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的角色定位及基本要求
单文鹏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教育部自2018年开始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如何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好,首先需要明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的角色定位及基本要求。从政治素质方面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应该成长为政治站位高、政治信念牢、政治纪律严的接班人;从理论功底方面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应该成长为学科基础厚、科研潜质足、学术志向大的研究者;从教学素养方面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应该成长为乐教情怀深、师德师风正、教学技能强的生力军。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角色
【作者简介】单文鹏,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武汉),2021.3.74~77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恩格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及其当代价值”、中国人民大学2019年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的阶段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工作,不断为思政课教师队伍输送高水平人才。”教育部在继续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的同时,自2018年开始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以下简称“后备计划”),并且在2020年印发《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这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基本遵循。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既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的普遍性,又具有思政课教师职业导向的特殊性。如何把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好,首先需要明确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的角色定位。即从政治素质、理论功底、教学素养三个维度,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为政治站位高、政治信念牢、政治纪律严的接班人,学科基础厚、科研潜质足、学术志向大的研究者,乐教情怀深、师德师风正、教学技能强的生力军。
一、政治站位高、政治信念牢、政治纪律严的接班人
从政治素质方面来看,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的政治站位要高、政治信念要牢、政治纪律要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这就决定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的第一个角色就是政治素质过硬的接班人。
1.做政治素质过硬的接班人,政治站位要高。政治站位反映的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在看待政治问题、进行政治判断时所处的立场,以及采取的认知观点和方法。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必须提高政治站位,自觉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政治站位高具体表现为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切实做到“两个维护”。《规定》中对思政课教师的岗位要求进行了明确阐释,其中第一条就是“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模范践行高等学校教师师德规范”。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于此方面的要求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政治站位的提高,不是随着高校思政课教师身份的获得就会确立或者完成的,它是一个不断养成的过程。所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应自觉旗帜鲜明讲政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从政治上考量、在大局上行动,围绕核心聚力,向党中央看齐。
2.做政治素质过硬的接班人,政治信念要牢。政治信念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基于政治认同而具有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状态。坚定的政治信念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信仰马克思主义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本身的信仰。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的政治认同,只有融汇于具有强大理论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切实地将理论认知转化为理论自信。坚定的政治信念也离不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应该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做稳做实自身政治信念的根基。坚定的政治信念还离不开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信心。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应该胸怀“两个大局”,在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基础上,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乘势而上,积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3.做政治素质过硬的接班人,政治纪律要严。政治纪律是政治方面的纪律要求,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日常具体的纪律及注意事项起到政治规约作用。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就是未来思政课堂的主讲人,从防患于未然的角度来看,强调政治纪律,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全媒体时代下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多变,各种思想交流交融交锋,如何守住和筑牢思政课堂这一阵地防线是思政课教师要面对的一个长期而重大的课题。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也应该站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高度,把好政治纪律关。一方面,紧扣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主线。积极在党和人民奋斗的历程中,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在先进人物的典型示范中,增进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另一方面,敢于斗争,勇于亮剑。面对攻击诋毁党以及在重大问题上挑战政治底线的言论和行为,必须旗帜鲜明地予以回击,阻止其对社会的毒害和侵蚀。这不仅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政治纪律方面的要求规范,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必要磨练。
二、学科基础厚、科研潜质足、学术志向大的研究者
从理论功底方面来看,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的学科基础要厚、科研潜质要足、学术志向要大。《规定》明确强调,主管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应当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实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专门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不断为思政课教师队伍输送高水平人才”。可以看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中选拔出来的,而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必然要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的第二个角色就是理论功底深厚的研究者。
1.做理论功底深厚的研究者,学科基础要厚。学科基础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学科背景、学科能力、学科素养的综合评定。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信仰马克思主义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的题中应有之义。通俗来讲,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要“在马研马”“研马信马”“信马行马”。首先是“在马研马”。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不能采取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态度。”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必须坐得了冷板凳,钻进去深下去,当然也可以通过参加“周末理论大讲堂”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专题培训来增强学科意识,形成学科自觉,建立学科自信。其次是“研马信马”。在研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还要信仰马克思主义。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一“看家本领”,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强烈认同的基础上,不断达到对其崇高性的深刻依归。最后还要“信马行马”。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研马信马”的落脚点在于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既要善于同归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又要勇于直面现实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要于“在马研马”“研马信马”“信马行马”的统一中,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从而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
2.做理论功底深厚的研究者,科研潜质要足。科研潜质不仅反映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目前所具有的科研水平,而且还体现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未来的科研持续能力。必备的科研能力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的科研能力,既要圈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研范围,又要着眼于将来服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科研任务。具体来说,一方面要聚焦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饭碗”,不能耕别人的地、荒自己的田,杜绝“逃离马克思主义的倾向”,即重视文本,轻视现实;重视“西马”(西方马克思主义或国外马克思主义),轻视“中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重视“外来”,轻视“本来”和“未来”;追求学术性,回避政治性。[1](P1)另一方面要服务思政课教育教学。在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涵开展研究的同时,也要着眼于思政课教育教学,坚持以思政课教学为核心的科研导向,尽早涉足思政课教学方法和教学重难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思政课教育教学研究的双向考虑中,拓展科研视野,提升科研能力,转换科研角色。
3.做理论功底深厚的研究者,学术志向要大。学术志向体现着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的学术追求和学术理想。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思想为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所尊崇。”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理应延续中国知识分子的远大学术志向,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要坚持问题导向,直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问题是前进的壁垒,也是突破的靶心。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应该具备挑战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勇气和能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巨轮行稳致远续航助力,同时要注重教学转化,为实现科研成果向教学成果转化奠定基础。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不能把目光仅局限于现阶段的科研探索,还应连接下一阶段的教学任务,使自己今日的科研成果为明日的教学实践铺垫厚实的理论根基。就像马克思所说的,“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2](P13)。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要树立远大的学术志向,也要做好迎接困难的挑战。
三、乐教情怀深、师德师风正、教学技能强的生力军
从教学素养方面来看,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的乐教情怀要深、师德师风要正、教学技能要强。《规定》明确就思政课教师进行了界定:“思政课教师是指承担高等学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和研究职责的专兼职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中承担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中坚力量。”很显然,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就是未来能够在高等学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中,接力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后备力量。所以,紧扣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的第三个角色就是教学素养突出的生力军。
1.做教学素养突出的生力军,乐教情怀要深。乐教情怀反映的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对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认可态度和情感归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给予思政课教师队伍以“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高度评价。“乐为”不仅是对思政课教师的评价和肯定,也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的要求和期许。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是有着明确职业导向的研究生群体,他们对待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认可态度,直接关乎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的培养效果,甚至影响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的首要标准应该是热衷于思政课教育教学,具有深厚的乐教情怀。真正的“乐为”不是出于单纯的物质利益驱动或名利欲望满足而快乐为之,而是源自内心对教育事业的由衷热爱和幸福悦纳而欣然为之。那么,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就应该自觉把个人定位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系统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探索实践中,建立对铸魂育人事业的崇高使命感和神圣责任感,使自己在思想启迪中升华精神境界、在价值引领中实现人生追求。
2.做教学素养突出的生力军,师德师风要正。师德师风反映的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基本的道德操守和职业规范。可以说,师德师风关乎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关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关系教育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规定》中明确提出:“思政课教师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师德师风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的,在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中实行‘一票否决’。”作为壮大教师队伍的生力军,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更应该把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自觉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着力,以高尚的师德和严谨的师风来规范自己,“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3],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4]好老师严格要求自己,肩负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这是新时代对广大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新期盼和新规范,也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这一特殊群体的新希望和新要求。所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应该在师德师风方而先走一步、走深一步。
3.做教学素养突出的生力军,教学技能要强。教学技能集中体现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的业务能力。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不仅理想信念更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更扎实,在教学技能方面也要有一定的储备和历练。首先,掌握前沿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资源平台,为教学技能的提高储蓄资讯。比如,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立足北京、服务全国,不断优化完善思政课咨询、文献支撑、数字资源共享、数字化教学、质量评估以及学生思想动态调查分析“六大平台”,策划组织“名师讲坛(名师大家讲党史)”“青椒论坛”“学习大家谈”“疫情防控公开课”等系列活动,并在教育部社科司的领导下,建设“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为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服务。其次,吃透国家统编教材。准确领会基本精神,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把牢方向;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全面把握教材重点、难点;善于进行话语体系转换,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使思政课不仅“有理”,还“有趣”“有情”。再次,强化教学实践训练。积极提高参与力度,为教学实践的训练增添动力。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有担任助教工作的任务要求,可以通过课前准备、课中观摩、辅导答疑等环节,深度了解并参与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当然,在具备一定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由“助教”发展为“助讲”,进行实战演练。此外还要注重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等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动创设“行走的思政课”。比如,目前较为常见的宣讲团,可以吸纳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通过宣讲团的平台提升教学技能,讲出个人的风格和特色。
当前,全国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首次突破10万人大关,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硕博在校生总规模超过62000人。高校应进一步明确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的角色定位及基本要求,力争将其培养为政治站位高、政治信念牢、政治纪律严的接班人,学科基础厚、科研潜质足、学术志向大的研究者,乐教情怀深、师德师风正、教学技能强的生力军,促使他们勇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使命,真正成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1]郝清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培养大家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4]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4年9月9日)[N].人民日报,2014-09-10(2).