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隐匿与彰显:论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中共党史教育
程刚
【摘要】高校党史教育作为重要的意识形态工作,发挥着凝心聚力、固本培元的重要作用。重视党史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在教育实践中形成了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新时代加强高校党史教育必要且紧迫,有充分的理据依托,是落实立德树人总任务的根本需要,是解决党史教育“隐而不彰”困境的现实需要,是回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迫切需要。推进新时代高校党史教育需要在厚植党史人才基础、强化教研师资培育,规范凝练学科定位、调整课程教学体系,讲清“四个选择”、筑牢“四个自信”等层面多措并举、协同推进、共同发力,助力新时代高校党史教育取得更大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史教育;学科定位;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程刚(1986-),男,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山东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基地研究员,中共连云港市委党校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山东 日照 276826)。
【原文出处】《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呼和浩特),2019.7.38~44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传统文化向度研究”(15ADJ008);山东省社科重大项目“习近平意识形态思想体系研究”(17ALJJ1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行文方便,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铸魂育人的核心工程发挥着重要的主渠道作用,而作为思政课核心阵地的中共党史教育长期以来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其教研阵地和教学效果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制约了党史育人效果的实现。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中共党史教育已经成为一个紧要的时代命题。
一、历史回眸:重视党史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带领广大人民经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不断取得新胜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善于总结经验、善于用党的历史教化育人。高度重视党史教育始终是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的重要法宝,党的历代领导核心都高度重视党史教育问题,党在领导教育事业的进程中,也始终坚持将党史融入教育教学体系之中,指引教育方向,凸显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必然要求,是我们做好新时代高校党史教育工作的基本遵循。
(一)党的历代领导核心都高度重视党史教育工作
重视党史教育和党史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开展党史教育一直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重要途径,党的历代领导核心都对如何进行党史教育做出了先期的实践和探索。
在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就在各类干部学校中结合中国革命的历史开设政治理论课,对干部进行理论教育。毛泽东就多次号召大家学习和研究党史,发挥党史的教育作用,并且指出,“考察一下我们党的历史,就会懂得”,“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理解,集中十八年的经验和当前的新鲜经验传达到全党,使党铁一样地巩固起来,而避免历史上曾经犯过的错误——这就是我们的任务”[2]。在改革进程中,邓小平也一再强调:“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3]并且强调:“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这样来制定方针政策,就能统一全党思想,达到新的团结。这样的基础是最可靠的。”[4]江泽民面对风云变幻的国内外局势,将党史工作与国家的接续发展相联系,深刻地阐述了“党的历史上许多光荣传统,就是我们党的极为重要的政治优势。”“用什么历史教育青年,实际上是一场争夺接班人的斗争。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党史工作的深远的历史意义”[5],不断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胡锦涛则将“正确地对待历史,善于总结经验”上升为检验“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重要标志”[6]的高度,重点强调了在国际局势深刻变幻的形势下,我们要倍加珍惜和充分运用党史这个宝贵资源来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凝聚党心民心,共同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史教育和党史工作,鲜明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7]并且要求“在推进党史研究和党史学科建设、开展党史宣传教育、加强自身建设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绩。”[8]真正做到用党史来教育人、启迪人、感化人和鼓舞人。党中央和历代领导核心高度重视党史功用,注重党史价值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党史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中共党史作为高校政治理论课具有历史一惯性
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把党史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思政课的重要内容,形成了较为持续连贯的历史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以中共党史为基本内容,逐步形成由“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论”“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三门课程组成的思政课程体系[9],其中“新民主主义论”重点讲授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和理论,在内容上已经十分接近“中共党史”。1953年6月高教部通知改“新民主主义论”为“中国革命史”,教学目标更加明确,1956年高教部规定各专业一律开设“中国革命史”。1959年起明确规定在高校开设“中共党史”“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四门公共必修思政课程,这也是“中共党史”第一次正式出现在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之中,后来由于“文革”而被迫停开。“文革”期间,在高校恢复招生后的1972年,又开设了“中共党史”等三门政治理论课。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党史教育总体上说发挥的作用比较好,“文革”期间由于服务于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党史教育实际效果不好。但是,这两个时期无论是中央、各级教育部门还是人民群众,对于党史教育和学习都是比较重视的,也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10]。改革开放后高校思政课经历了恢复和重建,进入了一个调整和改革的新时期,先后形成了85、98和05三个课程方案。在“85方案”中,“中共党史”被“中国革命史”所取代,课时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减;在“98方案”中,“中国革命史”更换为“毛泽东思想概论”,党史教学内容一定程度上被弱化;在“05方案”中增加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一定意义上加强了党史教育教学。党史教育的内容分别蕴含在了三门课程及其他相关的理论课程之中。我国党史教育经历了“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五度名称更易,折射出高校思政课紧随时代变化和党的理论创新而不断调整的历史进程,也见证了高校党史教育教学从无到有,从不完善走向成熟的历程。总体而言,党史教育作为一条贯彻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主线,或隐匿,或彰显,始终以某种形式或载体存在,未曾缺席。
二、现实境遇: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党史教育必要且紧迫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进入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面临良好机遇,同时也存在诸多挑战。深度厘清加强高校党史教育的必要性及其紧迫性是进一步推进党史教育的前提。
(一)党史教育是思政课的重要内容和核心构成
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高校担负着大学生“革命人生观”培育的重要使命,要“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11],因此必须始终将政治要求摆在重要位置,切实加强党史教育,以此来引领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古语有云“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大学生“三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就是党的历史,如果他们不熟悉中国的近现代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不可能深刻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就不能胜任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2]一部中共党史集党自身建设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史、中华民族奋斗史于一体,是一部内涵丰富的教科书,对于大学生的品格塑造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案虽然经历了多次变迁,但党史课程始终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党史课程的理论解释力、说服力和感召力远远胜过于单纯的理论说教,没有党史作支撑的思想理论教育可能成为干瘪的说教,缺乏生机和活力,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会大打折扣[9]。因此,党史课程应该也完全有必要成为思政课教学体系中的核心部分。
(二)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总任务的根本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迫切需要一大批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是百年大计,不管什么时候,为党育人的初心不能忘,为国育才的立场不能改。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了社会主义教育的宗旨,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更不是“反对派”和“掘墓人”。加强党史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总任务、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要深刻认识到,没有什么比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更重要,也没有什么比这个方面出问题更危险。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加强对中共党史的学习、研究和宣传、教育是理所应当、理应理直气壮。如果一个大党不重视自己的历史,不重视对自己历史经验的总结,理论上是错误的,实践上是危险的。注重将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是社会主义大学的鲜明底色和特色,推进新时代的党史教育是一项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紧要政治任务,高校教育工作要理直气壮地讲政治、讲党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知党情、报党恩、跟党走,切实教育引导广大青年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坚定信念、增长才干,努力报效祖国,自觉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三)破解党史教育“隐而不彰”困境的现实需要
现有的思政课程教学体系使得党史教育长期处于“隐而不彰”的境遇,现有的课程体系虽然包含党史的内容,但又不是完整性、系统性的党史教育,党史教育的外显性、常态化不足,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党史育人效果的实现。
首先,党史课程比重过低,内容倒挂。经历了多次调整的思政课教学体系大大降低了党史内容的课时安排,这无疑削弱了党史教学的效果。涵盖党史内容最多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内容跨越170余年,党史有近100年,课时却仅为36个学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能够厘清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和重大事件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况且其中还有许多需要深度阐释的重点、难点,多数老师也就只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难以对党史上的重大疑难问题进行系统、透彻的讲解,没有能真正解答学生的疑惑。加之课程内容许多与中学阶段历史课内容重复,导致高校反而不如中学讲的细致、深入,没有能够实现学生理论思维水平的提高,显然不符合课程设置的初衷和功能定位,内容倒挂严重影响了党史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党史课堂教学效果不能令人满意。
其次,党史课程知识性有余,导向性不足。毋庸置疑,党史是一门政治性很强的学科,党史教育需要站稳政治立场,为党发声。就当前思政课教学内容设置来说,几门课程实质都是在讲党史,但却又不明确称为“中共党史”,给人一种躲闪不定、不能理直气壮的印象。就目前师资结构来看,教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师中党史专业出身的占比较少,历史专业的教师却占了较大比重,许多教师由于不是科班出身,他们的学术视野和理论框架使其能对党的历史进行全面而精致的过程性介绍和评价,但缺乏从理论层面系统进行规律总结和反思的能力[13]。对政治性与学术性之间的张力把控略显不足,在讲授中难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思想引领的问题,偏离了思政课的初衷。党史课程需要讲知识、讲历史,但更需要讲政治,突出其思想性,坚持党史“姓”党,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创新社会主义理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凝练社会主义文化的光辉历程,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再次,党史教育内容分散,整体性不足。目前党史教育的内容由《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两门课程分别承担,党史学科基础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作为支撑。从总体上讲,党史教育的内容和资源处于一种分散状态,不易发挥其引领思想的整体功能①。各门课程各有侧重,《毛泽东思想概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虽有党史内容,但主要讲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和理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讲历史脉络的同时,应该更注重对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虽然二者都内涵党史内容,但又不可能全面代替党史教育的功能,难以系统讲授党史知识、总结党史经验、凝练党史传统。
(四)回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消极影响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党史领域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的重灾区,意识形态主阵地受到巨大冲击。不可否认,党史教育的虚化、弱化是历史虚无主义泛滥的重要原因。各种虚无主义思潮歪曲、否定党史、国史、军史,热衷于追求“鲜为人知的故事”、热衷于“碎片化解读”,妄图消解社会主义制度产生的历史依据,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在思想领域造成了极大地的混乱,尤其是在青年学生中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因此,高校党史教育不能再在“幕后”候场,而是要走上“前台”,敢于亮剑,充分发挥唯物史观视野下党史教育的“求真”功能,充分彰显党史的解释力,对错误思潮给予坚决抵制;迫切需要增强党史教育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最大限度地占领主阵地;迫切需要党史教育揭示历史的主流和本质,有力回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三、未来彰显: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的逻辑进路
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需要充分彰显党史课程的价值和地位,强化思政课教学中的党史教育可以成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学界多措并举、共同发力,不断助推高校党史教育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
(一)厚植党史人才基础,强化教研师资培育
高校党史教育的彰显首先要解决教育主体的培育问题,即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于党史学习。厚植人才基础,培育更多的优良党史教育师资已经成为一个亟待破解的时代课题。
首先,增强本科教育的厚度,夯实党史人才基础。当前,中共党史本科人才储备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党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现有的高校每年总体党史本科招生规模偏少②,造成党史科班人才源头供给不足,不仅不能有效应对市场需求,也不能满足研究生教育阶段的人才储备要求,严重制约了党史教育的质量。由此而言,增加党史本科人才招生是首要举措,逐渐改变“两头小,中间大”的人才培养结构。其次,增强党史专业吸引力。要特别注意吸收其他相关专业的青年学子学习党史、投身党史研究。山东大学“成仿吾英才班”就是一个可行的尝试,通过招收非马克思主义专业优秀本科生接受进一步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培育,增强其理论素养、锤炼其品行,也可以为党史研究和教育提供可用之才。
其次,加强教研师资建设,打造过硬教师队伍。师资队伍是推进党史教育的骨干力量,教研队伍建设关系长远、意义重大。当前迫切需要加强教研师资建设、夯实队伍基础。全国现有的党史学位点每年毕业的博士生数量有限,远远不能满足现有人才缺口的需求,加之有些毕业生走出校门后不再从事党史教学与研究工作,造成了当下优秀党史专业人才不多、新生力量不足的局面。党史教育队伍的萎缩已经成为重大瓶颈,应该着力加强党史教研师资建设与队伍储备。一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培养计划”中可以招收一定比例的“中共党史”专业师资,以全国最高的学术平台和最雄厚师资力量带动人才培养;二是鼓励科研实力强、有条件的高校和院所积极发展博士层次的研究生教育,探索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开展国民教育序列研究生教育的路径,充分发挥其资源和科研优势,培养更多高层次党史优秀人才;三是加强师资博士后人才储备,适量增加中共党史方向的招收计划,并在课题申报、访问访学等层面加大支持力度,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通过综上努力逐渐形成一支业务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党史教研队伍。
(二)规范凝练学科定位,调整课程教学体系
高校党史教育要实现长远发展必须解决教育的载体问题,也就是依托什么进行党史教育。载体的搭建要遵循学科和教学发展规律,不断筑牢党史教育的根基。规范凝练学科归属,调整课程体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首先,规范凝练学科定位,理顺学科归属。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党史教育要健康发展,首要的就是赋予学科合适的地位,就目前学界的争议焦点来看,主要集中于“单列论”与“归属论”两种,即把中共党史学科单列,作为法学门类下的一个独立一级学科;把中共党史划归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成为其二级学科。由此可见,学科归属问题已经成为破解党史教育难题的重要抓手和关键环节。笔者认为,随着“党的建设”被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共党史”的并入也成为比较可行的选择,将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下属二级学科十分必要,这样就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统一指导下,实现资源共享、形成集群优势、达到学科互补,更加全面系统的推进党史、党建研究,也可以为党史教育提供更加完备的学科支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就此开展相关调研和论证,着眼于学科长远发展和人才培养,积极完善学科目录设置,做出相应的规划和政策安排,为党史教育的发展奠定根本的制度保障。
其次,调整课程体系架构、打造夯实党史阵地。当前,作为党史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高校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党史教育的弱化已经是一个明显的事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所讲授的内容与中共党史有较大差距)。一是党史教育在公共政治课领域失声。多数高校在公共政治课领域没有单独开设中共党史必修或者选修课程,个别高校的党史公选课因为选课人数过少已经多年未开设,纯正的“中共党史”课程在高校课堂出现了失声,党史教育的前沿阵地失守。二是党史教育在专业课领域失位。甚至许多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硕士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也缺乏“中共党史”等相关核心课程内容,导致党史教育重要高地失守。党史课程阵地在公共课和专业课层面的缺失影响了党史教育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使得多数学生没有能够接受完整的党史理论教育。鉴于此种情形,完全有必要改变多年来这种讲的基本是党史内容,而课程名称又不叫中共党史的课程设置格局[10]。笔者认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层面,可以将“中共党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进行整合,用新的“中共党史”取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成“中共党史”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基础的“史”“论”相结合的整体框架,将其纳入思政课教学体系之中,以此来保障党史教育前沿阵地的稳固。在专业课程层面,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应该开设中共党史课程,并且将其作为骨干和核心课程纳入教学体系,这样做也符合2010年6月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精神,高校应“把党的历史作为中国近现代史公共理论课的学科支撑和人文社会科学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强化主业主课来夯实党史教育核心阵地,发挥主干课程的功能与价值,提升学生的党史知识素养,为其下一步发展提供保障。
(三)讲清“四个选择”,筑牢“四个自信”
党史教育要打通党的历史与现实、历史与理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新时代高校党史教育应坚持立足讲清“四个选择”,依循革命、建设和改革以及“革命斗争史”、“社会主义建设史”、“改革开放史”的“三史合一”框架,不断筑牢“四个自信”,彰显党的光辉奋斗历程和磅礴精神伟力。
首先,党史教育要讲清楚“四个选择”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中共党史是源于中国共产党伟大历史实践的产物,它关注的是中国独特的时代性课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中国独有的研究对象——中国共产党,拥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资源——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党史教育就要以此为依托,讲清楚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改革开放。要将党的历史放置于近现代中国发展的逻辑演进之中,从每一个选择的动态发展入手,讲清选择的全景和原貌,要看到“每个选择”都不是一次完成的,都经过反复和曲折,讲清“四个选择”的逐渐推进性和脉络延续性;要合理利用史料提升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挖掘与学生专业背景相关的史料来阐释课程的教学目标,拓展课堂教学的视野,体现“党史”课的魅力,展现独特的吸引力;要努力构建师生间的双主体教学模式,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由主体—客体关系向双主体关系的转变;在课程设计方面,要应切实回应学生的关注热点和实际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灵活和综合运用现代传媒和各种形式,将党史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有机结合,加强党史教育的感染力,提升党史教育效果。讲清“四个选择”的最终旨归在于阐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优良品质、孜孜追求,是一个为民谋福利、勇于进取,是一个善于总结经验、抓住历史机遇的政党,教育引导学生知党情、报党恩、跟党走,自觉将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统一。
其次,党史教育要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党史教育要深刻阐释近百年来党带领人民的奋斗历程,深刻阐释中国共产党道路探索、理论突破、制度完善的艰辛实践,将党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不屈不挠的改革精神熔铸于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全过程,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深刻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来之不易。党史教育要引导学生把握历史的主流和本质,能够自觉剖析中国社会发展特点,明晰社会发展规律,始终坚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倍加珍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理论创新成果,深刻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来之不易。党史教育要引导学生自觉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敢于担当履职,有所作为。在社会改革发展其中找寻自身价值定位,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始终自觉捍卫社会主义制度。党史教育要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始终坚守崇高的精神追求,传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做自觉的文化传承与弘扬者,切实增强文化自信。
总之,新时代加强高校党史教育不仅重要,而且紧迫;高校党史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而是必须下大气力抓好的问题。这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是否后继有人,关系中华民族千秋伟业。推进新时代高校党史教育必须将政治性与学术性相统一,将思想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在固本培元、凝心聚力上,在培育新人、为国储才上发挥党史应有的作用和贡献。
注释:
①参见《思想理论教育》2011年第7期中的田克勤的《加强和改进高校中共党史教育的几点思考》一文。
②根据教育部最新的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目录显示,目前只有中国人民大学、延安大学、湘潭大学、井冈山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开设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共党史)本科专业,每年招生人数在100-150人左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14.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92.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5.
[5]江泽民.在上海党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共党史研究,1989(5):152.
[6]胡锦涛.在全国党史研究室主任会议和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议上的讲话[J].中共党史研究,1995(1):179.
[7]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N].人民日报,2013-06-27(1).
[8]习近平会见全国党史研究室主任会议和中共党史学会代表大会代表[N].人民日报,2011-02-27(1).
[9]孙玉凡.我国高校党史教育的演变及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168,166.
[10]唐正芒.高校重开中共党史课程的重要性与紧迫性[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3(5):4,6.
[11]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04.
[12]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25.
[13]张志伟.当前加强大学生党史教育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5(7):78.

2019年 第六期

2019年 第六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