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共同体视域下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统筹推进
徐蓉 周璇
【摘要】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赋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新任务,必须进行总体设计和合理布局。通过整体把握教育目标、统筹规划教育资源、自觉担当教育使命,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能够充分发挥共同体调动内部成员协同发力的优势作用,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在纵横两个方向上的双重发展与进步,并在构建共同体的过程中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程,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关键词】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统筹推进
【作者简介】徐蓉,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同济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周璇,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京),2020.1.87~94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形势下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战略研究(项目号:17JZD055)”、同济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课题“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多次作出重要部署和指示,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①,完成这一重要工程需要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协同推进。“共同体”作为一种兼具学理意义和人文关怀的非传统组织概念,强调的是其内部成员在目标追求、价值观念与行为范式方面的一致性。在共同体视域下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可以有效整合多方力量,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前进。
一、价值共同体:以教育目标的整体把握为指引
教育目标具有指向性关键作用,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向,“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②需要教育目标的根本指引。我们强调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就是要在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的指引下,依据不同学段的教育特点和教学规律,科学设计教育内容,合理规划教育方法,统筹布局教学活动,推动各学段进行有机接合,构建协调发展的价值共同体,在实践中有效推进一体化的实现。
(一)深刻认识思政课价值目标的整体性
深刻认识思政课价值目标的整体性是构建价值共同体的必要前提。思政课价值目标是包含大中小学思政课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建设目标和教育教学目标的有机统一整体。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将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统称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打破了大中小学思政课原有的名称界限,为深入认识思政课价值目标奠定了整体性基础。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性课程,发挥着总体育人的导向性作用,“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③是思政课的根本价值目标。虽然不同学段、不同年级有不同的教育任务,但是却拥有共同的育人价值目标,具有强调为学生服务、培养学生成才的一致性与同向性。运用系统思维深刻认识思政课价值目标的整体性,推进思政课目标体系的总体渐进性统一是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思政课价值目标的整体性,并不等于提倡思政课价值目标的同质化,而是强调在应有差异的基础上建立一整套兼具系统性与连贯性的有效衔接体系,使不同学段和不同阶段的目标成为相互联系、交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大学、中学、小学虽然在教育目标设定上具有相对独立性,但是无论处于哪一个学段,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教育内核,以培养时代新人为教育任务,一致的目标本质属性推动了各学段目标设定的递进性。具体来讲,低学段教育目标是高学段教育目标的基础,高学段教育目标是低学段教育目标的提升。与此同时,思政课育人总目标始终居于统率地位,贯穿于不同学段之中,以价值引导作用确保不同学段教育目标的设定始终处于立德树人的基本框架之内,有效保证了育人一体化价值目标的内在一致性。因此,统筹设置大中小学思政课目标体系,发挥思政课价值目标的同向同行作用在推进一体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不同学段之间应该经常进行沟通交流,打破学段之间的场域间隔,互相了解各学段的目标设置,注重在根本价值目标引导下增强不同学段目标的有序递进,为构建价值共同体并发挥共同体整体性功能贡献各个学段的力量。
(二)不同学段思政课价值目标的纵向衔接
注重不同学段思政课价值目标的纵向分层以及分层后的相互衔接是构建价值共同体的系统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我们除了要深刻认识思政课价值目标的整体性,还应该充分考虑不同学段的目标侧重点,关注不同学段思政课价值目标层次性和差异性的存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进行不同学段之间价值目标的纵向分层,逐级深化目标体系的架构和有效衔接。
不同学段思政课目标设置应当遵从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原则,在纵向规划中深化不同学段的价值目标设计。小学阶段思政课价值目标重点在于培养小学生的启蒙道德情感,小学阶段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强,需要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中帮助他们逐渐形成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要在小学生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在讲究文明的氛围中督促他们初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初中阶段思政课价值目标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筑牢思想基础,初中时期的学生开始以独立人格面对复杂社会环境,需要通过体验式认知方式增强初中生的问题意识和判断能力,从个人、社会、国家、世界的层级递进中不断拓宽他们的视野,帮助他们知晓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教授他们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使他们自觉形成荣辱感。高中阶段思政课价值目标重点在于提升高中生的政治素养,通过高中阶段系统性的思政课知识传授,增强高中生对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认同感,帮助他们树立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的理想,以更为开阔的视野培育高中生的价值观念,培养他们面临复杂事物的自觉辨别能力,不断提升其社会责任感。大学阶段思政课价值目标重点在于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大学生自主能力和参与能力更强,具备一定的思想理论基础,大学阶段应着重坚定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引导他们在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的统一中不断努力奋斗,提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将思政课的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不同学段思政课价值目标的纵向分层中,必须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年龄的具体实际,合理把握目标的高低层次并以实现有效衔接为指向,避免出现与学段不匹配的现象,要在纵向的科学布局中发挥思政课价值目标的指引作用,以纵向层面的设计巩固思政课价值共同体。
(三)不同门类思政课价值目标的横向贯通
强调不同门类思政课价值目标的横向贯通是构建价值共同体的结构性支撑。在思政课的总体称谓下,大中小各学段的思政课是由不同模块、不同课程组合而成的,各模块、各课程以其特定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构建起了思政课整体的价值目标。由此,构建思政课价值共同体,除了需要合理规划不同学段思政课价值目标的纵向分层与衔接,还应该在横向贯通不同门类课程的价值目标方面精准施力,通过横向贯通不同门类课程的育人主题与价值追求,在同向同行中形成共同体协同效应。
当前我国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思政课统一名称为“道德与法治”,共18册,其中小学阶段12册,初中阶段6册,教材内容分别围绕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世界等六大生活领域展开编排,贯通关注学生的整体成长与日常生活,引导学生学会在主动参与实践中积极思考,通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不断走向自理、自律、自觉、自主。高中阶段开设的思政课统称“思想政治”,实行学分制,并分为必修与选修两部分,必修课程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律、哲学与文化四个模块,选修课程包括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法律与生活、逻辑与思维三个模块,在知识体系上呈现出综合性、均衡性的特点,不仅对各类知识之间提出横向贯通的要求,并对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横向贯通提出了较高要求。大学阶段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旨在深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领会认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则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系统展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旨在让大学生领会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原因及过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旨在培养大学生对人生、社会、道德和法律的正确认知;“形势与政策”旨在引导大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当今国际局势和中国发展形势。大学阶段不同门类思政课具有一致内核,相互之间应当建立沟通协调机制,课程教学中须围绕总体价值目标贯通各课程具体目标,结合相关选修课程、理论宣讲和社会实践活动,发挥思政课价值目标指引作用,有针对性地推进大学生使命担当教育。总之,各学段必须对不同模块知识、不同门类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与贯通,充分发挥不同组成部分在整体思政课中的结构性作用,为价值共同体的构建奠定横向贯通的坚实基础。
二、利益共同体:以教育资源的统筹规划为纽带
教育资源在办好思政课中占据重要地位,充分运用教育资源能够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吸引力。统筹规划思政课教育资源,以制度化、系统化、一体化推动育人资源的开发与谋划,在协同联动和沟通交流过程中合理分配并科学运用教育资源,打造相互扶持、相互渗透、融汇贯通、有机联合的利益共同体,实现思政课多方合力育人成效,从而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程。
(一)教育资源分布及利益实现
理性认识思政课的资源分布及利益实现是构建利益共同体的首要环节。思政课教育资源在宏观上是指各种形态思政课资源的总和,微观上则依据不同划分方式呈现多种分布样态和具体类型。按照空间划分,思政课教育资源主要分布在课内和课外两方面,其中思政课课内资源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案例、课程安排、学校政策、教学环境、课堂等客体资源和思政课教师、学生、相关行政人员、辅导员、学校相关部门等主体资源;课外资源主要分布在班级活动、志愿活动、党团组织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按照利用方式划分,思政课教育资源又分为显性和隐性资源、线上和线下资源等,显性资源主要集中在日常思政课教学活动、理论宣讲中,隐性资源蕴含在校园文化氛围、学习风气中;线上资源主要包括以新媒体平台为载体的MOOC、学校官方微信、微博账户等网络资源,线下资源主要包括思政课课堂、图书馆、实践基地等实体资源。除此之外,思政课教育资源还蕴藏在学校的其他各门课程中,“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和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④,是当前办好学校思政课的题中之义。可见,思政课教育资源是一个分布广泛、种类多样的系统,必须对其资源分布有大致掌握和整体了解,从而便于对思政课教育资源进行有效调配和充分运用。
资源的协调与分配显然会涉及利益问题,特别是需要处理好学校、教师、学生、思政课本身等的利益实现与利益协调问题。一方面必须着眼于课程的整体利益,思政课在分学段、分模块、分课程的实施推进过程中,每个学段、每门课程都会形成各自的利益追求和价值实现,但是部分的利益、学段的利益、各课程的利益必须服从课程整体利益;另一方面必须服务于学生的长远利益,各个学段、各个门类的思政课建设均应立足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解决资源分布和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在协调各方利益中推进思政课的一体化建设,实现共同体的利益共赢。在思政课建设的利益链条中,地域分布、资金投入、师资力量分配等都是影响思政课教育资源分布的重要因素,必须综合考虑不同地域、不同学校的实际,统筹兼顾资源供给,避免产生局部断层,使教育资源的合理调配成为实现各方利益的保障和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二)教育资源的通盘规划
通盘规划思政课教育资源是构建利益共同体的顶层设计。思政课作为传递知识和价值观的国家课程,必须重视教育资源的规划统筹,建立包含领导者、组织者、实施者、参与者在内的有效规划机制,充分调动教育系统内外的各类相关资源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服务。
加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是通盘规划思政课教育资源的关键,教育资源的规划利用必须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协调进行。教育行政部门是思政课教育资源的规划者,负责统筹不同学段、不同地区教育资源,《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中强调,主管教育部门应当加大高等学校思政课校际协作力度,加强区域内高等学校思政课教师柔性流动和协同机制建设。大中小学等各级各类学校是思政课教育资源规划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承担教育资源规划的具体展开任务,学校要建立思政课教育资源整合机制,以整合思政课教学资源为先导,同时统筹规划校内外资源的开发利用。学校的教务部门是全校与课程相关的所有人力、物力资源统筹者,应以建设思政课精品课程为载体,优化整合校内各类相关资源,实现资源效应最大化。各学段学校还应当针对不同学段特点挖掘社会实践资源,积极与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红色文化教育等实践基地建立长效合作机制。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利用好网络渠道,打造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思想的校园网络平台,储备并定期发布各类信息资源,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当然,教育资源规划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可以通过建立承担联络沟通社会各界的职能部门,将社会领域的教育资源与大中小学进行有效对接,提高思政课教育资源的分配效率和利用率。总之,思政课教育资源的通盘规划是一个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教育主管部门规划下、大中小学和社会各界密切协作、齐抓共管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各参与主体须落实相应职责,做好思政课教育资源的统筹规划,为构建利益共同体打好基础。
(三)教育资源的合作开发
合作开发思政课教育资源是构建利益共同体的社会基础。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发挥思政课周边已经拥有的和潜在的多样化资源的优势作用,通过构建各类人员全员参与的联动机制,合作开发教育资源,在相互协助、彼此配合中形成思政课教育资源合力,使之成为构建利益共同体的充足动力。
思政课教育资源的合作开发具有多种模式。一是思政课教师之间进行合作。思政课教师基于一致的育人目标和对总体教学环境的共同认识,可以通过开展教学研讨、学术沙龙、合作教学、教学竞赛、集体备课等活动形式进行定期沟通交流,规模式地总结思政课教育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共同探讨思政课教育资源开发方式,还可以充分发挥科研对教学的支撑作用,以学术研究带动教育资源优化,并不断开发大中小学之间的科研项目联合。二是开展校际合作。大中小学之间可以通过经常性合作推进思政课教育资源的互补衔接,共同研究思政课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辐射作用,主动对接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开发专门培训项目,并鼓励教师走进中小学校开展教学实践。三是学校与家庭之间进行合作。学校可以与家庭建立经常性联系,调动家长配合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特别是在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兴趣、技能和教育情况等方面,实现学校与家庭之间更加深度的信息交流。四是学校与社会各界进行合作。学校可以与企业、媒体、社会团体开展教育资源的合作开发,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群体优势,将各类社会资源与不同学段进行有效匹配,形成全方位协同开发的良好局面。五是学校与地方党委政府进行合作。各级党委和政府历来是思政课建设的推动者、支持者,学校要进一步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沟通交流,促使政府加大思政课教育资源开发力度,为思政课实践活动开展提供更多的便利和优惠。总之,思政课教育资源只有通过全员参与合作开发,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分配,从而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在共建共享、共同开发中实现利益共同体的建构。
三、责任共同体:以教育使命的共同承担为合力
党和国家历来都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强调必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培养时代新人既是党和国家对思政课的深刻要求,也是新时代赋予思政课教师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大中小学思政课,是培养时代新人教育使命的责任共同体,要在统筹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践行使命、落实责任,以共同体的强大合力推动不同学段思政课的协同发展和共同进步。
(一)全面认识思政课的使命与责任
全面认识思政课的使命与责任是构建责任共同体的先决条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时代赋予思政课教师的使命与责任,“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⑤,然而,愈是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意味着我们肩上的责任愈加艰巨。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面临一系列全新挑战和棘手难题,世界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日益呈现出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发展态势。面对内外局势的双重挑战,社会思潮领域的多样性表现日益突出,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奠定共同的思想基础就显得尤为必要。在时代不断变幻的大潮中,教育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引领作用不应受到削弱,思政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加彰显,守好学校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是思政课教师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
思政课教师对使命与责任的承担,既体现在思政课的课程建设及其教学成效的取得,也体现在教育对象的素养形成与健康成长上。“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⑥。思政课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播理论知识、主流思想和价值理念,准确传达国家意志;又要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传道授业解惑而努力塑造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扭转学生对各种经济社会生活中各种现象与问题的错误认识和解读,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法,逐步形成科学、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理性应对各类事件的能力;还要通过教育教学把课程建设好,并构建起良好的课程生态而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把引导学生、建设课程、推进国家战略发展作为自己终身的事业。
(二)各学段思政课的单独责任与共同责任
构建责任共同体需要明确各学段思政课的单独责任与共同责任。思政课对人才的培养是一个贯穿“儿童—少年—青年”全部成长的长期过程,时代新人的塑造必须从小抓起。小学阶段思政课教师需要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动起来”,以生动形象的启蒙教育,通俗易懂地施以德育影响。小学生思想单纯,善于模仿,思政课教师必须注重一言一行,以良好的行为示范履行本阶段的职责使命。中学阶段的学生处于思想活跃、情感易冲动的青春期,面临较大的升学压力和成长困惑,思政课教师应及时解答学生疑惑,耐心细致地贴近学生内心,在思政课教学中要调动学生“议起来”,引导学生积极探讨国家和社会发展大事,在关注学生身心发展中逐步认识自身和责任。大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成才的关键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师在传授理论的同时可以启发思想让学生“活起来”,发展学生对理论问题的深入思考能力、对实践问题的深入探究能力,在增强互动中学思践悟,明确自身的使命与担当。
强调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的单独责任,并不意味着提倡思政课教学单兵作战、各自为政,各学段思政课教师除了履行各自的学段责任外,还需承担共同责任。虽然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面对的是不同年龄的教学对象,但各学段思政课教师都须遵循教学的本质要求,遵循思政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注意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思政课教师要做好榜样示范作用,提升自身的思想理论修养,把思政课内容讲清、讲透,要根据各个学段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方式,通过师生双向互动不断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与亲和力。此外,所有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应当关注教学场域的拓展,进行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有效结合,带领学生走出思政课堂,进入视野更为开阔的社会领域,通过校外实践锻炼增进学生见识并培养学生人格。只有在共同责任的协调引领下,有侧重地履行不同学段的单独责任,才能推动思政课职责使命在充分展开中得到落实,才能形成行之有效的责任共同体。
(三)思政课教学中的责任分段与责任延伸
构建责任共同体需厘清思政课教学中的责任分段与责任延伸。思政课教学是一个包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的复杂系统,囊括课程、教材、教师、学生等具体要素,只有通过明晰的教学责任划分才能确保思政课教学顺利开展,也只有搞清楚责任延伸的必要性,才能使思政课教学形成更加丰满的呈现。思政课教师在具体教学中的责任可以划分为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开始前,思政课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教材以及课程进行系统地备课学习,对所教授内容形成整体性把握;教学进行时,思政课教师必须在课程标准引导下,规范讲授教材内容,关注学时、班级规模、学生到课情况对教学的作用和影响,合理做好教学内容的时间安排;教学结束后,思政课教师要根据学生问题反馈进行总结,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及时调整和创新教学方式。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看,则可以通过科学制定课程运行办法、师资队伍管理规范和学生管理规章制度,不断完善思政课教学的责任分工,营造良好教学环境,从而推进思政课教学系统的高效运转。
在思政课教学进行责任分段的前提下,还应该关注思政课教学的责任延伸问题,“瞻前顾后”地把了解自身所处学段思政课的“前因后果”做好深入研究。思政课教师除了担当基本的职责使命,还应当主动拓展自身的职责边界,大中小思政课教师相互之间应当保持常规化的交往活动,通过交流各自学段的思政课教学经验,形成对自身教学的整体性思考,在与其他学段的相互衔接中优化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各个学段的学校之间可以加强沟通交流,组织思政课教师观摩各个学段优秀教学典型,在互动互鉴中整体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质量。每个学段的思政课教师都有自己的“责任田”,都该守好自己的“一段渠”,但责任的分段不能成为相互沟通交流渠道堵塞的缘由,责任的延伸是使各学段、各门类思政课之间能呈现出“活水奔涌”的局面,从而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贯通式塑造和对人才的贯通式培养,这是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要义,也是我们在考察这一问题时设置共同体视域的初衷。
注释:
①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
②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
③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
④《中办国办印发〈意见〉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人民日报》2019年8月15日。
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2页。
⑥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