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坚持守正创新的正确方向
胡树祥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坚持守正创新,要求我们必须传承中国共产党的优良历史传统,胸怀世界百年变局和国家发展大局,坚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
【关键词】习近平;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守正创新;传统
【作者简介】胡树祥,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081)。
【原文出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京),2020.6.149~156
【基金项目】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央财经大学)支持项目阶段性成果。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指出:“我们通过守正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守正就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但不是刻舟求剑,还要往前发展、与时俱进,否则就是僵化的、陈旧的、过时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1]这些论述明确指出了守正创新是思政课建设应坚持的正确方向。如何做到思政课建设的守正创新,需要着眼历史传统,把握大局现状、探索创新路径,在传承历史和胸怀大局的基础上,立足现实与时俱进,在创新中坚守根本。
一、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要传承中国共产党的优良历史传统
新时代的思政课建设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不是权宜之计或心血来潮。习近平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对思政课建设都作出过重要部署。”[1]回顾中国共产党重视学校思政课建设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发现,学校思政课建设有着坚实的历史基础和优良传统。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推进北伐战争,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在广州、武汉参与建设了黄埔军校、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主持开设了一系列政治课程,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讲授民主革命的基本理论,研究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培养师生的革命思想。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萧楚女、彭湃等共产党人均亲自到校授课,为北伐战争培养输送了许多优秀的军事和农运骨干人才。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为了赢得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和土地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无惧艰苦严峻的斗争形势,在根据地创建了红军大学、苏维埃大学和列宁小学,开设政治教育课程,讲授马列主义理论、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道理,坚定革命信仰和信心,提升工农兵学员的政治文化素养。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推动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坚持和发展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极参与并动员全国各界民众投身于全民抗战之中。为了培养输送大批优秀的抗日军政骨干,中国共产党创办了中共中央党校、抗日军政大学、马列学院、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校、中国女子大学等,开设马列主义基本理论、辩证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党的建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革命运动史等课程,既着力打好学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又紧密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国内外形势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推翻国民党蒋介石反动政权,解放全中国,我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进行了英勇艰巨的斗争,在十分困难的环境中仍然兴办各级各类学校。除了开设文化知识课程外,还分层次开设思政课,加强马列主义理论特别是毛泽东思想教育,加强新民主主义纲领和党的方针政策教育,为新中国的建立培育各类人才。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展开、发展,各级各类学校的思政课建设也进入了大规模和整体建设的新阶段。1949年9月29日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指出“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育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1949年12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1950年6月召开的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师和青年学生中进行政治与思想教育,其主要目的乃是逐步地建立革命的人生观”,[2](P4)“废除政治上的反动课程,开设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政治课程”,[3](P54)并先后在高校开设了“社会发展简史”“新民主主义论”课程,一些文科高校加开了“政治经济学”课程。其后各高校积极探索完善思政课程体系建设,直至1956年9月教育部颁发《关于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程的规定(试行方案)》,确定了开设“马列主义基础”“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四门课程及其实施细则,才标志着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初步形成。1957-1978年,我国高校思政课建设进入了一个曲折发展阶段,除去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泛滥以及停课,思政课也进行了局部调整,“中共党史”取代了“中国革命史”课程,增开“形势与任务”课程,在研究生教育层次开设“马列主义和毛泽东著作选读”等课程,这一时期思政课建设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但同时也经受住了前进路上的挫折和考验。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学校思政课建设也进入改革发展的新阶段。1980年7月教育部《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文件规定,全国高校本科开设“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哲学”课程,文科加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课程。1984年9月中宣部、教育部发文增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基本问题”课程,以强化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现实性和中国特色。1985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下发,对大中小学思政课进行了总体规划,要求小学以生动形象、由近及远地进行“五讲四美”“五爱”为中心的社会常识(包括法律常识)和社会公德教育;初中要进行道德、民主和法制、纪律教育,进行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常识的教育;高中要进行初步的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教育;大学要进行以中国革命史为中心的历史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并分析评介当代各种社会思潮,进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理论、政策和实际知识的教育,评介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的基本状况、国际关系的基本知识;研究生阶段思想理论教育要继续提高并与专业学习适当结合起来。1986年3月国家教委发文规定高校本科生思政课程新方案(简称“85方案”),开设“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四门课程。1987年6月国家教委发文规定硕士生开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文理科硕士生还分别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文科博士生开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课程,理科博士生开设“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程。为了落实党的十二大关于加强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精神,各高校积极探索开设思想品德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理想、纪律、道德教育。1987年10月国家教委《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要求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形势、政策、人生、理想、道德、民主、法制、纪律等方面的问题,开设“形势与政策”“法律基础”两门必修课,“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职业道德”三门选修课。这些为直接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要而诞生的思想品德课程,开启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的新格局。
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突破性发展。基于对改革开放早期“一手硬,一手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薄弱教训的吸取,对“85方案”实施以来思政课建设经验的总结,对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新要求的贯彻落实,1998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从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两类课程,从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三项目标,对高校思政课进行了科学系统的整体设计(简称“98方案”),在专科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课程;在本科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其中文科加开“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硕士生开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文理科硕士生还分别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文科博士生开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理科博士生开设“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程;以上各层次、科类学生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98方案”的实施使高校思政课建设呈现出积极发展的良好态势。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并确立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2003年2月教育部发文将高校邓小平理论概论课调整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在广泛调查研究和深入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一方面根据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继续推进和完善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初中思想品德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思想品德、民主法制、历史文化教育。另一方面根据2005年2月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提出新的课程方案(简称“05方案”),在本科层次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四门课程,继续开设“形势与政策”课,选修“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等课程。2010年8月将硕士研究生课程调整为必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选修“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或“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博士研究生必修“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选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以上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新方案既顺应新世纪新阶段改革开放发展新要求,又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综合性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突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教育主题和“少而精,要管用”的要求。新课程方案的实施成效显著,而且还带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协同发展。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习近平高度重视学校思政课建设,他说“办好思政课,是我非常关心的一件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我就思政课建设多次讲过意见。我对教育工作在这方面强调得最多,教育工作别的方面我也强调,但思政课建设我必须更多强调。”[1]有了习近平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等都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随着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作出了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基本判断,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确定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奋斗目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内涵式发展进入新阶段,全国高校重点马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的试点正在逐步推开,学校思政课建设迎来了新热潮。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学校思政课建设的漫长历史进程和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历史怎么发展,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提高人们思想政治理论素质,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事业培养输送优秀人才的基础性工作;无论不同层次、类型的学校如何办学,有效生动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课程教育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和关键环节;无论怎样学习借鉴古今中外人类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紧密结合中国实际,与时俱进地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永恒的教育主题;无论学校思政课建设如何改革发展,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是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这些学校思政课建设的历史经验和优良传统我们都应该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弘扬。
二、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要胸怀世界百年变局和国家发展大局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针对义务教育阶段中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建设,我提出要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来抓好。”[1]这些论述强调了正确的大局观念和认识高度对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性,告诉我们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要胸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两个大局”,要将思想认识提升到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高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
当今世界格局和国际秩序正处于剧烈的调整、变革之中。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给我国提供了实施科技自主创新战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和反全球化、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并存,贸易战、关税战、货币战此起彼伏,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前景黯淡,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近年来最艰难的局面。美国特朗普政府奉行单边主义和美国优先政策,四处“退群”毁约,尤其是以中国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并实施遏制围堵,使国际政治格局动荡不安,也使我国置身于近年来少有的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而意识形态和教育文化领域里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观相互激荡、碰撞和斗争也十分激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遭遇种种质疑、污蔑和攻击,高校成为敌对势力着力渗透、干扰的首选,青少年学生成为他们和平演变和争夺的主要对象。但是,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绩显著,中国实践、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和借鉴,“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主张正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朋友们的认同。所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我国来说既是困局,更是新局,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可以分三个层次理解:从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长远奋斗目标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从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中期奋斗目标看,是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实现第一个百年和2035年的近期奋斗目标看,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准确把握了上述长远发展、中期发展和近期发展一脉相承、循序渐进的三个布局和大局,我们对学校思政课应该承担的使命和职责,对习近平重要论述就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我们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未来30年,我们培养的人要能够完成‘两个一百年’的伟业。这就是教育的历史责任。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
综上所述,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置身于世界百年变局和国家发展大局之中,需要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认识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努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引导学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风云变幻的世界大变局中锻炼成长。需要在思政课教学的课堂上讲清“两个大局”,引导学生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
三、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
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防止形式化、表面化”,“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这就给思政课建设如何做到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指明了实施路径。
思政课在课堂教学中当然要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法治教育、历史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际形势政治教育,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也要下功夫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清楚、讲透彻,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用好批判的武器,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同时,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用结合、知行合一。当前,尤其要注重与时俱进,讲授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全面提升和拓展学生的政治认同、爱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科学思维、文化素养、历史底蕴和国际视野。
思政课教学要坚持问题导向,勇于直面和善于解答学生思想困惑。习近平指出:“学生经常会把国外的事情同国内的情况联系起来,这个过程就会产生一些疑惑。学生的疑惑就是思政课要讲清楚的重点。要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在比较中回答学生的疑惑,既不封闭保守,也不崇洋媚外,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善于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在教学中可以讨论问题,更要讲清楚成绩;可以批评不良社会现象,更要引导学生正面思考;可以讲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要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前景充满信心。”“要坚持问题导向,学生关注的、有疑惑的问题其实也就几大类,要把这些问题掰开了、揉碎了,深入研究解答,把事实和道理一条条讲清楚。实际上,有时候不一定讲得那么高大全,从一个问题切入,把一个问题讲深,最后触类旁通,可以带动很多关联问题,有可能是一通百通,提纲挈领。要练就不怕问、怕不问、见问则喜的真本领,不能见学生提问就发怵。真理从来是在诘问和辩难中发展起来的。”[1]习近平的这些论述生动具体、深入精准,所提出的改进意见切实可行,为我们贯彻落实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指南。
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当然要采用课堂灌输的教学方法,但这不等于搞填鸭式的“硬灌输”,并不排斥采用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案例式、专题式、分众式等教学方法。思政课教学当然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也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阅读经典、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批判、善于表达、精于决断、教学相长。思政课教学当然要进行政治引导、价值引导,要讲清大道理,但也要讲究传道情怀、语言魅力和亲和力、感染力,讲究授课艺术和温度。思政课教学当然要坚持显性课程正面饱和教育的本性,形成惊涛拍岸的声势,但也要挖掘其他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获取大量隐性课程蕴含的润物无声的效果。思政课教学当然离不开传统的师生面对面现场传授的学校课堂和教室,但也要积极探索使用好先进网络信息技术打造的多媒体教育、远程教育、社会教育、终身教育的网络课堂、智慧课堂。
习近平关于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系列论述充分展示了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生动诠释了守正与创新相统一辩证思维。在新的时代,我们要直面新形势、新变局、新问题、新挑战,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为推进思政课守正创新实践取得显著成果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2]全国普通高校“两课”教育教学调研工作领导小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1949-2003)[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