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电影教学美育功能三论
柴素芳 程雪敏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微电影教学模式具有“以美怡情、以美立德、以美启智”等美育功能,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探究思想政治理论课微电影教学的美育功能,既是切实加强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的需要,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微电影教学实现自身“立德树人”时代价值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微电影;美育功能;以美怡情;以美立德;以美启智
【作者简介】柴素芳,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程雪敏,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原文出处】《思想教育研究》(京),2020.6.77~ 81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2018年度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重点选题)“柴素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建设”(项目编号:18JDSZK025)阶段成果。
2019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1]虽然高校美育工作的主阵地在艺术教育、专业艺术教育和艺术师范教育3个重点领域,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为“思政课”)教师与3个重点领域的教师共同肩负着“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的重任。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电影具有较强的大众性、感染性,因此成为开展审美教育、净化人们心灵和塑造健全人格的有效载体。微电影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一种全新的媒体表现形式,因具有微时长、微制作、微投资的特点而深受大学生喜爱,因此成为思政课教师开展审美教育的新载体。2013年7月至2019年9月,河北大学思政课教师积极开展微电影教学改革,在完成理论教学任务后、于实践教学中(占2学分,34学时)指导大学生拍摄与教学内容契合的微电影4400多部,促使大学生以艺术方式在实践中深入学习思政课,拓展理论学习成果。
一、以美怡情,提升审美素养
“审美素养是指人们所具有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各种审美因素的总和,既体现为对美的接收和欣赏能力,又体现为对审美文化的鉴别力和创造力。”[2]河北大学思政课微电影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延展,是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组织学生拍摄影片、再将优秀影片反哺理论教学的教学活动,体现为“学生拍电影”和“教师用电影”两个模块,即微电影主题源于理论课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在实践课堂拍摄影片——教师将优秀影片反哺到理论课堂,由此形成了以微电影为载体的两大课堂有机融通的美育模式,具有以美怡情、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的美育功能。
(一)通过微电影教学满足大学生的审美需要
审美需要是人的一种高级精神需求。从审美角度来说,思政课微电影教学是一种艺术化的审美教学过程,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审美需要。面对复杂多元的审美文化,大学生往往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其审美需要也更加丰富多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们进入了无人不“微”的时代,一些大学生已经没有足够的耐心认真读一部长篇小说、看一本世界名著,他们更愿意通过“微文化”去感知世界。作为“微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微电影可以通过凝练的审美意境传达深厚的情感和思想,是大学生认识自我、关注社会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思政课微电影教学可以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扩大影响力,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推动美育的大众化、日常生活化,为大学生带来创造美、传递美的深刻体验。在思政课微电影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理论学习者、微电影创作者和成果推广者,每个学生都可以将自己对“真、善、美”的体验传达给更多的人,逐渐形成浓厚的审美文化。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相比,思政课微电影教学把内涵丰富、格调高昂、思想深刻的教学内容注入微电影作品,形象地再现历史或记录现实,让大学生在生动又充满丰富情感的艺术世界中受到美的熏陶,以放松的心态去感悟微电影所蕴含的审美意境与课程意蕴,从而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人不仅有低层次的物质需要,更要有政治、道德、文化、审美等高级需要,微电影教学恰恰能够使大学生在多维度获得高层次的审美体验,满足高层次的审美需要。
(二)通过微电影教学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我们都在天空下大地上度过自己的人生,但并非所有人都能感受到水中游鱼的快乐与天边浮云的悠闲,领悟到阶前劲草的勃勃生机及窗外南山的蕴结,体察到先贤的贫贱不移和英雄的威武不屈。因为,敏锐的审美耳目、充沛的审美情感和健康的审美灵魂,需要培养和陶冶。”[3]由此可见,人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审美对象才可以通过人的感官进入人的审美境界。由于微电影艺术的融入,思政课微电影教学的方方面面都渗透着美的气息,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审美能力是指人们感受、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一方面,思政课微电影教学通过微电影艺术,将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等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结合,让学生在欣赏微电影的过程中利用多感官从色彩、画田面、声音等因素中感受到视听之美,还能从电影的主题、故事情节、人物品格等因素中领悟精神之美,从而提高大学生对美的敏感性和判断力。另一方面,学生在拍摄微电影的过程中,需要按照教学内容、审美需求和大学生个性发展特征来创作,把人的本质力量表现为可供人审美欣赏的具体感性形式和生动形象,从而培养大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在思政课微电影教学过程中,大学生通过微电影艺术进行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和审美创造,由此深化了大学生的审美感受,激发了大学生的审美情感,从而提升了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通过微电影教学激发大学生的审美理想
“就个体而言,从审美感受的产生到审美理想的形成,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发展的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但同时又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社会性。”[4]112审美理想虽然表现为人的主观期望。但根本上源于人的审美实践,与其民族的审美文化、个人的审美体验和人格品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思政课微电影教学有助于激发大学生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一般来说,当人们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中,沉浸于艺术作品的意境时,很容易获得审美的高峰体验,激发人们的审美理想。在对微电影艺术进行制作、欣赏的审美实践活动中,大学生不仅可以从中获得对社会、历史、人生的审美感悟,而且能够从不同层面了解国家、社会和各个民族的生活面貌,基于对真善美的需要和追求,主动接受并认同微电影作品背后的审美理想和人文精神,从而提升自我认知能力。思政课微电影教学过程中的审美理想教育,往往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产生影响,这种审美理想教育有助于学生以美的规律和理想去改变世界,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在创造和建设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的热情和能力。例如,河北大学学生创作的微电影《桥》围绕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的故事展开,运用剪纸定格动画的新型互动形式,用简单的场景变换突出表现了改革开放在通讯领域的发展成果。这部影片能够让学生在创作与欣赏影片的过程中,深刻感知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更加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时代发展相融合,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崇高理想。因此,思政课微电影教学可以通过制作和欣赏微电影触动大学生的心灵并唤醒其内在的情感,通过感悟微电影作品蕴含的审美理想影响大学生的观念和行动。
二、以美立德,塑造健全人格
“纵观历代中国社会,无不将生活化、道德化的艺术作品作为人格培养的基本手段。”[3]思政课微电影教学不仅给学生带来审美体验,而且具有以美立德、塑造健全人格的美育功能。
(一)通过微电影教学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
有研究表明,微电影教学能够“生动诠释‘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理论问题,激发大学生‘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的深厚情感,更加坚定‘四个自信’,提升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获得感、幸福感”。[5]思政课微电影教学通过将爱国主义、民族精神、革命精神等主流意识融入微电影的拍摄与欣赏之中,确认了一种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比如,河北大学学生创作的微电影《太行新风貌》,让学生亲眼目睹了在习近平的领导下,河北阜平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风貌,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支持国家方针政策的实施;微电影《打虎上山》是一部反腐题材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到党中央“有贪必肃、有腐必反”的决心;微电影《星火》展现了党和军队为了保护人民,在蒙山沂水浴血奋战的故事场景,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爱党爱军的沂蒙精神和“红嫂”精神……由此可见,通过思政课微电影教学,学生可以深刻领悟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红军不畏艰险的理想美;抗战时期,全体中华儿女同仇敌忾的志气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们众志成城的担当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勇于创新的精神美;进入新时代,全国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自信美……“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6]思政课微电影教学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情感,使之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定了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的决心。
(二)通过微电影教学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大学生正处于走向独立、成熟的过渡时期,其价值取向容易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当前,社会上一些微电影作品为了吸引眼球、追求利益,随意触碰人们的道德伦理底线,无端的暴力、恶搞的画面扭曲了大学生对时代的记忆。思政课微电影教学克服了一些微电影缺少科学理论指导和美学精神支撑的弊端,是大学生精神价值的聚集地和理想信念的放射点。因此,思政课微电影教学为大学生创造了向上向善向美的学习环境,教师通过微电影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美的思想和观念,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学生在制作和观赏蕴含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微电影时,往往会被微电影作品中的崇高精神、高尚品质、健全人格所感染,使他们在美的教育氛围中领悟到包含在微电影教学过程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力量,在主动的学习思考中,逐步促进其人格的自我完善与道德品质的塑造。例如,河北大学学生创作的微电影《第一粒扣子》,通过讲述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的成长经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牢记习近平的嘱托、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微电影《思想启示录》,讲述了一个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引导下积极参加贫困地区的支教,深刻领悟了给予、奉献的幸福。参与拍摄的苏远同学感悟到,“我们是新一代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一定要敢于担当,不负韶华。”可见,思政课微电影教学可以通过欣赏和制作优秀、健康、积极的微电影,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审美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通过微电影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品德修养
在思政课微电影教学过程中,学生拍摄的微电影主题均来自思政课教材,作品传达的思想内涵凝聚着中国一代代仁人志士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彰显了他们的智慧、思想、情感,是理想与美的统一。思政课微电影教学过程并非教师简单的说教,告诉学生需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而是在完成理论教学之后、于实践教学中指导学生制作与课程相关的微电影,将理与情相结合,将理性思考变成一个个具体的形象,以精美的画田面、鲜明的主题、深刻的警示、善意的规劝引发学生自我思考,使大学生在美德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如河北大学学生创作的微电影《春天里》通过一个年轻打工者的奋斗故事,说明纵然人生几多风雨,但一时的挫折,从不会击垮勇敢的追梦者。与其苟延残喘,不如纵情燃烧!让人生在平凡中出彩,奋斗的人生,才是精彩的人生!微电影《初心》通过讲述一位初入社会的新闻专业大学生的故事警示人们:面对职场潜规则时一定要坚守初心,脚踏实地地走下去!虽然影片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但主题深刻,能够引发学生对真善美的思考,激发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当学生把道德作为自己的审美需求去崇尚和追求时,我们的道德教育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7]由此可见,思政课微电影教学可以把人们所向往的美好的社会现象、道德关系、行为规范融于微电影作品中、融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中,使学生能在愉快地欣赏和创作微电影时,重新审视、规范自己,结合自身实际校对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准则和人生方向,最终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道德品质,提高大学生的品德修养。
综上所述,以家国情怀、社会主流思想、大学生立志成才等为主题的思政课微电影作品往往能反映很多社会现象,其中包含了很多美好的道德精神,也包含了很多社会问题。比起单纯的说教,思政课微电影教学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能够发挥“滴灌式”的“润物无声”的教化作用,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深刻认识微电影所包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之美,从而实现以美立德、塑造健全人格的功能。
三、以美启智,培养创新能力
思政课微电影教学的实践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来创作或欣赏微电影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自身的审美需求出发,以欣赏的态度进行创作,进而从微电影教学实践过程的美中得到智慧的启迪,促使大学生扩展了知识领域、培养了创新思维,因而具有以美启智、提升创新能力的美育功能。
(一)通过微电影教学扩展大学生的知识领域
知识水平是培养人们创新能力的基础。思政课微电影教学的实践过程有助于扩展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一方面,教师将学生拍摄的微电影作为案例进行教学时,不仅使学生从唯美的画面中感受到形式美和思想美,还能使学生在观看微电影时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比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师运用微电影《孤岛蓝鲸》讲授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运用微电影《铃铛响了》,讲授守法与幸福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追求幸福。另一方面,学生在创作剧本、亲身拍摄思政课微电影的过程中,既要以思政课内容为核心,也要遵循微电影本身的审美特征和大学生的审美取向,还要学习后期的剪辑、配音、字幕等制作技术。思政课内容、拍摄技术与艺术的融会贯通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使大学生不断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领域。如微电影《胜利即正义》的小组成员谈感悟时提到,“虽然我们的拍摄技巧还很生疏,不够专业,但我们都是抱着十二分的热情去尽力做好这件事。这部短短的影片,让我们收获了知识技巧和能力。”由此可见,思政课微电影教学可以通过让大学生制作和欣赏微电影的教育形式,扩展他们的知识领域,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通过微电影教学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新的源泉,是人的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思政课微电影教学的实践过程可以发展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进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其能够更好地进行思考、辨析、创作等活动。在思政课微电影教学过程中,连接教学者与学生的是微电影,教师把微电影呈现给学生,首先让学生看到的是各种各样色彩、景象、人物等具体视觉形象,然后再让大学生自由想象。因此,思政课微电影教学所展现的令人喜爱的色彩画田面、具体的人物形象等是培养大学生形象思维最好的方式。另外,思政课微电影教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思政课微电影教学活动中,大学生对微电影进行感知、创作之后,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用理性严谨的思维去分析、挖掘微电影背后的精神内涵,提高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因此,思政课微电影教学可以将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涌现出敏捷的才思、创新的精神、丰富的创新性思维,从而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比如,微电影《来自星星的柴老师》是学生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人生观、价值观和幸福观内容与韩国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巧妙结合的佳作,该片中都教授变成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讲授内容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辩证关系,影片结尾用都教授一句“我是柴老师的学生”点题,这种幽默巧妙的表现形式充分说明,学生不仅理解了教材内容,而且提升了创新思维,该影片受到观赏者的普遍喜爱。
(三)通过微电影教学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视觉艺术的生命力主要在于创新性。思政课微电影教学要求学生紧跟时代、文化、艺术的发展,以新颖的、具有独特魅力的微电影作品去突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核心要素,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思政课微电影教学的实践为大学生提供了发挥想象力、激发潜在创新力的机会。一是题材视角的创新。思政课教学内容极其丰富,选择拍摄视角是影片质量的关键。因微电影时长较短,不宜选择复杂的故事,故以小见大是选择视角的关键。如河北大学学生通过拍摄《裸殇》,揭示校园贷给大学生造成的危害;通过拍摄《二十分之一的幸福》号召大家正确认识与对待乙肝病毒携带者这个群体,保障他们的人格和生存权利,形成和谐、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拍摄和制作方式的创新。学生用独特的构思、出色的创意来表达对国家优秀文化的热爱,对社会改革变迁的感受,对人生与社会问题的思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类命运的关心等,从而形成含有审美价值和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的创新设计。如拍摄《可乐的一天》,学生通过“公益动画田”的形式呼吁人们尊重生命、爱护动物。一名小组成员谈道:“思政课微电影教学的实践活动,为我们拓展了想象的空间,提升了大家协同创作和动手的能力。”微电影《同学,你好》的小组成员感悟到:“经历了拍摄的种种,我体会到了闭队协作的力量和创新动手的乐趣。”事实上,无论是何种主题的微电影创作,都可以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做到更加生动形象,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思政课微电影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社会生活的关注,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思维水平,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高校思政课微电影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微电影的形式来“包装”思政课的教育内容,使思政课微电影教学模式具有鲜明的审美性质和美育功能。思政课微电影教学“以美怡情、以美立德、以美启智”的美育功能,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究思政课微电影教学的美育功能,是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关于“挖掘不同学科所蕴涵的丰富美育资源”“围绕美育目标,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的育人合力”[8]精神的重要举措,是以微电影为载体、让思政课插上艺术翅膀、更好地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目标的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Z].教体艺[2019]2号.[2]郑勘砚.以审美素养和创造力为核心的美术教育[J]美术观察,2017,(4).
[3]吴为山.以美育提升人文素养筑牢文化自信[N].光明日报,2019-02-01.
[4]周芳.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2.
[5]柴索芳,姜旭.微电影:引导大学生践行“奋斗幸福观”的有效载体[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2).
[6]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7]柴索芳.论孔子的美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8]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Z].国办发[2015]71号.

2020年 第五期

2020年 第五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教学的“三全”模式构建及其应用研究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生因材施教计划的探索与实践——以清华大学“林枫计划”为例
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思维模式
提升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前提性思考
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修养
“留白”艺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四维应用探析——基于互动课堂模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电影教学美育功能三论
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理性提升的困境及化解
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理路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阐释国家制度优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历史考察
疫情防控常念化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几点思考
信息技术融合创新背景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共建共享论析
论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时代使命
从新时代历史方位深化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渊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引导学生读懂中国“战疫”这本教科书
讲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助力打胜防控疫情阻击战
将抗击疫情生动实践融入“马克思主文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
疫情防控战争彰显出的制度优势、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和大国担当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