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修养
刘书林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全面素质提升的殷切希望,其核心就是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支撑和修养。具体应注重三个方面内容:首先,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是科学世界观方法论修养的基础;其次,唯物史观的修养是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灵魂;再次,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需要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世界观;方法论;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
【作者简介】刘书林,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校德育研究中心研究员,《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原文出处】《文化软实力》(长沙),2020.2.39~ 45
新时代,党和人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寄予厚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①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全面素质提升的殷切希望,要求全国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六项要求,核心就是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支撑和修养。
一、新时代呼唤思政课教师更高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水平
各级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各级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取决于党的领导、教育的制度和环境建设、教材的清理和建设,在相当重要的意义上也取决于学校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这就是毛泽东同志经常强调的,学校的问题主要是教员的问题。作为守护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教师,实际上就是党的意识形态战线上的干部。在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修养方面,我们应该以党的意识形态战线干部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新时代对思政课教师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更高的要求体现在以下各方面:
第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需要思政课教师提升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修养水平。
我们党从一成立就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写在自己的纲领上。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迎来革命和建设的胜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不动摇。但是,一个时期以来,无论是在党内还是社会生活中,信仰缺失成为严重的政治问题,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找到了更加广大的市场,出现了一些丑恶现象和腐败现象,不但动摇了党和人民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也严重损害了党的事业。
新时代,党向各级学校提出了坚定理想信念的要求:让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人去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坚定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可能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它一靠灌输理论指导,二靠自己的学习吸纳。只有在理性上解决问题,才能建立坚定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这就要求掌握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在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最终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基础上,坚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②理想信念教育不仅要在党员干部中开展,而且要面向全社会开展。只有这样全国人民才能有追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共同语言、共同目标。
第二,胜利开展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需要思政课教师提升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修养水平。
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必须通过斗争解决。这不是我们主观上要不要斗争的问题,而是考验我们敢不敢正视矛盾,应对挑战,在事关中国人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是不是丧失原则或退缩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人的斗争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大方向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③
要培养年轻一代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和有理有利有节地开展斗争,斗则必胜。思政课教师只有首先升高自身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修养水平,才能解决提升年轻一代斗争精神和斗争水平的问题。
第三,保持和培养政治上的战略定力,需要思政课教师提升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修养水平。
在执政党面对“四大考验”和“四大风险”的严峻形势下,保持政治上的战略定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党做出了坚定的政治定力的榜样。他力挽狂澜,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定力的决断,这包括: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不能相互否定;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等等。
战略定力和开拓动力常常是一对辩证统一的矛盾过程。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缺少动力不行,但是面对大是大非没有定力更不行。年轻一代干部坚定的战略定力的培养,必须在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础上培养形成。只有掌握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才能心明眼亮、“乱云飞渡仍从容”,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第四,面对新型媒体环境和信息传播方式,以及多元化的舆论环境,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和指导,更加需要思政课教师提升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修养水平。
信息的海量性,信息传播的及时性、穿透性、越界和多中心发送的特点,给青少年接受信息、健康成长增加了许多困难。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注重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帮助青少年破除虚假信息和极端片面信息,善于识别和挑选有益信息,为自己的成长服务。所以,越是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就越是需要把最基本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教育跟上去,补上教育环境的短板。思政课教师自身必须加强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修养,才能适应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育的需要。
第五,带领学生开展对错误思潮的批判,引领社会舆论,也需要思政课教师提升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修养水平。
新时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多元的舆论环境。西方敌对思潮不断有计划、有组织地用西方的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渗透甚至颠覆活动。思政课教师是意识形态战线的前线战士,肩负着护卫青少年思想健康成长的使命。思政课教师应该成为引导学生批判错误思潮的指导者,正确指引学生的向导,破解西方敌对思潮的先锋队。错误思潮在哪里进攻,思政课教师就应该在哪里反击。在当代,带领学生分析和批判错误思潮,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必要工作,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大部分社会思潮都带有一定的理论色彩。守卫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阵地,回击和批判各种社会思潮的进袭,思政课教师应有足够的思想理论储备,具备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修养。只要占据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制高点,就能够高屋建瓴、举一反三,战胜错误思潮的进犯。
第六,科学地扬弃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思政课教师提升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修养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强调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其生命力来源,发展脉络和规律,连续性发展的基本原因,都是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首先弄清楚的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弄清楚了,才能开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源泉。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需要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修养,更需要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古为今用;也只有这样,才能心有底数,是非分明,不至于发生简单照搬、“复古主义”、“形式主义”的错误。国家组织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已经发布了重大成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充分借鉴和利用。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切工作达到成功的桥梁。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①只有在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上,才能产生较高水平的教学艺术。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中,科学思想方法的修养,地位更加突出。“只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⑤
二、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是科学世界观方法论修养的基础
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的修养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就要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⑥
从思政课教师的实际出发,在唯物辩证法的学习和修养方面,首先要认真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教书者必须先读书,书读懂了,站在学生面前才有底气。唯物辩证法方面应该阅读的书籍包括:毛泽东同志有关哲学方面的著作《矛盾论》《实践论》《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党委会的工作方法》《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等⑦。
同时,要攻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谈谈辩证法问题》《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还有斯大林时代编写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第四章第二节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有人可能会说,最后这本书是斯大林时代编写的,还能用吗?我觉得不应该有这种疑问。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是一百年来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最高的综合和总结,是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典型,在全世界还只有这一个完全的典型。我们看列宁、斯大林他们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苏联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又从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就可以知道我们在中国是应该如何地工作了。”⑧
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同时,还可以学习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等学者的著作,如《大众哲学》《哲学与生活》《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讲课提纲》。另外,也可以学习古代辩证法的经典著作:《易经》《道德经》《庄子》等,这些著作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能够为我们培养辩证思维提供丰富的材料。
现在的青年大学生,读书的风气还比较欠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考生,有相当一部分人竟然说不清中国出版的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有几卷,有的甚至不知道《江泽民文选》出版这回事。我们应该反思是哪些因素造成了这种现象,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一个外国人曾经嘲笑过这种现象:什么样的书籍可以被称作经典著作呢?就是大家都摆在书架上,好像是都在读而实际上谁也没有读的著作,这就是中国的经典著作。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不应该使这句话在我们身上成为现实。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重要部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只有掌握了唯物辩证法,才能正确地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重大关系,保证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做了精辟的概括。他认为: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就是对立统一规律,即着眼于事物内在矛盾的实事求是地看问题;其对立面是形而上学的方法。这个概括是完全正确的。1937年7-8月,毛泽东同志就利用难得的战争空隙为当时新成立的抗日军政大学的学员系统讲授《辩证法唯物论》,旨在提高党和红军的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由此可见唯物辩证法普及的重要意义。
在现实中,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关系;改革创新与尊重历史的关系;学习外国先进的东西与保持自己民族传统的东西的关系;尊重个人合理利益与遵循集体主义原则的关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与尊重实际、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强调市场经济与坚持必要的计划和宏观调控的关系;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持与发展的关系;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创新思维与基础知识的关系,等等,都特别需要运用唯物辩证法,因为在这些问题上,往往容易出现极端主义的思想方法,这在教育和工作中曾造成的损失和留下的教训,是人所共知的。
我们提倡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法,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违反辩证法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至今还在纠缠人们的头脑,影响和干扰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工作。例如:在现实中,强调反对一种错误倾向,马上就会出现相反的另一种错误倾向;强调发展市场经济,就会出现把计划经济否定得一无是处的情况;政策上提出放开私有经济的发展,就会出现忽略公有制为主体的国情的情况;强调领袖不是神,就会有人企图全盘否定毛泽东的理论与实践;强调全球化的潮流是客观趋势,就会有人不顾自己的民族利益,鼓吹“普世价值”。这一切都说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至今还没有绝迹,还在干扰和困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⑨这都是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的表现。
从普及唯物辩证法思维方式的角度来看,可以强调树立三个基本观点:客观适度的观点,发展变化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
第一,树立客观适度的观点,反对极端主义的思想方法。所谓客观适度的观点,就是要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的规律,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作出分析和判断。任何分析和判断,都要符合事物的本来面貌,符合实际存在的客观情况。坚持这样的思维方式,无论对人、对事,都要坚决反对“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的那种极端主义的思维方式。因为,这样的判断不全面,不辩证,不符合实际。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那就是,讲一个事物缺点和弊病的时候,不允许说它的优点和好处,要全部把它说成坏的;反之,当说一个事物好的时候,一定要“拔高”,要全面地说它的好处,同时避讳它的缺点和错误。这样的说法和判断,就掩盖了事物客观存在的另一方面,只突出了一个方面,是不符合实际的。
第二,树立发展变化的观点,反对静止的和僵化的观点。所谓发展变化的观点,就是要根据事物自身绝对运动的事实看问题,联系过去、现在、到未来的发展趋势看问题,不仅要看到现在和眼前的情况,而且要看到事物进一步发展和变化的趋势,作出带有预测性和前瞻性的结论。否则就会使自己的决定、判断、做法和想法显得短浅,没有长久的价值。
第三,树立全面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看问题的观点。全面联系的观点,就是要联系事物的方方面面的相关的条件和情况看问题,不能割断这种联系。不能脱离事物的处境看问题,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如果放弃这种联系的方法,就会把许多问题看偏、看错,甚至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所以,科学地看问题,就要联系当时的各种情况,不能孤立地看到一种现象就盲目地下结论。
这些是最起码的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掌握了这些思想方法,就具有了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了。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修养,也是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修养。
三、唯物史观的修养是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灵魂
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与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世界观的两大方面。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第一大贡献。其实,马克思恩格斯都是在1845年春天同时到达唯物史观的科学境界的。1883年3月,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中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做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⑩此前,恩格斯就有类似的评价:“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现在首先要做的是对这门科学的一切细节和联系作进一步的探讨。”⑾可以说,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两个根本性的理论体系。在现实社会中,中国共产党人所说的“决不丢掉老祖宗”,实际上就是决不能丢掉这样两大发现。由此可见,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中的重要地位。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许多思想家的历史学说,都先后暴露出非科学的本质。人类经过了历史性的艰难思想探索,最终由马克思恩格斯发现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能够告诉我们:在社会发展的现象后面,起根本作用的因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有时人们的主观意志在实践中能够获得成功,而有些则不能成功;在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为什么一些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往往领先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等。
在当代,历史唯物主义遇到了很多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不是西方提出了否定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什么观点,而是人们在对市场经济片面的理解中所产生的那种浮躁的情绪,那种根本就不想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浮躁情绪。这种浮躁情绪最大的错误就是不想学习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观察社会历史现象的思想指南和武器。离开这一科学世界观、方法论,人们就会陷入社会历史的盲区。唯物史观是当代成功人才思想素质方面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学习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就要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掌握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观点,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掌握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⑿在必须坚持的这三个方面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中,两个方面都是唯物史观的内容,一个方面是唯物辩证法的内容。可见,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中最根本的东西。
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怎么样才能提升历史唯物主义的水平呢?从思想理论的修养上说,需要由浅入深,依次上三个台阶。
第一,历史知识的修养。首先要有一定的历史知识积蓄。这是一个最基础性的台阶。作为科学历史方法的唯物史观,是从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学习唯物史观必须与学习历史知识相结合。近年来,党中央多次强调党的干部要学习历史。如果连历史知识都不能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就无从谈起。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是分析研究社会历史规律的基础条件。历史知识本身就携带着前人实践的经验记录,可以启发人们的思维。历代君王在培养自己的接班人的时候,一般都要让自己的后嗣人选认真学习历史知识,《资治通鉴》成为宋代及以后统治阶级的必学的科目。
第二,历史方法的修养。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起于两大基本方法,一是历史的方法,二是逻辑的方法。历史的方法就是把问题放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来观察的方法。列宁认为,这样的观察方法,是唯物史观的首要的、绝对的前提。作为历史过程的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发生都是由当时、当地的各种条件决定的。只有把问题放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观察,才能得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那种脱离历史条件看问题的方法是违背科学的;脱离历史条件看问题,常常得出十分荒谬的结论。历史的方法是走向科学思维的前提,是作出客观分析的基础。但是有些人,却不懂得这一点,常常离开历史背景来做判断。这就背离了科学的思维方式。由于西方敌对思潮的干扰,也由于缺少历史方法教育的缘故,最近20多年来,出现了否定新中国历史的思潮,不断加大否定共和国历史的范围。这是严重违反历史方法的一种思潮,在政治上也是十分有害的。割断历史看问题的现象,在社会上并不少见。摆脱历史的背景和条件,不把问题放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之下观察,就容易得出荒唐可笑的结论。
第三,唯物史观的境界。有了历史的知识,历史的方法,就有条件进入唯物史观的科学境界了。唯物史观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为主线,围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学说,揭示了一切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有了这个方面的修养,才能具有马克思主义的慧眼,才能把一切似乎处于迷雾之中的社会现象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唯物史观是科学观察社会发展的唯一思想武器。是否运用唯物史观观察我国的社会发展,特别是观察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进程,关系到如何认识我国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唯物史观的原理之一,关于历史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原理,完全清楚地揭示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较早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规律性。但是,不少缺少唯物史观修养的人,对这一现实至今仍是若明若暗,甚至怀疑现实社会主义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有人还提出,中国的现实社会主义社会是“处于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社会”。照此说法,中国目前的发展的未来方向,不是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而是资本主义社会了。有这种思想观点的人,就不可能把握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正确方向。如果这样的人占据党政领导岗位,就会由其职务的大小而决定给社会带来灾难的大小。
思政课教师如果没有唯物史观的修养,就谈不上掌握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也谈不上确立共产主义的信仰。共产主义的信仰,如果建立在感情、利益等基础上,都是靠不住的;只有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才能是牢固的信仰,才能是靠得住的。这就是21世纪的人才掌握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意义所在。
四、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需要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
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科学世界观在人生价值领域的运用和反映。人生价值观决定人生追求的方向和动力。人生价值观最核心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正确理解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二是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
怎样理解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反映了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对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不同的认识,采取的处理方式和方法也不相同。当代社会一切属于剥削阶级的人群,他们往往奉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以个人本位为出发点和归宿,把个人的利益摆在集体利益或社会整体利益之上。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由于在一切社会交往之中,个人至上、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甚至损人利己,这种主义一般是不受欢迎的。世界上最自私的人也不愿接受交往对象对自己表现的自私。所以,个人主义在社会流传之中,必然遇到自相矛盾的困境。美国实行个人主义的人生价值观,不过到了20世纪60年代,就遭到了极端个人主义的惩罚和年轻一代的背叛运动的冲击。美国统治阶级面对困境不得不承认个人主义的局限性,面对现实困境提出倡导“合理的个人主义”,其实暴露了对以往个人主义的某种程度的否定。但是资本主义的社会,如果不搞个人主义,并没有其他的主义替代,个人主义只能随着资本主义一同灭亡。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区别就是实行了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关系。由这种新型的经济基础产生的观念上层建筑之中,就不是奉行个人主义的人生价值观,而是奉行集体主义的人生价值观。集体主义的出发点是集体本位。集体主义主张一切从集体的利益出发,把集体利益摆在个人利益之上。采取集体本位,体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方向。运用这种集体主义来判断是非曲直,调节社会主义社会的人际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合理的一种原则。
按照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总原则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总原则。有些人对集体主义总原则动摇,主要是由于不了解集体主义的内涵。集体主义包括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三个层次的内涵。第一,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第二,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第三,促进集体和个人的不断完善。以上这样三个方面的内涵加在一起,才是全面的集体主义的内涵。我们教材里至今还是坚持这样表述集体主义的。我们理解和宣传集体主义,一定要按照这个全面的含义进行,不能断章取义,也不能片面使用,更不应该简单化地对待。这样才有利于集体主义的发扬光大。
在新时期,社会上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相当一部分人的价值重心向自我倾斜。人生价值观的重心向自我倾斜,就不能正确的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这样的风气不但酝酿了社会不正之风,而且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增加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有了这种倾向的人,想自己的利益想得很多、很重;想别人和集体、社会想得很少、很轻,甚至不想。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不顾社会公德,甚至连公共场所的秩序都不能遵守。这种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不单是个人品质问题,而且是社会不正之风的风源,滋生腐败现象的土壤。只有纠正这种价值取向,社会风气才能好转,腐败现象才能更加孤立。人们往往只看到在飞机起落过程中不顾广大乘客集体安全而不关闭手机的人,只看到在交通线驾车任意拐弯而不显示明确信号的人,只看到一些干部为了自己的面子和权势脱离群众、一意孤行的人,但不一定能意识到这就是个人主义在支配这些的行为。所以,坚持集体主义原则,摆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树立好人生价值观的核心问题。
确立什么样的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这是人生价值观的另一个导向问题和关键问题。一个人到底把什么作为人生价值追求的最高标准,其实也决定着人生的方向。
人生价值是个人与他人、社会之间的关系,人生价值评价是对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评价,是对人生实践活动及其是非功过所作的结论,它反映了不同主体需要之间的客观关系。人生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自我价值是指自我对自己本身的肯定关系,即自己满足自己需要的关系。自我价值的基本内容是自我生命生存的价值和自我发展的价值。社会价值是指个体的人生对社会和他人的意义,即满足社会和他人价值的情况。一般情况下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作为一个具体的人来说,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是同时存在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自我价值必须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并通过社会价值才能表现出来。一个人只有把自己与社会和他人联系起来,积极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时把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一致起来。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是不同的。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揭示的只有劳动才能创造物质财富的真理被普遍接受,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关系着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正因为这样,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也出现了本质的变化。在社会主义社会,付出诚实的劳动,为社会多做贡献,才有真正的人生价值。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确立了劳动和贡献为人生价值的标准。
社会主义社会把劳动和贡献作为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这与资本主义社会中通行的金钱价值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资本主义社会盛行的金钱价值观,一切人生价值都是以占有金钱的状况来判断。劳动对于资本的服从地位,也决定了劳动者对于资产阶级的服从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国家,实行以劳动和贡献为衡量人生价值观的标准。”⒀这个重要的思想,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不断强调。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再次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⒁
劳动作为人生价值标准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性质决定的,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决定的,也是党的教育方针决定的。思政课教师只有在科学世界观方法论上弄清了大是大非问题,才能在实践中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
新时代新任务要求思政课教师提高自身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修养的水平。只要我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能够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所希望的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人民教师,就能够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作出较大的贡献。
注释:
①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②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EB/OL].(2016- 11- 02)[2020- 06- 20].http://www.xinhuanetcom//poolitics/2016- 11/02/c_11 1983 838 2.htm.
③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日标而顽强奋斗[N].人民日报,2019-09-04(01).
④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0.
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241.
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241-242.
⑦参见:毛泽东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⑧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2-803.
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244.
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1995:776.
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1995:740.
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242.
⒀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4.
⒁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2020年 第五期

2020年 第五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教学的“三全”模式构建及其应用研究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生因材施教计划的探索与实践——以清华大学“林枫计划”为例
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思维模式
提升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前提性思考
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修养
“留白”艺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四维应用探析——基于互动课堂模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电影教学美育功能三论
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理性提升的困境及化解
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理路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阐释国家制度优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历史考察
疫情防控常念化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几点思考
信息技术融合创新背景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共建共享论析
论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时代使命
从新时代历史方位深化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渊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引导学生读懂中国“战疫”这本教科书
讲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助力打胜防控疫情阻击战
将抗击疫情生动实践融入“马克思主文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
疫情防控战争彰显出的制度优势、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和大国担当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