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信息技术融合创新背景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共建共享论析
杨增岽 张明达
【摘   要】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迫切需要提升课程教学资源的丰富性、适用性、同步性与及时性。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补齐在教学资源及教师教学水平等方面相对不均衡的现实短板,基于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实现校际、学段间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最基本、最可能实现的路径。结合当前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共建共享面临的主要问题,应准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在内容和形式层面的着力点,通过搭建共享平台、实施手段融合创新、系统建设和开展针对性业务培训等举措来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资源共建共享。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大中小学;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作者简介】杨增岽,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明达,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100875)。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沪),2020.6.65~ 7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理论及其分析方法应用研究”(项目批准号:17CKS035)、2019年度教材建设研究教育部规划重点项目“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2019GH-ZD-ZH-Y-01)。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1]随着信息技术融合创新趋势的加深,新兴信息技术融合于思政课教学,当下已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奠定了基础。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不仅将突破现有的课堂教学形式,也将进一步服务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促进不同学段间的课程资源交流共享和协力共建。信息技术融合创新为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持,使得资源能够依托信息化技术进行创建、传播、应用和交流,同时也转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提供了教学互动与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的条件,学生可以参与到课程全程,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进行深入学习。如何推进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创新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需要深入探究的时代课题。有研究者认为:“课堂的结构要从原来的中心式的辐射转换成网络式的互动,网络的创造力来自真实高质量的互动,达到这种既为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又为提高
课堂质量服务的信息技术才是我们期望的信息技术,而这种信息技术才会催生教育创造,否则,那只会是工具的转换。”[2]这也就是说,不能仅仅把信息技术看作工具或手段,信息技术是能够促进教学资源互享互促和教学方法革新、教育理念变革、师生关系发展的强大力量。只有当信息技术融合创新达成上述目标之后,我们才可以说真正实现了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树立共建共享意识,构建具有丰富性、适用性、同步性和及时性特点的大中小学思政课资源,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精细探讨。
一、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资源共建共享的必要性
伴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长足进步,思政课依托信息技术融合创新推进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符合宏观教育发展总体趋势,也符合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发展实际。
1.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是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这项系统工程的重要因素
“加大思想性、理论性资源供给”、“加大思政课教研工作力度”、“切实加强思政课课题研究和成果交流”是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具体要求。[3]实现思政课教学资源的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是加快推进学校思政课均衡发展,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思政课资源的供给侧改革,是指通过供给符合教学要求、切合学生实际的优质课程资源,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实现教育供给端的结构性改革。供给与需求是相互配合、协调统一的。[4]就现有的大中小学思政课资源情况来看,各学段课程资源之间较少有逻辑联系,知识衔接,大多孤立服务于本学段的教育教学,难以发挥在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作用。各学段思政课应当是随着学生的发展而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在知识能力水平上不断提高,在价值认识层面上不断深化。这就要求课程资源必须配合课程,体现逻辑联系和认识发展。通过课程资源的供给侧改革,顺应时代需求,用供给带动需求,促进学生发展,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不断升级优化新时代思政课教育教学形式。
2.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是全面提高思政课信息化水平的必由之路
教育部印发的《2020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明确指出,“完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拓展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广度与深度”、“加强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与实践”是教育信息化的重点任务。当下,信息技术已愈来愈多地应用于教育领域。但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形式、内容和效果仍有着不小的改进空间。从全国范围来看,同一层次的学校因所处的地域不同,其教育信息化的水平也存在显著差异。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全国大中小学停课不停学,依托网络进行远程教学,但在此过程中中西部地区及偏远农村的部分学校,教育信息化相对欠发达,在网络直播教学硬件设施或软件资源上尚面临不少问题。于是教育部门协调统筹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的网络学习资源向社会免费开放,供全国师生使用,使优质资源惠及更多学生,使教育信息化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同样获得了优质的教学服务。这次尝试,为今后的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打下了基础,是加速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重要实践。
3.资源共建共享是弥补校际和学段间同层级思政课教师教学差距的有效办法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新时代对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水平、研究能力有了更高要求。其建共享优质思政课课程资源,可以帮助教师掌握最新的中央精神和前沿理论,也可以帮助教师见贤思齐,锤炼研究能力,进行教育教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变革。同时,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当代中国,不能局限于一时一地,仅仅围绕着身边的社会生活做文章。教师应当首先开阔视野,整体充分地了解中国,全面真切地认识中国,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有广度、有深度。实现思政课资源的共建共享,高效整合全国各地的教育资源,将大大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除此之外,现实生活中蕴含的教育资源极其丰富,但思政课教师限于自身时间精力及专业认知等诸多原因,许多情况下无法及时全面细致地挖掘利用好这些教学资源。课程资源共建共享便可以让诸多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内对教育资源进行精细化设计,再借助信息技术将这些优质教育资源进行共享,大家通力合作、群策群力,真正发挥出教育共同体的巨大力量。
二、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资源共建共享面临的问题及着力点
大中小学思政课资源共建共享,共建是基础,共享是目标,应当着眼于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的“守正创新”与“迭代升级”,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思政课改革创新“八个统一”的要求为引领,全方位多领域协同建设。目标是形成一套有着内在逻辑联系,在大中小学各学段同级贯通,切实为思政课教育教学提供便利与支持的资源库。这一资源库可包含同步教材的配套内容、时事热点分析、教学案例、资料素材、视频音频、文字图片、教学方法示范等。
1.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资源共建共享面临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融合创新背景下致力于发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优势,凭借共建共享优质课程资源,解决同层次学校因地域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所带来的差距,在当前需要认识到这项工作面临的三个问题:
一是目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尚未形成建设平台和机制,缺乏整体性安排,导致思政课内容存在重复。[5]这就意味着在进行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时,必须明确各学段课程资源建设的目标方向,认识到各学段教学中需解决的重点难点,不能仅仅对照本学段课程进行资源建设。否则,建设的课程资源依旧是割裂的、简单重复的,仅着眼于本学段而未体现一体化“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内在要求。
二是部分教师对课程资源及其共享的理解认识仍有偏差,仅仅将资源理解为多媒体素材,担心共享带来“优势被超越”。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存在不同的融合阶段。曾经由于技术发展的不成熟,课程资源的确大多只能表现为素材。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步提高,我国相应设施建设的逐渐发展,信息化资源已经摆脱了单纯的素材形式,呈现为人、物、事在各维度上的有机结合,这就需要共享共建者在理念上予以革新。
三是部分教师仍然只将信息技术简单看作一种工具,而没有意识到它对整个教学变革的重大意义。依托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加速推进思政课信息化建设,带动线下课堂、线上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虚拟仿真课堂和社会实践课堂的多举并行发展,是新时代思政课课堂改革创新的基本要求。信息技术融合创新是一个契机,进一步彰显了“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即教学变革不仅仅为教师的教学服务,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这是教育者应当正确认识并积极探索的。
此外,还要看到,现阶段信息化技术融合创新在思政课领域面临的诸种客观限制,比如,偏远地区的网络信号覆盖面不够、信号弱,智能终端设备缺乏,交互性平台和视听软件缺位等,这些问题相对还是比较容易得到解决的。
2.大中小学思政课资源共建共享的着力点
针对以上问题,思政课资源共建共享应当遵循以下要求:一是要注重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知识与教法的衔接关系,体现内容的循序渐进与螺旋上升,系统建构标准化与差异化相得益彰的课程资源。二是要丰富资源形式,使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资源匹配并能够全方位服务于思政课,适应思政课教学实际,充分满足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诉求,使课程资源不仅仅是知识内容的集合,也是理念思维的拓展。三是要保证思政课资源共建共享的便捷性和高效性,借助信息技术搭建网络共享平台,连接全国各地的学校和教师。四是要坚持思政课资源共建与共享的统一,解决地域间同层次学校的差异。在东中部地区,课程资源较为丰富,相对容易获取资源,在共建方面应“领跑”;而西部地区与之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在共享方面应有先益性。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应辩证考虑“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的现实因素,以满足我国教育事业全面深化改革的需求,促进思政课建设均衡发展。概括来讲,思政课资源共建共享应把握内容和形式上的两个着力点。
首先,在内容上,构建分层分类、循序渐进的思政课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6]这就需要在大中小学各学段的思政课资源共建共享时,为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构建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课程资源,同时又必须注意各学段之间的衔接性、发展性,最大化地发挥课程资源在每一学段的应有作用。
小学阶段,注重启蒙道德情感。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程度较低,该学段课程主要围绕日常生活通过各类实践活动培育道德情感。这就要求小学阶段的课程资源应当贴近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以恰当的教学活动案例、丰富的情境体验增强学生的切身感受。课程资源库应包含具体的德育主题、翔实的活动方案、多样的技术呈现以及必要的社会教育资源等,通过多样的信息技术手段助力德育活动的实施,聚焦学生道德情感的启蒙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中学阶段,注重用情怀温暖理论。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有所提升,可以更好地理解一些抽象内容,掌握具体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归纳演绎能力。而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有了更多思考,也相应产生了更多疑问。所以这时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构建各种现实、历史情境,使学生参与其中,通过互动产生影响。让学生通过沉浸式的体验,引发情感上的共鸣,深化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认识,使学生依托资源,充分理解思想政治理论的价值,真正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不是空洞的,而是影响着社会发展现实的。这种情境的创建可以利用VR、AR技术,也可以通过代入式软件程序等来实现。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关注集体、社会、民族和国家,提高自主思考能力,感受家国情怀,树立政治认同。
大学阶段,注重增强使命担当。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具备了初步探索研究的能力,也由于自身的经历体验,而对思想政治理论有了较为全面的认知。该学段的思政课着重围绕提升理论思维能力而进行深入的理论教育。这就要求大学阶段的思政课资源应当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讨论式、专题性、研究型学习提供支持,依靠信息媒体技术激活、拓展大学生的自主化、个性化学习;帮助大学生获取思想政治理论领域的资料,把握相关问题前沿和热点,并依托网络平台开展广泛的线上合作学习活动,促使大学生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实践中,将爱国情、强国志转化为报国行。
大中小学各学段课程资源库,既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引领创设,也需要落实到每一所学校进行联创共建与合作共享。在同学段的思政课资源共建共享中彼此间应加强交流联系,合作开展教育活动,提升课程资源的开放性、联动性、协同性。在不同学段的思政课资源共建共享中彼此应当积极探寻融合切入点,协同创新,实现各学段之间的科学衔接、深度融通。需要注意的是,信息技术融合创新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共建共享的过程中应特别关注不同地区教育发展的差异,利用优势资源的合理调配与示范引领,实现思政课资源库的跨时空共建共享。
其次,在形式上构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思政课资源。思政课资源包括多种类别,凡是能辅助进行课程教育教学活动,蕴含着特定思想政治理论信息,具有教育功能的人、物、事,都可以称之为思政课资源。但不同的教育资源在运用时,有着不同的限定要求。有些资源难以短时间内大范围普及,有些资源受地域条件限制,有些资源不具备可重复操作性,或缺乏交互性。而随着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可以高效传播和广泛应用,且不过分强调软硬件支持的信息化资源,便成为思政课资源的重要形式。相应的,如何构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资源,构建何种资源,谁来运用资源,如何运用资源,以及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优化创新等一系列问题,同样需要我们做出回答。
信息化层面,需全面推行。信息化思政课资源是指依靠信息技术开发、加工、整合,凭借网络传播,以信息形式呈现的思政课资源。信息化资源不但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产物,更是推动教育现代化实施的必要条件。在思政课资源建设过程中,丰富广博的信息化资源是达成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全面推行信息化思政课资源,一方面是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有力保障。借助信息技术便捷高效等特点,共建的课程资源以信息化形式迅速、广泛地共享给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经过研究者们的讨论、研究,生成的新观点、新认识,又继续以信息化资源的形式共建到思政课资源库中,以此反复、不断发展。另一方面,信息化资源也是思政课资源共建共享的目标。只有将课程资源以信息化形式进行共享,才能使先进示范课程、优秀教学方法和经典教学案例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提升教育质量。
数字化层面,需深度开拓。数字化是信息化的高阶阶段。数字化打通了各个“信息孤岛”,让数据得以链接并在呈现方式上更具有体验性、可感性。深度开拓数字化思政课资源,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因为思政课是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的课程,学生对实际越是有着清晰深刻的认识,也就越能深化对于理论的理解认同。依托信息技术,思政课教学资源得以用数字化形式呈现,让学生真切体验、真实感受、真正参与,大大提高了思政课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数字化资源也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深度开拓的数字化资源,
可以将课程资源中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以数字化的形式予以呈现。教师或是以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课堂教学模式,辅助教学活动实施;或是用数字化工具协助进行教学管理,高效进行教学改进;或是搭建数字学习平台,丰富课堂之外的学习途径,拓展学习时空;等等。这些数字化形式都是值得深度开拓、共建共享的。
智能化层面,需创新应用。智能化作为当今教育领域创新发展的新动能,不但克服了很多现有教学模式的固有弊端,更是大大提升了教育的精准度和效率,对教学活动进行了许多创新,如交互式线上课程、AI“老师”、智能化评价管理等。智能化资源的创新应用,对思政课教学有着较为明显的效用。比如,依靠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多维度、立体化便捷评估,生成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的“用户画像”或“达标图谱”,教师就可以据此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为学生提供符合其个体差异性的学习策略、学习方案。智能化资源的创新运用,也为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工具基础和应用途径。比如,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学习的效果进行智能分析,就可以得到精确的教学反馈,及时作出针对性调整。而通过对此类数据的智能分析处理,又能形成具有参考借鉴价值的思政课资源,汇入思政课资源库。再通过大数据分析,这些数据将共享给每个思政课研究者,以帮助他们进行教务管理、教学创新和教育科研等。
三、依托信息技术融合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资源共建共享的进路
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将成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依托,成为推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关键助力。从进路上,应突出以下四点:
1.搭建网络共享平台,拓展交流
思政课资源共建共享,需要学校、教师间的高效沟通。创新性地进行一体化网络平台建设,聚焦智能交互显示产品及智能视听解决方案,为全国各区域间学校、教师的交流讨论提供服务,既可满足现实的需求,也可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这种交流的需求不仅体现在个体的教师身上,学校同样需要校际的交流活动。如果在进行思政课资源共建共享时,充分考虑此项需求,进行相应设计,势必能搭建学校、教师间进行充分交流、积极参与的广阔平台。搭建共建共享的思政课资源平台,教师既可以横向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吸收有价值的内容,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也可以纵向学习其他学段教学的研究成果,了解其他学段的教学状况,掌握前沿动态,更好地进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衔接。而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对课程教学数据进行分析,便可以以更宏观的视角、更翔实的数据,探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点、难点,分析课程教学的变化趋势和逻辑联系,统筹推进相关课程资源配套建设,使资源共建共享有发展,蹈机握杼。
2.依托信息融合创新,优化教学
基于信息技术与思政课融合创新的理念,对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形式进行变革,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促使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从总的趋势看,基于信息技术融合创新体现在思政课资源共建共享层面就是“云计算+AI+视频技术”。当前,有不少类似于“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超星尔雅、“网易公开课”这样的高校课程平台,但相较之下,中小学课程资源网络平台建设却因力量分散而鲜有发展。为此,教育部门推动互联网企业调配计算、存储、分发资源等,保障平台的应用服务平稳,同时各学校、机构提供了大量的免费中小学课程,共享了诸多资源,使得该短板得到了一定的补足。优秀的课程资源上传网络平台后,学生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便捷自由地学习使用。可以发现,在传统的班级集体授课条件下每个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了限制,学习过程不仅受自我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的影响,也要顾及班级内其他同学的学习进度等因素。而依托信息技术的新型课程,既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授课,也有别于单纯的网络直播,学生可以在情景体验中参与扁平化互动,主动进行学习。同时结合丰富的课程资源,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预习复习、博采众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极大的加强。这种形式无疑更加符合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使资源共建共享有创新,别开生面。
3.发挥多方优势,系统建设
思政课资源共建共享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把权威性、市场性、公益性与社会性等力量整合协同起来。参与建设的人员构成多元,其中既有具备深厚科研经验、学识广博的专家学者,也有教学经验丰富、专注教学实践的一线教师,更有担负统筹规划责任的教育部门领导以及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的专业人才等。相应的,构建行政沟通、个体沟通和学术沟通机制,通过不同主体间的沟通以实现力量协同,增强育人合力,是必要条件。[7]而如此庞大复杂的沟通机制,离开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组织调动则是难以实现的。要通过有序组织和动员有关信息技术机构,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在线教育机构,支持互联网企业与在线教育机构深度合作。要通过信息技术的融合,搭建扁平化的沟通渠道,形成三种机制相互协作、运行的沟通系统,实现全国范围内的长效沟通,这是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保障。在这个系统中,每一方都不是被动的接受体,而是主动的供应体。每一方都应进行具有创造性、创新性的思考,共同探索、共同打造,使资源共建共享有动力,同德一心。
4.从业务培训进修入手,专门指导
在进行思政课资源共建共享时,如果教师的素质不能跟上,意识不能跟进,则难以产生应有的效果。对思政课教师进行专项培训,转变其思想意识,既能保证资源效用的发挥,也将持续推进思政课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在进行思政课课程资源建设时,可以首先由权威机构制作相关的课程、讲座视频等,将信息技术融合创新背景下教育的发展趋势、先进理念,以及针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研讨,通过网络平台覆盖全体教师。以往,各地的思想政治教育论坛、研讨会议受制于时间、经费等因素,其成果难以大规模传播。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造成各地域间教育发展存在差距的原因。而依托信息技术进行资源共享,是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统筹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力量,使资源共建共享有作用,本固枝荣。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2]马池珠,冯薇.教育与技术的对话——第七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08(11).
[3]中办国办印发《意见》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N].人民日报,2019-08-15.
[4]侍旭.高校思政教育也应有“供给侧改革”思维[N].光明日报,2016-03-16.
[5]王立仁,白和明.关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的构想[J].思想理论教育,2019(11).
[6]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7]谢守成,程仕波,张淼.关于构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沟通机制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0(1).

2020年 第五期

2020年 第五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教学的“三全”模式构建及其应用研究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生因材施教计划的探索与实践——以清华大学“林枫计划”为例
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思维模式
提升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前提性思考
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修养
“留白”艺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四维应用探析——基于互动课堂模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电影教学美育功能三论
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理性提升的困境及化解
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理路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阐释国家制度优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历史考察
疫情防控常念化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几点思考
信息技术融合创新背景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共建共享论析
论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时代使命
从新时代历史方位深化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渊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引导学生读懂中国“战疫”这本教科书
讲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助力打胜防控疫情阻击战
将抗击疫情生动实践融入“马克思主文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
疫情防控战争彰显出的制度优势、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和大国担当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