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要善于用好研究生培养方案这个抓手
李冉
【摘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造就一批信仰坚定、本领高强的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是马克思主义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置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从战略高度来看,当前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培养工作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基于此,坚持问题意识和质量导向,善于用好研究生培养方案这个抓手,树立法治思维,坚持制度建设,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好履行人才培养使命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研究生培养方案;问题意识;制度建设
【作者简介】李冉,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433)。
【原文出处】《思想教育研究》(京),2019.7.86~88
培养造就一批信仰坚定、本领高强的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永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学院肩负着光荣的历史使命。以什么样的理念培养研究生、怎样培养研究生、如何检验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些问题需要作出系统性回答,而研究生培养方案就是回应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载体。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要善于用好研究生培养方案这个抓手。
一、要从战略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培养工作
自2005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生培养工作迈出了学科化、专业化的重要一步。2018年教育部又组织实施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这既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大历史机遇,也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马克思主义学院抓好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战略意义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是事关研究生教育工作全局的生命线。研究生教育工作涉及诸多方面和环节,其落脚点在于培养出了什么人。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好苗子、马克思主义教育家的好坯子、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好种子,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培养的鲜明目标。而这个目标又通过培养质量得以检验。如果不能清楚地定位培养目标,不能有效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整个研究生教育工作就会丧失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其次,它是事关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源头性工作。要培养可信、可敬、可靠和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需要从源头抓起,在研究生阶段加强马克思主义青年人才的培养。最后,它是事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前提。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做好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作用。只有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的培养,才能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总之,要从战略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培养工作。只有在战略上清醒,才能在举措上坚定,也才能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培养的新局面。
二、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提高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对标新时代,对照新要求,一些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培养工作存在的问题可以简要概括为4个方面。
第一是“乱”。主要表现是研究生课程设置上存在着一些乱象。一是因人设课。一些专业课程的设置不是从学科属性出发,不是从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出发,而是从教师的研究专长出发;不是根据理论发展与思想武装的时代要求推出新课程、配置“新菜单”,而是在存量资源的拼盘组合上做文章,采取“有什么菜上什么菜”的做法。二是因“名”设课。依靠名师大家开设专业课本是一个好做法,但也存在着开课过于集中、一人承担多门课的现象。这既容易造成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的问题,也容易形成普遍的“大团队授课”局面,从而造成知识板块松散、课程深度不够等问题。三是因事变课。由于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非常繁重,教研交流也比较频繁,不免会存在一些换课、调课的情况,这种情况一旦得不到规范,就很容易发展成“双周上课”的情况。
第二是“松”。松散的管理是高质量培养的“绊脚石”,必须把严格管理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环节是课程学习与论文写作。在课程管理上,要鲜明体现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科属性,通过增强课程与学科的匹配度来提升专业课的“纯度”。所谓的“纯度”是指课程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属性的程度,笔者通俗地概括为“三个能够”,即课程要能够讲“党”——向研究生讲清楚党的创新理论和指导思想;要能够讲“社”——向研究生讲透彻社会主义这条必由之路和基本规律;要能够讲“马”——向研究生讲明白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制高点和道义制高点的精髓要义。在论文管理上,要能指导学生做出一篇高质量的学位论文,为学生独立开展理论研究奠定良好基础,这重在把好“论文三关”。在“入口关”,尤其要把好学生论文选题的方向,精准体现学科属性和要义,杜绝偏离学科方向的选题。在“过程关”,尤其要强化中期考核的质量,可以通过外审、外评、第三方评价等方式有效避免师生情、同事情的影响。在“出口关”,尤其要把好学术规范和修改提高的问题,把盲审作为倒逼论文质量的重要手段,将盲审结果和论文推优作为评价培养效果的重要指标,亦可以将盲审环节适当前置为修改提高留出充分时间。在普遍实施“申请—考核制”以后,事实上赋予了导师更大的自由裁量权,这就需要旗帜鲜明地坚持质量标准,尤其要做好事中监管、事后评估。
第三是“旧”。首先是培养理念较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央有关部委和教育部也多次就如何贯彻新要求、新理念颁布文件。然而,我们的教育理念还往往停留在过去,甚至用过去的理念来办院治院,用过去的经验来应对时代的新问题。这就需要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理念,从事关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看待马克思主义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其次是研究方向较旧。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学科究竟要布局哪些研究方向,又如何根据时代需要及时更新研究方向,这是当前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的一个大问题。有的研究方向偏于陈旧,没有很好地体现服务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科研使命与担当,对接和服务国家战略的科研能力偏弱。最后是课程设计较旧。与火热的实践和生动的理论创新相比,有些课程目录尤其是课程内容存在着明显滞后的情况,课程反映实践高点、思想高点、理论高点、道义高点的程度不够。
第四是“虚”。这主要体现在两对关系的不对称上。一方面,关于名和实的关系。主要包括论文选题和学科要义匹配得不够紧密、课程内容和课程名称匹配得不够紧密、课程设置和学科目标匹配得不够紧密。另一方面,关于道和术的关系。培养理念和培养使命是“道”,培养课程、科研训练是“术”,这中间需要有力的联结机制,否则就会导致道术脱节。当前在联结机制上的突出问题有:课程设置的整体性不够鲜明,课程板块之间缺少周全的逻辑关联,课程体系的完整度不够,不能很好地体现培养进阶;培养过程的系统性不够完整,理论培养与实践培养、导师管理和学院管理、培养过程和结果评价之间的统一度不够,培养过程显得松散,培养合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三、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要用好研究生培养方案这个抓手
要解决上述问题,就要作出整体谋划、系统改革。课程建设、学科布局、招生培养等无不涉及师生利益,要能动得了奶酪、破得了格局、立得起规范,就必须依靠法治思维推进整体改革,依靠顶层设计强化制度建设。研究生培养方案往往是经过认真调研、集体讨论、反复酝酿才能形成的,有着广泛的民意基础,理应成为指导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根本大法”。善于用好研究生培养方案,就等于抓住了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牛鼻子”。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发挥其对培养质量的促进作用,要正确认识和处理3组关系。
首先,“收回来”与“放出去”的关系。在学科方向设置、课程设置、评价权管理等方面,要能“收回来”。要在学院的主导下通过周密的科学论证,对标服务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办院方向,形成“我要做什么、我要怎么做”的整体设计。在这样的整体设计下规划方向、配置资源,形成“指挥棒”效应。在学科方向设置上,教师的科研工作要能整体上沿着既定的规划走,培育鲜明的学科特色,逐渐形成学科优势。在课程设置上,要根据学科要义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优化课程体系,着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及时进课程。比如,有条件的学院要优先组织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等课程建设工作。在培养质量的评价权上要能“收回来”,加强对课程质量和论文质量的评价,坚持评用结合,把质量作为配置招生指标、学科与课程资源的主要标准。当然,在“收回来”的同时,也要大胆地“放出去”,把两者有机统一起来,释放更多管理活力。“放出去”就是把学生科研培养的主导权交给导师、把专业课的评教权交给学生、把论文质量的评价权交给第三方等。
其次,“减下去”与“加上来”的关系。一方面,要减少不合时宜的“存量”,尤其对于一些学生反映强烈的“水课”、内容陈旧的“老课”、组团开设的“大课”,要坚决减下去,对于落后于时代发展的研究方向也要作出适时调整。另一方面,要不断扩展“增量”,开设一些更多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课程,开设更多反映时代变化、技术进步等富有前瞻性的课程。在培养过程中尤其要强化对研究生的实践培养,在培养方案中提高调研型科研的比重,鼓励师生参与社会调研,开展调研型研究,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最后,“分开去”与“统起来”的关系。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7个二级学科。它们的学科边界在哪里?这是一个困扰我们已久的问题。在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往往会在区分学科边界上下功夫。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越来越体会到,一味地划分学科边界或许不是好思路。根本原因在于,学科思维和理论思维是很难分开的,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向来是整体性的。所谓“分开去”,主要是指学科的归属管理问题,并不是在理论研究上截然分开。事实上,我们应该重点做的不是区分学科边界,而是确定每个二级学科的核心研究命题与基本研究方向,从而赋予每个二级学科以明确的学科使命。而学科命题一旦确立,反而要靠学科力量的交叉、融合、协同来完成学科命题的整体性研究。即学科命题要“分开去”,学科研究要“统起来”。此外,在“统起来”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培养工作还有着独特的内涵要义。比如,要在知识体系上“通三马”,即不仅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这三大组成部分,而且要融会贯通,把握它们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形成整体性的知识结构。比如,要在课程体系上“通三马”,各个二级学科的研究生都需要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3门课程,由此打下理论研究的扎实基础,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方面所具有的鲜明特点。

2019年 第六期

2019年 第六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