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引导学生读懂中国“战疫”这本教科书
冯秀军
【作者简介】冯秀军,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原文出处】《北京教育》:德育,2020.5.13~14
2020年的中国战疫,必定会载人中国史册。这场战疫,从武汉主战场到各地乡村街道的红袖章、大喇叭,从火神山、雷神山两座战地医院到钟南山、李兰娟、王辰等院士领衔的一线团队,从4000余名军队医护人员增援到19省区市对口援助湖北省武汉市之外的各地市,从白衣天使到外卖小哥,这场动员14亿国人全民参战的史诗级战疫,惊天地泣鬼神,令世人叹为观止!这场史诗级的特殊战役,也是一本史诗级的特殊教科书,理所应当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的“经典原著”。思政课既要教会我们的学生读有字之书,更要教我们的学生学会读懂中国“战疫”这本无字之书。这本教科书是我们14亿中国人用生命和热血换来的,这其中有千金难买的经验教训,我们不能浪费,也有责任、有义务教我们的学生认真地读、深入地想、自觉地行。
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红楼梦,对中国“战疫”这本教科书的解读,也必然有N多种打开方式。对于我们思政课教师来讲,就要以我们的专业视角和职业敏感性,来打开疫情这本书。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从“基础”课的视角来解读疫情。所谓“基础”课的视角,一是由本课程的性质和宗旨、目标和任务决定;二是由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决定。
思政课在根本意义上就是一门帮助青年大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认识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大势,读懂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当今时代、当代中国发展的大势中找到自己发展的方向、明确自己发展的目标,明确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自己应该具备的素质,从而完成自己的社会化、特别是政治社会化过程,成长为一名融人和引领时代、奉献和服务社会、创造和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优秀人才。
“基础”课是四门思政课中的第一门课程,以培养学生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所应具备的思想道德和法治素养为课程目标和任务。“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也是由这一目标和任务所决定。“基础”课的内容围绕个体与国家、社会、他人、职业、家庭、自身等多维关系的调适而展开,“基础”课教学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理想信念信仰的问题,中国精神的问题、爱国主义的问题,道德问题、法治问题等,都在这些不同维度的关系中展开。由此视角出发来看,上述“基础”课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在这次防控疫情中几乎得到了全方位的展现。
比如,疫情之下,生死面前,在这种极限压力之下,该如何深刻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特别是如何直面人生中诸多的矛盾,生死、福祸、得失、苦乐、顺逆?这就是“基础”课教学第一章关于人生问题的探讨。
比如,在战疫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筹帷幄、调兵遣将,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既有霹雳手段,又重人文关怀,在建战地医院、方舱医院,调配全国医护人员、保障物质等方面,充分展示了中国制度超高的决策效率、行动效率和超强的组织动员能力,充分彰显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而对这一制度优势的切身感受和深刻理解,无疑为“基础”课第二章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学内容最好的素材。
比如,在这次战疫中,中国每一处都是战场,每一家都是防线,每一人都是战士,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14亿人统一号令,10天建成战地医院,19省分包19市,创造了一系列的不可能,一系列的中国速度和中国奇迹。我们必须追问:中国奇迹是如何创造的?这背后是什么力量,什么精神?这其实就是我们第三章关于中国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容。引导学生从中国“战疫”中深化对爱国主义、家国情怀的理解,是将抗疫融入“基础”课教学的重要任务。
比如,在疫情之中,我们既看到大爱大义,也看到了少数的自私自利;看到了为人民利益而死的道德崇高,也看到了少数人麻木不仁的道德冷漠,当然也有极个别自我任性的道德缺失。社会公德、职业美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在疫情的大幕之下都得到了激发和放大、展现和暴露,为“基础”课关于道德部分的教学提供了鲜活的思考素材。
再比如,2020年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为疫情防控提供法治保障,对一些过去只能靠道德舆论软性约束的行为,赋予了法律的强制力量。可以对一些隐瞒个人病情、病史、接触史,影响疫情防控的行为施以法律的惩戒,这些行为,在过去至多算个人德行有亏,今天却可以有法律约束。如何引导我们的学生从道德和法治的不同维度来分析和看待这些问题,可以有机融入“基础”课关于道德和法治部分的教学之中。
总之,疫情疫情,疫中有情。如何从课程的角度看疫情,讲出其中的中国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能看到数字背后真实的人、鲜活的事,不能只见数据不见人;同时,只看到疫情中的人和事还不够,更要引导学生看到人和事背后的情和理。我们不能只看到10天建成一座火神山医院,更要从中看到中国为什么能;不能只看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更要看到为什么会如此;不能只看到那些英雄们为了人民、为了国家的勇敢逆行,更要深入诠释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本质区别和是非评判。疫情融入思政课教学,我们既需要总结在“战疫”中的宝贵经验,也需要引导学生科学理性地认识和反思在防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值得提醒的是,反思不是反水,自省也不是自残。有助于凝聚战疫共识,促进灾后社会改进和发展的反思和自省,才是国家和社会发展最需要的,也是学生在中国“战疫”这本教科书的学习中最需要的。

2020年 第五期

2020年 第五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教学的“三全”模式构建及其应用研究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生因材施教计划的探索与实践——以清华大学“林枫计划”为例
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思维模式
提升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前提性思考
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修养
“留白”艺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四维应用探析——基于互动课堂模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电影教学美育功能三论
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理性提升的困境及化解
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理路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阐释国家制度优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历史考察
疫情防控常念化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几点思考
信息技术融合创新背景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共建共享论析
论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时代使命
从新时代历史方位深化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渊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引导学生读懂中国“战疫”这本教科书
讲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助力打胜防控疫情阻击战
将抗击疫情生动实践融入“马克思主文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
疫情防控战争彰显出的制度优势、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和大国担当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