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思政课如何讲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林宏彬 杜佳荣
【摘要】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讲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能使学生理解中国民主道路的国情依据和历史选择,认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性和有效性,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讲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就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框架下,讲清“什么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新时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如何全面展开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为什么能够全面展开”,进而回答为什么说“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
【关键词】思政课;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作者简介】林宏彬、杜佳荣,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101)。
【原文出处】《北京教育》:德育,2023.5.29~3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教学研究”(19JDSZK056)、北京联合大学2022年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大思政课’视域下北京教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研究——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JK202218)的阶段性成果。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1],这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和实践经验的总结。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尤其是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感召下,讲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既可以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文化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和制度基础,又可以展现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道路的实践探索,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开展的生动有效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践,这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一、讲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它源自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政治文化,源自近代以后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进程,源自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源自新中国成立后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共同实现的伟大创造,源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体制上的不断创新,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制度基础。”[2]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生动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制度故事的典型,讲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着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源自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3]在教学中,通过了解中国协商民主经历的新民主主义时期“三三制”的初步探索、协商筹建新中国的伟大实践、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实践探索,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全面展开的生动实践,系统学习中国共产党探索出的符合中国实际、具有独特优势的民主形式,有助于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通过了解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和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4],有助于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通过了解人民政协的诞生与协商筹建新中国,确立了具有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助于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通过了解传统文化中的“以民为本”“天下为公”“和而不同”等思想与协商民主寻求民众的共同利益、达成共识的理念契合,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政治文化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文化根基,有助于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二)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新型政党制度的认同
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首次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5]“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以合作、参与、协商为基本精神,以团结、民主、和谐为本质属性,具有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和维护稳定的重要功能,实现了执政与参政、领导与合作、协商与监督的有机统一,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实现形式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6]新型政党制度形成于协商建国的伟大实践,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政治认同,具有历史必然性和伟大的创造性。199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载入宪法。70多年来,新型政党制度在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型政党制度适合我国国情,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鲜明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教学,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解和认同。
(三)有助于深化大学生对各种民主思潮的清醒认识
当前,尽管西方民主遭遇挫折,但资本主义国家从未放弃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的输出。“随着我国日益扩大开放、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国同世界的联系更趋紧密、相互影响更趋深刻,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形势和斗争也更加复杂。”[7]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形成期,思想还没有完全成熟,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干扰。无论是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还是西方近年来抬头的民粹主义,都难免会波及大学生。大学生唯有深刻了解和把握我国民主制度的特色和优势所在,面对各种错误思潮时才能保持清醒头脑,更加坚定对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信心。
(四)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协商民主意识和民主参与能力
在我国当前的民主实践中,民主恳谈、社区议事和网络论坛等都为大学生参与民主生活提供了渠道和平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教学可以使大学生认识我国协商民主的真谛,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协商民主意识。通过了解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七大渠道,可以使大学生学会使用正确的渠道和方式表达合理诉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指出,“鼓励青年参与城乡基层群众自治,推动完善民主恳谈、民主议事制度,在实践中提高青年政治参与能力。”[8]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践教学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平台,培养大学生的民主参与能力。
二、做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教学设计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教学可以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全面展开”[9]的论断进行设计,讲清“什么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新时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如何全面展开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为什么能够全面展开”,回答好为什么说“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10]的教学重点。
(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框架下,讲清“什么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两种重要实现形式。“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11]这个概念指出了谁领导协商、协商主体是谁,协商什么、什么时候协商、怎么协商和协商目标是什么等重要问题。“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举的旗帜”[12],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人民民主才能充分实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形式,协商民主主体广泛,“涵盖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涉及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事情,在全体人民和全社会中广泛协商。”[13]参与协商的主体是平等的、自由的。协商民主的内容既涉及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也涉及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协商须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中遵循制度化程序,通过对话、讨论等方式广泛吸收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协商目标是达成共识,形成各方都可接受的方案,从而做出决策、实现共同利益。
(二)以新时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为依据,讲清“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如何全面展开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时指出,在民主法治建设方面迈出了重大步伐,“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开展。”[14]首先,“协商民主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进行了顶层制度设计。党的十八大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15]明确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2015年,中共中央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这是我们党首次以“民主”为核心概念印发纲领性文献。党中央从顶层设计的高度,系统谋划了协商民主的发展路径。同年,又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三个文件,标志着我国协商民主制度体系基本建成。其次,以“推进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为战略任务和基本路径全面展开。从时间来看,党的十八大以前,协商民主主要是政党协商、政治协商;党的十八大以后,从政治协商、政协协商拓展到立法协商、行政协商以及社会协商对话、基层协商、网络公共论坛等,协商民主广泛存在于我国的社会实践中。从空间来看,协商民主覆盖到中央、地方和基层社区,是多层次的民主实践。从结构上看,协商民主涵盖了政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立法制度等,协商民主制度框架基本形成。
(三)分析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产生和发展基础,讲清“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为什么能够全面展开”
进入新时代以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之所以能够全面展开,根源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深厚的文化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和制度基础。
第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文化基础。中华优秀历史文化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文化根基。协商民主“源自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政治文化”。[1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公”和“和”是协商民主形成的文化根基。《礼记·礼运》提出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且影响深远;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提出,在政治意见出现分歧的情况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和老子也都提出了“和”的思想。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的“和”思想与协商民主的包容性相契合。
第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创造。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联合其他阶级及其政党,以实现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17]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统一战线思想。毛泽东将马列主义统一战线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组成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中国无产阶级应该懂得:他们自己虽然是一个最有觉悟性和最有组织性的阶级,但是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18]作为“三大法宝”之一的统一战线为我们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的建设和改革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实践基础。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立了具有民主统一战线性质的“三三制”政权,“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19]“三三制”是多党合作的具体实践,是中国协商民主的最初实践。抗战胜利后,在重庆召开的“旧政协”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等五项决议,但随着国民党撕毁决议,单方召开“国民大会”而解体。1948年4月30日,在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之际,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布“五一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20]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各民主党派协商建国,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也标志着协商民主这种新型的民主形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新中国成立后,协商民主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协商民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创新,显示出旺盛生命力。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对协商民主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第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以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为基础和保障。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构成了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实现了从国家政治生活最顶层的民主到最基层城乡社区民主的全覆盖制度设计。198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93年,该制度写入宪法。2007年《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强调,“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一大特点”,首次提出了“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的概念,指出了协商民主的地位和作用。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三、善用“大思政课”,讲透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善用“大思政课”,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中,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中,讲清、讲透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一)以历史视野展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脉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首先,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教学要讲清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厚重文化底蕴,使学生理解“民主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各国民主植根于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成长于本国人民的实践探索和智慧创造,民主道路不同,民主形态各异。”[21]其次,要讲好协商民主生动的历史发展脉络,如协商民主的雏形“三三制”、协商民主的典范“协商建国”、全民参与宪法草案讨论的“五四宪法”制定、改变了中国民营经济命运的“五老火锅宴”、政协协商的制度创新“双周协商座谈会”等,进而展现协商民主发展至今70多年的历程中,如何推动中国民主政治不断进步和发展。最后,要对协商民主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总结提炼。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历程恰恰证明,“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要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要把握走过的发展道路、积累的政治经验、形成的政治原则,还要把握现实要求、着眼解决现实问题,不能割断历史,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22]
(二)以国际视野凸显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性
善用“大思政课”,要求思政课教师有宽广的国际视野,“要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在比较中回答学生的疑惑,既不封闭保守,也不崇洋媚外,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善于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23]西方民主发展到今天,要引导学生历史地、辩证地认识和分析。“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24]教学中,通过比较各国所选择的民主道路的发展现实,使学生明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我们需要借鉴国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能放弃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25]“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独特的,都是由这个国家人民决定的,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26]
(三)以实践视野创设大学生亲历协商民主的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27]。学生通过实践,亲身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生动与真实,印象更深刻,更容易受触动。笔者所做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希望通过社会实践方式了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明确指出,“支持共青团、青联代表和带领青年积极参与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社会有关方面各类协商”,“探索建立有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青少年事务联系机制,为青年参与畅通渠道、搭建平台。”创办于2012年的“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开展至今,已经证明是一项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参与过的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国家的协商民主运作和政治民主的发展,而且通过参与、讨论和发言,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大学生有较为强烈的政治参与愿望,民主意识日益增强。2020年1月召开的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邀请了两名大学生和七名高中生列席市政协会议的全部流程,学生们的“提案”供政协委员们讨论。这是激励青少年参政议政的有益尝试。思政课要同其他课程和学生工作部门联合探索“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8],共同设计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践教学方案,建立政治模拟类社团,或联系相关党政部门为大学生提供民主参与的平台,形成教育教学的长效机制。
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一)运用案例教学法,讲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29]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挖掘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论与实践资源,形成具有说服力的教学案例,“讲好中国故事”。
一要精选典型案例。协商民主发展至今70多年,生动的故事非常多,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全面展开,政协协商、基层协商等形式的协商实践非常活跃。例如,双周协商座谈会、提案办理协商会、浙江温岭民主恳谈、麦子店党政群共商共治等案例,讲好典型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故事,学生们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生动与真实。二要精心设计案例。案例设计既要围绕教学目标,又要有吸引力,引发学生思考。如运用“历史终结论”进行案例引入并设计问题,“你同意福山的观点吗?为什么?”“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是不是印证了‘历史终结论’?”“西方自由民主是人类找到的最好制度吗?历史发展到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终结了吗?”等。三要精准点评案例。案例教学最重要的是进行理论总结与提升。例如,用近年来福山本人一直在修正自己观点的资料,从理论上来印证“历史终结论”的终结。以2017年召开“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为例,说明中国有自己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民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30]
(二)运用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真谛
讨论教学法能更好调动学生积极性,有效推动学生变被动听课为主动思考。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教学中,教师既可以基于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讨论题,也可以基于学生关注的问题进行讨论。如“民主的运作形式除了投票,还有什么”“民主的意义是什么”“如何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中国和欧美民主最根本区别在于什么”等。“思政课上学生会提一些尖锐敏感的问题,往往涉及深层次理论和实践问题,把这些问题讲清楚讲透彻并不容易。”[31]针对学生的关于民主问题的疑惑,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要把这些问题掰开了、揉碎了,深入研究解答,把事实和道理一条条讲清楚。”[32]教师给予点评和正向引导。
讨论教学法也可以和其他教学法相结合进行。例如,讲授“什么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讨论教学法可以和案例教学法相结合使用。首先在讲授中呈现一个协商民主典型案例。以“下围村‘突围’”为例,广州市增城区下围村由“乱”到“治”的蜕变,正是因为探索实施了“民主商议、一事一议”的民主议事制度,走出了一条基层民主治理的新路子。结合案例设计思考题,“从下围村的‘民主商议、一事一议’看,什么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进一步引导,“谁领导下围村的协商”“下围村协商主体是谁”“协商什么议题”“协商的规则和程序是怎样的”以及“协商的效果如何”等。在此基础上,讲授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概念,使学生认识“在人民内部各方面广泛商量的过程,就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就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过程。”[33]理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34]讨论还可以继续深入,“下围村的协商民主可以复制吗?为什么?”从而也为后面要讲授的问题“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为什么能够全面展开”做过渡和铺垫。
(三)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手段,带动全员参与协商民主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5]新媒体新技术不受时空限制,大大增强了教学的信息量和师生互动,能更好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在协商民主教学授课之前,运用“智慧课堂”发布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疑问。例如,讲授“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文化基础”,运用“课堂活动”中的“问卷”功能,设计多选题“下面哪几项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选项为“以民为本”“兼容并蓄”“个人利益至上”“求同存异”“天下为公”“和而不同”“公共理性”等,选项结果可以实时以饼状图呈现,以此印证大家认同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文化基础是什么”,形象直观。再如,讨论教学也可以使用“课堂活动”中的“主题讨论”功能,全员都可以用手机App参与教学互动,能得到形象直观的实时反馈。全员参与互动,信息量增大,不可预知的问题也会增多,教师既要直面学生的困惑和关注的热点问题,提高教学效果,又要发挥主导作用,使课堂讨论不偏离教学目标。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历史悠久、制度规范、符合中国文化习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协商民主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36],是基于中国本土生长起来、被实践证明了的生动有效的民主形式。思政课教师要讲好“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37]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故事,引导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广阔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1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6,26.
[2][3][10][16][22][24][25][26][33][3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93-294,294,293,293-294,285-286,286,286,286,293,292.
[4]政协全国委员会办公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792.
[5]习近平.坚持多党合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18-03-05(01).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新型政党制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8.
[7][23][27][28][29][31][3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6,15,20,23,22-23,11,20.
[8]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5.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
[11]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
[12][13]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1,160.
[14][36][3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9,38,38.
[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6.
[18][19]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45,742.
[20]政协全国委员会办公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1.
[2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
[30]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3-14.
[35]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278.

2023年 第五期

2023年 第五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思政课如何讲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大师资:“大思政课”建设的关键环节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视域下的革命英雄进思政课程教材研究
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路径探析
高校思政课数智循证教学评价:价值意涵、时代境遇与实践策略
大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价值定位与实践进路——基于对当前学校思政课教学体系的考察
“大思政课”视域下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多重维度
以大历史观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3年版)》第五章重点难点问题解析
大中小学一体化背景下大学生宪法教育的侧重点及实现路径——以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人生观教育的“理”与“路”
历史虚无主义的形态变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对策略
习近平大历史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考
讲深讲透讲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道理——基于“世界观和方法论”视角的思考
数字化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词云反馈”及其价值赋能
榜样教育视域下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思考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用好“比喻说理”探析
知识视觉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说理方式”的转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口语常见问题及提升路径探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道理的叙事逻辑与语言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