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实效的现状分析 ——基于上海市部分高校的调研
许瑞芳
【摘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改进中不断加强。为了进一步推进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本研究以上海市部分高校为样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状况进行了实证调研,分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建设中的各要素状况,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依据。调研发现,尽管大部分学生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仍有待加强;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是教学内容与方法,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有着较高的期待。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作者简介】许瑞芳,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原文出处】《思想政治课研究》(沪),2019.3.1~8
【基金项目】上海市2017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资助项目之“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发展与路径构建”。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2017年被确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2018年教育部颁布《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2019年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改进中不断加强。为了进一步推进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本研究对上海市十几所高校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状况进行了实证调研,共发放问卷734份,回收有效问卷726份,有效率为98.9%。其中,男生受访者为250个,占受访人数的34.44%,女生受访者为476个,占受访人数的65.56%。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建设中的各要素状况,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依据。
一、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得到普遍认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能够通过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认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并转化成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素质,在立德树人上具有独特价值”[1]。大学生作为年满18周岁的成年人,其理性思维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对于学校开设的课程他们持有自己独立的看法。在关于“您认为在高校是否有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的问题上,近八成(77%)的受访学生认为高校“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中认为“非常有必要”的占受访学生总人数的28.65%。但是也存在小部分同学对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持相反意见,14.46%的同学认为“不太有必要”,4.82%的同学选择了“没必要”(见表1)。
大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的必要性持认可态度。态度往往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行为倾向和与之有具体联系的态度更一致”[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承担着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育人功能,同时也承担着培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对象是大学生,大学生对于课程的认可与认同直接影响着其在该课堂的学习表现,影响着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与教学实效性。但有少部分同学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太必要”,甚至“没必要”开设,一定程度上说明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其吸引力和影响力不佳,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在“您认为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价值是什么”的问题上,调查显示,53.72%的受访学生认为主要价值是“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20.94%的受访学生认为主要价值是“培养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还有7.71%的受访学生认为主要价值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见图1)。可见,大多数的受访学生认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内含的重要价值。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引导与理论阐释,可以让学生拥有正确的思想,能够坚决抵制错误的思想,能够明辨是非,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3]。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可行”这一问题,七成以上受访学生都认为“可行”或“非常可行”。其中,认为“非常可行”的受访学生占调查人数的18.04%,认为“可行”的占58.13%。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是可行、有效的方式。
在进一步了解受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您今后的发展是否有帮助”时,该调查依照帮助程度大小设置从0-100分的分值。受访学生最后的选题答案呈现出两个特点。第一是分散性,五个选项都至少有63人次选择;第二是峰值区间较低,受访学生的选择普遍集中于41-80分的区间,不够理想。此题平均分仅为61.75,刚刚达到及格线。纵观整体,选择低分(小于60)的受访学生接近整体的一半(见图2)。这与上面的数据是有背离的,也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急需提升实效性来增强大学生对个体发展功能的认可度。
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了解程度影响其兴趣度
对一件事物感兴趣首先要建立在对这件事物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如果没有认识和了解,就谈不上感兴趣。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了解程度的多少往往会影响其对课程的兴趣程度和喜爱程度。整体上,受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包含的具体课程还是比较了解的,选择“了解”的受访学生占51.52%,选择“非常了解”的占17.22%,而选择“不太了解”和“不了解”的受访学生总共约占整体的三分之一(见图3)。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包含的几门课程内容有其内在的逻辑和联系。作为公共必修课,却仍有学生对其涵盖范围不太了解,亦或是说有学生还不能清晰地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体课程内容。究其原因,一方面和受访学生所处的年级有关系;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的学习比较被动,不会主动去了解相关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因此,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时,有必要对课程本身做整体的介绍,让学生能够提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认知度,理清学习各个课程之间的内在关系。
在对受访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了解程度和其对这一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态度进行交叉分析时,其中,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非常了解”的受访学生中有80.22%的人认为这一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是“十分有必要”的,还有16.48%的人认为“有必要”,合计高达96.7%;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了解”的受访学生中对“三进”工作持“十分有必要”和“有必要”的人也高达93.03%。反之,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了解”的受访学生则对“三进”工作持“不必要”和“不知道”的态度分别为55.45%和50%(见图4)。可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相关内容和情况越了解,越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度和认可度。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的。”[4]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程度,可以从侧面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不足与面临的挑战。或许是受传统思维定式的影响,大学生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兴趣度并不是太高。在关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兴趣程度”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受访学生明确表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感兴趣”的只有31.82%,有近五成的受访学生觉得“不太感兴趣”,但明确表示“反感”的受访学生仅有5.37%(见图5)。究其原因,是有一些受访学生对思政课教学持有偏见,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是因为有学分要求才修读,和自己的专业学习和未来的发展无关,而且很多内容是中学思政课的重复和延续,因此不太感兴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应该“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5]。各个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理解接受能力,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逐步地提高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只有契合青年大学生心理特点和需求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和兴趣。
经过课程的发展、变迁与整合,本科阶段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逐步形成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四门必修课和“形势与政策”的课程体系。这五门课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应用性和实践性最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注重反映历史的深度和厚重感,能够体现“历史视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则具有鲜明的中国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凸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则是基础性、思辨性和学理性最强;而“形势与政策”紧贴国家时政热点与社会发展实际,具有鲜活性。
这几门课中最受学生喜爱的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36.09%)。这可能是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往往有具体和生动的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呈现,能够让学生比较清晰、直观、形象地去认识我国近现代的情况,理解起来较为容易。同时,历史事件本身也具有真实性和趣味性,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而理论性较强的两门课程“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9.64%)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0.19%)在喜爱程度上则是学生选择最少的,原因与这2门课程本身理论性、思辨性内容较强相关。另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1.76%)和“形势与政策”(22.31%)两门课程喜爱程度的占比都达到两成以上(见图6),究其原因大概在于这两门课程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理解起来也较为容易,学生自身的感受性更深。
在问到受访学生“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原因”时,57.58%的受访学生者选择了“是必修课必须上”,6.06%的受访学生认为“单纯应付考试拿学分”,2.2%的认为“受学校课堂纪律约束”。6.61%的受访学生认为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原因是“受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吸引”(见图7)。
“是必修课必须上”“单纯应付考试拿学分”“受学校课堂纪律约束”这三个选项大体上可归为一类,即学生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被动的,而非学生自己主动选择。但是这三个选项在被动的程度上并不相同,选择“受课堂纪律约束”的人相比选择其它两项的人显然更被动,说明学生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因为学校的要求。实际上,在对个别学生的访谈追问中,也有学生明确表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国家课程,并不以学生的兴趣度为转移。而近三成(27.55%)的同学认为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原因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质”,显示该部分学生在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时是具有学习主动性的。而选择主要原因是“受老师所讲授的内容所吸引”,则说明这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效果良好,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但从选该项的占比较少(6.61%)也可看出很多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师在上课的吸引力和针对性方面需要再进一步提高。
当进一步追问“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选修课,是否会选”,有26.58%受访学生选择“会”,与在“您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原因”选择“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质”的占比(27.55%)基本符合,一定程度说明了这部分同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持认可态度,能够主动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值得注意的是,选择“不会”选项的占37.6%,在三个选项中比例是最高的(见图8),说明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度有待提高。另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受访学生选择“不确定”,这可能是学生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学习压力、学习任务、学习时间等,这部分学生既没有选择“会”,又未选择“不会”,说明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估处于中间水平。应该要不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6],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如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才会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更加明显。
将不同专业类别的学生与“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选修课,是否会选”和“对马克思主义过时的看法”进行交叉分析,发现医科类的学生与其它专业的学生相比,选择“会”的比例最低,而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这一看法“不同意”的比例却是最高(见图9)。这说明虽然医科类学生对于系统教授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同度比较低,但却十分认同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对不同专业的教育对象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如采用分类教学、结合专业实际等方法进行专题教学以提升不同专业学生对课程的兴趣程度和参与度。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吸引力、感染力有待加强
一方面,大学生自身对课程的兴趣程度影响着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的投入度;另一方面,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的表现也可以折射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与感染力。调研显示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参与”的占到受访学生的35.67%,表示“被动接受”的受访学生占了一半以上(52.34%),这可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本身需要教师讲授较多的理论知识有关系。另有6.61%的受访学生会“看其他书或打瞌睡”,还有5.37%的学生有过“心不在焉,根本不听”的表现(见图10)。这反映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表现总体是好的,说明思政课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在课程中应该进一步提升课堂的有趣程度,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门课程有没有吸引力,也在于这个课程是否能够留住学生在课堂。大学生逃课,尤其是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逃课的现象并不鲜见。在调查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是否有旷课的经历时,有七成以上的同学明确表示“从未”有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旷课的经历。对比10年前的相关调查所反映的“选择在‘两课’中偶尔旷课和经常旷课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46.7%”[7],我们可以看到,有近四分之一的受访学生“偶尔”会旷课,在受访学生中仅仅有2.62%会“经常”旷课(见表2)。可见,尽管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经常性逃课的比例并不高,但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偶尔有逃课,也说明了逃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成为一个显性的问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建设,提升内在的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必须要关注的一个问题。
分析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旷课的原因有很多。这其中既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也有学校教学管理的原因,同时还受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式与学生自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受社会上错误理念的误导,以及从择业、就业的务实性考虑,大学生自身普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这类公共课的重视程度远没有对专业课的重视程度高。在逃课中,选择逃公共课,尤其是这种以一百多人进行大班教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显然比选择以六十人上下等标准班甚至二三十人小班教学的专业课进行旷课,更为“经济实惠”,也更具有隐蔽性,不易被老师察觉,从而不会因缺席而影响平时成绩的计量。
在深入分析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旷课、逃课的原因时,受访学生认为逃课的主要原因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不感兴趣”的达到五成以上(51.52%);因为“老师讲授效果不好”的仅仅只有5.65%;另有14.6%的受访学生认为是因为“与专业学习关系不大”。有13.36%的受访学生认为是“学生自身纪律性不强”的关系(见图11)。当然,一方面,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们更愿意从外界而非自身的不足来为自己的不良行为开脱。但另一方面,却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提供了一个依据,即如何提升自身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学生在学校的首要任务是打好专业基础,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活动作为“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学习的补充与拓展。在活动与课程时间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学生理应以“第一课堂”为首要考量,但是以“有其他更重要的活动”为理由缺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反映出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而且表现出对课程内容本身不感兴趣。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加强课堂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从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开展。
除了出勤率,学生的课堂表现也是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重要指标。受访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学科背景,但是都呈现出共同的课堂表现:选择“积极主动参与”的比例不超过半数,选择“被动接受”的比例居多,分别是文科类为49.22%,理科类为59.85%,工科类为43.48%,医科类高达62.73%,其他为49.07%。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选择“被动接受”的居多,这其中不乏有学生自身欠缺主动性等因素,但另一方面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有关,学生的主体性无法得到真正体现。
四、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是教学内容与方法
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好坏有很多因素。在“您认为最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是什么”的问题上,受访学生选择最多的因素是“教学方法”(占到39.12%),其次才是“教材内容”(占到27.82%),远高于学习环境和师生素质(见图12)。
教材是老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参考书等,它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提供了基本材料,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和预习、复习。教材内容决定了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影响着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系统掌握程度,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教学方法是教师将教材内容向学生呈现的手段,是教师如何教的主要体现。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最常见的讲授式教学为主,授课方式较为单一,往往难以提起学生的兴趣。而这也成了当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建设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在关于“您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问题上,选择“理论教授过多,缺乏实践”和“授课方式单一”的学生最多,两者分别占36.2%和36.78%(见图13)。
从“理论讲授过多,缺少实践”和“授课方式单一”两个选项中都折射出了教学方式的共性问题——过多的灌输式的理论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既然称之为“理论课”,必然有许多理论内容需要讲解和理论阐释。但如何使理论充满魅力,如何做好理论联系实际,如何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兴趣,做到“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以及“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8]都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素养。随着现代化教学理念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产生的深刻影响,教师应该开拓创新,探索立体、多维的课堂教学,实现由教学单一形式向教学多元形式的转变。所谓“教育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该“以生为本”,增强学生主体地位,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起积极影响。
五、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有着较高的期待
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会影响到教与学双方对国家意识形态、大政方针以及具体教学内容的理解,从而影响到教学效果。同样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的教师执教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师如果自身理论知识储备丰厚、教学方法得当、讲课生动有趣、观点新颖,同时又能联系当前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并通过自己严谨治学的作风与为人师表的品德感染学生的话,学生不仅能够获得思想政治理论的相关知识体系,还能够获得分析和评判社会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思想与品质上得到提升。
在调研中,对“您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具备的素质”这项问题设置了多选题,调研被访学生所认为思政课老师需要的素质。该题一共5个选项,每个选项选择的人数都超过四成,认为“以上都是”的接近六成(57.71%)(图14),这反映出受访学生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有着很高的期待。
可见,在学生心目中,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是一个有学术造诣、有责任感、有人格魅力和较强教学能力,完美的研究者、教育者。因为,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才能理直气壮地用信仰去讲信仰,才能充分体现出对国家、民族,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感,才能用深厚的家国情怀去传播理论、引领思想。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视野要广”,才能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学术造诣,并运用娴熟的教学能力将其融会贯通在思政课教学中,以强大的真理性引导学生。思政课教师“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才能“吐词为经、举足为法”,以自己强大的人格魅力,去做学生为学和为人的表率,实现铸魂育人。
结语
概而言之,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学生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还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课程的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是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主要因素。从学生角度,应立足青年阶段身心成长的特征,探究其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回应和满足其成长成才的需求,进一步加强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了解程度,提升其兴趣度。从教学内容与方法角度,应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思想性与理论性;立足学生实际采用多维立体的教学方法,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从教师角度,则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丰厚理论学养、拓展思想引领能力和提升教学技能,使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上真正发挥关键性作用,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注释:
①调查学校包括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电机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共11所高校。
参考文献:
[1]许瑞芳.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建设的教育学视角[J].思想理论教育,2017(11):69.
[2]泰勒,佩普劳,希尔希.社会心理学(第十版)[M].谢晓菲,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73.
[3][5][6][8]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4]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许良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44.
[7]许瑞芳.社会变革中的中国高校德育转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157.

2019年 第六期

2019年 第六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