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加快推进高质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系建设
翁铁慧
【作者简介】翁铁慧,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原文出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京),2020.1.8~11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高校考察,同师生座谈,给师生回信,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其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鲜明主张和重要要求,为推进高质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系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马克思主义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发挥应有作用。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大任务。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快推进高质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系建设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在学理性与说服力上下功夫,推进教学体系建设
思政课是大学生接受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是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的主阵地。思政课教学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涉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涉及世界史、国际共运史,涉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推进高质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系建设,就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政治引导这一基本功能,着力以科学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要持续深化学理性,用彻底的理论掌握学生。马克思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深厚的学理性是建设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核心内涵,用彻底的理论彻底地说服学生,进而使他们真懂真信真用。对此,我们很多思政课教师进行了积极努力,开展了不少探索,但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有的教师为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从对学生的情感关怀入手,采用心灵鸡汤式的语言开展教学,初听一两堂课感觉不错,但久而久之就会觉得缺乏深度,难以彻底说服学生,很难从亲其师上升到信其道。有的教师为感染学生,在课堂上慷慨激昂、激情澎湃,但由于无法彰显理论的真理魅力,无法达到共情共鸣、入脑入心的效果。我们要切中要害地帮助广大思政课教师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底蕴,引导他们植根经典原著把科学规律说清楚、植根实践运动把历史必然说清楚、植根中国大地把自觉自信说清楚。
要大力提升说服力,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思政课教师所讲的理论、观点、结论要经得起学生各种“为什么”的追问,效果才能更好。必须在学理性的基础上增强说服力,其中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特点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要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讲清楚、讲透彻。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我们要深入研究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兴趣共鸣点、理论困惑点、感情激发点和接受切入点,做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比如,小学阶段应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初中阶段应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高中阶段应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到了本专科阶段就应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到了研究生阶段就应重在开展探究性学习。
二、在强基与领航上下功夫,推进学科体系建设
学科建设是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龙头”,其既承载着科学研究的使命,也包含着人才培养这一责任,还是队伍建设、制度改革的重要载体。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关键要强基与领航。
要着力固本强基,推动学科内涵式发展。2005年国务院决定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五个二级学科。此后,新增了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党的建设二级学科。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已发展成为下设七个二级学科的重要学科。目前全国共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8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4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57个,分布在409个学位授予单位,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虽然当前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二级学科点的设置覆盖面更广,但是整体建设的时间还比较短,我们所要承担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任务又在不断加重。对此,高校要以问题导向为牵引,以内涵建设为重点,在处理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等相关学科关系基础上,不断丰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设,从学科建设的内涵、科学研究的范式、人才培养的模式等方面加快整体建设、系统构建,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内在要求把准学科方向、凝练学科特色、整合学科资源,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培养、集聚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源源不断地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马克思主义者服务社会、服务思政课教学,形成优质学科、优势学科。
要注重发挥学科领航作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通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我们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高校学科建设的领航作用,在“双一流”建设中,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高校应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为重点建设学科,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并大力支撑其他学科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学科。比如,当今中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成就世界瞩目,故事精彩纷呈,这既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同时也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生动体现。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还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为主体,积极会同相关学科专家围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义、历史意义、时代意义和世界意义开展科学研究,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深入研究分析中国故事的内在逻辑与思想理论,着力讲清中国实践背后的道理学理哲理,走出用西方的思考方式解答“中国谜题”的惯性,促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
三、在赋能与使能上下功夫,推进教师队伍体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快推进高质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系建设,就是要以培育一大批优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为目标,着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截至2020年11月,登记在库的全国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思政课教师总数为106411人,其中专职教师为71749人,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成为教师队伍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
要着眼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赋能,搭建多维发展平台。要帮助广大思政课教师深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入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度把握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的精神魅力和真理力量,坚持不懈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实践要求,把马克思主义这一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的知识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高质量办好“周末理论大讲堂”、骨干教师研修班,实施好思政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建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研修(学)基地,依托首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所在高校重点开展理论研修,依托高水平师范类院校重点开展教学研修,全面提升每一位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功底、知识素养。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在国内考察调研,在深入了解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养分、丰富思想。组织思政课骨干教师赴国外调研,拓宽国际视野,在比较分析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要建立健全使能机制,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要加快建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工作性质和职能相适应的教学教研评价机制,切实打破“五唯”。各高校在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工作中,要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别单独序列,校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委员会要有同比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要按教师比例核定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各类岗位占比,高级岗位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指标不得挪作他用。其中尤为重要的是,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科学设置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岗位,不管是教学研究型,还是教学型,都要将教学效果作为思政课教师评聘的根本标准,进一步提高评价中教学和教学研究占比。此外,还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成果学术阵地建设,重点建设若干家学术期刊和学术网站,支持新创办一定数量的思政课研究学术期刊。大力推行科研成果代表作制度,从根本上改变简单以成果数量、期刊类别、课题级别等评价思政课教师科研水平的做法。
四、在选苗与育苗上下功夫,推进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人才培养对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双重含义,既要源源不断地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水平青年后备人才,又要上好思政课,面向全体大学生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面对学科建设和思政课建设不断加强的需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培养大量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高素质高水平青年人才,为办好思政课输送一批又一批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好“苗子”。
要择优“选苗”,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提升队伍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聚天下英才而育之,大力吸引优秀学生报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提前批次录取或自主招生等方式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给予推免政策倾斜鼓励优秀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攻读硕士学位,采取硕博连读或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方式加强培养。同时,还要注重吸引一线优秀思政课教师加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后备人才培养计划,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专门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并逐步按需增加招生培养指标。
要构建全链条“育苗”体系,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质量。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构建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高起点高质量地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加大优秀本科生推免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力度,采取硕博连读的方式强化人才培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的衔接。同时,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分层递进设置本硕博不同阶段的课程。鼓励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基层教学单位搭建联合培养平台,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校研究生积极参加实习实践,拓展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着力提高学生科研和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