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讲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故事
肖贵清 车宗凯
【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21世纪中国正经历的重大历史时刻,思政课讲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故事意义重大。广大思政课教师要承担起讲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故事的光荣职责,深刻理解“为何讲”“讲什么”“怎么讲”的问题,阐释意义、明确重点、找对方法,引领青年一代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继续前进。
【关键词】思政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故事
【作者简介】肖贵清、车宗凯,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4)。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京),2020.11.97~1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大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体系研究”(项目批准号:19LLZD01)的阶段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2]这是一个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时刻,标志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小康社会理想即将变成现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也即将开启。新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要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面向青年一代讲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故事。
一、“为何讲”:新时代思政课讲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故事意义重大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动实践,是新时代思政课生动的素材。新时代思政课讲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故事,有利于增强青年“四个自信”。
1.有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近代以来,国家羸弱、列强横行,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3](P2)这两大历史任务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便是如何指引中国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在旧式农民战争、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相继失败,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以及其他西方资本主义的方案都行不通的情况下,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将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使命,从而在实践中开辟了符合中国国情特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道路,并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历史视角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是中国共产党开辟的中国道路的胜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已经实现,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而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此,新时代思政课讲好小康社会故事,有利于向青年一代讲清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关键性问题,有利于坚定青年道路自信。
2.阐释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小康社会体现了人们对于美好幸福生活的寄托与向往,而马克思主义就是指导无产阶级寻求解放和幸福生活的科学理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指出:“九十五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4](P345-346)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人曾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进行了不懈探索:小康社会理论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现代化方案的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理论,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想,又符合中国的改革发展实际,是不同于西方的“中国式的现代化方案”,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康社会理论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指明了“向哪走”“怎么走”的方向性问题。因此,讲好小康社会故事,有利于讲好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问题,坚定青年理论自信。
3.有利于阐释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实践中探索出的重要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5](P14)小康社会之所以能够全面建成,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离不开国家治理体系的支撑。“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6]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在实践中显示出了巨大优势。但是,如何阐释好这些优势,是摆在新时代思政课面前的重要课题。小康社会这一中华民族千年梦想的实现,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最好证明。新时代思政课讲好小康社会故事,有利于让青年一代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实践效果,进而通过不同制度之间的比较,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4.有利于阐释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传承
溯源“小康”一词,最早可见《诗经·大雅·民劳》中“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诗句。[7](P322)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亦有关于理想中“小康”的描述,[8](P121)康有为在其所著《春秋董氏学》中载:“升平者,渐有文教,小康也”,[9](P29)这与《礼记·礼运》中的思想一脉相承。小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理想社会的一种描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朴素理想与向往,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取了“小康”的文化元素,结合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理念,形成小康社会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对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习近平指出:“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理解和支持。”[10](P13)因此,新时代思政课讲好小康社会故事,就是在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理念,以及传统文化理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有利于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传承问题,使青年一代感受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独特魅力,坚定文化自信。
二、“讲什么”:新时代思政课讲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故事要突出重点
新时代思政课讲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故事需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讲清楚百年道路探索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言意义重大,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一蹴而就的。讲好小康社会故事,既要重点关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阶段性伟大胜利,也要重点讲好小康社会各个阶段的艰辛探索,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艰辛探索与突出成果。
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道路的百年探索是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和前提。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开始探索一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现代化道路。经过28年的艰苦斗争,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但中国共产党人的目标远不止于此,在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毛泽东告诫党内同志:“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11](P143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宣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也开启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历史发展正如毛泽东所说:“序幕还不是高潮。”[11](P1438)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从1953年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到1954年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四个现代化”概念,再到1964年周恩来重新表述“四个现代化”概念,党对新中国的现代化构想逐步形成。小康社会的概念是在“四个现代化”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提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2](P237)但是,邓小平也很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现代化的基础薄弱,他认为即使到了20世纪末达到了某种目标,中国的现代化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12](P237)按照邓小平的构想,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并顺利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末实现了“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但是,完成了“三步走”战略中前两步目标时所达到“小康”,还只是一个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因此,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13](P14)党的十八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总结:“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5](P5)并进而提出:“确保到二○二○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5](P1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14](P6)
由此可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道路的百年实践具有内在联系: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百年道路探索,也就没有新时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因此,新时代思政课需要重点把握二者的关系问题,讲清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基础,讲清楚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一次接力探索。
2.讲清楚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
习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奋斗目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15](P251)新时代思政课要讲清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应该胸怀“两个大局”,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把握。
一方面,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出发,纵向把握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习近平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5](P234)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痛中不懈追求的理想和目标。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将这一理想贯穿在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当中。改革开放后,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中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和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经提前实现。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三步走”战略最后一步的关键阶段性节点,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但是,决不能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看成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完成”,也不能将其看成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的“终点”。党的十九大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进一步作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的判断:“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14](P20)指明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并面向未来提出“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4](P20)这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深刻思考,也是中国共产党小康社会理论的延续与升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指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2]正如习近平所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现阶段战略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关键一步。”[15](P250)
另一方面,要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出发,横向把握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世界各国也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联系在一起。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闯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带领中国大踏步地赶上了世界。中国的发展进步让世界关注到了中国独特的制度模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次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世界各国都出现经济衰退之时,中国经济却已迈入复苏轨道: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20年10月13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0年中国经济将增长1.9%,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16]这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后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优势的生动体现。回望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道路的百年历程,回望新中国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历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出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同时也是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证明了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成功,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也为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中国方案。
3.讲清楚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关联
习近平指出:“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5](P79)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小康社会得以全面建成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5](P79)新时代思政课在讲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在关联时,可以着重阐释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长跑,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习近平在2013年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二中全会上曾说:“要真正做到一张好的蓝图一干到底,切实干出成效来。我们要有钉钉子的精神,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结果很可能是一颗钉子都钉不上、钉不牢。”[17](P400)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需要几代人久久为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但是,要真正将“既定的科学目标、好的工作蓝图变为现实”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需要有确定的发展目标,也需要有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领导力量。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这个领导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远大理想的政党。早在党的二大时,中国共产党就明确提出自己的目的是要“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18](P133)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宣告:“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国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国主义者讨乞也能活下去,而且还将活得比帝国主义国家要好些。”[11](P1439)建设小康社会是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目标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我们摆在第一位的任务是在本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初步目标,这就是达到小康的水平。如果能实现这个目标,我们的情况就比较好了。更重要的是我们取得了一个新起点,再花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12](P416-417)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正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始终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气神,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才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这些伟大的成就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离不开中国共产党所指引的正确航向。
二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确保了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问题。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这也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的小康社会不是某一个特定阶级、特定群体的小康社会,而是全体人民共同的小康。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就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他指出,“小康”指的是发展水平,而“全面”则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15](P830)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80年代所构想的“三步走”战略,“总体小康”的目标早在20世纪末就已经实现,但是那时所达到的“小康”还并不是“全面”的小康,在发展水平、全面性、平衡性方面都还有所欠缺。为了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接续探索。习近平说:“如果到二○二○年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严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即使最后宣布实现了,也无法得到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认可。”[15](P830-831)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是态度是坚决的,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习近平强调:“我国发展航船要抵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彼岸,既需要中国共产党为这艘巨轮掌好舵,也需要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统一战线成员一起划好桨。”[19](P206-207)正是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强大凝聚力、号召力,正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坐镇中央、号令四方,才能够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团结集中社会各方面的精锐力量,为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凝聚起强大合力。
三、“怎么讲”:新时代思政课讲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故事要注重方法
新时代思政课讲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故事的关键还在于“怎么讲”。
1.回到文本,原汁原味讲好中国共产党的小康社会理论
中国共产党的小康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思考、探索的智慧结晶,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献。这些著作是我们学习领会中国共产党小康社会理论的重要基础,是我们探析中国共产党小康社会理论发展脉络、逻辑体系的重要参考。因此,思政课要讲好小康社会故事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回到文本,从纵向横向两个维度原汁原味讲好理论问题。
第一,要从纵向维度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小康社会理论的发展脉络。中国共产党小康社会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深化、不断发展和完善。首先,要讲清楚“渊源”问题。从理论渊源上看,小康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深化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产物。从文化渊源上看,小康社会理论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有益元素,是中国传统美好社会理想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紧密结合。因此,讲述中国共产党小康社会理论需要讲清理论渊源和文化渊源。中国共产党的小康社会理论也源于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现代化建设探索,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与追求,形成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理论。“四个现代化”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体现了“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现代化的初步认识,也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方向的初步思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历史性决策,[20](P3-4)使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得到了拨乱反正,同时这一次会议也提出要“为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而进行新的长征”。[20](P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与党的十五大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脉相承的。“三步走”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案,这一方案跨越世纪,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特别是21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谋划了发展的方向与步骤。同时,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也在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建设进程中加深对小康社会的理解与认识,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认识发展就是一个鲜明的案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三大攻坚战”、“新发展理念”等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理论概念,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小康社会理论。结合文本讲清楚“渊源”与“概念”问题,就能够更好地梳理和呈现中国共产党小康社会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进逻辑,回答小康社会理论“从哪来”“到哪去”的时代课题。
第二,要从横向维度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小康社会理论的逻辑体系。中国共产党的小康社会理论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从理论的相互关系上看,中国共产党的小康社会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贯穿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要文献中,我们能够读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重要概括。首先,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关系是“战略目标”与“战略举措”的关系,习近平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一个都不能缺。”[15](P248)其次,从“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胜利收官,也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全新起点。其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同样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看似一字之变,但背后却是更高的发展要求。对此,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就曾有过系统阐释,所谓“全面小康”就是“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15](P831)“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15](P833)由此可见,“全面小康”所要解决的,就是“总体小康”所未能解决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问题。结合文本讲清楚小康社会理论的逻辑体系问题,对于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小康社会理论的地位、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2.融合一体,展开同一主题下的多维阐释
思政课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课程体系。以高校思政课为例,包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各门思政课程都应该将这一主题融入教育教学当中。
第一,理论维度的解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应重点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想与实践出发,讲述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故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应重点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层面解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如社会矛盾的转化与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与阶段性等等,这也需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师在实践中予以回答。
第二,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维度的解读。如上文所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是近代以来中国人不懈追求的现代化理想之一。因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可以着重从道路的生发、延展层面,从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道路的历史维度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基础与历史逻辑进行解读。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标志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胜利完成,也标志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开启。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程应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现实与未来层面深入解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特别是要结合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提出的系列战略思考,讲清楚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往何处去”的历史性问题。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虽然没有枪林弹雨,但同样是一场气壮山河的斗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要重点思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所体现的“中国精神”问题,探讨“中国精神”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后的逻辑关联,鼓舞青年一代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继续前进。
3.联系实际,充分运用案例教学讲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动故事
案例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真实发生在每一个人身边的“中国故事”,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充分挖掘和讲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真实发生的案例故事,对于阐释好小康社会理论、引导学生加深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具有积极作用。
第一,要善于通过案例讲“成就”。如何让学生真正明白这百年来的沧桑巨变?如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给每一个人带来的变化?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善于挖掘案例,通过案例教学的方法讲清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变化。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改变了中国贫穷落后的社会面貌,实现了伟大的历史变革,小康社会在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接力奋斗中终于从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变成了真真切切的现实。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历史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生动的教学案例。“小康水平”这个概念最初被提出来的时候,标准是人均800~1000美元,后来到“总体小康”时,这个标准变为3000美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这个小康水平的衡量标准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已经达到一万美元”。[21]再比如,近年来我国脱贫攻坚成就举世瞩目,“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9年末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降至0.6%”,[22]这是一个极其伟大的历史性成就。通过这些数字,我们便能够将小康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呈现在学生面前。
第二,要善于透过案例讲“精神”。案例所呈现出的往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鲜活的故事,这些故事往往蕴含着伟大的精神。因此,思政课教师也要善于透过案例讲好“精神”。一是要讲好中国共产党人的奉献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小康社会之所以能够建成离不开广大共产党员的辛勤工作、默默奉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涌现出了无数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们或扎根脱贫攻坚第一线或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光荣岗位或冲锋在危险来临之际,甚至有许多共产党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群像,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与忠诚。二是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的奋斗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是全体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结果。习近平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高度赞扬深圳人民的奋斗精神:“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深圳广大干部群众披荆斩棘、埋头苦干,用40年时间走过了国外一些国际化大都市上百年走完的历程。这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世界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23]改革开放40多年来,正是有无数这样埋头苦干的普通人,才谱就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壮丽诗篇,才能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千年梦想,才能形成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实践充分证明,中国人民团结一致的奋斗精神是小康社会能够全面建成的重要法宝。
第三,要善于实现案例与理论的有机融合。讲好思政课的关键在于理论性、学理性。讲好案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支撑理论、讲好理论。因此,案例教学的关键还在于要更好从学理层面阐明案例背后的逻辑,实现案例与理论的有机融合。一方面,这需要思政课教师以学理思维开展案例搜集。一堂优秀思政课的案例应该是严谨的、有说服力的,而不是信手拈来的。思政课教师在准备课程案例时,需要具备学理思维,在准备案例之前首先要明确“我要表达什么”这个问题,从而建构本课程的逻辑体系,再以这个逻辑体系为基础开展案例搜集。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在带领学生“走进”案例的同时,更要能够“走出”案例。思政课的案例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故事,简单故事背后蕴藏着深刻的哲理与逻辑;思政课教师的任务,就在于解答好故事背后的哲理与逻辑。案例就像“盐”,是一堂思政课程的调味料,好的案例能够给课程“增味”“添彩”。但是,如果一堂思政课变成了“故事课”“鸡汤课”,而没有学理的阐释、理论的解读,就容易走入另一个极端,失去了思政课的本来意义。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学会带领学生“走进”案例的同时,也能够随时“走出”案例,实现案例与理论的融合,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故事与小康社会理论相结合,寓理其中、深入浅出、启迪人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1-04(1).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4]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6]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求是,2020,(1).
[7]诗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8]陈澔.礼记集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9]康有为.春秋董氏学[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0]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1]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4]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1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报告:预计2020年中国经济将增长1.9%[EB/OL].http://www.xinhuanetcom/frtune/2020-10/13/e-_1126601971.htm,2020-10-13/2020-10-26.
[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21]宁吉喆.全面建成小康会取得重大进展,主要在7方面[EB/OL].http://finane.sinacom.cn/ehina/gnj/2020-01-11/doc.iihnzahk3404835.shtml,2020-01-11/2020-10-26.
[22]宁吉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进展,决战决胜实现目标必须加快补短板[N].人民日报,2020-07-24(11).
[23]习近平.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1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