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状况分析
史宏波 蒋毓慧
【摘要】通过分析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网络大V等不同主体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本研究发现:思政课教师在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显著影响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且其影响力的大小因大学生性别、年级、学科等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基于此,思政课教师应坚持因材施教,持续强化大学生政治认知,激发大学生政治情感,丰富大学生政治参与,增强大学生政治信任,以实现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大学生;政治认同
【作者简介】史宏波,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蒋毓慧,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0)。
【原文出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武汉),2019.11.63~66
一、问题的提出
政治认同是人们对国家、政党、政治思想在情感和意识上认可和接纳的一种心理倾向。[1]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是大学生政治观的集中体现,关系着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意识形态安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途径之一,思政课教师作为教育主体,在大学生政治认同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往的研究大多是从理论上探讨如何通过思政课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关于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具体影响的量化研究相对较少。研究者们认为:思政课作为提升政治认同的主渠道,必须直面大学生政治认同方面出现的变化,在不断增强课程育人针对性的同时提升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2];顺应社会话语变化现实,思政课教师应主动探索将与“正向话语”相对的“逆向话语”引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和关注,提高当代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3];思政课教师应该具备宽广的历史视野,梳理和总结历史。建构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4]这些研究为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了理论参考。
在现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将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信任与政治参与作为构成政治认同的四个维度,尝试从实证角度描述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分析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旨在探索如何更好发挥思政课教师的育人作用以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二、数据与方法
1.研究对象与数据分析方法。本研究的目标人群是全国范围内近百所高校的本科生。2019年1-4月,共发放大学生政治认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问卷5000份,回收有效问卷4520份,有效回收率为90.4%。数据分析使用统计软件SPSS22.0,主要进行频数分析和交叉分析。
2.变量选择与信度效度分析。(1)政治认同。研究采用自编的李克特式五点计分制政治认同量表,每个项目赋予1-5分,题目分数越高,表明大学生政治认同程度越高。对量表进行信度分析与探索性因子分析(EFA),该量表的KMO值为0.919,Bartlett球形检验显著,说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主成分,最终抽取4个因子,分别为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信任、政治参与。分析结果显示,4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1.413%,表明这4个因子可以较好地解释关于大学生政治认同状况的调查内容。其中,政治认知分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34,政治情感分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925,政治信任分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58,政治参与分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64。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均较高,表明调研数据能够真实有效地反映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有关状况。
(2)影响主体和人口统计特征。影响主体包括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朋辈群体、父母或其他长辈以及网络大V,人口统计特征主要包含性别、年级、学科等。
三、数据分析
从调查数据来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整体状况良好。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政策都有一定的了解,在国家自豪感、文化认同感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情感,普遍具有较高的政治参与意识,能够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对政府、国家的信任度也比较高。同时,从对政治认同四个维度的主体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来看,主要受思政课教师影响的人数比例都相对较高,表明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状况具有积极影响。
1.对大学生政治认知的影响。政治认知是指政治成员对于政治系统的较为稳定而正面的政治印象与政治知识,是大学生对政治价值观、政治制度、政治权力、政治理论等方面的认知和判断。对大学生政治认知状况的考察,主要从制度认知和政策认知两方面展开。调查显示,在政治认知方面,平均值得分为4.12分(SD=0.72),表明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政治认知,且个体之间差异不大。
数据表明,在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了解与认同方面,表示主要受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影响的大学生分别占19.2%和59.9%,5.0%的大学生表示主要受朋辈群体影响,8.3%的大学生表示主要受父母或其他长辈影响,7.6%的大学生表示主要受网络大V影响。在大学生对国家政策的认同方面,表示主要受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影响的分别是17.3%和51.4%,6.8%的大学生表示主要受朋辈群体影响,12.8%的大学生表示主要受父母或其他长辈影响,11.7%的大学生表示主要受网络大V影响。影响大学生的政治认知的主体因素按影响力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父母、网络大V和朋辈群体,由此可见,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政治认知的影响最大。
调查还发现,不同性别、年级和学科的大学生,其政治认知受思政课教师的影响呈现较大的差异性。从性别来看,女生群体的政治认知更容易受思政课老师的影响。数据显示,在大学生群体中,男生、女生的政治认知受思政课教师影响的差异显著(c2=38.932,P<0.001)。具体数据显示,只有37.6%的男生表示政治认知受思政课教师的影响,远低于女生群体的62.4%。从年级来看,随着年级的升高,思政课教师的影响力呈现下降的趋势(c2=29.599,P<0.001)。结果显示,表示主要受思政课教师影响的,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含大五)学生分别占41.6%、30.2%、17.9%、10.3%。从学科来看,学科不同的大学生,其政治认知受思政课教师的影响不同,统计差异显著(P<0.001)。调查显示,哲学、法学和文学的学生受专业课教师影响较大,达到了52.6%,其他学科的学生受思政课教师的影响较大,占69.4%。
2.对大学生政治情感的影响。政治情感是政治认同主体对于政治认同客体及其所推行的政治价值观、政治制度和政治绩效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满意、喜爱、肯定或者否定等主观情绪体验。对大学生政治情感状况的考察,主要从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文化认同以及对执政党情感三方面展开。调查显示,在政治情感方面,平均值得分为4.63分(SD=0.60),标准差远小于0.8,表明大学生的政治情感十分积极,而且个体之间差异较小。
数据表明,在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方面,表示主要受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影响的分别占13.1%和25.1%,12.5%的大学生表示主要受朋辈群体影响,34.6%的大学生表示主要受父母或其他长辈影响,14.7%的大学生表示主要受网络大V影响。在大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方面,26.5%的大学生表示主要受思政课教师影响,17.9%的大学生表示主要受专业课教师影响,16.9%表示主要受朋辈群体影响,26.6%的大学生表示主要受父母或其他长辈影响。在大学生对执政党的认同方面,表示主要受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影响的分别占16.3%和28.3%,8.9%的大学生表示主要受朋辈群体影响,28.5%的大学生表示主要受父母或其他长辈影响,14.5%的大学生表示主要受网络大V影响。由此可见,在政治情感方面,虽然思政课教师的影响力略小于父母的影响力,但依然是主要影响因素。
研究还发现,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政治情感的影响会因性别、年级、学科等因素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从性别来看,思政课教师对女生群体的政治情感的影响更为显著。数据显示,表示主要受思政课教师影响的男生占32.0%,女生占48.5% (c2=55.481,P<0.001)。从年级来看,随着年级的升高,思政课教师对政治情感的影响越来越小,这表明随着思政课程的结束,思政课教师的影响力逐渐减弱(c2=33.343,P<0.001)。从学科来看,哲学、法学和历史学等文科大学生的政治情感受专业课教师影响较多,专业课教师的影响力超过了思政课教师,占53.3%;对其他专业的大学生而言,思政课教师依然是最大的影响因素,占70.0%。不同学科类别的大学生在政治情感的主体影响因素上差异显著(c2=21.055,P<0.001)。
3.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通常将政治参与看成是政治主体从事的一切政治活动,包括在公开场合发表政治见解、积极参与政治选举和其他政治活动等。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状况的考察,主要从线下政治参与和网络政治参与两种参与渠道展开调查。数据显示,在政治参与方面,平均值为3.91,标准差为0.84,表明大学生参与政治生活意愿较强,但是个体之间差异较大。
调查发现,关于“影响大学生参政议政行为”的调查,不同人群按照影响力由高到低排序,依次分别为思政课教师(49.2%),父母或其他长辈(16.3%),网络大V(12.3%),朋辈群体(12.9%),专业课教师(9.3%)。关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意愿与行为”的调查,不同人群按照影响大小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朋辈群体(26.7%),网络大V(24.9%),思政课教师(23.7%),父母或其他长辈(14.3%),专业课教师(10.4%)。综合比较来看,在大学生线下政治参与方面,思政课教师的影响力较大。
对数据进行进一步挖掘,可以发现,由于性别、年级和学科的不同,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程度有明显差别。从性别来看,思政课教师对线下政治参与影响更大,而且女生的政治参与更容易受思政课教师的影响。分析数据显示(c2=63.976,P<0.001),在男性大学生中,34.4%的大学生表示线下政治参与受思政课教师的影响,22.5%的大学生表示网络政治参与受思政课教师影响;在女性大学生中,45.7%的大学生表示线下政治参与受思政课教师的影响,39.5%的大学生表示网络政治参与受思政课教师影响。从年级看,低年级学生的政治参与受思政课教师的影响相对较大。具体数据表明(c2=70.495,P<0.001),在大一、大二的学生群体中,表示主要受思政课教师影响的人数比例分别为44.7%和39.4%;在高年级的大学生群体中,思政课教师的影响力明显下降,表示主要受思政课教师影响的人数比例均低于20%。从学科来看,理工类专业的大学生表示政治参与主要受思政课教师影响的人数比例相对更高。数据分析显示(c2=92.799,P<0.001),哲学与法学等文科类专业的学生的政治参与受专业课教师影响较大,超过了40%,其他专业的学生则还是受思政课教师影响更多,达到45%。
4.对大学生政治信任的影响。政治信任是指在主体与政治体系互动的过程中,主体基于心理预期、实际感知和理性思考,所形成的对政治系统相信、期待和依赖的心理状态。对大学生政治信任状况的考察,主要从政治制度信任、政府部门信任和政府官员信任三方面展开。调查数据显示,在政治信任方面,平均值为3.85(SD=0.76),表明大学生对我国的政治制度、政府部门以及政府官员的信任度尚可。
数据表明,关于对政治制度的信任,表示主要受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影响的分别占13.6%和42.9%,表示主要受朋辈群体影响的占7.7%,表示主要受父母或其他长辈影响的占20.7%,表示主要受网络大V影响的占15.1%。关于对政府部门的信任,表示主要受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影响的分别占12.6%和39.5%,表示主要受朋辈群体影响的占8.1%,表示主要受父母或其他长辈影响的占19.5%,表示主要受网络大V影响的占20.3%。关于对政府官员的信任,表示主要受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影响的分别占10.5%和39.8%,表示受朋辈群体影响的占9.5%,表示主要受父母或其他长辈影响的占18.3%,表示主要受网络大V影响的占21.9%。综合来看,对大学生政治信任影响最大的仍然是思政课教师。
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大学生群体中,思政课教师对政治信任的影响因大学生性别、年级、学科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从性别来看,思政课教师对女生群体的政治信任影响更显著(c2=9.695,P<0.001)。具体数据显示,表示主要受思政课教师影响的,女生占40.3%,男生占25.5%,差异明显。从年级来看,较之高年级的大学生,教师群体,尤其是思政课教师对低年级的学生群体的影响更加显著(c2=76.908,P<0.001)。其中,低年级学生表示主要受思政课教师影响的占41.3%,表示主要受专业课教师影响的占18.8%;高年级学生表示主要受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影响的分别占26.7%和17.3%。从学科来看,学科类别的不同,大学生政治信任受思政课教师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c2=46.493,P<0.001)。调查结果显示,在哲学、法学等文科类专业的学生群体中,专业课教师在其政治信任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超过了40%,但是对其他理工类专业的学生而言,思政课教师的影响力远超过专业课教师。
四、结论与建议
1.主要结论。通过对大学生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参与和政治信任四个维度的调查,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的状况,并以性别、年级、专业等因素分析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及其差异性,我们有如下几点发现。
其一,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整体状况较好。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的得分都在4.10分以上,这充分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认知和积极的政治情感。政治信任的平均得分为3.85分,政治参与的平均得分为3.91分,虽然略低于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的平均得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信任度,积极地参与政治生活。
其二,在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四个维度中,思政课教师的影响力体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按照影响力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政治认知、政治信任、线下政治参与和政治情感,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的政治认知的影响最显著。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政治认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帮助大学生获取必要的政治知识,明辨是非,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
其三,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会因性别、年级、学科等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来看,相对于男生而言,思政课教师对女生的政治认同的影响更为显著。随着年级的升高,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呈线性减少。低年级大学生的政治观正处于形成初期,受思政课教师的影响更加明显,高年级学生的价值观相对稳定,受思政课教师的影响逐渐减弱。从学科来看,思政课教师对理工类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的影响更为突出,哲学、法学等文科类专业的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受专业课教师影响更多。
2.对策与建议。调查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旨在更好地发挥思政课教师的育人作用,提高大学生政治认知水平,培养其积极的政治情感,提高其政治参与度和政治信任水平。根据分析结果,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认同教育,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丰富教学内容,强化大学生的政治认知。高校思政课教师应着眼于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教学目标和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实需求,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始终保有吸引力与说服力。同时,思政课教师要探索多种灵活有效的如讨论式、参与式等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把现实生活中典型的政治案例带到课堂中来,在互动中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在交流中强化大学生的政治认知。
第二,政治认同理论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结合。坚持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结合,思政课教师应积极主动承担指导大学生调查研究、党团活动、社会活动等社会实践类活动的任务,并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将大学生的调查研究、党团活动、社团活动与大学生政治认同理论教育相结合,将政治认同理论教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各个环节,帮助大学生深化对政治认同理论教育的理解和践行,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第三,坚持因材施教,着力提高不同大学生群体的政治认同度。由于思政课教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应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如,思政课教师对大一、大二学生的政治认知影响显著,可以着重于启蒙引导,着重知识层面的教育,建立理论认同的基础。同时,不同专业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受思政课教师影响的显著差异,又启示我们思政课要与各门专业课建构起同向同行的机制,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协同作用,协同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参考文献:
[1]Crowson H M, DeBacker T K.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and the Defining Issues Test: Reevaluating an Old Hypothesis [J].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8, (1).
[2]刘勇.大学生政治认同视阈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路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6).
[3]曹峰.“正向话语”讲述与“逆向话语”诱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学生政治认同[J].当代青年研究,2017,(5).
[4]崔健,向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有宽广的历史视野[J].思想教育研究,2019,(8).

2019年 第六期

2019年 第六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