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生因材施教计划的探索与实践——以清华大学“林枫计划”为例
邓喆
【摘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生因材施教计划是发动和组织学生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之举,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相比,在培养理念、培养对象和培养模式等方面体现出创新性,通过建立学生自主管理的因材施教教育理念、创新优质教育资源配置的模式、搭建朋辈交流学习的平台,推动思政课主渠道与日常教育主阵地紧密结合,发展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模式。
【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因材施教
【作者简介】邓喆,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4)。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京),2020.6.146~ 150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机制与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14JJD710001)和清华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行走’的思政课——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生因材施教计划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1]最主要的是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办学的根本宗旨,以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办学的根本目标。[2]旗帜鲜明讲政治,确保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新时代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清华大学始终按照中央要求,从党和国家利益全局出发,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定“四个意识”,树立“四个自信”,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2012年,党委学生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组织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生因材施教计划(由林枫基金支持,也称“林枫计划”),每年从全校公开选拔具备较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对理论研究展现出浓厚兴趣和良好潜质的学生,进行为期两年的培养,让学员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深刻认知中国国情,培养信仰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一、通过三种途径,构建因材施教新模式
1.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首先,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九个坚持”,其中“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列于之首。[3]学校党委充分认识到因材施教的独特优势,将因材施教计划作为学校加强学生党建工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明确“林枫计划”的政治方向。一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生因材施教计划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党建工作体系的重要扩展和补充,通过加强“林枫计划”建设来扩大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基础。二是指导“林枫计划”工作的基本遵循,明确“林枫计划”宗旨是通过全程匹配相关教学资源及针对性指导,让学员深入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着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专门人才。三是经常关心指导“林枫计划”的未来发展,定期与“林枫计划”导师、学员谈心,经常参加学生学习、实践活动。
其次,校系联动,全方位指导“林枫计划”发展。“林枫计划”由党委学生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组织实施,学生党建工作实践与思政课教学形成合力。一是党委学生部广泛筹集资源,增加年度经费,打造专门的讨论室用于开展学习活动与研究工作,指定负责本科生党建工作的教师担任“林枫计划”指导教师,从培养对象选拔、具体工作指导、提供资源支持等方面为“林枫计划”发展创造良好环境,逐步扩大“林枫计划”的辐射面和影响力。二是马克思主义学院设计并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生因材施教培养方案,匹配学术高度与实践深度并重的导师资源,开展专业指导,创新教学方法,为各个因材施教环节的顺利进行提供坚实保障。
再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导师深度参与因材施教。教师在学生价值塑造过程中发挥着主体作用。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导师的参与、指导提升了学员的理论学习研究水平。二是导师的言传身教影响了学员的学术理想和职业规划。例如,一大批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的学校老领导长期坚持参加“林枫计划”学习实践活动,激励学员将自己的理想和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学院30多位教师曾经担任“林枫计划”导师,指导学员阅读书籍,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此外,邀请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苏联问题专家等学者开设讲座,增进学员了解世界马克思主义的视野。
最后,学员自我教育、自主教育、自觉教育。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既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注重启发学生的自我教育,[4](P127)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和传播真正内化为学员的自觉追求。一是党委学生部为每期“林枫计划”选优配强“双肩挑”辅导员,选拔理论功底扎实、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强的思想政治辅导员,指导学员开展经典导读、社会实践、论文写作、临时党支部组织生活等学习实践环节,打牢组织基础。二是每期“林枫计划”组建班委会,负责日常管理,组织班会、素拓、沙龙、制作班刊、运营公众号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内在动力。
2.完善项目培养方案
以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目标,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生因材施教计划重点培养学员三个方面的能力素质:第一,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具备相当的理论素养,清楚认识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第二,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学习,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形成对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的深刻认识;第三,熟练掌握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加深对当下中国国情、社情、民情的认识,切实树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自觉意识。
围绕培养目标,逐渐完善培养方案,形成“匹配一位培养导师、完成一个研究课题、开设一门专业课程、搭建一个研讨平台、组织一系列讲座、读一系列好书”的“六个一”培养体系,设计经典导读、实习实践、导师培养、朋辈激励“四位一体”教学环节,搭建集体建设、社会实践、理论传播、党建工作“四维空间”锻炼平台。
核心内容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浸润青年、入脑入心。一是老老实实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上下一番苦功夫、硬功夫、细功夫。导师坚持开列书单,学员撰写读书笔记,一篇一篇、逐字逐句地研机析理,全面地、系统地、持续地深入学习、潜心钻研,每个专题都学深、学透、学懂。二是在读原著、学原文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悟原理,做到学而思、学而用。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重在实践、贵在落实,“林枫计划”指导学员撰写结业论文、发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相关学术文章,清楚认识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三是做精做专,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术共同体。“林枫计划”提供免试攻读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学位的资格,支持其成长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业人才。
3.严格选拔考核制度
严格的选拔、考核制度是确保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生因材施教计划优质教育资源取得实效的基础。一是扩大宣传,激发兴趣。如今,涉猎广泛的高校学生兴趣社团、协会林林总总,但是,大学生修养的更高层次是指政治思想状况,这是影响其能否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有用人才的关键。[5](P36)“林枫计划”面向全校扩大宣传,通过举办招募宣讲会、导师工作坊、新老学员分享会等活动,有效吸引更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感兴趣的学生,进一步培养高尚情操,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掌握认识人生和社会的分析方法。二是严进严出,保证质量。采用院系学生组推荐与学生个人自荐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组织一对一面试等环节选拔学员。完成两年的培养后,学员必须达到培养方案的要求并通过毕业设计的考核,包括严格的开题、中期、送审、结题等环节,每期评选出优秀学员、优秀毕业论文等。三是系统规划,统筹布局。“林枫计划”的理论培养与能力锻炼,储备了一支理想信念坚定、理论功底扎实、综合素质突出的学生党员。校系联动,依托组织优势,从“林枫计划”毕业学员中遴选学生政治辅导员、党支部书记、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协会会长等学生党建工作骨干,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理论工作能力,继续投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形成“选拔—培养—任用”的学生党建工作队伍有机整合机制,为学生党建工作队伍输送坚实力量,持续发挥作用。
二、遵循三种理念,保持教育教学生动性
1.激发兴趣,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生因材施教计划是发动和组织学生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之举。面向在各自专业领域学习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产生了浓厚兴趣并愿意进一步加强学习的青年学生,通过树立学生自主管理的因材施教理念、搭建朋辈交流学习的平台、创新优质教育资源配置的模式,将专业学习和理论学习相结合,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将经典著作学习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相结合,培养一批既懂专业又懂理论的专门人才。
首先,因势利导,把学生自发的理论学习热情转化为系统的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林枫计划”确立由通到专、专兼结合的培养思路,设计系统、科学、完备的培养方案,为具备理论学习热情的青年学生提供理论课程学习、课题研究方法、社会实践调研等方面的专业指导,坚持以教导学、化教为学,通过“导客为主”的教学模式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从2012年成立之初的近一半以上学员来自新闻学院、社科学院、法学院等文科院系,发展到覆盖全部本科生院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
其次,因材施教,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人才的全过程培养。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学生理论学习社团相比,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生因材施教计划在培养理念、培养对象和培养模式等方面体现出创新性,形成专业化、立体化、趣味性的因材施教人才培养模式。第一,系统性,秉持共同的教育理念,以清晰的培养目标为指引;第二,专业性,以专业团队支持教育环节设计与实施,采用专业系统的培养方案;第三,多样性,注重以培养环节的个性化支持学生个体的多样性成长;第四,竞争性,基于个性指导,通过有序竞争,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6]
2.理论联系实际,扎根中国大地、立足国际舞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7]理论联系实际是“林枫计划”的特色之一,通过历史遗址现场教学深化唯物历史观认知,通过社会情境体验、一手资料调研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不同现实条件下的应用与发展。
首先,立足国情,向现实学习,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实现思想升华。“林枫计划”紧密围绕党和国家不同历史阶段的重大事件和重要部署,每年开展3~4次社会实践,前往遵义、延安、西柏坡、井冈山等革命老区和华西村、小岗村、塘约村等基层村庄,逐渐形成“革命老区红色实践”与“探道基层调研实践”相结合的国内实践培养模式,足迹遍布山东、河北、内蒙古、广西、广东、上海、陕西、贵州、江西等地。国内实践旨在引导学员扎根中国大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统一互动,坚持以深入社会基层的实践培养学员关注社会现实的情怀,采用实地参访与理论阅读相结合的形式,辅导学员撰写社会调研报告、实践感想,引导学员将专业学习与地方实际相结合、将实践教育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实现思想认识的升华,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例如,林枫一期在山东滕州开展基层民主建设调研、在河北博野开展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调研,林枫二期在上海开展大型央企改革状况调研,等等。“走一路,学一路”的社会实践加深了学员对国情、对社会、对人民的深刻认识。
其次,与时俱进,行海外,观世界,走出中国看中国。为了帮助学员实地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轨迹,深入把握国际共运发展历史,2018年寒假,“林枫计划”首次开展海外实践,将海外实践作为提升学员理论水平和深化学员对世情、国情、党情理解的重要培养环节,同时,学员主动运用所学知识,积极开展与世界青年的对话,为中国青年发声,更为书写新时代积蓄青春力量。例如,林枫五期赴俄罗斯开展实践调研活动,寻访苏联红色革命历史遗迹,立足“一带一路”国际舞台,探索“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成果,在莫斯科国立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喀山大学、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等学员们发出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有力声音,在莫斯科的阿尔巴特大街、圣彼得堡的冬宫广场和喀山的鲍曼大街等地向俄罗斯民众发放问卷、驻足交谈,了解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与理解。海外实践过程中,通过学员与官方或民间组织交流座谈、参访历史遗迹、访谈重大历史事件亲历者、搜集世界各国社会主义实践的一手资料,在平等尊重的交流基础上,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中国道路和中国制度有了更深入的体认、更坚定的信念,增强了“四个自信”。
3.创新方法,“行走”的思政课引领新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8]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9]“林枫计划”紧密结合青年思想实际,引导学员研读经典向理论学习、把握规律向历史学习、联系实际向现实学习,邀请学术导师深入指导社会实践,将课堂教学搬到出发前、实践中、返程后的实践现场,全过程打造浸润式课堂体验,“行走”的思政课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出发前,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导读《毛泽东选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马克思传》《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等重要文献,夯实理论基础;邀请国际关系学系、历史系教授结合时政热点和实践目的地开设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一带一路”倡议、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俄国十月革命、德国历史、古巴经济更新等专题讲座,启发问题意识;邀请社科学院、经管学院、公管学院教授开展问卷设计、田野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培训,提高社会调研能力;邀请全球胜任力中心专家进行文化交流与沟通培训,等等。
实践中,“林枫计划”导师将传统的思政课搬到实践和调研现场,指导学员们查史料、访名师、学马列,创新交互式、浸润式、动态体验式的因材施教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动力和热情。例如,2018年寒假,林枫五期学员来到俄罗斯圣彼得堡,聚集在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旁侧,展开热烈讨论,十月革命的峥嵘画面再次浮现在众人眼前,导师带领学员回顾俄国在十月革命前的国内形势、指出十月革命发生和胜利的必然性、回答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比较20世纪90年代中国与苏联两个社会主义大国的不同境遇。2019年寒假,林枫六期学员远赴西半球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古巴,在恰逢我国改革开放40年和古巴革命胜利60年之际,学习了解古巴社会主义的“更新”政策,体会新时代改革再出发的深刻意义,导师和学员共同制定研究选题,形成翔实的研究计划,并设计中文版、西班牙语版调查问卷,每天实践行程结束后开展前期成果总结、讨论、撰写调研日记,布置下一步调研任务,寻访历史,观察现实,学习理论,思考中国问题。2020年寒假,林枫七期“行走”的思政课来到德国、波兰,课堂不仅开在马克思故居、柏林墙遗址、奥斯维辛集中营及相关博物馆,也开在咖啡厅、酒店会议室、往返的大巴车里,开在师生们相处的每一个瞬间,在每一个行程中学术导师都会抓住学员们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解答。学生认为,这种现场授课的方式具有很强的带入感,在老师的讲述中,这些现场的实物突然就鲜活起来。
返程后,导师、辅导员持续指导学生整理数据和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形成达到公开发表水平的学术论文,“林枫计划”通过媒体报道、微信公众号推送、举办学术论坛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和推广“行走”的思政课教学实效。
三、把握三种规律,突出新时代育人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从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大战略任务。近年来,随着“00后”成为大学生的主体,学生群体特点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环境也有了新的发展,在这样的条件下,迫切需要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探索形成具有新时代育人特色的教育思想。
首先,把握朋辈影响的规律,充分发挥优秀骨干的先锋榜样示范作用。学生群体的自我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教育方式,青年学生具有见贤思齐的品质,一个优秀的集体会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人才,这其中朋辈影响的作用不可忽视。相较传统的“长辈说教”,这种“朋辈激励”的模式在当代大学生中有更加显著的实效。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生因材施教计划发挥人才聚集优势,能够形成一群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和声共振的效果。
其次,把握言传身教的规律,充分发挥教师在价值塑造中的主体作用。学术导师的理论优势和精神感召力是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工作中的宝贵资源。在“林枫计划”发展的过程中,老学长、思政课教师和校内、校外专家、学者始终积极参与,不仅通过课堂教学“言传”,更通过全方位的“身教”,成为“活”的教科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梅贻琦先生的“从游论”所说,“大鱼前导,小鱼尾随”,[10](P102)全员育人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生因材施教计划发展壮大的重要法宝。
最后,把握因势利导的规律,充分利用重大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生因材施教计划是具有鲜明政治属性的因材施教计划,应当始终坚持政治性和先进性,引领青年学生坚定跟党走,引导广大青年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践。“林枫计划”贯彻“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形成专业知识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在党和国家提出重大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要求后,第一时间组织集体学习,学员结业阶段的党员比例均超过75%,远远高于同年全校本科生党员比例,先后在第五期、第六期成立临时党支部,在重大活动中,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示范作用,激发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发挥重大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国家博物馆、梁家河村、赴井冈山实践的列车、国庆游行方针的训练场上,学员们通过一次次深刻的组织生活,回顾历史,缅怀先驱,交流体会,碰撞思想,积蓄书写新时代的新力量。
总体而言,经过探索与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生因材施教计划发展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模式——将部分优秀学生对理论学习的自发热情引导成为更高追求,实现青年学生在思想教育方面的自我教育、自主教育、自觉教育,围绕思想的进步、人格的养成、生命的充盈而教而学,培养一批理想信念坚定、理论功底扎实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深刻影响一代青年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3]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4]刘书林.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专题研究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5]王传利.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建设与引导[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9.
[6]邓喆.从理性到自然——探寻因材施教计划管理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2,(16).
[7]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8]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9]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 http://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2019-08-14/2020-02-06.
[10]刘述礼,黄延复.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020年 第五期

2020年 第五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教学的“三全”模式构建及其应用研究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生因材施教计划的探索与实践——以清华大学“林枫计划”为例
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思维模式
提升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前提性思考
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修养
“留白”艺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四维应用探析——基于互动课堂模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电影教学美育功能三论
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理性提升的困境及化解
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理路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阐释国家制度优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历史考察
疫情防控常念化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几点思考
信息技术融合创新背景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共建共享论析
论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时代使命
从新时代历史方位深化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渊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引导学生读懂中国“战疫”这本教科书
讲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助力打胜防控疫情阻击战
将抗击疫情生动实践融入“马克思主文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
疫情防控战争彰显出的制度优势、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和大国担当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