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大国国民心态论
张智 李金平
【摘要】中国的爱国主义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我们坚决反对盲目排外、狭隘自私的极端民族主义或曰狭隘民族主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立足民族、面向世界。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激发人们强烈的爱国热情,更要培育国民的爱国心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爱国主义教育要涵养积极进取、开放包容、理性平和的国民心态。为培育大国心态,应坚持思想引领,筑牢思想根基;坚持政府主导,实现社会共建;加强国民教育,提升国民素质;做好舆论引导,营造优良氛围。
【关键词】中国崛起;爱国主义教育;大国心态
【作者简介】张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李金平,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武汉),2021.3.13~16
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中国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紧密相关,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紧密相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1]中国的爱国主义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我们坚决反对盲目排外、狭隘自私的极端民族主义或曰狭隘民族主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立足民族、面向世界。在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国际事务中担负起更多的国际责任,向世界展现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要“涵养积极进取开放包容理性平和的国民心态”。这不仅有利于凝聚新时代爱国主义的磅礴力量,展示中国人民的精气神,也为中国发展营造良好的国内和国际环境,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推进。
一、培育大国国民心态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应有之义
人心齐,泰山移。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激发人们强烈的爱国热情,更要构建国民成熟的爱国心理,培育大国国民心态。
1.培育大国国民心态是新时代中国崛起并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持续增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上升,在应对全球治理难题中所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国崛起的客观现实与美好前景极大地增强了国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为爱国主义教育中大国国民心态的培育奠定了心理基础。同时,伴随着中国崛起,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的国际形象、国际地位以及在国际社会中的互动关系,形成和培育与之相契合的大国心态日益成为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的焦点问题。国民心态直接影响国民的言语和行动、影响社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进而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与国际社会对该国国家形象、国民形象的认知和判断。良好健康的大国心态是个人、社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坚实精神根基,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素养,对于凝聚积极健康向上的爱国主义力量至关重要。
2.培育大国国民心态是中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个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深入调整的时代,变化不仅包括秩序与力量的对比,也包含心灵与观念的震荡。对于中国而育,要在大变局中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梦”,关键在于保持战略定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其中最大的定力实际在于人心。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国民心态经历了古代“四海称臣、万国来朝”辉煌历史时期的骄傲自大心态,到近代鸦片战争时期八国联军侵华、卢沟桥事变等屈辱历史中的妄自菲薄心态,再到国家经济落后时期的自卑心态、改革开放后短暂的“崇洋媚外”心态,再到走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渐趋理性的健康心态。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国民心态既是国民心理的直接表达,也是不同时期国家经济发展情况和爱国主义关涉主题的间接映射。新时代培育大国心态这一体现中国的认识、理论,思维和意志的举措不仅有利于物质文明建设进程的推进,更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体现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追求,有利于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下帮助国民保持开阔、理性、包容的良好心态,从而沉稳地应对大变局下的风险和挑战,把握重要战略机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培育大国国民心态是培养健康心理状态、提升国民素质的应然要求。国民心理的建设是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虽然多数国民能够冷静、理智、客观看待中国发展以及中国与国际之间的关系,但受封建传统以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浮躁、骄矜、崇洋媚外、自我矮化等极端情绪化和非理性的心态也客观存在。比如,在国际争端问题上,对于某些国家的蓄意挑衅,国民组织起来声援国家,维护国家安全,应是举国上下捍卫主权的爱国行为。但是,一些国民自发组织的游行示威活动,极易由于情绪失控演变为“拳民”式行径。这些非理性言行易被别有用心之人恶意利用,成为煽动极端民族主义和惑乱人心的“传声筒”,危害社会秩序、社会制度以及国家安全。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转型期,各种社会利益矛盾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每一步既关涉人民的幸福安康,也牵动着国际社会的“神经”。因此,在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中,我们要更加积极地推动理性平和的大国心态的养成,以更加成熟理性的现代大国意识涵养国民心态,推动国家发展和良好大国形象的树立。
二、涵养积极进取、开放包容、理性平和的大国国民心态
大国心态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融合,它反映的是大国国民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面对国内外重大事件时所普遍呈现出的对本国和利益相关力量所作所为的认知方式、情感体验、思想态度及行为倾向等方面的综合心理状况,是一种与大国的经济、军事、政治实力相适应的建设性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的确立是国民对国家安全和国家实力高度信任的确证,侧面展现了一国精神的“软实力”。因此,大国心态的培育既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层基点。
1.积极进取的国民心态。积极进取就是要在了解本民族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继承优秀的文化精华和精神气质,不断实践、开拓创新,它奠定了新时代国民心态昂扬向上的基调。首先,积极进取的前提是要作别囿于历史的狭隘小国心态,树立现代化国家意识,在国际关系的舞台中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积极竞争与合作,向世界展现国人健康向上的心理面向。其次,从时代发展的要求看,一个国家和民族无论何时何地只有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才能在自尊自信的基础上烘托起整个民族蓬勃向上的精神动向,激发国家发展和时代进步的生机与活力。全球化时代,不确定性日益成为这个时代最大的确定性,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强大的心理韧性在时代的浪潮中激流勇进是时代对国人心理素质提出的必然要求。再次,积极进取国民心态的建设需要自尊自信的心理保障,积极进取以民族自尊自信为前提。党的十九大报告24次提及增强自信,明确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显然,自尊自信的积极心态是我们改革发展的重要精神保障,只有牢固坚持“四个自信”才能不断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与热爱,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以积极进取的国民心态面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2.开放包容的国民心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与世界愈发同呼吸共命运,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此背景下,新时代的国民心态既不能封闭保守,更不能崇洋媚外,应该在葆有民族情怀的基础上秉承开放理念,树立国家视野和世界眼光,正确处理好立足民族与面向世界的辩证统一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将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3]具体而言,开放包容的国民心态是一种更具适应性的建设性心理状态。首先,建设开放包容的国民心态需要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这需要大力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一带一路”等倡议的落地实施,把握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其次,开放包容国民心念的形成是“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成果,也是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经验与传播中国声音协调并进的过程。大国心态是在本国与国际社会的广泛互动中逐渐建构起来的国民心理总体倾向,因此,中国文化对外影响力的程度不仅影响着世界对中国的认知,更塑造着国民自身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故而在“引进来”基础上的“走出去”应是国民心态开放包容性的新注解。再次,多元文明的交流必然面临着冲突和碰撞,这就需要坚守包容的底线和原则,即在维护本国国家利益的宗旨下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在甄别鉴选的前提下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与世界人民一道共同推动文明的发展进步。
3.理性平和的国民心态。理性平和的国民心态是民族心灵习性塑造的重点所在。爱国主义不仅是情感的进发,更需要国民理性平和地看待、审视、应对和参与公共事务的治理,如此才能进一步培育国民平衡成熟的大国心态。具体而言,理性平和的国民心态是指在面对涉及中国与世界其他力量间关系的事务时能够在正确把握中国与世界发展大势的前提下正确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客观、冷静、严谨地看待中国和世界,实事求是地认识和处理问题,心平气和、进退有度、不卑不亢地坦然面对得与失。理性大国心态是一种求实的心态,也就是站在公允的立场上遵循事件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地应对和处理问题,对事物原本的样貌与被恶意夸大和矫饰后的样态有清晰的判断,客观地对待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大国的事实。理性大国心态是一种冷静的心态,也就是不慌不乱、从容不迫地处理各种复杂事务,不为情绪左右。理性大国心态是一种严谨的心态,既对本国的历史、国情和发展现状有全面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所处的国际境遇和世界发展态势有深刻认识,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谨慎权衡得失。理性大国心态是一种稳定的心态,即在应对和处理问题时保持一种连续性、稳定性和一致性,不出尔反尔,有自己一贯的立场和观点,不因外界环境因素干扰而轻易改变自身。总之,理性大国心态既是一种心理状态,也是一种处事方式和应对原则。它适宜、得当,与中国的大国身份、大国气度、大国气派相得益彰。
三、新时代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培育大国国民心态的路径选择
国民心态是社会结构系统和国际力量结构系统中最为敏感的“风向标”,它既反映着制度性的顶层设计对人们生活世界和心理情境的影响,也从更深层次上指引着百年变局中中国与世界的相处姿态及行为模式。新时代培育积极向上、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大国心态有利于营造和谐健康的社会心理氛围,树立国家发展运行的良性精神根基。因此,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和正确把握国民心理状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调控,积极引导国民心态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1.坚持思想引领,巩固思想根基。爱国主义教育中大国心态的培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引领、整合多元化的国民心态。由于国民心态的复杂性、渗透性和易变性,培育健康向上的国民心态必须有最坚实稳定、系统深层的精神内核引领。在我国,这一内核就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反映到当下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有力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吸收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包含着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反映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的具有鲜明价值导向性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认知和情感层面为国民心态的塑造提供了精神动力。因此,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中健康国民心态的建设应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整合、平衡多样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使主流价值观真正内化为社会大众的心理认同并外化为行为表现。只有这样,国民才能更加珍视自身的民族情感,对党和政府应对和处理危机的能力有更加坚定的信心,对国家实力和中国的国际地位更加确信。
2.坚持政府主导,实现社会共建。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的大国心态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政府主导下动员全社会各个子系统的共同力量。为此,要发挥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关键作用,在政府引领下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起政府与民众多方面的政治互信与心理互信,为国民心理建设和社会心态培育营造安全感。具体而言,其一,新形势下,着力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二,不断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公平正义的基本价值原则下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其一,在重大政策制定中把好心态的“社会安全阀”,逐步规范健全决策中的心理影响评估机制,注重疏导不公平感。此外,社会层面可以加强社会心理疏导和服务体系建设,为国民心理建设和社会心态培育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相关教育队伍可以广泛邀请专业人士有规律地进行“下沉”工作,融入社区,通过访谈和调研,在与人们的近距离接触中综合把握人们的心理走向和整体趋势,为公民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3.加强国民教育,提升国民素质。大国心态的养成离不开对历史和现实的正确把握。因此,要在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过程中加强国情教育以及形势与政策教育,帮助国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具体而言,爱国主义教育要引导人们正视历史,摆脱历史悲情,在了解本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基础上正视自身和世界,接纳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实,实现中国与自身、与历史、与世界的多重和解。一方面,要加强对历史的正面教育。许多人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对于近代中国历史的记忆都离不开屈辱、落后和悲情,因此需要加强正确历史观的引导。这并非刻意抹掉旧中国落后挨打的史实,而是要在教育过程中更加突出英勇的中华儿女在民族危亡之际奋起抗争的精神与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也要加强建设性历史教育,弱化破坏性历史教育,只有这样,国人才能摆脱集体心灵深处的紧张、自卑和不安,克服“受害者心理”,在给自己心灵减压的同时给世界心灵减压,在心态上与当代中国的国际化趋势真正接轨。另一方面,要在正确认知的前提下在实践中提高国民素质。各方面的爱国主义教育组织要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大力宣传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等重要理念和倡议,促进国民在通晓历史成就、熟悉现实境况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对于国家和国际社会的感受力和关注度,在更多更深入地卷入和参与社会事务、参加国际交流的实践中相互感染,提高素质,开阔视野,树立开放包容的大国胸襟。
4.做好舆论引导,营造良好氛围。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培育大国国民心态需要新闻媒体做好舆论引导,为健康心态的确立营造良好的公共空间。全球化时代工业化与信息化浪潮席卷而来,中国正处于外部崛起和内部转型的双重轨道之中,无论哪一方面进程都对国人心理的转变有深刻影响。因此,厘清民族集体精神世界的盲点、批驳各种错误思潮混淆视听的言论,澄清并发挥主流价值观念的引领作用是建设大国心态的重要任务。为此,用正确舆论引导共识,勇于发声积极批驳错误论调和言论,做好舆情把控和引导是新闻媒体的情之所系,责之所谋。首先,主流媒体要做好网络舆情监控和管理,及时了解、掌握国民心态动向,营造良好的线上与线下舆论环境,传播主旋律,汇聚国民心态正能量。其次,新闻媒体作为政府与民众有效对话的重要途径,应积极配合政府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建立民情、社情信息反馈机制,使公民的意见与建议拥有反馈的渠道和空间。从一定意义上说民情和民意就是了解社会心态的窗口,特别是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的网络舆论表达已经成为反映民众心态的“晴雨表”,因此,新闻媒体平台的上情下达、下情上报至关重要。再次,警惕极端民族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国民心理建设面临挑战的原因之一就是非理性情绪的崛起,尤其是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各种社会情绪极易通过网络舆论发酵成为危害社会良性运转的导火索。因此,要警惕以极端民族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为代表的错误论调,站在世界历史宏观的高度上,客观地审视中国与西方的文化差异,以平等、开放、理性、包容的心态与他国和平共处,在国际社会的大舞台上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破除“中国威胁论”,赢得世界人民的理解、尊重、接纳和支持。
参考文献:
[1][3]习近平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强调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N].人民日报,2013-03-20(1).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报,2017-10-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