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意义、需求与回应
李薇薇
【摘要】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对学生价值观塑造、推进教学改革以及社会服务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需求主要表现为理论支撑、教学资源供给以及教学模式建构。应从以理论探索夯实思政课实践教学基础、以制度化推动校内外协作整合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与以课程化为中心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建构等方面着手回应。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李薇薇,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文出处】《北京教育》:高教,2021.2.49~51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20YJC710030);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专项课题“高校社会实践育人的优秀案例研究——基于北京科技大学的分析”;北京科技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面上项目“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促模式研究”(项目批准号:JG2018M4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现实生活构成了一切学科生成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与实证材料。高校思政课是内含实践属性的特殊课程,开展实践教学对学生、教学与社会三者均具有重要意义。
1.高校思政课实战教学促进大学生价值观塑造
高校思政课教学由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组成,其本质上是开展价值观教育。理论教学更多的是课堂主导模式下的系统知识传授,而实践教学是由教师精心设计、在课堂与课堂之外的场域中采用活动的方式使学生获得即时经验与直接体验为主的教学形态。思政课教学首先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体的知识传递为基础。这种知识形态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教学无法脱离鲜活的社会现实与学生既有的生活场景。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一方面,学生主动运用课堂所学理论参与社会实践,从而在分析与解决问题中将理论内化为自身认知;另一方面,学生依照一定价值认知外化为具体行为,以此改变社会现实与个体认知结构。这一过程反复递进为学生价值观不断重塑与完善的历程。正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打通了理论与实践的边界,理顺了学生认知形成的链条,最终实现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目标期待——价值观塑造与培养。
2.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推进教学改革
相对于以往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重灌输、教师本位的授受模式,思政课实践教学在教学理念、方法与考核标准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完善。一方面,思政课实践教学彰显了这一课程体系的实践本性,使教学与学生既有思想状态和社会现实紧密相连。实践教学的推进是高校思政课在育人理念上面向社会与学生考量的重要变革。另一方面,思政课实践教学采用了以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教育由理论教学中教师的全方位把控转化为以学生参与为主体的自我教育,以此实现了“大学的职责就是把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变为一个成人的力量”[2]这一教学要求。在考核上实践教学改变了过去以一张试卷定终身的传统方式,而教学过程中的小组展示、学期末学生提交的作品也同样被纳入了考核分数之中,由此建立起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考核标准。
3.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提升社会服务
美国著名教育家欧内斯特·博耶在20世纪针对美国高等教育的一项调查报告中就大学课程设置指出:“在多样化中,必须强有力地肯定社会集体的要求。这意味着本科生教育要帮助学生超越自己的个人利益,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发展公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并发现他们作为个人如何才能对他们是其中一分子的社会作出贡献。”[3]由此可见,高等教育面向社会,培养具有责任感与服务精神的人才是各国高等教育的共同追求。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鲜明体现了教育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服务社会发展的特色。一方面,经由实践教学,大学课堂与社会相关联,学生个人与社会集体乃至整个民族历史相融合,这使得学生所观察与思考的视阈有了纵深的延展,从而能够超越小我将自身发展与社会国家服务相连,即为社会服务做好最为重要的人才准备。另一方面,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开展课程设计时要与社会需求相对接,教学具有鲜明的社会服务导向。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需求
教学需求,指的是基于特定的目标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供给与条件匹配。作为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其当前教学需求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1.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理论支撑
当前,在关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探讨之中,更多的研究是面向“我们”该如何做来完善此项教育活动,更多地站在了“供给侧”这一端来审视,但当回归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本身,即在“需求侧”分析时,会发现将目前所探讨的问题剥离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在新时代的首要需求为理论支撑。且这一理论支撑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论来源。这些理论来源系统解释了为什么要开展实践教学,其意义与价值为何,开展实践教学的合法性问题,以此从根本上摆正思政课实践育人的位置。二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本身的理论问题。这里涉及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这一核心概念以及相关关系的探讨,如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探讨理论与实践、知识与价值之间的关系,二者的边界在哪里,又该如何将其融入整体思政课的教学之中,这些对现实中开展思政课实践育人来说既是理论指导,也是破解教学难题的重要方法。
2.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资源供给
考察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所需求的资源供给,意味着从这一教学系统内部结构出发来寻求与建构其各种关键的教学支持条件。一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人力资源,即由进行实践教学与学习的教师与学生组成,高校以学工、团委和宣传为主的人员与社会中相关部门的配合与支持。二是课程资源供给,即涉及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在课程中的输入与转化问题。在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需要将在社会现实中存在的无比丰富的历史场景、现实案例经过系统整合生成为思政课实践育人资源,进而对教材进行丰富与拓展。这种输入与转化催生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第三种资源供给需求,即稳定的各类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它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起到了类似于传统课堂的教学空间支持。
3.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模式建构
就其内涵而言,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指的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等哲学思想与教学理论指导下,从教学实践中总结提升为实现课程知识传授与价值传递的目标,将实践教学诸要素以特定方式组合而建立起来的具有稳定性的教学样式。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在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之后,需要教学模式的提炼与创新。相比于传统教学而言,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资源供给要素多样性、教学场地开放性以及学生参与度高等特征,因此更加需要有利于稳定推进的教学设计框架与活动程序。而纵观目前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出现了种类繁多的实践教学模式,其中不乏对信息技术的采纳。这些既体现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也符合新时代思政课实践育人的创新需求。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应对需求之回应
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政课整体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鲜活生动的方式使教师、学生以及课程内容融合为一体,提升了教学实效。从前文可知这一教育活动有其特定的需求,需要作出积极回应。
1.以理论探索来务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基础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系统扎实的理论支撑,当前首要任务便是以理论探索来建立起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一般来说,一项教育活动可以采用不同的理论框架对其进行分析,但是其基础理论内容往往是确定的,且是在历史发展和现实需求中形成。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全面发展学说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为这一教育活动的“三大理论支撑”。除此之外,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哲学等相关学科对于实践教学的探索,尤其是一些经典理论流派也成为了高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论借鉴。在探索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夯实教学的理论基础,最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与其他学科的理论贡献整合为一体,形成属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论体系。在开展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求一线思政课教师要具备高度的理论探索自觉,在教学中不断挖掘、验证与反思理论本身,鼓励思政课教师就实践教学中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以及运作机理等重要理论问题撰写文章、申请课题、集体研讨,以实践教学的科研来推动理论体系的不断建构。
2.以制度化推动校内外协作整合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
如何整合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各项资源,使之同向并进地推进教学发展是继理论探索之后开展此项教学活动最为关键的一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人力、课程与教学基地资源供给,这里面涉及不同部门、校内校外的合作,单靠一线教师或者某个二级学院乃至某所高校均无法顺利完成。因此,需要以制度化来推动校内外协作进而整合各类资源。一是高校的主管部门可以研究制定新时代高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相关文件,以此来推动开展实践教学的资源整合与顶层设计。二是各高校是落实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体单位,以高校党委为第一责任人,协调所负责与关涉其中的所有二级单位,以思政课教师为主体,连同宣传、学工、团委以及辅导员队伍一起,形成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工作小组来指导开展教学活动。三是社会相关部门(尤其是富含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资源的革命老区、纪念馆、先进典型人物等)要与高校通力合作,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鼎力支持,并在其中挑选建立一批重点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使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具备稳定的课程资源转化与输入平台。
3.以课程化为中心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建构
从现实层面讲,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需要以课程化为中心来推动。课程是整个教学系统最为显性的结构要素,课程执行带动了整体教育系统的微观运行,是考察特定教学系统本质的关键所在。以课程为中心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建构大体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整体模式,即从本科生的思政课中整体抽出一定学分形成一门独立的课程,规定学分学时以及授课与考核要求。二是针对思政课单门课的实践教学设计,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结合理论授课开展辩论赛、话剧、模拟法庭等多种实践教学样式;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上通过学生拍摄微电影来达到理论传授与实践体验的融合。以上两类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在当前都出现了和信息技术融合的趋势,如慕课(MOOCs)、智慧课堂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为实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各要素的新一轮整合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以及可能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2]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莲平,王立中,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36.
[3]欧内斯特·博耶.美国大学教育——现状·经验·问题及对策[M].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