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习近平大历史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考
李华 王刘怡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树立大历史观,在把握历史规律中坚定历史自信,增进历史主动。将习近平大历史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推进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和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坚持大历史观,讲清楚习近平大历史观的科学内涵和价值意蕴,进一步拓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视野,提升课程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引导学生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关键词】习近平;大历史观;高校;思政课;教学
【作者简介】李华,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刘怡,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原文出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武汉),2023.13.65~39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家形象塑造的基本理念和主要路径研究”(19YJA710019)、国家社科基金思政课专项“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状及培育路径研究”(19VSZ119)的研究成果。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他强调:“要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1](P14)。习近平大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新发展,是认识和研究党的历史的新范式,为党史研究和教学,尤其是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理论视野和方法指南。将习近平大历史观的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在高校加强党史学习、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和题中应有之义。
一、习近平大历史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树立大历史观,是习近平在新时代对党史学习教育提出的重要要求。将习近平大历史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既是加强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
1.开展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客观要求。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重视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毛泽东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2](P399)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百年党史新起点,作出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部署。习近平指出,“推动全党学好党史、用好党史,靠一次集中学习教育是不够的,必须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3]。高校思政课是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渠道与阵地,推进新时代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需要更高的历史站位与更广阔的历史视野。习近平大历史观蕴含着习近平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深刻思考,为高校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供给与思维方法。将习近平大历史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学好党史这门必修课,学懂弄通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为高校党史学习教育提供深厚的理论支撑与广阔的历史视野。
2.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方法论指导。科学理论的学习离不开科学方法的运用。对于大学生来说,掌握科学的历史观有助于更好提升其理论水平,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大历史观不是对历史发展的单一宏观叙事,而是蕴含着理论、历史与现实逻辑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话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基于大历史观的宏阔视野,创造性地提出诸多关于党的历史的新的重大论断与思想观点,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与建设提供了广阔的理论视野与重要的实践遵循。其中,在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概括了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意义与重点等九个方面的基本观点;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中,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学习党史的方法论问题,明确了党史中需要“深入研究”的六个方面;在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需要阐释清楚的五个“深刻认识”等。这些新的思想观点,是习近平基于大历史视野对党的历史的深刻思考及对新时代党史学习教育重点的精准概括,也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与重点。思政课教师要从大历史观视野,将这些思想理论观点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进而更好地发挥党史的“教科书”作用。
3.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大学生成长成才,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后继有人。习近平多次强调发挥党史滋养初心、砥砺使命的“营养剂”作用,强调“重温这部伟大历史能够受到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育,必须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4](P3-4)。将习近平大历史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引导高校学生从历史、现实与未来中理解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与革命精神,准确把握革命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时代特点,进而从革命历史的丰富“营养剂”中,汲取革命精神的营养、红色基因的营养、历史智慧的营养。同时,习近平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5](P287)。习近平大历史观也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分清主流支流,正确认识党史中的曲折,汲取历史教训,为大学生坚定政治立场、明辨大是大非提供了重要思想武器,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党史的“清醒剂”作用,为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重要理论指导。
二、习近平大历史观的科学内涵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多维把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树立大历史观,“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6](P79)。将习近平大历史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关键是要把习近平大历史观的科学内涵融入教学实践,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自觉与历史自信。
1.坚持大历史观,拓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视野。习近平强调:“思政课教师的历史视野中,要有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要有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要有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要有中国共产党近100年的奋斗史,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发展史,要有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要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7](P15)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具备科学的时空观及广阔的理论视野,引导学生立足两个大局,在纵横交织的大视野中理解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之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及世界文明与人类进步的重大意义。
一是大历史观之“大”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具备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纵向视野。习近平指出,“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8]。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中国历史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中认识中国,汲取走向未来的智慧与力量。习近平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9]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善用“长视角”,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连续性中理解重大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及其蕴含的理论问题,“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10],做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另一方面,也应当在历史的纵向联系中把握好历史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关系。要在思政课教学中准确阐释党史分期及不同历史阶段的关系,引导学生以整体视角全面、客观、正确地认识党的历史进程,使其理解党的不同时期的历史不是彼此割裂或矛盾对立的,特别是“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11](P23)。
二是大历史观之“大”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具备宽阔、开放的横向视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也要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视野中认识。习近平强调:“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12](P471)大历史观是具备全球视野的世界史观,高校思政课要讲好世界之于中国的重要性。在分析和讲述党的历史事件时,要将与之联系的世界背景及相关事件纳入考量,引导学生在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中认识到党的诞生、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的实行都是顺应世界发展大势与时代大潮的结果,引导学生“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发展变化,把握世界大势,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13]。同时,也要阐明中国之于世界发展的意义。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打破了西方式现代化的思维定式,“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14](P64)。思政课教学要立足大历史观,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政治发展与人类文明发展趋势,深入理解“中国道路”与“中国方案”对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蓬勃发展与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贡献。
2.坚持大历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在思政课教学中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习近平指出:“如果历史观错误,不仅达不到学习教育的目的,反倒会南辕北辙、走入误区。”[15](P24)树立正确党史观是正确、科学总结党的历史的基本前提,决定了党史学习教育的根本方向。将习近平大历史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就是要坚持正确党史观,在教学中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往往以史料碎片为依据,片面错误地解读历史,引起诸如“夸大党史上的失误和曲折,肆意抹黑歪曲党的历史、攻击党的领导”[16](P24)等现象,并引发意识形态的混乱与颠覆。
在思政课教学中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要“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17](P25)。一方面,要做好党史学习的整体性叙事,做好全面、辩证和客观的分析,避免以所谓的“具体历史细节”消解宏大党史主题,进而歪曲党史的情形。另一方面,党的历史决议是党运用大历史观对党史进行的叙事和评价,高校要以党的三个历史决议为遵循,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与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与党史人物。其中,科学评价党史重要人物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标准、方法等方面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包含“应该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和分析”评价历史人物[18](P56);“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19](P56-57)等原则。这些原则是大历史观和正确党史观的重要体现,高校思政课要以大历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为遵循讲清楚真实的历史,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3.坚持大历史观,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习近平大历史观蕴含着唯物辩证法的立场与基本观点,要求高校思政课在实事求是地研究和宣传党史的基础上,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习近平指出,要“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从成功中吸取经验,从失误中吸取教训,不断开辟走向胜利的道路。”[20](P79)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而言,既要将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点,也要讲清楚党的成功与失误、经验与教训的辩证统一关系。
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奋斗,“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1](P3)。聚焦这一主题,着眼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两大历史任务,将党的不同历史时期贯穿起来,形成了党百余年奋斗的主线。讲清楚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要求高校思政课运用大历史观,结合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与习近平关于党的历史重要论述,讲好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的辉煌成就,党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宝贵经验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砥砺奋进的理论和实践,讲好中国人民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领导地位、执政地位确立的历史必然性等。
“主流本质”侧重于党史的根本特征和特征的主要方面。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历史,既有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伟大成就的历史,也有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失误和曲折、犯了严重错误的历史,还有本着实事求是和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彻底纠正错误的历史。习近平指出:“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历史,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22](P4),“既不能因为成就而回避失误和曲折,也不能因为探索中的失误和曲折而否定成就”[23](P24-25)。要求思政课教学要在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党的百余年奋斗重大成就的同时,不能回避党在艰辛探索与奋斗中的曲折与错误。同时还要教育引导学生,尽管犯了这些错误,但我们党敢于正视错误、克服错误,并以自身的力量和机制刀刃向内、推进自我革命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因此,不要因为有这些失误就动摇理想信念。
4.坚持大历史观,在认清历史规律中增进大学生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坚持大历史观,需要不断探究历史规律。历史总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历史前进,只有按历史规律办事,才能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无往而不胜。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指出:“深入研究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增强锚定既定奋斗目标、意气风发走向未来的勇气和力量。”[24](P79)这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高校而言,引导学生在认清历史规律中不断增进历史自信与历史主动,既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坚持将大历史观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的内在要求。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坚持大历史观,应当将总结并讲述好百年党史重大经验与历史规律作为重中之重,引导学生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学习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增进历史智慧,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
善于揭示并把握历史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品质与显著特征。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注重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将习近平大历史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从大历史的时空维度讲清楚这些历史规律。例如,从社会主义发展史中阐释好“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趋势;从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必须坚持“两个结合”的理论发展规律;从百余年党史和世界政党发展史中讲好党的人民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引导学生充分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符合历史规律与时代大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要以数千年的大历史观讲述好“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25](P40),进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把握新时代将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的战略意义。新时代,党和国家面临更为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习近平指出,“越是面对挑战,我们越是要遵循历史前进逻辑、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呼应人民群众期待”[26](P5)。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要坚持大历史观,引导学生从历史长河和全球视野中把握历史规律与时代大势,充分运用社会历史条件,以高度清醒的历史自觉主动担当好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推动历史发展前进。
三、结语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27],这是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目标和任务,也是将习近平大历史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目标。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要进一步围绕新时代思政课建设任务和要求,将习近平大历史观的价值意蕴融入思政课教学,注重运用大历史观阐释好百年党史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回答学生的理论困惑,提升学生理论素养和能力;基于整体性视域把握历史发展脉络,注重呈现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在深化学生的党史认知中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自信;运用大历史观呈现红色基因的历史内涵与时代特质,注重塑造理想信念,引导学生在党史学习中将理想信念转化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自觉行动,做到实学实干,勇于担当作为,敢于攻坚克难,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4][15][16][17][22][23]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2月20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习近平.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J].求是,2022,(13).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2022.
[6][14][20][2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7]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19年3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8]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1年9月1日)[N].学习时报,2011-09-05(1).
[9][10]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1).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  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N].人民日报,2013-06-27(1).
[18][19]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2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5]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6]习近平.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2020年11月12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7]习近平.学好“四史”,永葆初心、永担使命[J].求是,2021,(11).

2023年 第五期

2023年 第五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思政课如何讲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大师资:“大思政课”建设的关键环节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视域下的革命英雄进思政课程教材研究
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路径探析
高校思政课数智循证教学评价:价值意涵、时代境遇与实践策略
大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价值定位与实践进路——基于对当前学校思政课教学体系的考察
“大思政课”视域下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多重维度
以大历史观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3年版)》第五章重点难点问题解析
大中小学一体化背景下大学生宪法教育的侧重点及实现路径——以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人生观教育的“理”与“路”
历史虚无主义的形态变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对策略
习近平大历史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考
讲深讲透讲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道理——基于“世界观和方法论”视角的思考
数字化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词云反馈”及其价值赋能
榜样教育视域下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思考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用好“比喻说理”探析
知识视觉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说理方式”的转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口语常见问题及提升路径探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道理的叙事逻辑与语言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