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坚持守正创新,要求我们必须传承中国共产党的优良历史传统,胸怀世界百年变局和国家发展大局,坚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
【关键词】习近平;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守正创新;传统
【作者简介】胡树祥,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081)。
【原文出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京),2020.6.149~156
【基金项目】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央财经大学)支持项目阶段性成果。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指出:“我们通过守正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守正就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但不是刻舟求剑,还要往前发展、与时俱进,否则就是僵化的、陈旧的、过时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1]这些论述明确指出了守正创新是思政课建设应坚持的正确方向。如何做到思政课建设的守正创新,需要着眼历史传统,把握大局现状、探索创新路径,在传承历史和胸怀大局的基础上,立足现实与时俱进,在创新中坚守根本。
一、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要传承中国共产党的优良历史传统
新时代的思政课建设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不是权宜之计或心血来潮。习近平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对思政课建设都作出过重要部署。”[1]回顾中国共产党重视学校思政课建设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发现,学校思政课建设有着坚实的历史基础和优良传统。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推进北伐战争,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在广州、武汉参与建设了黄埔军校、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主持开设了一系列政治课程,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讲授民主革命的基本理论,研究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培养师生的革命思想。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萧楚女、彭湃等共产党人均亲自到校授课,为北伐战争培养输送了许多优秀的军事和农运骨干人才。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为了赢得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和土地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无惧艰苦严峻的斗争形势,在根据地创建了红军大学、苏维埃大学和列宁小学,开设政治教育课程,讲授马列主义理论、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道理,坚定革命信仰和信心,提升工农兵学员的政治文化素养。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推动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坚持和发展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极参与并动员全国各界民众投身于全民抗战之中。为了培养输送大批优秀的抗日军政骨干,中国共产党创办了中共中央党校、抗日军政大学、马列学院、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校、中国女子大学等,开设马列主义基本理论、辩证唯物主义、政治经济、科学社会主义、党的建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革命运动史等课程,既着力打好学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又紧密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国内外形势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推翻国民党蒋介石反动政权,解放全中国,我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进行了英勇艰巨的斗争,在十分困难的环境中仍然兴办各级各类学校。除了开设文化知识课程外,还分层次开设思政课,加强马列主义理论特别是毛泽东思想教育,加强新民主主义纲领和党的方针政策教育,为新中国的建立培育各类人才。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展开、发展,各级各类学校的思政课建设也进入了大规模和整体建设的新阶段。1949年9月29日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指出“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育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1949年12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1950年6月召开的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师和青年学生中进行政治与思想教育,其主要目的乃是逐步地建立革命的人生观”,[2](P4)“废除政治上的反动课程,开设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政治课程”,[3](P54)并先后在高校开设了“社会发展简史”“新民主主义论”课程,一些文科高校加开了“政治经济”课程。其后各高校积极探索完善思政课程体系建设,直至1956年9月教育部颁发《关于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程的规定(试行方案)》,确定了开设“马列主义基础”“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四门课程及其实施细则,才标志着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初步形成。1957-1978年,我国高校思政课建设进入了一个曲折发展阶段,除去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泛滥以及停课,思政课也进行了局部调整,“中共党史”取代了“中国革命史”课程,增开“形势与任务”课程,在研究生教育层次开设“马列主义和毛泽东著作选读”等课程,这一时期思政课建设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但同时也经受住了前进路上的挫折和考验。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学校思政课建设也进入改革发展的新阶段。1980年7月教育部《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文件规定,全国高校本科开设“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哲学”课程,文科加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课程。1984年9月中宣部、教育部发文增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基本问题”课程,以强化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现实性和中国特色。1985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下发,对大中小学思政课进行了总体规划,要求小学以生动形象、由近及远地进行“五讲四美”“五爱”为中心的社会常识(包括法律常识)和社会公德教育;初中要进行道德、民主和法制、纪律教育,进行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常识的教育;高中要进行初步的经济和其他社会科学的教育;大学要进行以中国革命史为中心的历史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并分析评介当代各种社会思潮,进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理论、政策和实际知识的教育,评介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的基本状况、国际关系的基本知识;研究生阶段思想理论教育要继续提高并与专业学习适当结合起来。1986年3月国家教委发文规定高校本科生思政课程新方案(简称“85方案”),开设“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四门课程。1987年6月国家教委发文规定硕士生开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文理科硕士生还分别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文科博士生开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课程,理科博士生开设“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程。为了落实党的十二大关于加强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精神,各高校积极探索开设思想品德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理想、纪律、道德教育。1987年10月国家教委《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要求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形势、政策、人生、理想、道德、民主、法制、纪律等方面的问题,开设“形势与政策”“法律基础”两门必修课,“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职业道德”三门选修课。这些为直接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要而诞生的思想品德课程,开启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的新格局。
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突破性发展。基于对改革开放早期“一手硬,一手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薄弱教训的吸取,对“85方案”实施以来思政课建设经验的总结,对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新要求的贯彻落实,1998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从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两类课程,从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三项目标,对高校思政课进行了科学系统的整体设计(简称“98方案”),在专科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课程;在本科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经济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其中文科加开“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硕士生开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文理科硕士生还分别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文科博士生开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理科博士生开设“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程;以上各层次、科类学生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98方案”的实施使高校思政课建设呈现出积极发展的良好态势。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并确立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2003年2月教育部发文将高校邓小平理论概论课调整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在广泛调查研究和深入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一方面根据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继续推进和完善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初中思想品德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思想品德、民主法制、历史文化教育。另一方面根据2005年2月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提出新的课程方案(简称“05方案”),在本科层次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四门课程,继续开设“形势与政策”课,选修“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等课程。2010年8月将硕士研究生课程调整为必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选修“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或“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博士研究生必修“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选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以上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新方案既顺应新世纪新阶段改革开放发展新要求,又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综合性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突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教育主题和“少而精,要管用”的要求。新课程方案的实施成效显著,而且还带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协同发展。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习近平高度重视学校思政课建设,他说“办好思政课,是我非常关心的一件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我就思政课建设多次讲过意见。我对教育工作在这方面强调得最多,教育工作别的方面我也强调,但思政课建设我必须更多强调。”[1]有了习近平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等都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随着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作出了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基本判断,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确定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奋斗目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内涵式发展进入新阶段,全国高校重点马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的试点正在逐步推开,学校思政课建设迎来了新热潮。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学校思政课建设的漫长历史进程和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历史怎么发展,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提高人们思想政治理论素质,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事业培养输送优秀人才的基础性工作;无论不同层次、类型的学校如何办学,有效生动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课程教育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和关键环节;无论怎样学习借鉴古今中外人类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紧密结合中国实际,与时俱进地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永恒的教育主题;无论学校思政课建设如何改革发展,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是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这些学校思政课建设的历史经验和优良传统我们都应该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弘扬。
二、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要胸怀世界百年变局和国家发展大局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针对义务教育阶段中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建设,我提出要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来抓好。”[1]这些论述强调了正确的大局观念和认识高度对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性,告诉我们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要胸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两个大局”,要将思想认识提升到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高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