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讲深讲透讲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道理——基于“世界观和方法论”视角的思考
贾鹏飞
【摘要】当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建设的重心应在全面开课的基础上聚焦到提升课程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亲和力上来。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提炼概括,为讲深讲透讲活这门课的道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具体体现在:把“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创新范畴、重大命题和体系架构讲授中,讲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的学理蕴涵;运用“世界观和方法论”找准问题的理论自觉、研究问题的逻辑理路、解决问题的实践运思,讲透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充实理据;围绕“世界观和方法论”阐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神底色、高度历史自信与自觉历史担当的精神气质、宽阔世界视野与高远人类关照的精神境界,讲活其中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想政治理论课;道理
【作者简介】贾鹏飞,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240)。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沪),2023.6.69~75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科学一般项目“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机制研究”(项目编号:C2022387)。
2020年秋季学期起,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率先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2022年秋季学期起,各高校按照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要求,“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在全面开课的良好基础上,如何讲深讲透讲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的道理,提升教学的理论含量和思想质量,推动该课程内涵式发展,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课程建设的主要任务。本文以党的二十大报告阐述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下简称“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研究视角,就如何讲深讲透讲活“概论”课的道理作些初步探讨。
一、“世界观和方法论”:讲深讲透讲活“概论”课道理的重要基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1]这一重要论述为提升包括“概论”课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效果指明了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六个坚持”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为教师从哲学高度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新的依据,更对将“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讲深讲透讲活“概论”课的道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1.遵循思想理论教育规律性认识的要求
我们党历来重视理论教育过程中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习。毛泽东要求共产党员不但要了解经典作家关于事物一般规律的结论,而且“应当学习他们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2]刘少奇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修养”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和处理各种问题的修养”,[3]是合格共产党员的必备品质;邓小平认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4]所谓“要精”指的正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学习,本质上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学习。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形成的思想结晶,又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作出了原创性发展。因此,讲清楚这一思想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必然要从思想理论教育的一般规律出发,引导学生全面把握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5]
2.把握思想理论精髓的要求
任何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而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是任何科学理论的精髓。“概论”课是向大学生系统讲授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核心课程,教师不仅要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背景、时代课题、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更要自觉将贯穿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其理论精髓呈现出来。具体而言,坚持人民至上是根本理论立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标识;坚持自信自立是根本理论基点,展现出这一思想立足中国基本国情、求解中国问题的理论自觉;坚持守正创新是根本理论原则,反映出这一思想保持理论定力和勇于突破传统的统一;坚持问题导向是根本理论任务,反映出这一思想力求改变世界的鲜明实践导向;坚持系统观念是根本理论思维,映射出这一思想深厚的理论素养与科学的思想方法;坚持胸怀天下是根本理论视野,彰显出这一思想高远的理论观照和人类关怀。总之,掌握了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找到了理解新思想的“金钥匙”。
3.提升学生理论思维水平进而奠定学生成长科学思想基础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学科专业的学生、不同学段的学生都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6]高校思政课之所以区别于中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和“思想政治课”,其最根本的标识是“理论”二字,这也意味着高校思政课的育人逻辑,是通过理论知识的讲授让学生“知其然”,进而呈现出理论蕴含的思想性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最终以思想的认同实现“知其所必然”的政治认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思想深刻、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讲授这一理论体系对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大有裨益,而在系统呈现理论的过程中凸显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深刻内涵,则是将这一理论深层的思想元素充分开掘和展现出来,这在增强学生理论认知能力的同时,更提升了他们的思想水平,能够更好地奠定学生成长成才的科学思想基础。
二、如何讲深:把“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创新范畴、重大命题和体系架构的讲授
众所周知,开设“概论”课的政治指向,是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两个确立”之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以及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定性意义。实现这一目标的逻辑前提,建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这一认知基础之上,而要使学生深刻把握这一思想的历史定位,就必须把“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于创新范畴、重大命题和体系架构的讲授中,讲深这一重大政治判断的内在学理根据。
1.讲深具有“术语革命”标识的创新范畴
恩格斯关于“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7]的思想,提供了判断一种理论是否实现质的飞跃的重要尺度,而“术语的革命”的学理化表达就是提出了系列原创性的概念范畴。比如,毛泽东思想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正确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总结提炼,显著区别于依靠攻占中心城市推进革命进程的传统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范畴的科学论证,大大深化了东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样提出了诸多原创性的概念范畴,如反映战略局势研判的“两个大局”术语、锚定我国发展历史方位的“新时代”术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战略布局的“四个全面”术语、找到跳出“历史周期率”第二个答案的“自我革命”术语、推动构建美好世界理念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术语以及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复兴路径的“中国式现代化”术语等。这些创新范畴构成了这一思想的基本元素,也是帮助学生掌握这一思想深刻理论蕴涵的认识纽结。因此,对这些创新范畴的讲授不能仅停留在向学生介绍其基本内涵的表层,而要以“世界观和方法论”观照这些范畴是如何得来的、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实践合理性是什么,这些范畴之间有哪些内在的联系。例如,“中国式现代化”这一范畴的出场,是我们党在探索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工业化”“四个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基础上提出的,同时又在新时代十年伟大成就基础上凝练概括其科学内涵,大大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叙事空间,展现出厚重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2.讲深体现独创性、原创性贡献的重大命题
如果说基本范畴是构成理论之网的一个个点状纽结,那么由基本范畴延展和充实而来的重大命题则是编织理论之网的经纬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许多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命题,在相对有限的授课时间与体量庞大的命题内容的张力要求下,从“世界观和方法论”视角阐释清楚最能体现这一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作出独创性、原创性贡献的重大命题,理所应当地成为讲深这门课程道理的题中之义。
对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许多原创性命题的理论前提。比如,首次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8]的重大命题,反映出厚植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底蕴的考量,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以及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担当;又如,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背景下,提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重大命题,生动诠释了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我们党回答世界之问的理论自强;等等。进一步来说,还需对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贡献的重大命题进行整体性观照,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一块整钢”的系统思维出发进行完整讲授。比如,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创新性发展,新发展阶段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创新性发展,党的自我革命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创新性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创新性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创新性发展,等等。
3.讲深彰显强大逻辑力量的体系架构
创新范畴和重大命题按照一定的逻辑线索进行串联、聚合并最终架构起来就会形成理论体系,理论体系必然是体现逻辑思维和彰显逻辑力量的体系。逻辑不是关于思维的外在形式的学说,“随着这样地把内容引入逻辑的考察’,成为对象的就不是事物,而是事物的实质,事物的概念。按照唯物主义的说法,不是事物,而是事物运动的规律”。[9]因此,基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视角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各个层次体系架构及其逻辑性充分揭示出来,同样是讲深这门课程道理的重要方面。
一是从总体上讲深“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的主要内容及其内在联系,突出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比如,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概括的“八个明确”拓展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概括的“十个明确”,新增加的内容不是对已有内容的简单扩容,而是有着鲜明的问题导向和缜密的理论思考,体现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理论体系。与此同时,“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之间彼此呼应、相互贯通,从思想结晶、行动纲领、实践伟力的整体性维度诠释了这一思想的逻辑力量。
二是注重呈现主要内容和各个专题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一般在课程导论部分讲授,此后分领域具体展开不同专题的讲授,教师需以系统思维有意识地揭示主要内容和不同专题之间的逻辑关系,避免碎片化和片面性。比如,明确对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强调,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等专题的讲授过程中既要讲清楚其对把握政治方向、进行顶层设计和一体统筹推进的重大作用,又注重呼应导论部分相关内容,从而使“十个明确”具体而非抽象地体现在各个专题讲解中。
三是讲深各个专题主要内容及其内在逻辑关系。各个专题讲授的内容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又自成体系。如果按照“为什么”(形成基础与问题导向)—“是什么”(科学内涵与核心要义)—“怎么办”(实践要求与路径举措)—“怎么样”(实践成就与重大意义)的逻辑脉络建构各专题的讲授内容,则能较好地呈现各专题内容的系统架构及其深层逻辑。
三、如何讲透: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运用证成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如果说讲深旨在凸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的学理性,那么,讲透则需要在讲深的基础上回答好党的二十大作出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充分理据。从如何对待问题的角度看,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找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强大能力。这意味着,引导学生深刻体悟这一思想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实践力量,成为讲透“概论”课的道理的着力方向。
1.讲透运用“世界观和方法论”找准问题的理论自觉
马克思指出:“问题的这种新的提法本身就已包含问题的解决。”[10]理论想要经由解决问题转化为变革现实的物质力量,前提是能够敏锐地捕捉到事关时代发展潮流、历史演进大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抓住问题就找到了实践前进的突破点,也就找到了理论创新的生长点,在此意义上,找准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突出的问题导向,它是运用“世界观和方法论”找准问题的典范。从方法路径看,人们可经验的现实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现象堆积,找准问题并非易事,只有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才能使问题清晰呈现出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矛盾是事物联系的实质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而“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11]因而发现问题的科学路径就是寻找实践中的矛盾、理论中的矛盾以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比如,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论断,就是基于对我国生产力发展进展与人民群众需要跃升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贯穿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重大问题。从涉及领域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善于抓住治国理政各个维度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其包含的重大论断、重大理念、重大举措都是聚焦问题而提出、围绕问题而展开的,“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12]进一步而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主题,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同样是以抓住问题的形式进行叙事的。可见,这一思想正是在问题的认识和明确中,体现出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魅力和现实价值,这理应成为教师向学生讲透和证成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重要维度。
2.讲透运用“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问题的逻辑理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13]对思政课教师而言,给予学生的“不应该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而应该是观察认识当代世界、当代中国的立场、观点、方法”。[14]讲透和证成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要在运用“世界观和方法论”找准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透彻分析研究问题的逻辑理路,充分展现其理论魅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始终贯彻并体现着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致思方式。一是注重对问题进行领域化和类型化界分,有针对性地研究不同问题的相异成因与破解之道,坚持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比如,深入研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存在的短板,基于问题本身而非概念演绎进行细致剖析。二是善于把握各类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用联系的、系统的、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比如,从挑战源与挑战点结合的角度分析我国面临的矛盾风险挑战,并且提出小风险与大风险、局部风险与系统风险、国际风险与国内风险等相互之间存在传导叠加和演化升级的可能性,必须树立底线思维防范化解各种重大风险。三是注重甄别真问题与伪问题。比如,针对西方民主宪政的话语规制,指出“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与“党是领导一切的”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如此既澄清了思想迷雾误区,又树立了正确价值导向。当然,运用“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研究问题的思考方式不止以上三个维度。在“概论”课的讲授中,教师应始终秉持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切实将“世界观和方法论”内化为学生思考问题的科学思维。
3.讲透运用“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问题的实践运思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5]而满足需要的程度实际上就是解决这个国家面临问题的程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学习不是背教条、背语录,而是要用以解决实际问题。”[16]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最现实最直接的实践依据就是它运用“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解决问题的运思上同样彰显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自如运用。比如,一体回答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发展、安全和文明相处问题,先后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把战略部署和战术举措结合起来,既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应对解决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又相继推出针对治国理政具体领域、具体问题的化解高招;基于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统一,提出新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思路,同时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筹,既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又强调加强顶层谋划,增强改革的系统性和协同性;经由治标逐渐深入到治本,把党员作风和廉政建设作为十八大以来治党的突破口,打出中央八项规定和零容忍惩治腐败组合拳,进而逐步深入到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制度建设和制度定型层面,等等。在课堂讲授时,教师应尽量避免仅仅以数据、案例等成绩成就进行说明式讲解,而应立足于运用“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问题的证明式讲解,揭示出正是由于对治国理政各个方面难题的科学回答和有力破解,十年间党和国家事业才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时代的里程碑意义才得以彰显。
四、如何讲活:围绕“世界观和方法论”阐扬创新理论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六个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17]立场反映的是理论“为了谁”的问题,因而“世界观和方法论”就不仅表现为理论的思想性,也彰显出其价值性、精神性。讲活“概论”课的道理,从根本上说是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性、理论性讲出针对性和亲和力,即围绕“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阐扬这一思想的精神力量。
1.围绕“世界观和方法论”讲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神底色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衡量一种理论先进与否的根本标尺,也是一种理论能否永葆生机活力的决定性因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所强调的正是其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立场,正是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神底色的集中表达。始终坚守这一底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历史观上看,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推动着人类社会的演进发展,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从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宗旨看,“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18]从群众与政权的关系看,“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19]社会主义政权是人民的政权,人民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可以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全方位贯穿和全领域贯彻,使这一思想彰显出深厚的精神感召力。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怀有“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情怀。无论是在党的十八大一闭幕就郑重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还是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谈到“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21]无论是新年贺词中“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22]的真挚情感,还是调研考察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坚实足迹;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23]的庄严承诺,还是举全党全国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深刻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心怀“国之大者”、以百姓心为心的高尚精神追求。“概论”课对人民立场的全面生动呈现,能够增强理论讲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实现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取得入耳入脑入心的良好教学效果。
2.围绕“世界观和方法论”讲活高度历史自信和自觉历史担当的精神气质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历史观层面表现出鲜明的进步取向。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人能够在把握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影响历史发展的进程,推动人类历史朝着螺旋上升的趋势演进。进言之,这种发展的历史观天然带有锐意进取的精神气度。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样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精神气质。
这种精神气质集中表现为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的自信风貌和始终把握历史主动的担当精神。就前者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当代中国伟大社会变革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不能回归传统、不能套用照搬、不能封闭僵化、不能改旗易帜,必须辩证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种自信自强、自立自主的精神禀赋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要法宝。就后者来说,以大历史观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注重凸显人在推动历史进程中的历史主动精神和自觉担当精神,同样表征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改革开放的实践、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探索、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伟大社会革命、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的历史进程和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的交集中,把握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对此,他寄语青年:“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24]思政课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需有意识地展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独有的精神气质,引导“平视世界一代”的青年学生形成自信自强、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面貌。
3.围绕“世界观和方法论”讲活宽阔世界视野和观照人类发展的精神境界
中国共产党是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大潮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国际国内形势交织背景下成立的,“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25]是我们党百年奋斗形成的重要历史经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并发扬了坚持胸怀天下的传统,并将其概括上升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展现出宽阔的世界视野和观照人类发展的精神境界。
“世界观和方法论”集中反映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境界,是与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的极大拓展直接相关的。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意味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所关注的问题域,已由20世纪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本土化,拓展为21世纪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世界化,即不仅要回答好中国之问,而且要回答好世界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世界发展大势和人类进步潮流,指出当今世界正呈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演进态势,人类再次面临何去何从的历史当口,各国之间相互依存和休戚与共的关系日益紧密,只有从全人类命运与共的高度进行整体观照,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把握和塑造人类美好未来的正确出路。他指出:“我们将始终把自身命运同各国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新助力,为人类社会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创新作出新贡献。”[26]这反映的正是这一思想致力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高远精神境界。“概论”课对世界视野与人类关怀精神境界的阐扬,能够激励新时代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  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
[3]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6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76.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5][13]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J].求是,2023(2).
[6][16]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99,63.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
[8][12][1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
[9]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8.
[10][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8,12.
[11]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J].求是,2019(1).
[14]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4.
[17]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引向深入[N].人民日报,2023-04-01.
[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4.
[20][21][2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24,101,49.
[2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65.
[2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66.
[25]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8.
[26]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23-03-16.

2023年 第五期

2023年 第五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思政课如何讲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大师资:“大思政课”建设的关键环节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视域下的革命英雄进思政课程教材研究
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路径探析
高校思政课数智循证教学评价:价值意涵、时代境遇与实践策略
大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价值定位与实践进路——基于对当前学校思政课教学体系的考察
“大思政课”视域下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多重维度
以大历史观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3年版)》第五章重点难点问题解析
大中小学一体化背景下大学生宪法教育的侧重点及实现路径——以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人生观教育的“理”与“路”
历史虚无主义的形态变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对策略
习近平大历史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考
讲深讲透讲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道理——基于“世界观和方法论”视角的思考
数字化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词云反馈”及其价值赋能
榜样教育视域下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思考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用好“比喻说理”探析
知识视觉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说理方式”的转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口语常见问题及提升路径探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道理的叙事逻辑与语言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