,其他同学的信息反馈可以促进朋辈交流,产生正向激励作用。三是在一段时间后回顾内容,学生可以再次翻看学习通的“主题讨论”版块,查看之前的课堂“词云”,仍然可以通过关键词唤醒记忆,重温课程,借助大数据的存储功能实现传统复习模式无法达成的对学习轨迹和成效的可视化追踪效果。笔者所执教的2021年冬季学期“理论中国”第一课——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进课堂,邀请了韩庆祥教授在“当代中国伟大成就和经典案例”的实证解答中阐释“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即时的“词云反馈”显示,“辩证”“方法”“实践”“史观”是学生给出的高频词,“格局”“深刻”“视野”“深度”则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收获。这些词语将学生内化的知识和即时情感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出来,并在虚拟课堂的云端存储,方便师生随时回看。
3.在数字“当下”的“真反馈”中发现“真问题”
“词云反馈”在教学实践中担任了了解学情、帮助思政课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掌握教学情况的教学智能助理角色。一是根据“词云”反馈快回复、少字数的要求,学生对课堂感想的表达往往凭借直觉思维,即“一种未经有意识的逻辑推理过程而对问题答案突然领悟或迅速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的直觉思维”。[1]这种思维所产生的首因效应具有真实性和概括性,有利于直观感受的表达。二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找到了学生认为较为方便且恰当的表达,它帮助教师完成了大数据平台背后的创新设计,使教师从高重复、高耗时的常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教育内容研究、教学方法改革等。三是用可视化的“词云”表达学生反馈,结构化地呈现了学生诸多反馈词汇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整体结构,数字化跟踪和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为教师了解学生期待、把握教学动态提供依据,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且能清晰表达不同收获、其强弱或多少等复杂关系以及结构。
4.在数字“当下”的“多评估”中印证“大思政”
评估的目的在于检验教育目标在多大程度上被实现,“采用一些评估程序,以找到每种主要教育目标所隐含的每种行为的证据”。[2]“词云反馈”通过对学生反馈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储存,突出思政课教学评价中学生的主体性,将评价结果以可视化、直观化的形式呈现出来。以上海大学思政课选修课“创新中国”为例,我们对课程目标的设定进行考察。“创新中国”课程旨在呼应中国发展大趋势,提升学校学术形象。它以科技创新为主线,以上海大学强势学科为亮点,在人类历史进步的宏大背景下,完整展现创新的四个层面——思想、理论、技术和运用,文理经管理工相结合,多学科渗透,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历史担当、国家意识和创新精神。再以上海大学“体育中国”某次课程为例,张统一院士讲述了“我要为祖国工作70年”的体育情怀与积极投身科技创新的故事,学生在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下产生“坚持”“震撼”“自豪”的情感认同,呈现出课程倡导的以创新推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的“大使命”。再如上海大学“理论中国”课程,教师讲解了“美式民主的破产与中国新型民主的勃兴”,鼓励学生立足中国实际,放眼全球,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历史格局,帮助学生看清世界局势,形成协同育人大格局。上海大学与井冈山大学联袂推出了全国高校党史类课程联盟共享课——“形势与政策”云上课程,教师领学《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培育学生坚定的“历史自觉”。“问题”“结合”“思考”等高频词反映出学生深入思考“大问题”,体现出课程有效激发了学生关注新时代、勇于挑起历史重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数字化时代“词云反馈”赋能思政课教学的对策
为了更好地运用“词云反馈”,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满意度、体验感和评价精确度,我们应该增进对智慧教育赋能思政课教学的理念认知和认同,提升教师的数字胜任力,营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政课智能反馈场景,发挥智能伴学效用,丰富教学轨迹,提供更为完善的智慧评价服务,促进更多思政课课堂实现从数字赋能到制度重塑的转型。
1.提升思政课教师数字教学胜任力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思政课教学务必适应时代的变化发展。一是思政课教师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正确把握课程内容,提升数字胜任力,创新课堂教学。“词云反馈”拓展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视角,学生反馈通过人机平台“点对点”发送,教师分析“点对点”发送,反馈所呈现出的问题要有“面对面”的考量,切实遵循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把握思政课的特征,通过教学反思,审慎考虑教学目标与课程内容之间的匹配关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与内容。二是思政课教师必须进一步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及时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把握思政课“词云反馈”中呈现出的话语特殊指向性,提升价值引导能力。尤其是在看到“词云反馈”中的关键词有“走偏”之势时,教师务必及时进行教学引导。“词云反馈”让思政课程教学评价更便捷且更有显示度,但无论如何,教师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的“用心教”,用好信息技术平台观测学生是否沉浸于思政课学习的“用心悟”,才是关键。
2.采取“词云反馈”与“随堂反馈纸”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线上线下、动静交互的思政课反馈
调查发现,学生渴望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对课程学习的感想感悟,并且对表达质量、表达形式与教师反馈等提出期待。针对学生的诉求,笔者采取课后线下纸质随堂反馈即填写以“提出问题、表达感受、确证理解、阐述观点”为主要内容的随堂反馈纸[3]与“词云反馈”模式相结合的做法。一是在“词云反馈”便捷地满足学生即时表达意愿的同时,使用具有严谨逻辑框架的“随堂反馈纸”让学生填写,且不限制字数,帮助学生在确证理解中表达感受、在阐述观点中解决问题,给予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提升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二是在“词云反馈”充分展示学生个性化答案的同时,发挥“随堂反馈纸”更多注重学生独立表达和形式私密的特点,给学生带来安全感;三是充分发挥“词云反馈”和“随堂反馈纸”各自的优势,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动静”两种反馈形式所承载的内容,有利于教师充分掌握学情,选择关键问题进行课内线下交互,通过师生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深层次互动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3.发挥智能伴学效用,通过“词云反馈”促进思政课教学目标的达成
学生提供的反馈意见是教师调整教学策略的基本参考。根据调查,学生建议改“词反馈”为“句反馈”“段反馈”。“词云反馈”的智能性、即时性、真实性满足了学生的学习期待。教师可以结合思政课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采纳。教师可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对学生课后反馈提出新要求:一是请学生在每次课后通过手机“学习通”平台,聚焦价值塑造、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三个目标维度进行反馈,从“两个关键词”到“一句话”,从“一段话”到“一篇文章”,循序渐进,由被动“拇指运动”快速回复转向主动创作;二是使用大数据技术收集与分析教学全过程数据,因材施教,发挥智能伴学效用,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理论知识,提高表达能力,增进大学生政治认同和文化自信自强。
4.丰富教学轨迹,“词云反馈”赋能思政课评价
智慧教育要“利用信息技术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支撑教育决策、管理和服务”,[4]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服务,使科学化、精准化和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基于一定时间范围内的“词云反馈”数据,一是思政课教师可借助时间轴、区域缩放、图例交互、数据联动等统计分析功能,查看宏观课程教学实效趋势、了解微观思政课课例教学,从而对教学情况进行监测和预测,提升教学策略的科学性;二是在学生反馈基础上,思政课教师可前置“词云反馈”,对课程作业情况、课程讨论过程、小组项目等进行实时信息收集与统计,关注学生动态变化,分析数据背后的学生思想状态,预判教学对象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三是思政课教师或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可以考察不同教师、不同班级学生的“词云反馈”情况,基于学生主体、教师主体、教学内容、课堂效果等不同视角切入,跟踪分析相关主体和主题的横纵向度数据变化,摆脱单一式、片面化评价窠臼,提高总体评价的精准度。
5.从数字赋能到制度重塑,“词云反馈”支持思政课育人效果的可视化
“词云反馈”借助大数据技术,帮助思政课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与学的灵活性和个性化程度,把握教学过程及评价中蕴含的基本规律。数字赋能使“词云反馈”实现了思政课育人效果的可视化。制度重塑可以使思政课教师从“词云反馈”的正向激励中获得笃行教学创新的职业荣誉感。
数字赋能推动了育人成效的可视化,有助于优化师生对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更好地促进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互。完善“词云反馈”,一是针对调查中学生反映的反馈文字“从众现象”,可以通过“词语”“段落”到“篇章”反馈文字数据的增量来规避;二是针对学生期待的反馈结果可视化、迅捷性,摈弃对教学轨迹的抽象化呈现形式,注重“词云”的即时生成,第一时间把握学生学习动态;三是针对传统反馈中存在的“教师看见、学生看不见”现象,“词云”实现了智慧教育共享的公平性,学生已从知识的接收者转型为教学的共同创造者,打破了信息壁垒,让学生、教师和管理者同步掌握“词云反馈”信息,各自调整学习、教学和管理方式。制度重塑是指高校加快推动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的建构升级和政策支持,一是加强对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上好思政课的理念培育与技术培训;二是构建数字化时代鼓励教师使用智能教学技术手段的激励机制,在课程建设、基金项目、薪酬绩效等方面设置倾斜政策,切实增强教师积极推动教学创新的职业荣誉感。
参考文献:
[1]汪凤炎,燕良轼,郑红.教育心理学新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9:468.
[2][美]Ralph W.Tyler.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译者:罗康,张阅.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00.
[3]顾晓英.思想政治理论课随堂反馈考核方式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10(13).
[4]教育部.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J].现代教育技术,2021(3).

2023年 第五期

2023年 第五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思政课如何讲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大师资:“大思政课”建设的关键环节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视域下的革命英雄进思政课程教材研究
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路径探析
高校思政课数智循证教学评价:价值意涵、时代境遇与实践策略
大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价值定位与实践进路——基于对当前学校思政课教学体系的考察
“大思政课”视域下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多重维度
以大历史观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3年版)》第五章重点难点问题解析
大中小学一体化背景下大学生宪法教育的侧重点及实现路径——以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人生观教育的“理”与“路”
历史虚无主义的形态变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对策略
习近平大历史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考
讲深讲透讲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道理——基于“世界观和方法论”视角的思考
数字化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词云反馈”及其价值赋能
榜样教育视域下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思考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用好“比喻说理”探析
知识视觉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说理方式”的转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口语常见问题及提升路径探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道理的叙事逻辑与语言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