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提升的内在逻辑
张小飞
【摘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教师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自我需要,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其中,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时代之问为思政课教师素质提升提供了问题逻辑,“六个要”的素质体系及其内在关系为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提升提供了理论逻辑,思政课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所进行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思政课教师素质提升的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则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历史逻辑,这些内在逻辑为思政课教师素质的提升提供了逻辑依据和强大的逻辑力量。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提升;内在逻辑
【作者简介】张小飞,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四川省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首席专家。
【原文出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京),2019.4.186~190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以下简称“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教师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自我需要,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其中蕴含的问题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构成了教师素质提升的内在逻辑,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强大的逻辑力量和理论支持。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提升的问题逻辑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构成了思政课教师素质提升的问题逻辑。习近平在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一直贯穿于习近平对教育发展的重要论述之中,构成了我国教育的时代之问,也成为思政课教师素质提升的逻辑起点。
“培养什么人”回答的是教育的本质问题。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对于由各种关系构成的社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而对于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人类个体,教育则是实现个体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当今中国教育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接受教育的人则要做到爱国、励志、求真、力行,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所以习近平在座谈会上强调,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怎样培养人”回答的是培养方式问题,是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逻辑延伸。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在人才培养中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即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要始终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进行人才培养,将立德树人融入教育的各环节、各领域、各体系,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这六个“下功夫”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时期人才培养的根本方式,是新时期教育方式方法改革的根本遵循。
而“为谁培养人”回答的是目的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逻辑归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是社会主义的教育而不是其他主义的教育,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了必须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四个服务”是教育服务的对象,也是教育发展的目。
无论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还是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都是无法实现的。列宁认为,教师是“推动工作、启发人们思想、同目前群众中还存在的偏见作斗争的工作人员”②。在列宁看来,教师是向人们传递先进思想的人,要让群众对共产主义教育和共产主义知识产生兴趣和向往,这样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在今天,教师仍然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启迪人们思维、同各种错误思潮和偏见作斗争的工作人员。提升教师素质对于落实教育目标、完成教育任务、达成教育目的具有关键性影响。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够准确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内涵,才能够对教育这一根本问题和时代之问作出最准确的回答。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提升的理论逻辑
在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对全国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个要”的基本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六个要”言简意赅但内涵丰富,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素质提升的根本遵循。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教师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应该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同年9月9日,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四点希望,即作为一名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2016年9月9日,习近平在北京八一小学考察时又指出,党和国家的事业需要一支宏大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一大批好老师。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希望广大教师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可以看出,习近平历来重视教师素质尤其是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所以在这次座谈会上从政治情怀素质、思维认知素质和人格修养素质三个层面提出了“六个要”的素质要求。这“六个要”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了思政课教师素质提升的理论逻辑。
政治素质是思政课教师素质的灵魂和核心,“政治要强”是其他素质的根本前提和保障。政治强包括科学的政治信仰、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政治观点。思政课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必须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思政课教师自己首先就要信仰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做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学生成长成才,在教学中讲出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甜味、价值的品位和学术的韵味。政治立场是一个人在大是大非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政治价值选择,是人的政治信仰在政治价值观中的具体体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思政课教师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的基本前提。政治观点是一个人对政治问题的根本看法,是人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立场的语词表达,是政治态度的外在表现。毛泽东曾经说过:“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③思政课教师必须以正确的政治观点去引导学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和政治行为,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情怀要深”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情感深度,是用情之切,用心之专,用智之深。思政课教师应该具有以爱国之情为核心的家国情怀、以爱岗敬业为核心的职业情怀和以仁爱之心为核心的人文情怀,具体表现为对国家最深厚的感情和深层次的爱,并将这种爱转化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职业行为,以及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的人文关怀。政治强对情怀深具有最直接的影响,只有政治强,才可能情怀深,而情怀深则会进一步巩固个人已经形成的政治素养。由此,在共产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基础上形成对国家、对职业和对学生的最深层的爱,就是思政课教师需要具备的政治情怀素养。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④理论思维不仅是一个民族站在科学最高峰的前提条件,也是一个人能不能把握时代脉搏的前提。面对教育形势的深刻变化和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宽广的认知视野,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说得清,道得明,才能以理服人、以理育人,才能实现政治性与学理性、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思政课教师必须学会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和思政课教学实际,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探索具有时代特征、回应学生需求、运用现代技术的课程教学方法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关注社会责任,关心自我成长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认知视野包括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开阔的知识视野才能使教学生动有趣,才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界。而国际化视野是全球化背景下思政课教师的基本素养和认知能力。历史视野则是站在人类历史、中华民族历史、中国共产党历史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维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视角。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⑤思政课教师只有站在国际化视角,运用历史性思维,才能进行具体的纵横比较,在比较中获得自信,在历史中启发思考,使思政课成为内涵丰富、视野开阔的金课。
《论语》中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⑥,而《礼记·学记》在讲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时则指出,“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⑦。一个人只有亲其师,才能乐成其友,也才能信其所道。所以习近平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教师的重要性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人、塑造心灵的工作。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重任,而这一任务的主要执行者是思政课教师。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教师自身必须具有良好的德行、严格的自律和高尚的人格,做到课上课下、网上网下一致,用人格的力量去感召学生,用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做学生勤学善思的榜样、为人为学的表率。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提升的实践逻辑
思政课适应时代需要进行的改革创新构成了思政课教师素质提升的实践逻辑。当前,我国教育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对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更加强烈的需求,进而对思政课教师的素质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教育的外部环境变化来看,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为各种文化的传播提供更加便利的通道,意识形态的主导性与文化的多元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而反全球化思潮的愈演愈烈和新民粹主义的出现,又为全球治理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因素,这为思政课教学带来了许多需要直面的新问题。在国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给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教育必须要承担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更多更好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必须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教育的内部环境看,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教育的主体、客体、内容、形式以及载体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学要适应新的需求,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思政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思政课在适应新的要求上还存在一定差距,最突出的表现为政治性与学理性、价值性与知识性、建设性与批判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性与多样性、主导性与主体性、灌输性与启发性、显性与隐性之间的不协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育人效果的充分发挥。所以,习近平在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教学要将上述八个方面的不统一变为“八个统一”,通过这“八个统一”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形成了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素质提升的实践逻辑。
“八个统一”立足思政课教学实际,从问题出发,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课程改革创新目标体系。每一个“统一”都具有特定的内涵和目标要求,同时又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共同构成了新时代思政课的改革创新要求。其中,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要求将真理的力量转换为信仰的力量,将逻辑分析转换为政治分析,将学理魅力转换为思想魅力,用政治性统领学理性与知识性,用学理性阐释政治性,将政治性渗透于思政课教学之中,把政治判断与学术论断结合起来,以保证思政课教学的正确方向;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就是要在价值引导中融入知识教育,在知识教育中体现价值引导,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充分体现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就是要在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中批判各种错误思潮,帮助学生形成甄别是非的能力和知识建构的能力;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需要重视“两个课堂”的作用,实现理论体系向实践体系的转化、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的转化、信仰体系向行动体系的转化,实现理论教学小课堂与社会实践大课堂的有机结合;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就是要充分认识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课程的重要地位,在教学目的、课程体系、教材编写等方面保持一致性,同时鼓励学校根据自身特点探索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坚持教育过程中的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同时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求和自我学习的兴趣;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就是在强化理论学习的同时,坚持从问题出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把理论灌输与启发教育结合起来;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就是必须充分运用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课堂育人与环境育人相结合,思政育人与管理服务育人相结合,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深度融合。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提升的历史逻辑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早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就明确了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认为“红军党内最迫切的问题,要算是教育的问题”⑧,认为要使红军适应新的斗争需要,必须加强党内教育,纠正党内存在的各种错误倾向,否则就难以壮大红军队伍。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政治保障,也构成了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素质提升的历史逻辑。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亟须大量人才,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受到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重视。毛泽东指出,学校必须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每个省的宣传部部长和教育厅厅长必须“亲自抓这项工作”⑨。在谈到学校如何具体进行思政课教学时,毛泽东指出:“中学应当有政治课。政治课要联系实际,生动有趣,不要教条式的,要使中学生知道一些为人在世的道理。”⑩而对于教师的培养,毛泽东在1957年举行的普通教育工作者座谈会上特别要求各级党委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特别要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指导青年教师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
改革开放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建设一支适应改革开放需要的教师队伍,培养一大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四有新人”,则是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关注的问题。在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指出,教育为我国培养大量具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又红又专的劳动者“本身就是无产阶级政治的要求”⑾,“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⑿。因此,邓小平特别强调秩序教育、纪律教育、理想教育和品德教育,认为“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培养”⒀,认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⒁。各级党组织应该关心和帮助教师思想政治上的进步,“帮助他们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使更多的人牢固地树立起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世界观”⒂。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江泽民在谈到教育时指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要通过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使各级各类学校的政治课上得更好”。⒃在江泽民看来,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各级各类学校都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⒄。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增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如果忽视了思想政治和历史知识的教育,忽视学生的人格培养,那就会使教育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的教育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所以他特别提醒“教育战线的领导者、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千万加以注意”⒅。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和科学发展的高度认识教育的重要地位,提出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⒆,把“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提出了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⒇。在胡锦涛看来,在教育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最集中的表现就是坚持德育为先,因为“德是做人的根本,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21)。
在这次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对思政课教育教学和思政课教师素质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进行了战略部署,既是对党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的继承,更是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和发展,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素质的提升指明了方向。思政课教师必须以“六个要”要求作为素质提升的目标,以德立身、以德树人,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过程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第1卷第135页。
②《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第175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2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第3卷第87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第2卷第14页。
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3页。
⑦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962页。
⑧《毛泽东文集》第1卷第94页。
⑨《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46-247页。
⑩《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47页。
⑾《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04页。
⑿《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04页。
⒀《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05页。
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08页。
⒂《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09页。
⒃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62页。
⒄同上书,第264页。
⒅同上。
⒆《胡锦涛文选》第2卷第642页。
⒇《胡锦涛文选》第3卷第420页。
(21)《胡锦涛文选》第3卷第420页。

2019年 第六期

2019年 第六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