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路径探析
陈志兴 万伟丽
【摘要】推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一体化建设是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落实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更是尊重不同学段学生认知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过程中,需通过完善思政课课程标准、统筹规划思政课教材内容、夯实教材建设机制等路径来突破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的发展瓶颈。
【关键词】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
【作者简介】陈志兴,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万伟丽,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中国德育》(京),2023.9.32~39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生成机制与建构路径研究”(JD19098)的研究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1]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对于推进思政课一体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快构建高校政治工作体系”是思政课改革的重要目标。[2]久久为功,止于至善。积极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路径,为建设思政“金课”添砖加瓦,做出无愧于祖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业绩。
一、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前沿性问题。从学科发展角度看,是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从教学目标角度看,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从人的发展角度看,是尊重不同学段学生认知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3]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秉持顶层设计理念;而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是连接师生、贯穿思政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载体,既涵盖了思政课课程标准建设,也涵盖了思政课教材内容建设,要求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实现不同学段思政课教材的高度契合。所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是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环节。当前,关于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的构想,在实际操作层面还存在目标层次模糊不清、内容重复混乱等问题,阻碍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推进,也束缚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发展。着重“补短板”才能实现“长发展”。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完善思政课教材课程标准,联动不同学段思政课教材内容,加强思政课教材建设,走出一条符合时代要求且科学管用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建设道路,为深化思政课一体化进程奠定理论基础,也为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二)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落实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质量思政课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进行工作部署,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也印发一系列通知以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升思政课实效性的首要条件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展思政课教学,合理分配不同学段教学目标。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中小学思政课在实践中由于缺乏教材一体化建设的理念,导致不同学段思政课教材整体设计不够、内容分散等问题凸显;而且,受“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思政课教学与立德树人存在“两张皮”现象,降低了思政课育人的效果,未能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无论组合拳怎么打,最终要落到把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上来。”[4]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设计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有利于打造跨学段思政课共同体,提高思政课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成效,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三)尊重不同学段学生认知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5]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作为培养青少年德育素质的重要载体,对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思政课教学目标与大中小学德育发展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存在教材设计不符合各学段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唯分数论”等问题,尤其在初、高中阶段,思政课被片面地看作普通课程,将分数的高低作为德育的评价结果,缺乏人文性,忽视学生认知规律和能动作用,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不同学段思政课教材以各学段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本,编写符合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材内容,制定大中小学连贯的教学方案,有利于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德育因素,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储备力量。
二、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的实践困境
当前,我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经过发展,在内容上、课本名称上都更加贴切教学的思想性,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标准差异性未落实,教学目标承接性断裂
1.不同学段课程标准一体化存在“堵点”
在我国,思政课课程标准对于思政课教材的修订、编写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标准连贯性能为“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擘画蓝图。当前,中、小学思政课都具有规模化、模块化的课程标准,例如,2017年,小学学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出台;2012年,初中学段《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出台;2017年,高中学段《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最新版课标出台,并在十年前就已经出版了《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2003年版)》,为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修订、编写提供了依据。理论上,大学思政课教材规划虽然有建设方案,但实际上,由于缺乏由国家统一制定的思政课课程标准,造成大学思政课教材改革缺少确立依据,无法做到与中、小学学段思政课课程标准有效衔接,这也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的“堵点”。
2.不同学段教学目标过于笼统
一方面,由于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标准对各学段教学目标要求缺乏统一规定,各学段教师只能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做出大致的教学设计,使得不同学段教学目标缺乏精准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教学目标的概述凝练度高,且相邻学段教学目标几乎一致,难以保障各学段教学目标的层次性。例如,初、高中思政课教学目标都要求实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但初、高中生的身心发展不同,教师只能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做出不同学段的教学设计,难以把握不同学段教材衔接的科学性。
(二)教材内容重复,话语体系缺乏活力
1.内容存在低效重复现象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内容重复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老问题”。重复部分分为必要重复和低效重复。必要重复是指不同学段思政课教材在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等重大主题时存在的交叉部分,这也是不同学段思政课教材内容衔接的契合点。低效重复是指不同学段思政课教材存在实质内容相似和语义简单重复。这里所说的重复是指低效重复。从纵向看,不同学段之间思政课教材实质内容重复较多。例如,高中课本必修三《文化生活》中“文化创新”与大学思政课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较多原文重复部分。这种“低效重复”不仅不能让学生明白深层次的原理性问题,且不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亦会造成学生死记硬背,导致背诵和运用本末倒置。从横向看,同一学段不同思政课教材之间语义简单重复较多。尤其是在大学阶段,高校思政课教材内容重复现象较为突出。例如,《中国近代史纲要》中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内容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对应部分存在论证材料的简单重复。总的来说,思政课教材跨学段间存在一些壁垒,未形成有机整体。
2.内容修订缺乏时代性与人文性
在我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具有政治导向,需与时俱进。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修订牵涉面较大,需要一定的周期,有时时事热点未能及时融入教材,同一时事热点跨学段承续性也不足,未能从静态的思政课教材内容中展现不同学段间动态的递进关系。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作为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主渠道,各学段思政课教材体现人文性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内容未分别根据各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整合,以至于“知识倒挂”问题存在于各学段中。例如,小学生感性思维活跃,本应该以启蒙式教育为主,但课本中有关知识点的插图较少;中学生理性思维有所发展,本可以引导学生多参与实践活动感受德育,但课本中纯理论知识偏多;高校学生认知能力逐渐走向成熟,本应该多以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方式教育学生,但教材内容很少附有时事热点的链接。
3.教材话语体系缺乏活力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6]思政课教材话语以学生认知发展特征为出发点,整合与思政课有关的理论材料,实现“进教材、进头脑”。构建具有生命力的思政课教材话语体系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前提条件。目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内容存在话语体系认识不明确、教材话语体系缺乏活力、未贴合不同学段学生生活实际等问题,使得教材话语孤立存在于不同学段思政课教材中。其一,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话语定位不明确,将各学段思政课教材话语与理论话语等同起来,忽略思政课教材话语的有效性。例如,高中思政课教材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和大学思政课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三章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和原理过于理论化,没有运用生活案例融入知识点,学生未能“知其所以然”。其二,思政课教材话语未体现由浅入深的渐进性。跨学段间对于同一知识点的表述大多采用平铺直叙的语言,未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不同学段之间话语体系未体现逐阶递升。总之,思政课教材话语创新性和张力不足,束缚了各学段思政课教材内容创新性和科学性的发展。
(三)教材建设存在壁垒,学段分割严重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的根本目的是育人,教材建设的重点是解决教材“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提高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效率,打破不同学段思政课教材建设壁垒,要发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建设管理者、编写者、教育者、研究者的联动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思政课教材相关管理办法的相继出台,教材建设水平进一步加强,但要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还面临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缺乏协同管理机制。当前,党中央出台多个文件将思政课一体化改革推向高潮,但具体到各省份、各学校单位却出现松懈怠慢的现象,影响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的效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需要不同学段相关部门和组织相互配合,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在各学段有相对应的领导组织进行管理,但缺乏将大中小学不同学段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统一起来的组织领导机构,使得各部门之间权责不明晰、协同管理成效不显著。另外,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建设的管理者、编写者、教育者、研究者之间自成体系,不同学段思政课教材队伍“各自为战”的局面凸显。不同学段思政课教材编、审、用、研的标准和程序不明确,究其根本是不同学段教材管理缺乏沟通交流,使得教材的统筹规划和相互衔接难以实现。
三、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的突破路径
为使思政课教材政治性和科学性进一步增强,需探析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路径,抓住统筹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这个“牛鼻子”。
(一)完善思政课课程标准体系,建构一体化学段目标
1.学段承接,要素承续
课程标准是优化课程内容、确立培养目标、课程性质、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联通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标准,是实现各学段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条件。从完整性角度看,中、小学都有具体的思政课课程标准,但高校没有成体系的思政课课程标准,这限制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的发展。因此,要实现课程标准的衔接有序,亟须补齐高校思政课课程标准,做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有据可依。从整合性角度看,基于各学段思政课教材课程标准修订步调不一的现状,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课程标准的编制要树立整体性思维,强化大局意识,不同学段思政课教材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特点承接并耦合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法治”相关知识时,思政课教师要明确在小学阶段,以启蒙学生的法治意识为主;中学阶段,以运用法治思维判断是非为主;大学阶段,以培养学生懂法守法用法的实践能力为主,打破不同学段思政课课程标准的壁垒。
确定各学段衔接点,指出“必要重复要素”。必要重复要素作为不同学段思政课的衔接点,渗透和覆盖到不同学段,具有承续作用。因此,它是设计思政课课程标准的“骨骼”。必要重复要素要遵循连续性、有序性、渗透性的原则,结合不同学段的育人目标,明确思政课培养的必备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爱国意识、政治认同感、法治意识、科学精神及社会责任感,更加注重实践创新、独立思考、使命担当。必要重复要素要以政治、社会、道德、法治为核心,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渗透到不同学段思政课教材内容中,为不同学段思政课教材承续性服务,以此搭建起学生政治学科素养的连续性“骨架”。
2.教学目标层次递进
首先,要突出不同学段教学目标的衔接性和连续性。低年级学段目标是高年级学段目标的基础,高年级学段目标是低年级学段目标的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应在统摄政治、社会、道德、法治等核心主题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分析教学目标的适恰性,并作出具体化、可行性的调整。以“道德”这一主题中传承红色精神为例,小学思政课教材运用趣味故事,目的是提高学生对红色知识的兴趣;初中生较小学生相比理性思维有一定的发展,可以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让学生对红色精神具有整体性的认识;高中生的知识获取能力进一步提升,以红色精神的知识传授为主,让红色精神入脑入心;大学生心智发展较为成熟,可以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红色精神主题进行讲解。这样不仅可以避免不同学段在主题确定上弹性过大,还可以螺旋上升地推进教学过程,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其次,在教学目标上要体现差异性和阶段性。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作为有力抓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仅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也要使大中小学思政课学段目标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趋势,以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认知需求。依据各学段的学生发展特点,逐级制定教学目标,体现出学生能力培养的层级变化。例如,在小学阶段,学生思维活跃,以启蒙教育为主,引导学生具有爱党、爱国、爱人民、爱集体的奉献意识,为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良好思想基础;在初中阶段,学生抽象思维不断发展,要筑牢学生思想基础,引导学生体验良好道德行为,对道德和法律基础知识进行科普;在高中阶段,学生认知结构较为完善,重在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加大理论文化普及,以更好实现教学目标;在大学阶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鼓励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施展才华,培养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统筹规划思政课教材内容,贯彻一体化要求
1.减少低效重复,注重教材内容层次性
当前,不同学段思政课教材低效重复较多,弱化了教材的可读性。因此,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中的低效重复是思政课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痼疾。要补齐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内容体系的短板和弱项,关键是树立整体思维,贯彻一体化建设的路径。要梳理思政课教材的重复之处,着重改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中的低效重复。根据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不同学段衔接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逐级分析教材内容,重新评估重复内容在不同学段的合理性,并对其做出条理化、具体化的调整。一方面,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内容要体现层次性。对于思政课教材中的重复之处有必要从理论之深、历史之远、思维之广三种视角进行处理。一是对不同学段中内容雷同、语义简单重复部分,可以将其删繁就简,从不同视角对其重新整合。例如,初高中思政课教材内容侧重于从理论意义方面进行整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政治基础知识;大学思政课教材内容侧重于从实践意义方面进行梳理,提高大学生将理论转为实践的能力。二是对大量引用党的文件中原话的内容,要进一步分析和编排文件传达出来的精神,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根据不同学段学生发展规律,不同程度地融入法治意识、中国梦宣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另一方面,要实现不同学段思政课教材的均衡性。每个学段的思政课教材内容的完整概述不等于思政课教材内容一体化,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就要破除“简单相加”的错误理念。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心,渐进性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科学精神的认识与传承、法治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跨学段展开具体的思政课内容设计,具体到每个学段思政课“讲什么、怎么讲、讲的效果”,贯彻一体化的理念,使学生道德素质得到连续性培养。
2.与时俱进,注入教材内容时代性
思政课教材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紧跟时代发展的思政课教材内容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与时俱进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的本质要求。第一,思政课教材内容要紧跟实事。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经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最新研究进展融入教材,做好新思想“三进”工作,打破思政课教材在时间维度和内容维度上“新教材、旧内容”的滞后性,提升教材内容的时代性和科学性。第二,实现思政课教材内容与时代发展最新成果同频共振。统筹规划思政课教材内容体系,在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材中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答中国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第三,思政课教材内容的编排要具有丰富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各具风格,基本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但是,大学思政课教材纯理论居多,与视觉文化转向社会现象存在较大偏差。高校可以根据文理类分科特点并增加相关的社会热点链接以提高学生对思政课教材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组建学习小组,并在课本中附上二维码,使思政课教材立体化。
3.提升教材话语体系的价值张力,实现理论资源有效性
不同学段思政课是落实“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基本路径。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让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推进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的必经之路。首先,革新理念,正确认识理论术语和教材话语的关系。“话语建设,理念先行”,要明确理论术语、政治话语、教材话语的关系。理论术语不等于教材话语,政治话语也不等于教材话语。思政课教材话语体系是在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社会主义发展最新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段教学目标、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将知识编进教材的话语系统。总的来说,理论术语和政治话语是思政课教材话语体系的理论基础,教材话语体系是理论术语和政治话语的时代阐述。其次,与时俱进,传播富有时代变化和符合学生实际的话语内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话语体系要跟随社会发展的变迁和进步,引用时事热点为思政课教材提供丰盈的社会事实,创新思政课教材话语的新表述、新理论,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最新理论成果,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人民的故事。思政课教材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发展规律,用不同学段学生能够理解的话语讲清楚为什么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正确的道路,如何经过长期探索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以及中华民族如何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最后,有必要建立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话语体系审核机制,统一组织全国教师及思政专业的专家对教材话语把关,将“一体化”作为统一的评测点,以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中话语体系创新作为重要突破口,突破思政课教材话语体系发展的瓶颈。
(三)夯实教材建设机制,创优一体化科学研究
1.建立健全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的领导机制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7]一方面,党组织要做好顶层设计,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提供方向和动力。落实党中央部署的工作、国家的相关政策是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的关键一招。2020年,教育部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以此为契机推动大中小学管理者、思政课教材编写者、教育者、研究者“联”起来。另一方面,严格落实各学段党委书记、校长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的领导责任。由学校领导班子带头建立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党领导干部带头研磨国家颁布的相关政策,创新思政课教材内容,成为推动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的“领头羊”,在边学边做中牢筑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的政治根基。
2.定期培训交流,构建思政课教材共同体
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编写组和思政课教师都是距离教材最近的工作者。教材编写组是理论术语转为教材语言的转化者;思政课教师是将教材语言转为课堂语言的实践者。其一,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编写人员要强化整体性思维。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编写人员不仅要把握本学段思政课教学目标和内容,还要做到不同学段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培养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从横向看,编写者要做到同一学段不同教材之间的贯通,做到各有侧重、渐进式推进。例如,在高中阶段,编写者要贯通四本必修和三本选修课本,打破必修与选修的壁垒,将课本案例与知识联通,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从纵向看,编写者要注重不同学段思政课教材的衔接,做到瞻前顾后、协同联动。各学段思政课教材要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各学段思政课教材重点知识相互呼应。如“实践第一的观点”是高中和大学学段思政课教材的重点,在编写大学思政课教材时可以在高中已经学过的知识基础上,增加社会性实践经验的案例,整体提升不同学段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的实效性。
其二,培训与研究相结合,提高编、审、用质量。一是要提高思政课教材编写者的整体素质。定期开展一体化学术研讨会,在编写选修教材时根据不同省份特点融入“特色思政内容”,举行“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学习,培养一支主义真、素质硬、心系学生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的编写队伍。二是加强国家教材委员会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沟通交流,打破思政课教材编写人员之间因缺乏交流而形成的壁垒,形成优势互补,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增强各学段思政课教材编写人员的联动作用。
其三,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要加强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实践性探究。一方面,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要定期交流教学经验。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中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思政课教师之间要相互讨论研磨思政课内容,要定期开展集体思政备课会,积极搭建跨学校、跨学段的立体化交流平台,拓展并创新教学方法,做到“老内容、新教法”。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在实践中把握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过程中与学生接触最多,更易于了解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实践出真知。思政课教师作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中的一线工作者,要在一体化教学实践中检验和完善问题。鼓励不同学段教师合作申请教材一体化课题,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实践研修班,研讨不同学段在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有何问题、如何解决、有何经验”,共同打造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建设共同体,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中拿出真本领,亮出好成绩。
3.组建研究团队,共筑一体化学术阵地同心圆
搭建学术研究平台,培养专业研究人员。一是构建“学校、地方、国家”三位一体的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平台。其一,要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以学校为中心,结合本校专业特色开设具有校本文化的思政课教材内容,画好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同心圆。其二,要用好地方特色,开门办好思政课。将当地地方资源融入思政课教材,将社会资源转化为教材话语体系。其三,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文件,由教育部教材局统一组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研制和审核小组,明确教材建设的主体,做到“谁编写谁负责”。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建设队伍要以现实问题为基础,从教材文字、呈现形式、素材理论等方面剖析不同学段思政课教材的重难点,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刻领悟中国之治、中国之路、中国之理,使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更具指导性、思想性、时代性、科学性、整体性。二是储备专业后备力量。在全国专业院校,尤其是研究生阶段,制定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定向发展协议,以制度化的形式培养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的“源头”,培养一批学问高、德行正的“大先生”。
构建学术阵地同心圆。首先,政府加大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在学校、地方、国家三级管理平台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的研究专项资金,通过政策倾斜增强社会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的关注度。其次,定期组织思政课教材学术研讨会。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相关管理者、编写者、教育者、研究者相互讨论并研究思政教育前沿问题,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指引方向,做到与时代同行。再次,支持吸引优秀人才编审思政课教材,鼓励社会精英广泛参与。通过创办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期刊,广泛聚集各界精英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的建议。并且,对那些为思政课教材编写做出突出贡献的大中小学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同时在职称评定时对思政课教材成果予以认定,以筑牢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同心圆。
参考文献:
[1][4]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2]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通知[EB/OL].[2019-11-07].http://www.moe.gov.cn/srcsite/A21/s4693/202011/t20201118_500548.html.
[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1).
[5]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6]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讲话[EB/OL].[2022-04-25].http://www.gov.cn/xinwen/2022-04/25/content_5687105.htm.
[7]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9-08-15(1).

2023年 第五期

2023年 第五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思政课如何讲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大师资:“大思政课”建设的关键环节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视域下的革命英雄进思政课程教材研究
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路径探析
高校思政课数智循证教学评价:价值意涵、时代境遇与实践策略
大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价值定位与实践进路——基于对当前学校思政课教学体系的考察
“大思政课”视域下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多重维度
以大历史观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3年版)》第五章重点难点问题解析
大中小学一体化背景下大学生宪法教育的侧重点及实现路径——以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人生观教育的“理”与“路”
历史虚无主义的形态变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对策略
习近平大历史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考
讲深讲透讲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道理——基于“世界观和方法论”视角的思考
数字化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词云反馈”及其价值赋能
榜样教育视域下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思考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用好“比喻说理”探析
知识视觉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说理方式”的转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口语常见问题及提升路径探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道理的叙事逻辑与语言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