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考核评价内在矛盾的辩证分析
郝文斌 黄嘉富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考核评价主要存在科学研究评价与课堂教学评价、工具性评价与价值性评价、基础研究评价与应用研究评价、个人业绩评价与团队建设评价等四对矛盾。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科学研究评价与课堂教学评价是主要矛盾,制约着另外三对矛盾。正确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考核评价存在的矛盾,推动由矛盾向统一转化,既是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评价机制的要求,更是为了发挥科研和教学协同育人的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考核评价;队伍建设;内在矛盾
【作者简介】郝文斌,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嘉富,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沪),2019.9.90~93
【基金项目】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和教育部高校实践教学规范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实践教学标准体系研究”。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对切实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评价机制作出部署,提出要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明确与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特点相匹配的评价标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角色,其考核评价主要以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为主要评价内容。考核评价是调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激励方式,现实的评价体系在运行中存在着四对矛盾,即科学研究评价与课堂教学评价、工具性评价与价值性评价、基础研究评价与应用研究评价、个人业绩评价与团队建设评价之间的矛盾。解决这四对矛盾,推动由矛盾向统一转化,对于完善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评价机制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有利于促进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效果,提升立德树人成效。
一、坚持科学研究评价与课堂教学评价的统一
“教学建设与科研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两个基本要素。”[1]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从根本上来说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程度,这决定了科学研究评价与课堂教学评价的矛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考核评价中的主要矛盾。正确分析这一主要矛盾,把科学研究评价与课堂教学评价统一起来,对解决其他几对矛盾具有推动作用。科学研究评价与课堂教学评价之间的对立表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质性评价和科学研究中的量化评价的矛盾,以及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注于立德树人而较少涉及科学研究或者相反;而其统一性表现在大部分教师能够把科学研究和立德树人结合起来,实现科研与教学的有效衔接,推动育人工作。
相比科学研究较为具体化的评价指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则偏向于质性评价。科学研究是各学科教师必须进行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并无例外,由此产生科学研究评价也是必需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统一”,深化和落实这“八个统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较高的科研要求。显然科学研究在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客观上要求教师结合大学生特点,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以吸引学生,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同。
要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考核评价这对主要矛盾的关键点在于育人成效导向,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尺。一是要将科研成果在教学中的转化情况作为重要考核指标,特别是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评价、社会服务评价等相协同。要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研究成果作为重要教学资源,有机融入课堂教学;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对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困惑;通过对学界的主要学术观点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主动接受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增加教学的学术含量,提高课程的理论性、学术性、思想性;完善社会服务评价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考核评价中的权重设置,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宣讲团,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二是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特点进行分析,构建科学合理的科学研究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开展科研活动的自觉,鼓励教师将课堂教学积累的经验成果转化上升为科研成果,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三是要合理选取和确立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立德树人职业属性的科研评价要素。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具备的知识结构,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基础、以其他学科知识为辅助;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的类型,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和自身学科专业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类型,促进科研与教学的有效衔接。
二、坚持工具性评价与价值性评价的统一
教师考核评价作为衡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方式,其目的是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序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考核评价的工具性表现在过于看重研究成果数量,成果所属出版社与期刊的级别,主持课题级别与经费多寡等方面,以此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称晋升、研究生导师遴选等方面最重要的评价指标。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基于个人现实利益的考虑,为达到相应科研评价指标,出现了为追求科研评价指标而从事科研、忽视科研成果质量的功利化倾向。“‘级别’高的成果固然在‘质量’上有一定的保障,但‘级别’的高低不应作为衡量‘质量’的唯一标准,标准应该是‘价值’。”[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考核评价要凸显价值性,就是要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一方面,要以科研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问题反过来又为科研提供了创新突破点;另一方面,要以科研评价帮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现更好的发展,引导其真正为育人而从事科学研究,发挥科研育人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考核评价过程中,工具性评价与价值性评价并不是冲突对立的,而应相辅相成,既要坚持工具性评价的保障作用,也要发挥价值性评价育人导向的作用,实现工具性评价与价值型评价的统一。工具性评价能够为价值性评价提供制度保障,使其在评价制度体系中得以科学量化;价值性评价则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导向,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区别于其他专业教师的评价机制。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体考核过程中,一是应构建更适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评价方式,避免工具性评价带来的盲目追求成果数量的问题,提升高质量、代表性、原创性成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称晋升和研究生导师遴选中的权重。注重运用同行专家评价、第三方评价等评价方式,减少考核评价行政化“一刀切”的问题,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考核评价的专业性、科学性,克服其工具性弊端。二是考核评价应以内容为标准,不以载体为标准。例如,浙江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把在网络媒体上产生重要社会影响的学术成果纳入教师科研成果考核评价。三是发挥价值性评价的作用,体现考核评价对教师的价值引领。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灵活分类评价。针对新入职的青年教师要帮助他们过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切实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对于35-50岁左右的教师帮助解决其专业发展、团队和平台建设遇到的实际困难。一般而言,他们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积累了较多的研究成果,可以对其科研工作提出更高的考核要求,激发他们努力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领军人才。而对于55岁以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适当降低科研考核标准,侧重考核他们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立德树人教学效果的成绩。
三、坚持基础研究评价与应用研究评价的统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分析教学问题、学生特点、环境变化和时代发展等方面作出基础理论研究是必要的,因为只有以真理的力量、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精湛的教学艺术,才能感召学生、赢得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经过长期建设和教师不懈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许多有益的经验方法,可以通过教师的理论研究上升总结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规律。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考核要偏向基础研究评价,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做好基础研究,从正面引导应用研究者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进而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与此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又是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实践性教学活动,要有相应对策措施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和思想困惑,要求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理论与现实相脱节,缺乏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这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3]这就需要在继续鼓励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事基础研究的基础上,重视应用对策研究在评价指标中的权重,并形成基础研究成果与应用研究成果之间相互转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应用研究的合理评价指标权重,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把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依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发展的规章制度和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模式等。在应用中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并发现新的问题以推动和优化基础理论研究进一步发展,正是坚持基础研究评价与应用研究评价相统一的优势所在。
坚持基础研究评价与应用研究评价相统一,实则是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理论价值与实用价值之间的辩证关系,关键在于实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相互转化,建构起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科研由理论研究向应用研究逐步推进的评价制度。一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应用研究成果纳入考核评价。设定采纳政策对策建议、研究报告的级别指标,以此积极组织教师围绕重大现实问题、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实践经验总结开展调研,提交咨询报告,支持教师参与各级党委政府重要文件、报告等的起草工作,参与企事业单位的决策咨询。二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申报科研项目方面实施科研立项分类管理,合理划分基础理论研究项目和应用研究项目所占科研项目总数的比例,调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加相关高校智库,从事政策对策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使他们能结合党和国家政策指向,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三是调整评估周期和采取后续评价机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科研评价应结合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不同特点进行评价,如基础研究周期可为5年,应用研究周期可为1年或半年;结合不同类别高校的特点进行指标设定和考核评价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对象是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最终都要通过大学生由内化到外化体现出来。要鼓励支持运用大数据技术,对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不同年龄、不同地区的学生进行研究,加强对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和问卷调研,系统把握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优化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建立个性化、差异化的教学体系。
四、坚持个人业绩评价与团队建设评价的统一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晋升职称要达到一定的科研指标,包括发表学术论文、出版著作教材、获得科研项目和优秀成果奖等,这是基于个人业绩评价调动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科研的积极性。但也出现了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追求成果数量,提高个人业绩,而忽略自身在学术团队建设中的作用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是一支“单打独斗”的队伍,无论从科研角度出发,还是在立德树人方面,都需要通力合作,因此在学术团队和人才梯队中应突出教师对团队建设贡献的考核。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要合力发挥育人作用,只有发挥团队优势,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大课题和科研项目进行攻关突破,才能共同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个人业绩评价和团队建设评价的对立统一是整体和部分的辩证统一关系,二者相互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考核评价坚持个人业绩评价和团队建设评价相统一,既能够激发教师的创新活力,又能够发挥团队合作的优势。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团队建设需要教师形成合力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学科研整体业务能力的提升,注重发挥科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的引领作用,以此完善教师个人业绩评价指标,使其能更好地推动团队成员间的相互合作,把教师的个人业务优势转化为团队合作优势。另一方面,加强团队协同研究,能够提供相应平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和学术成果质量创造条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个人业绩评价已有具体评价制度的基础上,应适当分配和增加团队建设评价的权重,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个人在团队建设中的相互合作要求,解决因突出个人业绩评价所带来的问题。
切实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评价机制,要把单独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别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与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推进,统筹兼顾解决个人业绩评价与团队建设评价的矛盾问题。一是要从过去单方面对教师的个人绩效考核,转到注重教师在教研室和学术团队中作用的评价。坚持教研室集体备课制度,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讨论,加强对各门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加强对不同课程之间内容衔接的研究。对于教师发表的论文、撰写的研究报告,除对第一作者进行奖励,还要对主要参与者进行评价,鼓励教师通过团队合作形成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以更好地服务和反哺教学。二是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在团队建设中发挥作用的考核评价权重。大力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国内研修、国外研修和网络培训等骨干教师研修项目,引导参训教师切实发挥传帮带作用。三是制定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团队目标管理制度,使每个目标尽可能具体、明确和直接,既促进团队建设,又充分发挥个人所长。要充分发挥团队头脑风暴法的绩效诊断作用,根据教师对团队建设目标的贡献进行评价,同时通过团队建设帮助每位教师分析差距查找原因、制定实施计划缩减差距,从而提升其业务能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个人业绩评价与团队建设评价之间的互相促进。
创新和完善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属性的评价机制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应抓住科学研究评价与课堂教学评价这对主要矛盾,根据高校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坚持工具性评价与价值性评价、基础研究评价与应用研究评价以及个人业绩评价与团队建设评价的统一,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各方面的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顾钰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和建设的四个基本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
[2]王东林,张德胜.高校科研评价机制的典型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7(S2).
[3]康沛竹,艾四林.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相统一”[J].人民论坛,2019(13).

2019年 第六期

2019年 第六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