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平衡性:思政课线上教学的核心问题
吴满意 高盛楠
【摘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性课程。技术发展引发的主客体以及环境的变化推动着思政课的改革创新。2020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为了更好地落实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思政课采取了大规模的线上教学方式,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然而,在思政课线上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内容提供的过载性、可视化设计的愉悦性、环境布局的契合性、多元主体协调性等平衡性方面的核心问题凸显出来。因而,强化思政课线上教与学过程中平衡性问题的理性认知,解析其价值,思考和研究这种平衡性的实操路径与举措,无疑对今后推进思政课线上线下的整合式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平衡性;思政课;线上教学
【作者简介】吴满意,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盛楠,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京),2020.1.95~1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与实践的创新研究”(项目号:19ZDA007)阶段性成果。
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这些重要论断无疑是我们在新时代办好思政课的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在2020年全民抗疫的过程中,中国教育迎来了大规模在线教育教学的普及化推进。思政课教学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了传统方式与信息技术“奇迹般”的结合,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收到了巨大效益,造就了用屏幕点亮课程、用技术满足求知的“云课堂”盛景。但同时我们也发现,思政课线上教学中也因平衡性问题未能得到较好地关注、解决而出现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提供的过载性、可视化设计的愉悦性、环境布局的契合性、多元主体协调性等。因此,总结其中的经验,反思过程中尚存的不足,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做好思政课线上教学。
一、平衡性作为思政课线上教学核心的内涵
所谓平衡,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指对立的各方面在数量上相等或相抵;二是指几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各个力互相抵消,物体保持相对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绕轴匀速转动状态。显而易见,从哲学上看,平衡问题反映了主体对所面对世界的认知,表达了世界在万千矛盾中的相对统一状态。依据这一观点,教与学的过程中同样存在怎样达成平衡的问题。因而,追问和考量平衡性是我们正确处理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和核心话题。对此,我们认为,思政课线上教学的平衡性,是指思政课的教与学过程中各要素、各单元在实际运行中,依据既定的课程设置、内容要求、学时安排和线上教学程序与规则,在情绪紧张气氛萦绕、相互关系制约的基础上呈现出的相对稳定、共存、共享的状态与效果。对这一平衡性概念的理解,我们可以从如下层面展开。
第一,思政课的线上教学要突出教与学在内容上的供需平衡。在思政课教学中,学生处在不同学段、年龄,经历阅历、受教育程度、家庭背景等诸多要素皆不相同,这必然导致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认知以及学习需求各不相同。因而,思政课的教学任务、教学目的以及教学手段等也都存在差异,客观上要求教与学之间内容供应与学习需求之间应该保持平衡状态。在大规模的线上教学活动中,许多学校采取了较为行之有效的方式,或按照线下教学活动的固定班级进行线上教学,或者根据课程性质以选课方式进行线上教学。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教学内容,才能确保教与学的供需平衡,这样也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实践活动,达到最终目的。于是,在这种平衡中,需要讨论的便是教学供给与需求的各自内容。从全国高校抗疫期间及其返校复课后的思政课线上教学状况看,我们发现,这种教与学活动中的供需平衡还有不少的问题。一是供不应需。线上教学活动突破了传统教学空间场域的限制,受教对象可以随时离开视听屏幕而登录其他的信息平台。施教者所提供的思政课内容的知识点位、案例的精致程度、理论容量性的大小等要素也都随时处在受教者的迅捷网络搜索与认证中。显然,施教者内容供给不足与受教者需要过大,导致教与学过程中供不应需,从而影响思政课线上教学的效果。二是供过于需。思政课线上课堂每节45分钟的时间,PPT内容提供过多,受教者需求满足的注意力特点未被关注,从而导致内容供应过大、兴趣点位下降,呈现出需求偏低状况。三是供稳需变。施教者依据教材要求可以准确无误地提供内容,并能保持线上教学内容提供的稳定性、连续性,但受教者因自身需求的求异性、求新性等影响,对所供应的信息内容关注度不高,也会导致供需双方失衡。这些状况,无论从客观上还是主观上,都要求我们思政课线上教学内容供给须精心设计安排,强化需求导向,突出供给针对性,以便更好地解决信息承载数量与质量问题,使得思政课教学内容与资源的可及性更为鲜明。
第二,思政课线上教学要强调教与学可视化设计的平衡性。毋庸置疑,在事物的变动与演化中,我们不能忽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这是千百年来我们面对世界回应问题的一种选择。在网络信息铺天盖地、大数据海量喷发、人工智能全面介入代入的大潮中,特定状态下的形式或许发挥出的作用超出我们的预设,尤其在注意力经济下或“吸睛”氛围里,恰当的形式尤为重要。因此,如何保障思政课线上教学的软硬件搭配之间的平衡性,如何保障界面布局合理性、音视频的流畅性、环境适切性等情形,以便更好地展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重点、逻辑,提升感官全面参与度,维持内隐知识外显化状态和外显知识生动化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教材信息的可视化到知识点的可视化再到教学的可视化,从概念串并联表格提供到思维导图展示,从教学要求提出到学习流程固化,只有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保证可视化设计与应用的平衡性,才能更好地完成线上课堂的吸引力和屏幕黏着力,以达到更符合受教者线上学习节律的目的。其实,这种可视化设计平衡性问题的背后,反映的则是线上教育生态的环境给养与受教者学习契合之间的平衡性,体现着施教者的主动性投放和支持同受教者适切性的主体需求之间的平衡性。
第三,思政课线上教学要注重教与学互动中赋能的平衡性。这次大规模的线上思政课的教学,也是一种较为独特的思政教育与科技的双向互动赋能。不言而喻,思政课线上教学互动赋能,意味着我们应该关注赋能主体多样化的一致性,涉及学校、教师、家长、管理部门以及技术保障等主体构成之间的协调;意味着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在线课堂教学中心理与认知的体验对应和一致性;意味着施教者在线教学情境的渲染性与受教者所处环境的强制性程度之间的匹配性;意味着施教者信息传输的情节性与受教者达成效果的可验证性之间的关系平衡问题。思政课教学活动新生的线上教学场态、拟态等集成性状态,破碎了原有的线下教学的物理场域、社会场域、思维场域、心理场域等,建构出崭新的线上教学生态。这种线上教学生态系统的推进,恰恰更为关注整体性演化、一致性推进和协调性运行,以便在教与学活动中参与讲授过程的多方能够在互联互通、共生共存中达成思政课教育教学实践的共享共建。
总之,把握思政课线上教学平衡性问题,是我们依照需求导向抓好思政课建设的关键。从而,提升教学组织能力,优化内容供给,美化教学信息输出各个环节,有利于保障思政课线上教学的顺利推进。
二、平衡性作为思政课线上教学核心的价值所在
思政课大规模线上教学活动的展开,既直接缘于这次疫情所造成的无法正常行课,更是缘于技术发展带来的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巨大机遇。线上教学活动的展开,为技术的全面渗透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众所周知,在思政课传统的教与学活动中,自然也存在一个平衡性问题,但线上教学活动的平衡性问题,除带有传统思政课活动的共性外,更具有自己多种模态融合下的媒介知识表达方式的特点。显然,在这种意义上讲,疫情期间的思政课线上教学活动距离真正意义上的思政课在线教育还有较大的差距,许多学校仅仅把传统课堂搬到线上空间而已。那么,处理好思政课线上教学平衡性问题的价值何在呢?对此,我们认为,思政课线上教学平衡性问题的解决,有利于面向信息技术发展,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着眼受教者“网络原住民”身份,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及构建有效的思政课线上教学生态良性运行等。
第一,研究思政课线上教学的平衡性问题,有助于提升对话的有效性,达成真正的意义共享。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演化提供了巨大的技术支撑,成为当今时代创新发展的动力。思政课的线上教学实践,实质上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一种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有效交流互动的对话活动。这种对话于施教者而言,意味着自身对所传授信息时空环境的把握、信息传导可能面临困难的认知、教学内容有效裁剪组合的应用。于受教者而言,则意味着学习过程中自己世界的充实丰富与需求表达的匹配性、主动性状况。处理好这种教与学对话活动,就稳住了线上教学的平衡,就能达成双方真正意义上的互构与共通,亦即在思想理念的求真、价值塑造的趋善、知识生成的务实、情感交融的升华等诸多方面的互动共链。其实,在本硕博一体化的思政课教学中,从一般性信息共享到教材知识点共享再到理论共享和思想精神共享,不断进行意义建构,不断完善意义建构。因此,研究思政课线上教与学的平衡性,有助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把握教学内容供给与受教者需求的平衡,着重达成有效互动,共生共存于线上教学。通过这次全国性的大规模线上教学,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得思政课以最低成本、最大规模、最高效率得以展开,各种教学资源包的提供以及雨课堂、云班课、QQ群、腾讯课堂、学习通等平台集中亮相,网络直播、MOOC学习形式等纷纷推出,达成了思政课线上教学的集约化、中心化、统一化与各校各班级线下思政课教学的多样化、个性化、情境化之间的某种平衡,很好地完成了疫情期间思政课教学任务。应该说,这种线上教学实践,推动了思政课教学的新探索,也必将随着实践活动持续深入,施教者和受教者理性认知和实操经验的积累与沉淀,逐渐找到更加适切的、匹配不同情境和学段的知识要求方式,以便进一步优化思政课在线教学,提升双方线上空间共生共存共享共建的质量与效益。
第二,研究思政课线上教学的平衡性问题,有助于师生之间良性关系的建立与运行。众所周知,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活动中,施教者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受教者基本上扮演的则是配角。经过近些年线下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各地各校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有一定的突破,新理念、新模式、新实践层出不穷,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疫情期间以及后疫情时代的重要话题则是,怎样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地有效协调和解决新场域下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角色关系和身份认同。这无疑是新时期思政课教学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处理好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角色、身份的核心任务。当代教育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数据化态势,客观上要求施教者应该朝向受教者精神导师的角色转变,由过去的教学信息发布者向信息交互活动的承担者、促进者转变。为突出受教者的主体地位和中心地位,施教者就应该做课堂导演、教学策划者以及领航员。①思政课线上教学施教者和受教者平等关系的建立和维持,有效对话的开展和推进,彼此所处地位与功能的确认和发挥,实质上都与彼此身份、角色转变达成的平衡性直接相关。因此,处理与解决好教与学中的平衡性,有助于线上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建立与发展真正的平等、民主、和谐关系,有助于双方线上教与学中互动交流的优质与高效。
第三,研究思政课线上教学的平衡性问题,有助于构建合理的线上教学景观。在线教学是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选择,有效补充着思政课教学的传统模式。在思政课信息化网络化数据化的推进方面,许多学校已取得了不少的成绩;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思政课应急式的线上教学活动也随之广泛地展开。尽管总体顺畅,但我们也发现,不少学校思政课使用的教学平台不堪重载,存在网速慢、容量小、卡顿多、界面差等缺陷,使用感差,导致施教者和受教者双方都深受其扰。研究者们对思政课线上教学状况观点褒贬不一,但针对上述领域和方面存在的问题却达成了共识。显然,这恰恰说明思政课线上教与学之间教学生态景观设计存在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因而,提升思政课线上教学质量,我们就应该在课程的必选性、覆盖的广泛性、内容的价值性、方式的独特性等方面下功夫,优化可持续的线上教学生态。因而,注重思政课线上教与学之间的平衡性问题,一是有助于我们优选教学平台,采取恰当的播出形式。二是有助于我们借助线上教学活动引入项目式知识管理方式和途径,充实与丰富线上教学组织管理活动,大幅度提高受教者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三是有助于我们采取重构内容设计,突出界面美化,强调微专题深化,注重双方综合能力强化。四是有助于我们聚焦互动方式优化,着眼作业布置培优辅弱,有效引导、指导受教者学习的个性化。
此外,我们还要深刻分析思政课线上教学的知识理论传导与虚拟社会实践的统一,充分考虑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相互配合,全面考虑施教者、受教者、家长、信息把关人等之间的关系,整体处理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等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与协同一致等。总之,思考和研究思政课线上教与学的平衡性问题,有助于我们统筹安排,协同推进,齐抓共管,构建出富有鲜明时代感的线上教学新格局。
三、强化思政课线上教学平衡性的基本思路
面对网络信息的超载,把准受教者的需求,精准供给方能深度吸引其注意力,以保障思政课线上教学平衡与存续发展。显然,在线上教与学的过程中,施教者以何种方式、推出何种吸引力的教学内容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受教者个体或群体学习的兴趣度、参与度和实际效果。在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基础上,把脉需求,吸引注意、调动兴趣、提高参与,无疑成为我们分析稳定线上思政课教学平衡性的主要方向。
第一,精确把脉受教者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要坚持“八个统一”,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②这对于思政课线上教学的开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作用和价值。因而,我们应该全面调研受教者需求,特别是注重传统方法,采用现代方法,将传统的调研手段与大数据挖掘等技术充分结合起来,针对受教者进行系统地精准画像,精准识别受教者心理、思想与行为状况。在当今受教者中,00后“这种特殊的‘富一代’存在着一种技术意义上的从‘寻求生存’到内心深处‘渴望认可’的身份建构需求,这就要求思政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对象诉求,提供满足对象需求的内容与形式,重新厘定价值预设,补足信息和教育数据的意义系统,满足其情感认同。”③不言而喻,精准识别受教者的需求,就是要精准识别他们多种类型的需求,如控制性需求、异质性需求和自主性需求,或确定需求与不确定需求,或个体需求与社会需求,或自然性需求与社会性需求等,以满足受教者的多种学习方式,诸如自主学习、移动学习、游戏化学习、沉浸式学习等;把握施教者的内容提供,就应该注重教学内容吸引受教者,引发受教者的强烈关注。通过收集、整理受教者的需求状况,针对不同思政课课程、不同班级、不同学校类别等情形进行目标细分,分门别类提供教学方案,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最大程度地以最优的方式满足受教者的预期,提高实效。
第二,精心设计供给内容。由于教学场域的变化,线上教学的随堂听课、课程回放、作业提交、讨论互动等,尽管也对受教者有一定的约束力,但总体上和线下教学空间中的状况有较大不同。因而,增强思政课内容的线上黏性,提升受教者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度、参与度以及把握受教者注意力对于思政课学习空间以及内容的流入、流转甚至流失状况,无疑成为我们判定思政课线上学习空间吸引力的重要指标。④显然,施教者以提高受教者课程学习的关注度、参与度为目标牵引,精心组合教学内容,精写讲义、精编讲稿、精彩案例,通过多种方式用小切口现大主题、讲故事出思想、谈问题有观点等,强化教育教学内容的精准供给,有助于思政课线上教与学平衡性的达成。
此外,为满足受教者需求,我们要建设与开发针对性强的线上思政课课程群落、细分课程模块、提供能够校准课程学习效果的检测方式。“学生想要的是有意义的知识。他们真正想要教师提供的信息是能寻找出课程内容与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⑤。施教者联合攻关,明确线上思政课建设与开发的具体目标,注重思政课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层次性、关联性和动态性,有效打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着力推进高校本硕博思政课程内在衔接,全力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统一。
第三,精当协调多元主体与环境关系。思政课线上教学环境或者教学场域,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从媒介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处理好思政课线上课堂生态系统尤为重要。这种线上课堂生态涵盖了思政课教学的施教者、受教者、管理者和线上技术环境、心理环境、情感环境和信息环境等线上课堂环境共同组成的场域。在这种新兴的思政课堂生态系统中,多元主体关系的平衡、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环境要素之间的平衡都需要协调与处理。一是协调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思政课线上教与学活动无疑构架了线上课堂生态。施教者、受教者以及技术信息把关者之间关系变化是动态的,三方的需求各不相同,表现互有差异。其中,涉及施教者内容提供的PPT(着色、字号、模板等)、方法采用(录播、直播、QQ群、时长等)与受教者诉求、偏好满足之间的关系;涉及受教者的行为状况与施教者预期之间的关系;涉及施教者、受教者与技术信息把关者之间关系,受教者之间交互情况、施教者之间互动情况。这些关系都制约和影响着线上课堂生态的良性运行。因而,树立民主、合作、互动、共享的线上课堂教学理念,架构共生共存共建的思政课线上课堂生态,妥善处理多元主体之间关系,有助于推动线上课堂动态生成。二是平衡线上教与学过程中多元主体同课堂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主体的发展与环境的变迁有一致性。其中涉及处理和优化线上教学的技术环境、课堂管理制度环境、双方交互情感环境与精神环境的平衡性;涉及处理好线上教学空间中的隐私性、体验性、舒适性等;涉及思政课教学文本、数据资源终端显示的视觉性、美观性和趣味性等。总之,强化多元主体与线上环境关系的平衡性处理,达成思政课线上教与学的精准化管理与过程监控,对于我们提升思政课线上文本输出的流畅性与接收的顺通性有突出的意义和价值。
第四,精心创设线上教学新样态。思政课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必须有效传播党和国家意志,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助推学生成长成才。因而,围绕着建设线上思政金课的目标,推动受教者无畏挑战,广泛开展有效学习和高阶性学习。思政课教师应转变以往那种以知识传授和突破为主导的课程建设模式,构建以受教者为中心的线上思政金课的课程建设体系,使线上思政课课堂成为一个充满对话、协商、平等、互补、交融的复杂性交往场域,并在多元主体的复杂交互中达成对现代化事业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克服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度之弊,将线上思政课课堂教与学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受教者。一是加大投入,强化线上思政课教学团队的建设。思政课线上教学活动的推进,就是要完成线上思政课程建设质量提升、制度化和组织再造过程的统一。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具备“六个要”,还要学会将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内在结合。因而,我们应该改变传统思政课建设中存在的单兵作战情形,强调集体讨论、集体备课,协同开发课程,鼓励不同专业、不同学校的跨界融合,集成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助力人才成长。二是积极创设线上思政课的新样态。众所周知,当下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以快捷的方式渗透、介入到思政课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活动,这打破了线下思政课教学时空的限制,完成着对线下思政课课堂教学一整套流程的改造与再造。因而,根据受教者的学习、求知需要和旨趣,我们可以开展思政课线上课堂变革的精致设计、精心实施和精准评价,以此创新和形塑出更加富有时代特色的开放、包容以及个性化显著的线上思政课程教学新生态,更好地适应受教者自主性、交互性学习需要。这种重构出来的线上思政课课程,不再仅仅是施教者和受教者、学校、家长、信息把关者之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传递媒介,而更是多元主体在思政课程学习中构成的共同体的合作共创。
综上所述,抓住平衡性这个核心问题,有助于我们建好线上思政课教学生态系统,链接好施教者的“乐为、敢为、有为”与受教者的“可爱、可信、可为”,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主渠道、日常实际工作的主阵地和网络空间主战场有机统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有效引导受教者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注释:
①参见高钧:《数据驱动下的智慧课堂精准教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50-51页。
②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
③吴满意、景星维:《精准思政:内涵生成与结构演化》,《学术论坛》2019年第5期。
④参见张婧婧、杨业宏:《在线学习中的幂律法则:基于开放与平衡流系统的新指标》,《远程教育杂志》2019年第4期。
⑤Hooks B. Teaching Critical Thinking: Practical Wisdom. Boston: South End Press, 2003: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