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边疆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孙秀玲
【摘要】边疆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对实现边疆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特殊意义。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边疆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得到长足发展。进一步推进新时代边疆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要突出学科领航地位,注重内涵建设,提升培养质量,强化队伍素质,坚持守正创新,发挥学科优势,不断为边疆稳定凝聚思想共识。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高校;学科发展
【作者简介】孙秀玲,新疆师范大学副校长兼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乌鲁木齐 830017)。
【原文出处】《中国高校社会科学》(京),2019.4.147~153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始终与党和国家的事业同向同行。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伟大实践,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创设了广阔平台,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和实践滋养,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源泉。边疆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随着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发展与壮大,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并得到长足发展,在服务边疆意识形态安全和边疆治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边疆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重要价值
边疆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主要区域。本文研究的视域范围主要是新疆、西藏、内蒙古、宁夏、广西、青海和云南。边疆地区是我国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和贫困地区,同时,又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前沿阵地,是我国重要的战略屏障,战略地位特殊、面临问题特殊,另外,新疆还是“一带一路”的核心枢纽区,做好边疆地区工作意义重大。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边疆治理,将边疆治理工作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位置,实现了边疆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
任何一门学科的成长与壮大都离不开特定的时空境遇和历史场景。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加强边疆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安全,实现边疆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特殊现实意义和重要历史意义。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边疆地区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边疆各民族党员,指导意识形态领域的实践,是边疆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灵魂和基础。长期以来,境内外“三股势力”和西方敌对势力企图把边疆地区作为突破口,以达到其以疆治华、以藏治华的分裂目的,加紧对边疆地区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蔓延,国际与国内、历史与现实、境内与境外、网上与网下等多种因素相互交织,使边疆意识形态斗争形势更为复杂和激烈。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使得部分少数民族干部群众和高校师生在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等方面存在模糊、狭隘、偏激甚至错误认知,边疆地区反分裂、反恐怖、反渗透的任务繁重,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急需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边疆地区高校的重大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
边疆地区高校始终是分裂势力渗透蔓延瞄准的重点。境内外敌对势力与我争夺阵地、争夺青年、争夺人心的斗争十分激烈。高校是学习宣传和研究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镇,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边疆地区高校的重大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面对新形势新挑战,需要系统研究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边疆地区的实践和发展,加强边疆高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一步突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鲜亮底色。加强边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构建既能坚守意识形态领域主阵地又能契合边疆地区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谱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边疆篇章意义重大。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边疆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边疆民族地区面临最长远的问题是民族团结问题。“新疆最大的群众工作就是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加强民族团结对边疆治理、国家治理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影响。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双泛”等民族分裂思想加紧向边疆地区渗透,妄图通过多种途径在历史、民族和文化上全面“去中国化”,割裂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联,煽动民族仇恨,分离解构着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对边疆意识形态领域造成严重冲击。边疆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承担着彻底清除这些歪理邪说的重任,承担着进一步引领各族师生和基层群众强化“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职责,承担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的重要使命。
二、新中国70年边疆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回顾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到最终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经历了长期的建设和发展过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实践,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也取得了新突破和新进展。边疆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经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奠基阶段、发展阶段和跃升阶段三个时期。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奠基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边疆地区发展需要,自50年代起各高校陆续建立了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单位,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课程,初步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系,为提升学生思想理论素质和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奠定了基础。60~70年代,受“文革”影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曾一度中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逐步被政治运动取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被淡化或流于形式。改革开放后,根据中央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重新开设。1982年10月教育部、中宣部决定在“少数民族比较多的省、自治区的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里开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设立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双学位班的开设,为边疆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党中央的领导和支持下,从教育部到各高等院校以及广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教育者都为建设马克思理论学科做出了不懈努力,为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做好了充足准备。1996年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3所高校设立第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授予点,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层次(本科、硕士、博士)已经完备,学科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这期间,根据边疆地区实际情况,不断加强“三个离不开”的民族团结教育,从维护边疆意识形态安全出发,1995年宁夏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始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进一步发展,人才培养的层次和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快速发展阶段
2005年,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决定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研究6个二级学科先后建立,推动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入快速稳健的发展时期,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新局面。此后,在部分有条件的院校审定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学科,建立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大发展带动了边疆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2006年内蒙古大学和新疆大学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二级学科授权,云南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一级学科授权,宁夏大学等7所民族地区高校获得硕士二级学科授权。2008年新疆师范大学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立项建设单位。2010年石河子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高校获得一级硕士学科授权。边疆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和所属二级学科的发展,促进了边疆地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了发展平台,培养了一批忠于马克思主义、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政治坚定、情怀深厚、扎根边疆、献身边疆的学术研究队伍和教学队伍,为边疆地区意识形态建设和社会稳定奠定了学科基础和人才支撑。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跃升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局着眼,对意识形态工作进行了明确定位,提出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挥高校优势,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建设好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推动发展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中宣部、教育部通过新增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一级学科、增设党建二级学科、设置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后备人才博士硕士培养计划、启动“一流学科”建设等措施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实现边疆地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2013年新疆师范大学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一级学科授权,2017年广西大学、云南大学和新疆大学三所边疆地区高校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一级学科授权,2017年西藏大学、青海大学等高校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一级学科。在2016年启动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博士授权的边疆民族地区5所高校进入B档。2017年新疆师范大学成为边疆民族地区唯一进入全国21家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高校。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边疆地区高校始终紧紧围绕国家和边疆地区发展重大战略和边疆治理实践发展的需要,通过课题研究、人才培养、承担重大宣讲、撰写研究报告等方式为边疆治理提供资政服务,自觉为边疆地区社会稳定服务,在维护地区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方面发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所特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边疆治理提供了理论、实践的支撑和人才保障,进一步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可持续发展。如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立足新疆特殊区情,聚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前沿,重点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党中央治疆方略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疆工作的重要讲话,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贯彻到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研究中,贯彻到稳疆兴疆的具体实践中。学科团队整体实力进一步提升,近年来学科团队成员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近百项,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理论文章150余篇,撰写的部分研究报告获得中央领导、自治区领导批示并采纳,学科整体实力逐步提升。
三、新时代边疆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展望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复杂工程,涉及诸多内容和要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要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涵,坚持守正创新,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切实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服务边疆地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术高地、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宣传教育骨干基地、边疆地区高水平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基地和服务国家战略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一)突出领航地位,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使命担当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是真理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其真理性体现学术发展的需要,其价值性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和巩固意识形态的需要。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旦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就会消亡。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由此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就会迷失方向,甚至研究成果可能对社会发展产生消极作用和负面影响。因而,边疆地区高校在学科建设中,要进一步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哲学社会科学的政治领航作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和研究中,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真谛,展示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辨明研究方向,分析解决问题,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自觉抵御和防范民族分裂思想和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有效维护边疆地区社会稳定。
(二)注重内涵建设,建设服务边疆地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术高地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建构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任务,要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强调:“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是基础,学术体系是核心,话语体系是表达形式和传播方式。边疆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扎根中国大地,体现中国特色,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边疆地区发展需要,制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规划,进一步凝练学科建设方向,注重整体布局,全面科学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规律和内涵,构建学科体系;要立足边疆地区特殊区情,不断拓展研究方向,重点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党中央治疆方略,以研究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为主要内容,以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增强“五个认同”为研究重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凸显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研究鲜明学术特质,构建边疆特色鲜明的学术体系,为边疆安全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通过组织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重大项目,特别是针对民族分裂分子歪曲篡改边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和文明交融史等问题,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学理上进行深入挖掘和批判。要善于从意识形态斗争和批驳错误社会思潮中分析问题,正本清源,纠偏正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立马克思主义“五观”,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学术自觉实现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的统一,彻底清除部分基层群众和师生在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等方面存在的错误认知和模糊认识,为边疆社会稳定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打造服务边疆地区社会稳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术高地。
(三)提升培养质量,打造边疆地区高水平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基地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实现边疆地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关键在教育,基础在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代代相传,需要培养大批理想信念坚定、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的人才。新中国成立至今,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深化改革、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形势下,在实现边疆社会稳定进程中,依然面临着境内外“三股势力”渗透的挑战,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与形势,边疆地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渴求比以往更为强烈。着力培养理想信念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扎实的高层次人才,是边疆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使命和责任。边疆地区高校要充分依托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学科等平台,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后备人才及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培养,着力为边疆地区培养用得上、靠得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通过教育部设立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研修基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等平台,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骨干的培训。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边疆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深厚的学理支撑,以高水平的学科成果带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跃升,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在教学中要坚持问题导向,直面边疆地区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的严峻现实,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解疑释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加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进一步筑牢各族大学生反分裂斗争思想政治根基,在培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方面发挥好关键作用。
(四)强化队伍素质,提升学科队伍服务边疆地区社会稳定能力
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队伍建设尤为重要。边疆地区高校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特色,彰显马克思主义的鲜亮底色。高校党委要从实现边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队伍建设,通过制定学科队伍发展规划,从体制机制等方面为学科队伍成长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事业发展平台,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⑾的学科队伍。学科成员要自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自觉成为政治素质过硬、自觉担当奉献、扎根服务边疆、家国情怀深厚的教师,不断提升学术研究能力与水平,实现教学和科研能力双向提升,良性互动;成为功底深厚的理论大家、敬业乐业的学科带头人和优秀思政课教师。通过几年的建设,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队伍成为维护边疆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的生力军,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力军,成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专家。
(五)坚持守正创新,发挥学科优势,不断为边疆稳定凝聚思想共识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生命力在于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是新时代的战略要求,也是边疆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坚持守正创新,坚持结合时代发展特征、中国发展大势、国际发展形势、边疆发展区情,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积极回应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不断研究新阶段的新问题。发挥学科优势和学科团队优势,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通过承担国家或地区重大研究课题,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阐释和深入解读,牢牢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⑿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是边疆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使命担当。要进一步宣传、普及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做好理论研究向实践转化,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广大干部群众的头脑,注重发挥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薪火相传和服务社会的功能,积极参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民族团结教育及“去极端化”等重大主题宣讲,通过政策解读、发表理论文章等积极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主动发声亮剑、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批驳错误思潮,深入浅出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生动道理传递到广大师生和基层百姓家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凝聚边疆基层群众思想共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抵御和防范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方面发挥好边疆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积极作用。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发展无止境,学科发展也无止境。边疆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要不断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需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与更前瞻的学术视野和使命担当,切实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资政育人等方面的能力,为维护边疆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安全做出贡献。
注释:
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35~36页。
③“三股势力”指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
④《习近平新疆考察纪实: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3/c_1110509757.htm,访问日期:2019年6月3日。
⑤“双泛”指“泛突厥主义”“泛伊斯兰主义”。
⑥国家教委民族地区教育司:《少数民族教育工作文件选编》,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66页。
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99页。
⑧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44页。
⑩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
⑾《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
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10页。

2019年 第六期

2019年 第六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