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大师资:“大思政课”建设的关键环节
崔家新
【摘要】《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了“大思政课”建设的诸多环节。在这些环节中,大师资是最关键的环节,衔接着大平台与大课堂。以大师资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有利于夯实“大思政课”的协同根基,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提升“大思政课”建设的实效性。应立足于“大思政课”建设,以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引导思政课教师做专精结合的多面手,鼓励思政课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有效整合教学要素和教学资源,提升“大思政课”育人主体的协同性。
【关键词】“大思政课”;大师资;大平台;大课堂
【作者简介】崔家新,江苏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原文出处】《青年学报》(沪),2023.3.82~88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22年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示范项目“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推进模式探索”、2022年江苏省连云港市社科基金项目“‘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指示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围绕“大思政课”建设,学界聚焦“大思政课”之“大”的内涵以及如何善用“大思政课”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2]。从总体要求到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的具体建构,再到工作格局拓展、组织领导的要求,《方案》都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指导性方案。“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3]地推进“大思政课”建设,需要从《方案》出发,找准“大思政课”建设的关键环节。
一、“大思政课”建设的关键在于大师资
“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4]按照这一思路,着眼于《方案》“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的总体要求,我们会发现,“大思政课”建设系统性强,涉及的要素和环节多,破局的关键在于抓住其中的主要矛盾。综观《方案》的全局性规划和系统性部署,抓住大师资这个关键环节,也就把握住了“大思政课”建设的主要矛盾。
(一)教师问题已成为掣肘思政课建设的主要因素
《方案》指出:“有的学校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有的课堂教学与现实结合不紧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亟需深化,有的学校第二课堂重活动轻引领,课程思政存在‘硬融入’‘表面化’等现象。”具体而言,部分高校的思政课建设存在的问题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数量问题。这主要是指思政课教师的数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小班化教学推进困难,大班化教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实践教学缺乏指导教师的全程指导。二是态度问题。这里的态度既包括思政课教师对思政课本身价值的认识,也包括思政课教师悉心教学、积极总结提升的心态。价值认识不足、探索精神缺位、得过且过心态,都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三是协同问题。这主要是指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衔接协同、辅导员等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融合协同方面出现的问题,以及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不规范、随意性大等问题。
“思政课建设关键在教师”[5],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关键在大师资。《方案》对“构建大师资体系”作出了明确部署:一是建立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二是搭建队伍研究平台;三是提升队伍综合能力。要通过上述举措,培养和造就教书育人的“大先生”,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工作方式方法上的大协同。《方案》勾画了大师资的建构图景,成为以大师资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基本依托和目标指向。
(二)大课堂有赖大师资保障
《方案》强调社会大课堂建设,立足于实践教学,从实践教学工作体系、实践教学学时学分、实践教学形式、实践教学基地四个方面入手搭建大课堂的框架;从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两类教师群体切入,深化社会大课堂的师资整合。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对实践教学作出了明确要求:“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重在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效果,深化对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要制定实践教学大纲,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拓展实践教学形式,注重实践教学效果。”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对于实践教学取得教学实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社会大课堂需要以思政课教师为主体的大师资的保障。这种保障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组织保障。大课堂不是松散的“放羊”状态,而是实践教学的延伸,必须通过有效的组织提升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度,保障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二是理论保障。实践教学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对理论知识的感悟与深化。组织课堂教学的教师与组织实践教学的教师不应是割裂的状态,而应是统一或衔接的状态。三是效果保障。从某种意义上说,实践教学蕴含着知行合一的理念,旨在通过知与行的互动保障育人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身份在教学的组织者之外又演化出效果评估者的角色。通过对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估,及时增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度就成为社会大课堂建构的应有之义。
(三)大平台需要大师资注入活力
在大平台建设方面,《方案》指出,要建设全国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推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建设使用、打造网络教育宣传云平台。这三项举措在供给的方向上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教育管理部门要主动而为,搭建平台,协调优质资源的有效供给;二是思政课教师与学生要主动参与,充分利用资源,推动资源的分享与交流。可见,大平台建设的着眼点在于教育资源的供给,立足点在于满足教师的教育教学需要。一方面,要有效供给教育资源。有效性依托适用性,教育资源应紧紧围绕教师的教育教学需要和学生的需求供给。这充分说明,教师在大平台建设的过程中起着方向标和指南针的作用。另一方面,大平台要切实发挥作用,需要教师主动运用这个平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如果大平台搭建后,教师因为资源的适用性差而不能用,因为内容陈旧而不想用,因为程序繁琐而不愿用,那么大平台建设就会流于形式。破解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教师,也就说,需要以大师资为大平台注入活力。唯有如此,才能形成大师资与大平台双向互动的格局。
(四)大师资能够衔接大平台与大课堂
就大师资与大平台、大课堂的关系而言,大师资发挥着衔接大平台与大课堂的作用。大师资聚焦于教育教学环节的师资供给和质量保证,从数量和质量上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基础支撑。有了这种基础支撑,大平台、大课堂才有了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和实施的可能。大平台与大课堂,一个聚焦于教学资源供给,一个聚焦于资源的有效转化与运用,如果没有大师资从中衔接,大平台与大课堂也就成了无源之水,难以达到“大思政课”建设的目的。有了大师资居中衔接,就能使整个“大思政课”建设形成三对逻辑体系:一是大师资—大平台的资源运用体系,充分调动大师资参与资源建设与运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大师资—大果堂的实践深化体系,延伸理论课堂,聚焦教育教学过程的思考与感悟;三是大平台—大师资—大课堂的协同共生体系,以大师资为中介,协调大平台与大课堂的关系,建立大平台衔接大课堂、大课堂充实大平台的互动关系。
总之,抓住了大师资这个“牛鼻子”,也就找到了“大思政课”建设的着力点。以大师资建设为抓手,推进构建大平台、大课堂,就能更有效地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使“大思政课”落地、落细、落实。
二、以大师资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价值意蕴
“大思政课”建设的关键在于大师资,以大师资作为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主要抓手,对于夯实“大思政课”的协同根基、增强思政课的生活化表达、提升“大思政课”建设的整体成效具有重要价值。
(一)契合“大思政课”建设本义,有利于夯实“大思政课”的协同根基
有的思政课教学缺乏对学生思想状况的调研,疏于对教学内容的整合,理论与实践脱节,未能共享教学资源[6]。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思政课教学中遇到的教学痛点和堵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就是应对这些问题的良方。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中,强调了两点:一是“大”。这是对思政课形态的描述,强调的是思政课的广度与深度,更指涉了思政课建设的协同度。二是现实生活。现实生活的内涵非常丰富,既可以指学生的日常生活,又可以指学生所处时代的现实环境。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7]这一重要指示进一步指明了现实生活对于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正是在社会关系之中,人才能展现其社会性的本质。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所面对的社会生活自然也建立在社会关系之上。这其中包括家庭关系、学校关系、社会环境关系等。这些关系都会对他们的社会化过程施加影响。然而,建立在家庭、学校、社会之上的社会生活又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必须进行有效协同,才能更好地发挥聚合作用。基于这两点,我们会发现,“大思政课”建设的本义归于“协同”,正是“协同”建立起“大”的形态要求与现实生活的场域联系。有学者认为,“大思政课”是以“育人”和“协同”为核心范畴的育人能量储存场域与释放场域,内在包含多重协同育人主体[9]。
“大思政课”的这种协同性能否实现并有效运转,关键在于大师资。首先,无论是思政课教师还是辅导员,都是协同环节的推动者和具体实施者,缺少他们的有力配合,协同就无从谈起。其次,《方案》强调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入手拓展“大思政课”工作格局,实质上就是要求通过大师资内部的协同,推动“大思政课”整体协同格局的形成。
(二)应对学生可能存在的倦怠心理,有利于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
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是“大思政课”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思政课的讲授对象是学生,学生能否对思政课予以积极回应是思政课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因素。思政课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从中小学到本专科、研究生阶段,学生都在接受思政课的浸染。然而,“思政课不可能完全避免重复,比如有些基本原理、基本思想、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肯定要反复学习,但简单重复就会造成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反感情绪,甚至形成‘防火墙’,削弱思政课的效果”[10]。这是因为他们没有了获取知识的新鲜感和冲动,重复性地灌输很容易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倦怠感。虽然现在各学段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已经在有目的地调整,各学段都有相对应的教学内容,但教学内容的重复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这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化解学生的倦怠感。
要化解这种倦怠感,需要以教学内容的新鲜感取代重复感,以大道理的厚重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以此增强思政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和亲和力。这都需要大师资予以推动。《方案》强调构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就是借助党政领导、科学家、老同志以及先进模范的生活阅历和工作经历,丰富思政课的内容,提升思政课的新鲜感。《方案》同时强调,搭建研究平台,就是着眼大道理研究阐释的需要进行资源整合。这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将蕴含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大道理以大众化、生活化的语言进行转化,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的动态变化中、在现实生活对道理的确证中去领悟大道理。只有充分展现理论发展的与时俱进特征,才能在深度上将思政课所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讲深讲透,才能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才能发挥真理的强大引领力。
(三)深化“大思政课”建设内涵,有利于提升“大思政课”建设成效
学界在对“大思政课”内涵的理解上有两种思路:一是在宏观上基于“大思政课”建设的意义去理解“大思政课”的内涵,把“大思政课”的内涵解读为国之大者的历史使命,引领青年的人生大课,贯通古今中西、理论与实践的大视野[11]。二是在微观上从善用“大思政课”的角度将“大思政课”的内涵定位于历史大课、实践大课和理论大课[12],以及全社会协同、全过程衔接的育人大课[13]。对照《方案》提出的“大思政课”建设总体要求,“大思政课”建设在内涵深化中“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不断增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实现入脑入心”。通过大师资,能够在思政小课堂改革创新、社会大课堂融会贯通以及问题聚焦上深化“大思政课”建设内涵,从而提高思政课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首先,有利于在思政课改革创新上深化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材给出的是教学的基本结论和简要论述,要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需要做很多创造性工作。”[14]“大思政课”建设是一种创造性工作,以大师资推动“大思政课”建设,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这种创造性更具针对性。其次,有利于融通社会大课堂深化思政课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善用身边的鲜活资源,将道理和事实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红色的印记就会深植于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润物无声,生根发芽。”[15]对于社会大课堂,无论是空间、时间,还是教育对象,都需要大师资的深度参与,从而更有效地融通社会大课堂。再次,有利于准确把握问题,在问题解决中深化内涵。“大思政课”的提出针对的是学校思政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大师资推动“大思政课”建设,要立足于教师队伍建设和拓展,通过“大思政课”的大师资推动思政课建设中存在问题的解决,从而高质量地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三、以大师资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进路
前文已述,大师资是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关键环节,那么,在“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如何以大师资为突破口,推进整个“大思政课”建设?这主要涉及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对于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了六个“要”,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一方面,要内强素质。这指的是强化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情怀素养、科学素养、教学素养[16],并以亲和力增强学生的获得感[17]。另一方面,要外部赋能。强化思政课教师培训,要在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方面提供制度保障。在“大思政课”建设的前提下讨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更为聚焦,应基于“大思政课”建设的问题指向,结合“大思政课”建设的具体要求,探讨以大师资推进“大思政课”的实践进路。也就是说,要在大师资与“大思政课”的衔接点上下功夫,以“大先生”做优“大思政课”的精彩;要在大师资与“大思政课”的落脚点上下功夫,以“经师”与“人师”的融合做强“大思政课”;要在大师资与“大思政课”的依托点上下功夫,以大师资的协调做大“大思政课”的空间;要在大师资的内部协同上下功夫,做强“大思政课”的育人主体。
(一)以大师资的精当做优“大思政课”的精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18]“大思政课”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思政课的内涵、扩展了思政课的话语空间、扩大了思政课教师的范围。这也意味着思政课教师无论在思政小课堂中还是在社会大课堂中都需要展现出融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和专业性素质于一身的一面,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先生”,以正确的政治立场、知识储备以及教学能力做专精结合的多面手,做优“大思政课”的精彩。
第一,要有立德树人的情怀。思政课教师要在目标上与党和国家的人才需求、学生成长成才保持一致。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衡量思政课教师的首要标准。要基于这个首要标准,建立思政课教师退出机制,使不符合这一标准的教师退出思政课教师队伍。这也应成为思政课兼职教师的聘任标准。第二,要有厚实的知识储备。广泛的阅读和厚实的知识积累能够有效地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思政课教师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广泛阅读、积累知识,使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由静态的教材话语转化为生动的教学话语。第三,要有融会贯通的知识提取能力。光有知识储备是不够的,更为关键的是要能在知识海洋中准确地定位、提取,整合成想表达的知识。这其实就是“广”中求“精”的过程。实践证明,这样做能使学习思政课成为一种享受。这种效果建立在知识的提取、总结、再加工之上。思政课教师要锻炼这种能力,淬炼高质量的思政课教学。
(二)以大师资的精干做实“大思政课”成效
近年来,作为一种教育理念的革新,学界越来越注重主体间性教育理念的研究,从而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改变生硬灌输的教育方式。对于思政课教学而言,其本身就内含着对学生的尊重,强调“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清楚、讲透彻”[19]。“大思政课”建设突出大师资、大平台、大课堂,着眼点在于思政课教育对象的需要和接受度。然而,正如前文所述,长时间的简单化、重复性的课堂授课会使学生产生倦怠心理。如何避免学生产生倦怠心理,如何做到大道理在学生身上产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是“大思政课”建设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20]“经师”与“人师”的统一是教育过程中“术”与“道”的融合。这对于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的基础在于思政课教师对学生教育需求、成长特点以及价值观状况的全面把握。所以,以大师资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必须依托大师资的精干,善于分析学生,做实“大思政课”的成效。
思政课教师必须通过分析学生的特点开展精细化的工作。具体的做法,我们在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学的具体指导中可以找到答案:“要开出书单、指出重点,让学生正确理解经典著作,掌握马克思主义精髓,感知中华文化魅力,避免教条主义、本本主义,避免一知半解误读马克思主义。”[21]也就是说,思政课教师要以主动而为的恒心和耐心破解学生学习的惰性,不仅要“开书单”,还要“指出重点”;要“会讲故事、讲好故事”[22],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恰当地选择故事、表达故事,避免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要基于学生的政治社会化需求,将道理精确传导到位,不能使学生一知半解,更不能误读。
(三)以大师资的博采做大“大思政课”的空间
“大思政课”建设强调大平台。以大师资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应依托大师资的博采,有效整合教学要素和教学资源,从而做大“大思政课”的空间。
就教学要素而言,主要就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教学要素的堵点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缺乏有效的互动机制。无论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还是“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都是打通堵点的具体实践。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强化“三全育人”意识。现实中,不少思政课教师的着眼点仍局限于知识传授,疏于价值引导。思政课教师应基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将“三全育人”落到实处。其次,思政课教师应以博采的胸怀积极投身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之中,主动而为,创新而为,找寻课程衔接的关键点。再次,学校要建立网络育人的推进机制、“三全育人”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为大师资的博采创造条件、提供支撑。
就教学资源而言,要优化教学资源的融合、整合、聚合。有学者认为,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开发和运用社会大课堂的教育资源,构建有效的教育资源转化体系”[23]。社会大课堂建立在社会生活之上,要让学生真切地从理论联系实际出发去感悟社会生活,最关键的是要搞好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24]。目前,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在大学阶段有明确要求,而在中小学阶段的开展还很不够。即使是大学阶段的实践教学也存在形式单一、覆盖面窄,甚至是形式化的问题。对此,思政课教师应充分认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的和价值所在,主动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衔接机制,在社会实践中恰当地选择实践形式、优化实践考核方式、拓展实践教学资源,做大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空间,切实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
(四)以大师资的协同做强“大思政课”的施教主体
协同是“大思政课”建设的应有之义,作为“大思政课”建设的关键环节,大师资也应强调协同性。《方案》提及的“大思政课”育人主体包括三类:一是思政课教师。思政课教师是“大思政课”最主要的育人主体。二是辅导员。《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指出,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显然,《方案》提及辅导员,是对辅导员工作职责的进一步明确。三是党政领导、科学家、老同志、先进模范等思政课兼职教师队伍。2019、2021年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对加强思政课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均有提及,《方案》再次强调,凸显了思政课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这三类育人主体也是大师资的基本依托。
要有效协调以上三类育人主体的关系,切实发挥协同育人作用,应当从三个层面构建协同育人体系:一是课堂教学层面的协同。思政课兼职教师参与课堂教学是“大思政课”建设的亮点,但思政课兼职教师教什么、如何教是必须考虑的问题,这就涉及思政课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在课堂教学层面的协同问题。协同的出发点在于思政课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不能散点式地进行,而应系统地安排教学进程。二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同。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是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二者相协同就是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在工作内容上的衔接与融合。这要求思政课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之外充分参与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与辅导员一道将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三是社会大课堂的协同。社会大课堂是思政小课堂的进一步延伸,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战场。“大思政课”建设需要三类育人主体在社会大课堂中共同参与,在实践教学资源、实践组织、实践教学成绩评定等方面做到协同配合,提升社会大课堂的育人效果。必须指出的是,为保证“大思政课”三大育人主体在协同中出成效,应做好顶层设计,强化组织领导,尤其在权责利关系上作出明确规定,切实保证三大育人主体在凝聚力量、共享资源、相互借力上提升“大思政课”的建设成效。
参考文献:
[1][7]“‘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1).
[2]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2022-07-25).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8/24/content_5706623.htm.
[3]习近平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N].人民日报,2014-02-09(1).
[4]毛泽东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2.
[5][14][18][19][21][2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6]刘同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亟须解决的五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19(7).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9]刘先春,佟玲.“大思政课”要在“大”上做文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2-22(8).
[10]刘凤义.树立“大思政课”观推动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J].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2022(1).
[11]冯秀军.善用“大思政课”的三个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9).
[12]张士海.关于“大思政课”建设的几点思考[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7).
[13]秦宣.善用“大思政课”培育时代新人[N].人民日报,2021-08-02(12).
[14][15]大思政课,总书记心中的一件大事[N].人民日报,2022-05-22(1).
[16]熊晓琳,孙希芳.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核心素养及提升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7).
[17]张晓.思政课亲和力:素养、规律与获得感——基于高校教师的研究视角[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2(11).
[20]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  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23]董雅华.善用“大思政课”促进教育资源转化:意涵、问题与进路[J].思想理论教育,2022(4).
[2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1.

2023年 第五期

2023年 第五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思政课如何讲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大师资:“大思政课”建设的关键环节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视域下的革命英雄进思政课程教材研究
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路径探析
高校思政课数智循证教学评价:价值意涵、时代境遇与实践策略
大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价值定位与实践进路——基于对当前学校思政课教学体系的考察
“大思政课”视域下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多重维度
以大历史观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3年版)》第五章重点难点问题解析
大中小学一体化背景下大学生宪法教育的侧重点及实现路径——以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人生观教育的“理”与“路”
历史虚无主义的形态变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对策略
习近平大历史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考
讲深讲透讲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道理——基于“世界观和方法论”视角的思考
数字化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词云反馈”及其价值赋能
榜样教育视域下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思考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用好“比喻说理”探析
知识视觉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说理方式”的转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口语常见问题及提升路径探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道理的叙事逻辑与语言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