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阐释国家制度优势
陈金龙
【摘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国家制度显著优势从十三个方面进行了集中概括,高校如何向学生讲清楚国家制度优势,以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是需要思考和实践的问题。揭示国家制度优势的层次、特性和评价标准,是讲清楚国家制度优势的学理基础。运用历史追溯方法、结合事实来分析、比较分析方法、辩证分析方法展现国家制度优势,是讲清楚国家制度优势的方法要求。运用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的知识诠释国家制度优势,是讲清楚国家制度优势的视野拓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国家制度;显著优势
【作者简介】陈金龙,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广东广州510631)。
【原文出处】《教学与研究》(京),2020.6.22~ 28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委托项目“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研究”(项目号:2018XZD07)的阶段性成果。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究竟是什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一直在探索和思考的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国家制度的显著优势从十三个方面进行了集中总结和概括,这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揭示了“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①讲清楚国家制度的显著优势是增强“四个自信”的基础,面向学生如何阐释国家制度的显著优势,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一、揭示国家制度优势的层次、特性和评价标准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国家制度优势的概括,涉及的内容多,涵盖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如果只是简单地将十三个方面呈现给学生,而不在此基础上从学理上做进一步的分析,揭示国家制度优势的层次、特性和评价标准,学生仍旧无法准确把握和理解国家制度的显著优势。从理论上诠释国家制度优势的层次、特性和评价标准,是引导学生理解和认同制度优势的学理基础。
1.国家制度优势的层次。依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概括,国家制度的显著优势可划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制度取向优势。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成为国家主人。国家制度建构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凸显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权益,实现人民幸福。如国家制度优势的概括中,“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②直接体现了我国制度的价值取向。其他国家制度优势尽管字面上没有表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但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取向贯穿其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取向,是国家制度优势形成的基础。二是制度构架优势。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优势,是国家制度的主体构架;民族、经济、文化、社会、组织、军队、“一国两制”、外交等方面的制度优势,是国家制度的分支构架。主体构架和分支构架共同支撑国家制度体系。三是制度运行优势。国家制度主体构架和分支构架本身具有运行功能,国家治理的正常运转依赖这些制度构架,“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更为集中体现了国家制度运行的优势。四是制度发展优势。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制度是一个逐步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发展动力有外在因素的推动,也有内在自我完善的诉求。“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国家制度的发展优势。国家制度优势的十三个方面,蕴含制度取向、制度构架、制度运行、制度发展四个层次,从不同维度折射了国家制度的显著优势。
2.国家制度优势的特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国家制度优势的概括,具有总体性、独创性、有效性、可持续性。一是总体性。由于国家制度建构、制度优势显现需要一个过程,以往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制度优势从单方面或多方面诠释多,未能从总体上进行概括和说明。如1951年10月,毛泽东在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的开会词中指出:“一切事实都证明: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制度,较之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在这种制度的基础上,我国人民能够发挥其无穷无尽的力量。”③这里仅对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进行了肯定,没有涉及其他方面。1978年9月,邓小平在听取中共吉林省委常委汇报工作时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④这是从生产力发展速度来阐释国家制度的优越性,并且是从应然状态来论述的,以说明改革开放的必要性。改革开放的出发点之一,就在于促进生产力发展,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更能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⑤这里主要是从效率方面阐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此,以往对国家制度优越性从不同维度进行了诠释,但没有全面系统的总结和概括。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国家制度优势的概括是全方位的,涵盖各领域,涉及制度取向、框架、运行、发展等层面。二是独创性。国家制度优势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创造,既总结了历史经验、借鉴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又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潮流,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制度的超越,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有本质不同,具有独创性。三是有效性。国家制度优势的十三个方面,是实践经验的凝结和升华。实践证明,国家制度是可行的、有效的,是创造新中国70年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制度支撑。四是可持续性。国家制度优势涉及的各方面,不是尽善尽美的,仍将不断完善和发展。如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我国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对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作出了进一步的谋划,包括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一旦这些制度建构完成之后,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将臻于完善。对于其他各方面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决定》也作出了具体安排,使国家制度发展呈现较大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制度优势的总体性、独创性、可行性、可持续性,能深化对国家制度优势的理解。
3.国家制度优势的评价标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为什么从十三个方面来概括国家制度优势,国家制度优势为什么集中体现在这些方面,这里涉及评价国家制度优势的标准问题。究竟如何评价国家制度的优势?邓小平曾经指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党和国家的各种制度究竟好不好,完善不完善,必须用是否有利于实现这三条来检验”。⑥邓小平将经济发展、民主政治进步、人才培养作为衡量制度优势的标准,较为具体和明确。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衡量一个社会制度是否科学、是否先进,主要看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是否得到人民拥护。”⑦符合国情,这是国家制度优势形成的前提;有效管用是国家制度优势形成的实践基础;人民拥护是国家制度优势形成的社会基础。这一标准综合性强,涵盖面广。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强调:“看一个制度好不好、优越不优越,要从政治上、大的方面去评判和把握。”③这里讲的是国家制度优势评价的视野和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阐释国家制度优势时,应引导学生掌握国家制度优势评价的标准和方法。比如,侧重从经济发展、政治民主、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来评价;注意从大的方面来考察,不能拘泥于制度的具体细节;从国情出发评价制度,由于国情存在差异,不同国家之间的制度不能简单类比;注重国家制度实践效果的考察,看实践中是否行得通、真管用;人民对制度的拥护、认同、实践程度,是评价国家制度优势的重要标准。把握国家制度优势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有利于深化对我国制度显著优势的认识。
二、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展现国家制度优势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讲清楚国家制度优势,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历史追溯方法、结合事实来分析、比较分析方法、辩证分析方法,可用来阐释国家制度优势。
1.历史追溯方法。现实由历史发展而来,不了解历史难以科学把握现实,国家制度优势就是历史演化的结果。在阐释国家制度优势时,要讲清楚国家制度的历史渊源。中国古代形成的国家制度,包括朝廷制度、郡县制度、土地制度、税赋制度、科举制度、监察制度、军事制度等,为人类制度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尽管这些具体制度与新中国的制度框架无法对接,但它表征了中华民族的制度创新能力,其中蕴含的制度理念仍有一定借鉴意义。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改变中国的前途命运,开始探寻新的国家制度,先后尝试过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种制度模式,但均以失败而告终。这种失败,使中国共产党在制度探索、制度选择的过程中少走了许多弯路,缩短了制度探索、制度选择的时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了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新探索,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制度探索,为新中国的制度建构积累了经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制度建构,奠定了国家制度框架的基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的制度演变、制度创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建设的成果。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阐释国家制度优势时,要追溯国家制度的历史渊源。同时,要讲清楚国家制度的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现代国家制度建构可以借鉴的合理因素。比如,大一统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核心追求,在政治实践中表现为中央集权、君主制和国家统一。其中,中央集权强调地方政府只是中央政府的下属机构,国家号令统一于中央、重要事务决定于中央;而中央集权政体成为国家统一的组织者、推动者、维护者。大一统传统为新中国制度建构提供了有益借鉴,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制度建构,与大一统传统的借鉴不无关联。又如,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是传统的国家治理之道,这一传统为新中国的国家治理方式所传承。江泽民指出:“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⑨国家制度优势的形成,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借鉴密不可分。讲清楚国家制度的历史渊源、文化基础,有利于深化对国家制度优势的理解。
2.结合事实来分析。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结合国家制度优势的实践效果来说明,是阐释国家制度优势的重要方法。比如,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有7亿多人摆脱贫困,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认可。据统计,按照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农村贫困标准计算,2019年末农村贫困人口55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 109万人;贫困发生率0.6%,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⑩2020年,中国将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全球最早摆脱贫困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减贫脱贫事业取得的成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生动体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彰显了国家制度的优势。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习近平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战略部署,多次作出指示进行具体安排。围绕一个问题密集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这在以往是不多见的。正是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疫情防控做到了全国一盘棋,无论湖北还是其他省市自治区,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无论地方还是军队,无论救治还是科研,做到了统一部署、统一行动。全国346支医疗队、4.2万多医务人员支援湖北,规模之大、力量之强、集结速度之快,世所罕见。疫情防控物资实行全国统一调度,确保把救治资源和防护资源集中到抗击疫情第一线,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所采取的系列举措、展现的制度优势,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结合事实来论述国家制度优势,能增强感染力和解释力。
3.比较分析方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总结国家制度优势时,主要是立足自身制度实际来概括的。然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并存的背景下,国家制度优势也是比较优势,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离不开与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比较来阐释。比如,就政党制度而言,西方国家实行的是多党制,不同政党轮流交替执政,你方唱罢我登场,政党对于国家发展缺乏长远考虑和安排。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由此确保中国共产党的权威性,能统揽全局、协调各方,中央与地方形成良性互动;确保我国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避免出现方向性偏差和颠覆性错误;确保我国发展战略、方针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做到一张蓝图干到底,避免折腾和反复;确保将人民利益的实现放在首位,由此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各方面力量。又如,西方市场经济以经济自由主义为思想支撑,过分推崇市场、依赖市场,容易诱发市场失灵,导致经济危机;我国市场经济是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有机结合,避免了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更有利于经济稳定发展。在英国学者马丁·雅克看来,“崛起为世界主要大国的中国将提供与西方完全不同的政治模式和范例。”⑾通过比较分析,我国政党制度、市场经济制度的优势自然显现出来。
4.辩证分析方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聚焦国家制度时,既强调坚持和巩固,也要求完善和发展。国家制度优势既有稳定性,也有发展性,随着时代发展、新的矛盾、新的问题涌现,国家制度也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以适应国家治理的需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概括国家制度优势的同时,提出了十三个方面制度建设的重点,明确了每一方面制度建设的具体任务。除此之外,随着国家治理实践的推进和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国家制度建设的一些紧迫性课题需要提上日程。比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存在的一些短板,包括对非法野生动物市场与交易监管不力、传染病防控依法治理的力度不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不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不完备、重点卫生防疫物资储备严重不足等。习近平提出:“既要立足当前,科学精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更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该坚持的坚持,该完善的完善,该建立的建立,该落实的落实,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⑿这就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的紧迫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阐释国家制度优势时,要实事求是分析国家制度存在的短板和不足,通过辩证分析,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国家制度的显著优势。
三、运用多学科知识诠释国家制度优势
国家制度是由多方面组成的,涉及国家治理的各领域、各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阐释国家制度优势时,借鉴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能更加深刻说明国家制度优势,使学生对国家制度优势的认识更为理性和深入。
1.政治学视域下的制度优势。国家制度优势之中,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各民族一律平等、“一国两制”等属于政治制度的优势。政党与国家是政治学的分析框架,我国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政党与国家关系的独特性。西方先有国家后有政党,政党是国家建立后在议会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由此导致多党并存、党争不止;中国是先有政党后有国家,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起来的,由此决定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地位。中国和西方政党制度的差别,在于历史逻辑的不同。借鉴政治学政党与国家关系的分析框架,我国政党制度的优势也就容易讲清楚。民主是政治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我国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都是民主的实现形式。借鉴政治学的视野,能揭示我国民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2.经济学视域下的制度优势。公平与效率是经济学关注的经典命题,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我国经济制度优势之中,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生产、分配及经济运行机制三者的有机统一,也是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结合。公有制、按劳分配为主体和社会主义制度能保证社会公平;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市场经济体制能保证经济发展的效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40多年的高速增长,2019年经济总量接近100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总量超过16%,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更加体现了国家制度特别是经济制度的效率。我国基本经济制度蕴含公平与效率的平衡机制,借鉴公平与效率这一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有利于诠释我国经济制度的优势。
3.文化学视域下的制度优势。传承与创新是文化发展永恒的课题,也是分析文化问题的基本视域。没有传承,文化将失去根基,新文化无法生成;没有创新,文化将日渐失去生命力,导致文化的萎缩和衰退。我国文化制度的优势,“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⒀体现了传承与创新的统一。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既包含传统的民族精神、价值追求、道德规范,又包含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时代的道德规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时态存在,直接体现了传承与创新的统一。将文化学视域引入国家制度优势分析,能展现我国文化制度优势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说明我国文化制度优势形成的机理。
4.社会学视域下的制度优势。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国家制度优势的重要方面在于尊重个人主体地位,统筹城乡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社会学关注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我国通过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长期稳定。社会学评价社会制度的首要尺度是社会公正,反映了人们对个人利益、社会秩序的诉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民生保障制度与社会治理制度作为两个制度领域来建构,突破了原来将二者作为社会建设一个方面的思路,体现了对社会公正的追求。将社会学视野引入国家制度分析,诠释我国制度在协调个人与社会关系、保持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正方面的制度理念和制度建构,有利于展现国家社会领域制度的优势。
5.法学视域下的制度优势。法治取代人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和演进的结果,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质,法治化程度是评价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尺度。改革开放以来,依法治国被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被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依法治国成为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的效能日渐彰显,“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⒁成为国家制度的显著优势。借鉴法学理论揭示国家制度建构蕴含的法治取向、法治精神,展现国家治理实践蕴含的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彰显国家法律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和保障,有利于深化对依法治国制度优势的认识。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要求“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⒂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要求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构建全面覆盖的课程体系,并对理学工学类、农学类、医学类、艺术学类专业课程思政的重点进行了规定。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挖掘、利用各学科、各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专业知识的对接,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开阔学生视野;另一方面,各专业课教师要依托专业优势、课程特点,充分发挥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收获课程思政的效果,共同担负立德树人的职责。其实,在诠释国家制度优势的问题上,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的教师更有话语优势,从各自的专业视域出发更能讲清楚具体领域的制度构成、制度运行和制度优势。
面向学生阐释国家制度的显著优势,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应回避的问题,通过揭示国家制度优势的层次、特性和评价标准,采取和借鉴多种分析方法、多学科知识视野阐释制度优势,使学生不仅知道国家制度优势是什么,而且能理解国家制度优势为什么,实现对国家制度优势的认同。若有课程思政协同,则更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注释:
①《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
②《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9年11月6日。
③《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84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28页。
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93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2、323页。
⑦习近平:《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与法律制度》,《求是》2019年第23期。
⑧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求是》2020年第1期。
⑨《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1页。
⑩《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人民日报》2020年2月29日。
⑾[英]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张莉等译,中信出版社,2010年,第314页。
⑿习近平:《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求是》2020年第5期。
⒀⒁《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9年11月6日。
⒂《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

2020年 第五期

2020年 第五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教学的“三全”模式构建及其应用研究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生因材施教计划的探索与实践——以清华大学“林枫计划”为例
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思维模式
提升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前提性思考
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修养
“留白”艺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四维应用探析——基于互动课堂模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电影教学美育功能三论
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理性提升的困境及化解
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理路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阐释国家制度优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历史考察
疫情防控常念化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几点思考
信息技术融合创新背景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共建共享论析
论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时代使命
从新时代历史方位深化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渊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引导学生读懂中国“战疫”这本教科书
讲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助力打胜防控疫情阻击战
将抗击疫情生动实践融入“马克思主文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
疫情防控战争彰显出的制度优势、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和大国担当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